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安徽省高考歷史4月份模擬試卷1(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安徽省高考歷史4月份模擬試卷1(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5年安徽省高考歷史4月份模擬試卷1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45分。
1.漢文帝詔書充滿了謙恭自省的淡泊平和態度。文帝在詔有司舉賢良文學時說:“今朕獲執天子之正,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此大夫之所著聞也。”《除肉刑詔》:“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這反映出,漢文帝(  )
A. 遵循儒家和黃老治世之道 B. 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
C. 推動了察舉制的發展完善 D. 消除了社會上潛在的隱患
2.整個元代只有延祐三年氣候比較暖和,除此之外的記錄都表明氣候異常寒冷。氣候變化給社會生產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與解決此問題相關的史實是(  )
①引進并推廣美洲高產作物以確保糧食總產量
②南方創制出輕便靈活、適用于水田的曲轅犁
③《農書》大量介紹農業增產、積谷防饑的經驗
④推廣植棉和棉紡織技術,提高棉紡織品的產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3.《梨俱吠陀》中,除了“大祭司”這個職稱以外,基本上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民政官員。而在吠陀時代后期的記載中出現了許多這樣的官吏名稱,如庫官、稅收官、侍從官、監賭官、國王的狩獵隨從官和信使等。這一變化可以用來說明吠陀時代的印度(  )
A. 逐漸形成完善的官僚體制 B. 神權色彩日益淡薄
C. 等級觀念影響了政治建設 D. 國家權力意識萌發
4.明洪武年間頒布施行的《大明律》確立了“流官注擬(擬定官職),并須回避本貫”的原則,還在此基礎上規定:嚴禁官員娶當地女子為妻,不許官員們在當地買房。據此可知,明太祖此舉旨在(  )
A. 打擊地方豪強 B. 遏制官場腐敗 C. 實施文化專制 D. 推行依法治國
5.張之洞在戊戌變法期間撰寫的《勸學篇》,在知識分子中產生了極大影響,行銷百萬冊。這反映出()
A. 保守勢力轉而支持改革 B. 洋務派與維新派思想有共同之處
C. 清政府成為變革的主導者 D. 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已過時
6.如圖是某學者繪制的發展“一國兩制”事業以促進國家認同的實踐邏輯結構圖。據圖可知,“一國兩制”事業的發展(  )
A. 側重歷史對現實的價值引領 B. 致力于理論向實踐的有效轉化
C. 將政治統一與心理認同結合 D. 是解決統一問題的唯一路徑
7.明代思想家呂坤(1536-1618)認為,“世間萬物各有所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他還進一步提出,“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理者,圣人之權也。帝王無圣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呂坤的主張(  )
A. 服務于君主專制的現實需要 B. 繼承了程朱理學的理欲觀
C. 初步提出了天賦人權的觀念 D. 具有鮮明的思想啟蒙色彩
8.南朝時期,出身士族的陸修靜改革道教,主張兼融儒釋,強化齋戒,以使“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通過“道化宣流”,以求“家國太平”,重新振興道教。陸修靜還被宋文帝請入宮中講道,太后對他執門徒之禮。這反映了當時(  )
A. 道教成為統治思想 B. 思想的交融與發展 C. 儒學喪失主流地位 D. 國家的統一與安定
9.下邊為1921-1949年中國共產黨黨員成分發生四次明顯變化的統計表。這其中,1928年黨員成分對比之前出現了較大變化。這一變化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
年份 1926年 1928年6月 1945年4月 1945年底
總數 4000人 13萬余人 121萬人 448.8萬多人
比例 工人占70% 農民占76% 知識分子和小資產階級占76% 工人占2.5%,農民占59.6%,軍人占24%
A. 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 B. 新的革命道路的開辟
C. 各級蘇維埃政權建立 D. “三三制”原則的實施
10.“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發出“每一秒鐘都為創造社會主義社會而勞動”的口號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五年間工業生產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舊中國的一百年。該現象的出現(  )
A. 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
B. 說明新中國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C. 得益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D. 體現了“奉獻愛國、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
1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發表宣言,提出三個條件: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保證民眾有集會、結社、言論、罷工、出版等自由;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據此判斷,中共提出這些條件旨在( )
A. 推動北伐戰爭,實現國家統一 B. 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政權
C. 停止國內戰爭,抵抗日本侵略 D. 發起戰略決戰,爭取全國勝利
12.12世紀,佛羅倫薩的城市空間特征呈現出混亂的塊狀聚居模式,存在大量開放的公共空間。13世紀末,佛羅倫薩逐漸出現了大批臨街而立、具有古典風格的豪華府邸與獨棟別墅,拓寬了街道,并規范了街道兩旁房屋的高度和立面。這一變化反映了(  )
A. 文藝復興的開展 B. 社會發展影響城市空間形態
C. 城市自治的成效 D. 建筑的風格決定城市的發展
13.20世紀以來,經濟的發展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運、民航、鐵路等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交通聯運,日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交通建設關注的重點。對此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
A. 交通聯運網絡成為不同國家社會發展的必需
B. 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
C. 西方國家健全了交通的運行機制
D. 交通運輸速度和準確性得以保證
14.1948年的最后一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本月憂患最深……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幾如雪花飛來,……一切唯聽天命而已.”蔣介石這種心態主要是因為人民解放軍()
A. 揭開戰略反攻序幕   B. 戰略決戰節節勝利
C. 基本消滅國軍主力   D. 順利渡江占領南京
15.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選擇移居美國,放棄愿意為他提供避難所的歐洲國家。悉知該消息時,法國物理學家保羅 朗之萬評價道:“這是一個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岡從羅馬搬到新大陸一樣。”在此,朗之萬()
A. 譴責納粹德國迫害猶太科學家 B. 擔心歐洲大陸的戰爭威脅日益臨近
C. 意識到世界科學中心即將轉移 D. 覺察到科學家全球流動為大勢所趨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2分。
16.文明的歷史,是對古代材料中那些對今天仍行之有效的東西的探索、繼承和創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如表列舉了孔子不同時期的“遭遇”
時期 孔子遭遇
西漢武帝時(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晚清時期(康有為) 寫《孔子改制考》,尊他為改革先師
臨時政府時期(孫中山) 認可“天下為公”,提倡共和
北洋時期(袁世凱) 尊孔復古
新文化運動時期 打倒孔家店
材料二:九一八事變后,政府為喚醒國民愛國精神,通令各大學開設中國通史課程。傅斯年等提出了“書生何以報國?”的問題。錢穆為了講好通史課,先后編寫了幾種講義,又編選了一部《參考資料》,后編成《國史讀本》,此外,尚有“通史隨筆”五六冊,匯集備課時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續有補充,為《國史大綱》之祖本。《國史大綱》成書后,錢穆寫成《引論》一篇,在昆明《中央日報》上發表,正面闡述了錢氏“新史學”的基本內涵,批評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史學觀念。他強調,一國歷史與文化實是民族賴以存在之基礎,“國史”應成為一種國家和國民的教育。
——摘編自馮峰《錢穆研究三題》
請回答: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康有為是如何實現“繼承與創新”的,并指出孫中山對孔子所持態度所折射出的真實意圖。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錢穆撰寫《國史大綱》的歷史背景,并概括在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中華文化內涵。
17.歷代王朝把注重基層治理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國在早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戰,重功利而輕倫理,宗法觀念相對淡薄,注重實際,講求實效的文化傳統。商鞅變法充分順應了這種傳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國引向了日益發展壯大,最后統一全國的道路。商鞅還注重對秦國文化傳統的改造與整合,把其中的積極因素上升為國家的統一政策,制訂出具體而詳盡的措施保證其貫徹執行;利用政權的力量抑制其消極、落后的內容,發揚其能夠服務于新制度的內容,使新制度與新文化結合起來共同推動了秦國社會歷史的發展。乘勢而行,借勢而進,因勢利導,是商鞅變法成功不可忽視的因素。
——摘編自王紹東《論商鞅變法對秦文化傳統的順應與整合》
材料二: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寧靜而安定的小農社會秩序已被打破,農民棄耕從商的事很常見,如南宋初,岳州農民“自來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客戶沒有田產,更不會被束縛在土地上,“一失撫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按宋朝立法,客戶要退佃離開,地主是不可以阻撓的。一些地方,由于“主戶少而客戶多,口尤難記”,連戶口登記都出現困難。城市中的流動人口更多,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傭工、流民,如建康府曾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無作業”。宋代社會因其顯著的開放屬性與商業屬性,而呈現出遠遠強于前代的流動性與活力。
——摘編自吳鉤《戶口冊上的中國》
材料三:明清時期,鄉規民約受到統治階層的高度關注。明成祖朱棣時期一度以國法的形式頒布鄉規條例,賦予鄉規民約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權的政治下,鄉約完全淪為國家控制農村基層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鄉民自治內涵……歷史上的鄉規民約表面上源于鄉土,在實際制定過程中卻并無底層農民的實質參與,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紳)的主持下,以儒家倫理為基礎,以維護封建宗法禮教的倫理綱常為目的所制定。盡管如此,鄉規民約的內容仍然以淳樸民風、發展生產、維護治安、穩固秩序為主體,是古代農村社會管理的基本規范。
——周鐵濤《村規民約的歷史嬗變與現代轉型》
(1) 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列舉商鞅變法中“重功利而輕倫理”的政治措施,并分析“商鞅變法成功不可忽視的因素”。
(2) 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別從社會關系和基層治理角度,分析宋代呈現出“遠遠強于前代的流動性與活力”的原因。
(3) 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鄉規民約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封建時代加強基層治理的主要目的。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茶葉作為商品開始進行交易,最早明確記載于西漢王褒的《僮約》:“武陽買茶”。發展到唐代,以茶葉、絲綢為代表的農產品通過互市和朝貢的方式進行流通,形成了固定的區域市場。自中唐以來,政府對茶進行了嚴格的政策控制,茶葉生產、買賣悉由官府經營。宋朝大興茶馬貿易,設立茶馬司專管邊疆的互市,通過售出茶葉、食鹽、絲綢等,換來馬匹充實軍備。后來,宋朝的茶葉政策逐漸寬松,民間買賣放開,私人向吐蕃、西夏出售的茶葉數量也越來越多。明代茶葉分為官茶、商茶、私茶。官茶主要用于西北易馬。商茶由民間商人經營,領引納稅,準許公開售賣。私茶未經請引納稅,屬于走私交易。
——摘編自陳宗懋《古代茶葉貿易的發展與演變》
材料二中英茶貿易在 17世紀后期逐漸發展。茶作為來自東方的舶來品,最初在英國人看來,它既是價格昂貴的奢侈飲品,亦被視為萬能靈藥。茶在社會上層廣受歡迎,尤其是在“飲茶王后”凱瑟琳的帶動下,“很快就使得飲茶在英國宮廷之中變得流行起來”,同時茶亦被引入咖啡館之中,中產階級也逐漸接觸并開始飲茶。自18世紀中葉始,飲茶在社會下層日益普遍,促使茶葉需求量進一步擴大。英國茶貿易在18世紀后期仍增幅驚人,尤其是1784年英國通過《減稅法案》降低茶稅之后,茶稅稅率由超過100%降為12.5%,中英茶貿易得以迅猛增長。英國大量進口茶葉,但是并沒有合適的商品銷售到中國,幾經探索,在印度發展了影響深遠的鴉片生產。
——摘編自劉章才《“奇跡般的商品”:18世紀中英茶貿易述論》
材料三 1886年為舊中國茶葉輸出的最高年份,此后中國茶葉出口量急劇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印度、錫蘭和日本茶。印度、錫蘭是英國的殖民地,茶園經營規模大,一般都雇傭千百名工人。中國只是分散的小農零星地種植數株,多用業余時間經營。印、錫、日等國政府均免收茶葉出口稅,錫蘭則每磅還津貼銀三分五厘,約每擔津貼銀四兩之多。而中國每擔茶除應納出口稅二兩五錢外,還有名目繁多的落地銀、厘金及其他苛捐雜稅。此外,在進口稅上,帝國主義也往往采取歧視政策。如英國政府規定,印、錫茶每磅收進口稅十便士,而中國茶則收十二便士。
——摘編自謝天禎《近代中國茶葉生產與貿易的興衰》
(1) 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茶葉貿易的特點。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飲茶之風在英國流行的歷史背景。
(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后期中國茶葉出口的變化及原因。
三、開放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3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學者亨廷頓認為:1500年以前,安第斯文明和中美洲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及相互之間基本上沒有交往,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也相互沒有影響。1500年以后,世界各個文明開始交融。隨著西方文明的興起,西方文明開始對其他文明產生持續的、不可抗拒的和單方向的沖擊。20世紀,特別是在冷戰結束之后,文明從西方文明對其他文明單方向影響和支配的階段走向所有文明之間強烈的、持續的、多方向的相互作用階段。未來,儒家文明、中東文明、西方文明之間的沖突將會主宰國際政治。
——摘編自李永珍《論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邏輯》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亨廷頓關于“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小題1】實現“繼承與創新”的方式:康有為通過“托古改制”,撰寫《孔子改制考》,將孔子作為改革的先師,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代儒家的理論傳統;康有為倡導君主立憲制,促進思想解放,實現了理論上的創新。
意圖:為三民主義構想提供歷史依據;減少阻力
【小題2】歷史背景:抗日戰爭爆發,民族危機加深;知識分子愛國救亡意識高漲;通過歷史教育喚醒愛國精神的需要(政府重視歷史教育);錢穆的歷史學新認識;錢穆前期的豐富積累。
內涵: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17.【答案】【小題1】措施:廢除世卿世祿制(或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獎勵軍功;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因素:順應時代潮流;對秦國文化傳統的順應與整合;從國家層面推行改革措施;改革方式正確。
【小題2】社會關系:傳統社會秩序被打破;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
基層治理:實行主客戶制;實行保甲制度;理學向基層滲透,鄉約教化鄉里;建立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規范社會救濟。
【小題3】特點:受到統治階層的高度關注;以國法的形式頒布(或與法律合流,賦予法律地位)淪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由地方精英主持;以維護綱常倫理為目的;內容沿襲傳統。
主要目的:征發賦役,維護穩定。
18.【答案】【小題1】特點:歷史悠久;政府管理趨向松弛;服務于國家治理需要。
【小題2】背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革命提高了民眾的消費水平;政府頒《減稅法案》。
【小題3】變化:由盛轉衰,出口受挫。原因:中國小農式生產經營方式落后,規模小;官僚地主、帝國主義的壓榨導致中國茶農破產茶商生存環境惡劣;印度等地茶葉的競爭,關稅歧視。
19.【答案】示例一:
觀點:1500年以前,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早期文明相互沒有影響。我認為此觀點錯誤。
評析:早期人類文明誕生在大河流域。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地理阻隔,古代各個文明間聯系甚少,表現出文明的多元特征。隨著生產力進步,波斯、亞歷山大、羅馬、阿拉伯等帝國的擴張,打破了亞非歐的地理阻隔,加強了不同文明間的聯系;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亞非歐不同國家、民族間的聯系,如佛教傳入中國豐富了中華文化,中國四大發明傳入西方,推動了世界進步;印歐人、匈奴人等的遷徙加強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交往交融。總之,1500年以前軍事擴張、貿易交流、民族遷徙等加強了早期文明間的聯系,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史觀,正確認識早期文明之間的交往。
示例二:
觀點:1500年以后,西方文明開始對其他文明產生持續的、不可抗拒的和單方向的沖擊。我認為此觀點錯誤。
評析:1500年以后,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的孤立封閉狀態,世界逐漸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聯系。歐洲殖民者征服了美洲,給印第安人帶來了大麥、小麥等,同時美洲的作物玉米、甘薯、西紅柿等傳入歐洲,改變了歐洲的生活方式。歐洲傳教士東來給中國帶來地理、科學等知識,同時傳教士也把中國的理學、建筑等帶到歐洲,形成明清時期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的局面。其他地區的茶葉、咖啡、可可等傳入歐洲,影響了歐洲人的習俗。總之,1500年以后世界不同文明間是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而不是“西方文明單方向的沖擊”。西方學者堅持“西方中心論、西方優越論”,忽視了亞非拉地區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這是片面的、不正確的。
示例三:
觀點:未來儒家文明、中東文明、西方文明之間的沖突將會主宰國際政治。我認為此觀點錯誤。
評析:冷戰結束后,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主流。當今世界因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宗教等而地區沖突不斷,而這些沖突與儒家文明并沒有什么關聯。儒家文明具有開放包容性,倡導和為貴、以鄰為善、以鄰為伴,與當今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致。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建立和平繁榮開放包容的美麗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總之,儒家文明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西方學者只看到歷史的表象,而沒有深入研究西方霸權主義才是當今世界動蕩的根源。
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嘎县| 离岛区| 安溪县| 四平市| 鄂伦春自治旗| 柘城县| 米易县| 新源县| 洛阳市| 都兰县| 阳新县| 景德镇市| 额尔古纳市| 温州市| 谢通门县| 凤庆县| 青阳县| 盐亭县| 东丰县| 中江县| 宕昌县| 沁阳市| 佛坪县| 衡水市| 益阳市| 丰都县| 县级市| 内丘县| 朝阳市| 涿州市| 于田县| 纳雍县| 巨野县| 阿拉善盟| 兴国县| 谢通门县| 兴国县| 武安市| 松原市| 兰溪市| 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