資源簡介 24級高一下學期期中校校聯考歷史答案一、選擇題題號1256>8910答案CBBDDAAc題號111213141516答案DCBC二、非選擇題17.【答案】(18分)(1)舉措:設置中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確立察舉制為代表的新選官制度;設置刺史,監察地方官員與豪強勢力;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推行“鹽鐵專賣”制度:推行均輸平準,平抑物價:尊崇儒術:出使西域、設立四郡。(任答出其中一點得2分,共6分)(2)示例一:漢朝建立之初,在中央官制上承襲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3分)為解決這一制度下權臣專權、威脅皇權的問題,武帝時期增設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使三公九卿逐漸變為外朝,通過中朝和外朝的相互牽制,達到削弱相權、強化皇權的效果。(3分)漢朝中央官制對秦朝制度的承襲與變化,體現了一項政治制度的確立并非孤立不變的,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動。(2分)示例二:漢朝建立之初,在承襲秦朝制度并汲取秦朝速亡教訓的基礎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3分)為解決諸侯國對中央集權的嚴重威脅,加強國家對郡縣的控制,武帝時期通過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同時在各州部設置趨勢: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史加強對郡縣官員與地方豪強的的監控。(3分)漢朝地方官制的對秦朝制度的承襲與變化,體現了一項政治制度的確立并非孤立不變的,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動。(2分)18.【答案】(20分)(1)唐朝: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節度使最終形成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宋朝:宋初實行改革,削奪節度使權力,弱化地方軍力:監督地方行政,文臣執掌地方,加強對地方財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訓,多措并舉,削弱地方權力,維護了中央集權:但也形成強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設置行省,執掌地方經濟、軍事大權:行省權力受中央節制。開創了行省制度:對地方權力管理寬嚴并舉: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任答出其中一點得2分,共12分)(2)規律: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之爭長期存在,相互影響;雙方權力此消彼長,在動態平衡中變化發展。趨勢: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任答出其中一點得2分,共8分)19.【答案】(1)局限性:過度強調競爭,忽視社會公平:僅面向知識階層,忽視了人民大眾的力量。(任答出其中一點得2分,共4分)(2)變化特點:①從面向知識階層到人民大眾;②從學習歐美(西方)到學習俄國。意義:①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②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基礎:③促進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④推動國民的第一次全面覺醒。(任答出其中一點得2分,共10分)24級高一下學期期中校校聯考歷史試題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說明:本試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4頁,滿分100分,檢測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千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2、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3、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第I卷(選擇題共48分)1.有學者把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并將第一個階段形容為“滿天星斗”,第二個階段為“月明星稀”,第三個階段為“皓月凌空”。與“月明星稀”的形容相類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態B.部族林立的邦國形態C,早期國家的基本形態D,大一統國家典型形態2.(2024·北京第一次學業水平·8)從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科技()名稱地位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領行的藥典A.吸收了外來文化B.走在了世界前列C,影響了周邊國家D,促進了農業發展3.據《通典》記載,西漢末人口約6000萬,歷經700余年之發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寶年間,人口約5300萬,才大體接近西漢末的數字。關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生產工具、技術長期停滯不前B.政局長期動蕩、戰亂頻繁C,疆域變化不定、人口不斷外遷D,土地兼并、南北經濟衰退4.西漢初期有“文景之治”,東漢初年有“光武中興”,唐朝初期有“貞觀之治”。中國古代王朝初期這些現象的本質是()A,調整政策實現統治穩定與經濟恢復發展B.“大一統”是有效治理國家的前提C,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了經濟的恢復與繁榮D,最高統治者個人品質決定了王朝的治亂興衰5.宋朝設立二府三司,對國家大事共同決策。議事時,由主事官首議,政事堂(中書門下合署辦公)合議,后由皇帝裁決,最后交由有司執行。諫院(言官機構)全程記錄。如果皇帝直接發號施令,諫院抗議。結果是,有司以各種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沒有有效貫徹甚至不了了之。這說明當時()A,選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樞機構的決策具有民主性質C,皇帝掌握最高決策權D,國家制度對專制皇權有約束力6.兩宋時期質樸潔凈之風逐漸盛行。士人多著寬薄的衣衫,顏色也多為清白淡黃;服飾圖案造型也多以寫實為主,沒有過多的渲染或夸張,其結構更是十分嚴謹。這一現象()A,深受理學思想的影響B.折射出當時紡織技術十分高超C,源于商品經濟的發展D,表明當時社會風尚發生了變革7.明代嘉靖時期,在北方拒絕邊境互市,在南方嚴格執行海禁。但到了萬歷時期,在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的守護下,北方又“隆慶和議”,俺答汗以順義王名義歸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開海,使海盜變成了海商。這說明()A.政治制度弊端明顯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C.農耕經濟封閉保守D,國家安全影響對外政策8.面對日本倭寇和東漸的西方勢力,明、清政府嚴格限制私人海上貿易,并在沿岸設立哨所,加強防衛,依靠遠離海洋來堅守疆土,抵御外敵。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這反映了明清時期()A,朝廷海洋意識不足B,民間貿易已被禁絕C.有效抵制列強侵犯D.政府缺乏守疆意識9.清政府規定,白銀是清朝法定貨幣,與銅錢兼用,完糧納稅須用白銀支付。據統計,8世紀末,一兩白銀換銅錢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紀30年代后期,一兩白銀可換銅錢一千六七百文。這種狀況的出現()A.加重了中國人民經濟負擔B.說明自然經濟逐漸解體C,改變了中外貿易出超局面D,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10.鴉片戰爭后,魏源編撰了《海國圖志》,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認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姚瑩則考察西南地區,并撰寫《康輶紀行》,提出要加強“邊海之防”、“欲吾中國稍習夷事,以求撫馭之方耳”。這反映出當時()A.“中體西用”理念漸成社會主流B.傳統華夷觀念已得到扭轉C,民族危機引發士人思想的嬗變D.近代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11.表2部別類別國內學生留學生士人行伍總計第九鎮(駐江寧)3401527287714第八鎮(駐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協(駐湖北)53733133總計547318421131533表2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 仁壽縣24級高一下學期期中校校聯考歷史答案.pdf 歷史 仁壽縣24級高一下學期期中校校聯考歷史考試.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