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江蘇省高考歷史模擬試卷(4月份)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45分。1.29、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面臨的困難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為改變這一狀況,中國政府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組織了人民公社C. 發動了“大躍進” D. 實施了“一五計劃”2.如圖為冷戰時期,列平斯基畫的《馬歇爾化國家的關系》。該漫畫意在( )A. 反映美蘇爭霸時期的歐洲B. 呼吁歐洲國家實現聯合C. 揭露美國控制西歐的野心D. 強化西方意識形態滲透3.輝映遺址發掘區北部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的水井和灰坑多個,出土器物中有石鏃、V字形石刀、礪石、陶壺、陶罐等。由此可知該遺存( )A. 是黃河下游聚落形態典型代表 B. 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形態C. 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高度發達 D. 聚居生活推動社會發展4.“飛天”是佛教中一種想象的飛神。北魏時期的飛天,西域風格是主流,但具體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風。西魏的飛天洞窟,窟頂繪有道教諸神,另有伏羲、女媧等均為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天地宇宙觀念。據此可知,敦煌壁畫的顯著特征是( )A. 以人為本 B. 多元融合 C. 題材單一 D. 色彩樸素5.如表為漢初農民家庭的賦稅負擔狀況表。這( )家庭糧食總收入(石) 賦稅負擔(石) 賦稅支出占農業總收入的比例田畝稅 人頭稅 更賦 總計100 3—4 <4 <6 約13 13%A. 體現了“與民休息”的政策 B. 減輕了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C. 彰顯了“漢承秦制”的成效 D. 推動了封建租佃關系的發展6.20世紀20年代初,不僅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宣揚馬克思主義,就連國民黨人中亦不乏熱衷者。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戴季陶等不僅閱讀、翻譯,且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問題。這表明,當時( )A. 社會主義成為主流思想 B. 新思潮與舊思潮的斗爭激烈C. 反帝反封建成為社會共識 D. 國共合作具備一定思想條件7.1992年是中國改革的標志性分水嶺。當時經濟學家華而誠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他當時的感受,“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A. 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B. 確定了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C. 工作重心重新轉向經濟建設 D. 形成了全方位的開放新格局8.巴黎公社在教育文化方面,廢除僧侶、教士特權,使所有兒童接受教育;在社會自治方面,支持社會組織參與公社治理,營造人人有責的社會治理格局。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社會治理追求平等性 B. 使人人參與國家的管理C. 是無產階級性質政權 D. 革命者執政的公而忘私9.1888年的《地方政府法》規定,作為地方權力機關,郡、郡級市和倫敦郡議會必須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將以往由治安法官負責的大量事務交由議會負責。這一法案( )A. 使政治權力從貴族轉移到議會 B. 統一了城鄉公民的選舉權C. 開創了民選產生自治機構制度 D. 推動郡自治制度的民主化10.1267年,以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為首的中國天文學家在北京建立觀象臺,他們從西域帶回大批“回回書籍”和阿拉伯天文儀器加以研究,制造出了方位儀、斜緯儀、平緯儀、天球儀、地球儀和觀象儀等七種天文儀器,以測天象。這說明宋元時期( )A. 天文學發展具有吸納性 B. 科技發展落后于西亞C. 科技發展依賴民族交融 D. 科學研究側重天文學11.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海洋戰略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大致經歷了以下變化:由建立強大的海軍轉變為建設海洋強國,由近岸防御發展到遠洋護衛,由維護國防安全轉向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由提倡“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轉向提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海洋開發與管理也日臻成熟和全面。以上海洋戰略的變化深刻反映了( )A. 原則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B. 中國已躋身世界一流強國C. 國際形勢影響國家戰略 D. 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努力12.明代的田宅買賣契約文書中有“二意情愿,并無逼勒”“兩相允洽,各無異言”之類的話語。“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約不可缺少的條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訂立的契約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義務。這種契約訂立形式( )A. 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 B. 打擊了土地兼并行為C. 杜絕了土地交易中的糾紛 D. 適應了經濟發展需要13.部分美國人承認:沒有華工,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西段,就不能如期完工。這說明華工( )A. 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B. 成為中美人民交流的橋梁C. 改變了美國的交通布局 D. 得到了美國民眾的尊重14.如圖所示郵票中展示了1949年畫家張仃、周令釗設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圖案。設計者對圖案進行了說明:紅星表示無產階級領導;齒輪、嘉禾表示工農聯盟為基礎;四面紅旗表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大聯合;地圖表示新中國,背景光芒四射。下列對會徽寓意理解正確的是( ) ①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原則 ②展現了中國人民大團結精神③宣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 ④反映了新型民主制度的特色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15.山西陶寺遺址是中華文明古國階段晚期代表性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了彩陶、漆木器、玉器等器物,其中鼉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隨葬的數量、組合和布設位置都是固定和統一的。即使幾座大墓的入葬時間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規制也無明顯變化。據此可知( )A. 神權在陶寺社會中占據主導 B. 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C. 古國階段晚期初步形成禮制 D. 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3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在人員構成上實行“三三制”。并指出:“必須保證共產黨員在政權中占領導地位,因此,必須使占三分之一的共產黨員在質量上具有優越的條件。只要有了這個條件,就可以保證黨的領導權,不必有更多的人數。”1940年7月,首次公開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建立“三三制”政權的主張,指出:“在政權問題上,我們主張統一戰線政權,既不贊成別的黨派的一黨專政,也不主張共產黨的一黨專政,而主張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聯合專政,這即是統一戰線政權。”——摘編自《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材料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肇始于抗日戰爭時期,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這一制度正式成型。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將繼續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過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今后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的斗爭中,將進一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摘編自《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2021年6月)(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據地推行“三三制”的主要目的。(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與“三三制”政權的關系。(3) 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三三制”政權與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協制度的共同之處。17.古代中國經濟經歷了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的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史 范祖禹傳》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陸游也說:“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進入明代,情況發生了變化……商品性農業在明代中后期獲得大規模發展。種植較廣的經濟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樹,江南和華北都形成了大面積植棉區,桑蠶業則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出現嚴重的糧食匱乏。而在元明二代,早熟稻的栽種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相當普遍,兩湖成了中國的谷倉。江南從湖廣、四川等地大量輸入糧食,民諺也一變而為“湖廣熟,天下足”。——摘編自白壽彝、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九卷》材料二“湖廣熟,天下足”出現的時間吸引了日韓兩國諸多學者來考證。國別 學者 研究成果日本 加藤繁 發現明末刊本——《地圖綜要》提到“楚固澤閱,耕稼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楚多仰給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他據此推斷“湖廣熟,天下足”形成于明末。日本 重田德 在《清初湖南米市場的考察》中指出:其一,湘潭是湖南內部米谷最大的集散地:其二,漢口是湖廣、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場。據康熙四十八年的奏疏說:“湖南相距江浙甚遠,本處所產之米,運下江浙居多。”韓國 吳金城 著眼于15世紀中期洞庭湖周邊農業生產發展水平,認為該地域的稻作地帶上升為中國糧倉的地位,是15世紀中期漸次形成的。他還發現了正統、成化、嘉靖等年間湖廣米谷大量輸出的記錄。據奏疏載:“外省巨商,鱗集輻輳,搬運不絕,以致本省(湖廣)米價騰涌。”——摘編自樊樹志《晚明大變局》(1) 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的背景。(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日韓學者關于“湖廣熟,天下足”出現時間的研究進行評價。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國古代社會的糧食問題歷來受到高度重視,糧食政策的制定往往成為政治斗爭的焦點和社會危機的導火索。歷代政府均把糧食安全擺在治國安邦的重要地位。漢代賈誼認為糧食儲備是“天下之大命”,晁錯提出“貴五谷而賤金玉”的見解,并大聲疾呼:“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糧食專倉儲備制度創于春秋戰國之際,至隋代已具宏大規模,史稱“資儲遍于天下”。古代糧食流通從西周的官定糧價,到春秋戰國的“平糶”,再到西漢、北宋一度出現的政府全面干預,復到近世較為平穩的政府市場互補,經歷了一個在曲折反復中逐漸彰顯自由市場意識的過程。一些月令書中強調人的活動要與自然的規律相一致,以避免災害發生,至今仍有科學含義。——摘編自吳賓等《試論中國古代的糧食安全觀》材料二 圈地運動早在15世紀就已經在英國盛行,它為資本家提供了雇傭勞動力,并將封建土地所有制轉化的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16世紀中期,土豆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17世紀時,土豆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18世紀初,英國人唐森仿效荷蘭人的做法,用粘土和石灰混合成泥灰做肥料,施焚沙地上,使之變成可耕地。這在英國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842年,英國和德國興建了制造化肥的工廠。1861年,美國擁有的收割機已超過10萬臺。1860—1910年間,美國小麥產量增長近3倍,畜牧業也有了迅速發展,很快成為世界上小麥、棉花、肉類等的重要出口國。——摘編自王榮聲《近代歐美國家農業資本主義發展初探》(1) 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古代糧食安全觀的基本內容。(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以來歐美各國能實現糧食安全的主要原因。(3)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糧食安全對國家社會發展的普遍意義。三、開放性試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歐洲精神”在實質上點出了17—19世紀世界歷史的走向。第一,17世紀是方法論革新時期,近代的科學思維是在這個時期醞釀的。第二,以18世紀的法國為代表,啟蒙思想家對未來社會提出了天賦人權、平等、法治和權力制衡等政治思想,以及自由競爭的經濟主張。第三,西方文明中的“自由”和“自由主義”,作為一種人類向往的理念及其所體現的民主體制,到19世紀下半葉在歐洲(包括美國)已得到廣泛共識。——摘編自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等上述材料是學者對近代世界歷史走向的闡釋。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世界歷史某一時期,并提出一個能夠反映該時期“世界歷史走向”的主題,進行簡要闡釋。(要求:不得與材料中的主題重復,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1.【答案】D2.【答案】C3.【答案】D4.【答案】B5.【答案】A6.【答案】D7.【答案】B8.【答案】A9.【答案】D10.【答案】A11.【答案】A12.【答案】D13.【答案】A14.【答案】D15.【答案】C16.【答案】【小題1】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據地推行“三三制”的主要目的:推行“三三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鞏固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小題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與“三三制”政權的關系:“三三制”政權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是對“三三制”政權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小題3】“三三制”政權與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協制度的共同之處:它們都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都體現民主協商的原則;都對于維護國家統治,鞏固國家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17.【答案】【小題1】背景:明朝中后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品經濟得到發展;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多個種經營發展,經濟作物種植規模擴大,糧食種植萎縮;元明時期湖廣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糧稻種植迅速推廣發展;明朝中后期長途、大宗貿易發展,江南得以大量輸入糧食。【小題2】三位學者的研究都有史實支撐,都有一定可靠性,其中韓國學者的研究和重田德學者的都比加藤繁的更可靠。 理由:韓國學者研究洞庭湖周邊農業發展水平,結合米谷輸出記錄,奏疏兩個一手的文獻史料來得出結論,關注的角度全面,史料證據充足結論更具可靠性;重田德通過實地考察,結合奏疏這一一手文獻史料來得出結論,更具真實性,也更可靠;加藤繁的研究證據單一,只有一本明末刊本,孤證不立,要多源史料才利于得出結論。綜上所述,他的研究結論不夠可靠。18.【答案】【小題1】基本內容:將糧食安全提升到治國安邦的重要地位;提倡以農為本;重視糧食倉儲;政府干預和自由貿易相結合調節糧食流通;強調遵循自然規律的災害預防理論。 【小題2】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新航路開辟后,美洲高產農作物品種傳入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后,農業機械的使用和推廣;施肥等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小題3】意義:保障糧食安全有助于掌控經濟社會發展,保證經濟發展安全;糧食安全有利于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農民財產;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有利于加快糧食的進出口貿易;有利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農業發展新道路,加快農業發展。19.【答案】【示例一】時期:15世紀末—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題:從分散走向整體。闡釋:15—17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催生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使世界各地開始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在人類歷史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重要環節。 18 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歐美等地相繼發生兩次工業革命,資產階級對原料和市場的渴望促使他們擴大殖民擴張,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示例二】時期: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主題: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闡釋: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增強,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在亞洲,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在非洲,埃及、埃塞俄比亞等國獨立意識覺醒,爆發了反對殖民主義的民族獨立斗爭;在拉丁美洲,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尼加拉瓜的抗美斗爭和墨西哥的改革推動了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對國際秩序和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