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卓越聯盟 2024-2025學年高一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 100分,考試用時 75分鐘。注意事項: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 .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 .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 .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前六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 要求的。1 .在古代,埃及文明北部和東部是地中海和紅海,西部是沙漠,陸上主要交通線只能經過西奈半島。兩 河文明集中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其東部是扎格羅斯山脈,南部是波斯灣。這樣的環境也可以說是多元 文明中的一個單元點。材料主要反映出,這些古代文明A. 相互交融 B. 多元一體 C. 相對獨立 D. 交通復雜2 .在中古西歐,修道士不但要在基督教教義方面,而且還要在作為神圣的經典語言和儀式語言的拉丁文 方面指導他們的信徒。他們不得不教授讀和寫,以及那些為教會事務和儀式所必需的藝術和科學,如書 法、繪畫、音樂。這主要體現了,中古西歐教會具有A. 文化教育的功能 B. 宗教傳播的作用C. 社會治理的職責 D. 藝術發展的貢獻3 .表 1所示為1496-1506年亞歷山大、貝魯特(平均每年,單位:噸)貿易變化。這一變化的出現源于 表 1城市 亞歷山大 貝魯特時間 1496-1498年 1501-1506年 1496-1498年 1501-1506年胡椒 480-630 135 90-240 10其他香料 580-730 200 150-180 35總量 1060-1360 335 240-420 45A. 海上霸權的轉移 B. 當地政治局勢動蕩C. 宗教沖突的影響 D. 新航路開辟的沖擊 4 .圖 1所示是對19世紀末某國在非洲的殖民活動的描述:①1882年,發動侵埃戰爭,占領了整個埃及; ②積極在非洲大陸擴張勢力范圍,從開羅到開普敦構建 “ 雙 C” 殖民帝國計劃; ③在非洲擁有眾多殖民地,如尼日利亞、蘇丹、南非等。圖 1符合上述全部描述的國家是A. 法國 B. 德國 C. 英國 D. 意大利5.阿布 · 巴克爾成為第一任哈里發,他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并于公元 632年至 634年領導軍隊征服了阿拉 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 · 本 · 赫塔卜接任后,進一步擴張了帝國的領土。這說明A. 政教合一適合國家發展 B. 哈里發制度本質是侵略C. 帝國建立伴隨擴張完成 D. 阿拉伯帝國已達到鼎盛6. 19世紀初期,關于巴西的狀況,有文章中寫道:“ 土生白人成為革命領導者,擺脫了歐洲殖民統治,建 立起獨立國家,原有的種植園經濟仍在延續。”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巴西A. 徹底消除了殖民統治影響 B. 雖獲獨立但仍面臨新挑戰C. 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 D. 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轉型7.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 壟斷公司” 是資本積聚的強有力的手段。殖民地為迅速產生的工場手工業保證了銷售市場以及由市場壟斷所引起的成倍積累。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而奪得 的財寶,源源流入宗主國,在這里轉化為資本。馬克思旨在強調A. 壟斷公司推動歐洲資本積累 B. 殖民地人民遭受殘酷的剝削C. 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掠奪性 D. 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與暴力8.青年恩格斯原本投身家族的商業事務,對社會底層的疾苦并未特別關注。但在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恩格斯目睹了工人階級惡劣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后,他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開始深入研究社會問題,并與 馬克思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恩格斯的這一轉變折射出A. 工業革命對經濟的推動 B. 商業發展面臨重重困境C. 社會矛盾激發思想變革 D. 馬克思獨特的個人魅力9. 1776年,北美十三洲的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指責英王喬治三世在殖民地實施的“ 長期虐政” ,詳 細描述了《印花法》等稅收法案如何剝奪了殖民地的財產和自主權。這主要反映出北美殖民地A. 權利遭到嚴重侵犯 B. 渴望和平反對戰爭C. 民眾處境極為艱難 D. 大陸會議名存實亡10. 19世紀 60年代,俾斯麥為實現德意志統一推行 “ 鐵血政策”。他一方面大力加強普魯士軍隊建設,增 加軍費開支,擴充兵員;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靈活周旋,看準時機挑起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通 過戰爭逐步兼并周邊邦國。這些措施A. 聚焦軍事力量提升 B. 借外交促領土擴張C. 以戰爭謀個人權勢 D. 為統一德意志服務11.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對外交往政策發生轉變,逐漸放棄封建時代的封閉政策,開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實現了對外開放。這一轉變有助于A. 推動日本近代化的進程 B. 加強明治政府中央集權C. 制定對外貿易壟斷措施 D. 削弱日本幕府政治地位12. 16世紀,加爾文在一次布道中講道:“ 我們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勞作還是生活,都是在踐行上帝賦予的 使命。勤奮工作 · · · · · · 財富的積累是上帝對選民的眷顧。同時,教會應積極參與社會秩序的構建,以 教義規范人們的行為。” 加爾文此番講話的主要意圖是A. 鼓勵信徒積極追求物質財富 B. 借宗教力量推進社會改造C. 強調教會對社會的絕對控制 D. 用宗教觀點解釋生活意義 13 .圖 2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科學革命關系示意圖。以下相關說法正確的是A. 科學革命引發思想解放 B. 宗教改革阻礙科學發展 C. 三者共同促進社會轉型 D. 文藝復興決定宗教改革14 .洛克認為,政府的合法性應該來自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權反抗不當統治;君主應該受到法律的限制,而 不是憑自身意愿行使權力。洛克的這一思想A. 凸顯民眾主權與法治 B. 倡導君主權力的讓渡 C. 強調自由平等的價值 D. 構建權力制衡的體系15 .美國獨立初期,各州貿易壁壘林立,經濟發展受阻;在軍事上,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國防力量抵御外部威 脅。1787年憲法的頒布,確立了聯邦制,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使美國在經濟上能夠統一規劃,軍事 上也有了強大的國防力量來保障國家安全。據此可知A. 邦聯制符合美國歷史發展潮流 B. 中央集權是美國得以發展的關鍵C. 美國的經濟問題從此得到解決 D. 憲法的制定適應了美國發展需要16 .農奴制改革后,農奴獲得了一定的個人自由,俄羅斯農業生產有所提升,但由于土地分配不公和貧困問題,經濟的全面改善仍然面臨挑戰,農奴工作條件并未明顯改善。這說明當時農奴面臨的主要問題是A. 地主的嚴格控制 B. 社會的不接納 C. 政府的過多干預 D. 政治權利缺乏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小題,共 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5世紀末,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開啟了新航路開辟的征程。葡萄牙的航海家們在亨利王子的推動 下,沿著非洲西海岸不斷探索,其目的在于打破阿拉伯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獲取香料、絲綢等珍貴商 品的直接貿易權。葡萄牙國王大力支持航海事業,為遠航船隊提供資金、技術和物資保障,希望通過控 制貿易航線來積累巨額財富,提升國家在歐洲的地位。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資助哥倫布遠航,期望 發現通往東方的新航道,開拓海外市場,傳播天主教。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兩國迅速展開早期殖民擴張, 在海外建立眾多據點,掠奪當地資源。-摘編自[美]帕爾默《現代世界史》 材料二17世紀,荷蘭憑借其發達的造船業和商業資本,迅速崛起為海上強國。荷蘭不再單純依賴建立據 點和掠奪資源的方式,而是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等商業壟斷組織,通過貿易、投資和金融手段,與當 地統治者建立合作關系,控制香料等商品的生產和貿易。同時,荷蘭積極發展海外殖民地,在美洲建立 新尼德蘭殖民地,在亞洲拓展荷屬東印度殖民地。到 18世紀,英國逐漸取代荷蘭成為殖民霸主。英國 不僅通過戰爭奪取荷蘭等國的殖民地,還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本國工商業發展,限制殖民地與其他 國家的貿易,將殖民地作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 近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 ,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推動新航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的動機。(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航路開辟后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并予以評述。(8分)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這次文藝復興最先發源于意大利,當時意大利雖然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戰爭頻繁,紛爭不已, 但在經濟上呈現一種特有的繁榮,一些城市共和國商業和手工業十分發達,有雄厚的財力;定居于富裕 城市中的人有不少博學多識者,對古代羅馬文化深感興趣,同時,城市共和國的統治者和豪商巨賈給予 這些人以極大的幫助;意大利曾是古羅馬文化的中心,不僅保留了不少古代羅馬建筑遺址,而且保存了 不少古代文化典籍;意大利人在從事商業活動手工業中廣泛與外界接觸,具有極強的開創性,極易接受 人文主義思想,從而擺脫天主教的未縛,這為文藝復興準備了力量。-摘編自楊東《淺析 14-17世紀英國文藝復興》 材料二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 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摘自[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 14-17世紀文藝復興發源于意大利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你對馬克思、恩格斯這段話的理解。(6分)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蜜的民族都 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 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 · · · · · ·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 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摘自[德]馬克思、[德]思格斯《共產黨宣言) 材料二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英國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織品擠出了歐洲市 場,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輸入棉紗,最后就使英國棉織品泛濫于這個棉織品的故鄉 · · · · · · 不列顛的蒸汽 機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摘自[德]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工業革命時期生產工具迅速改進的表現。(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改變世界的方式和產生的影響。(10分)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巴黎公社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獨特而深刻的印記。它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 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舉措,如廢除資產階級的常備軍,代之以人 民的武裝;公職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并且薪金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工資;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 給工人合作社管理;等等。然而,巴黎公社僅存在了短暫的 72天就宣告失敗。-摘編自[法]利沙加勒《一八七一年公社史》根據材料,圍繞 “ 巴黎公社” 自擬論題,結合世界史知識予以闡述。(12分)(要求:論題明確, 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卓越聯盟2024一2025學年高一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C【解析】材料指出埃及文明被海洋、沙漠等環繞,陸上交通線少,兩河文明也被山脈、海灣等包圍,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得這些古代文明缺乏與外界的廣泛交流,具有相對獨立性,故選C項;材料中未提及這些文明之間有相互交融的情況,故排除A項;“多元一體”強調多種文明既各具特色又有一定的整體性和關聯性,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文明的獨立性,并非“多元一體”,故排除B項:交通復雜只是對埃及文明交通狀況的部分描述,不能全面地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D項。2.A【解析】材料中提到修道士要在基督教教義和拉丁文方面指導信徒,還要教授讀、寫以及與教會事務和儀式相關的藝術和科學,這表明中古西歐教會承擔著文化教育的職責,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故選A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教會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活動,而非單純的宗教傳播,故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教會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內容,故排除C項:藝術發展只是教會文化教育功能的一部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內容,故排除D項。3.D【解析】新航路開辟前,西亞、北非的香料貿易在地中海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這使得傳統商路受到巨大沖擊,貿易量大幅下降,所以這一現象的出現源于新航路開辟的沖擊,故選D項;海上霸權轉移是新航路開辟后的結果,故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當地政治局勢動蕩的相關內容,故排除B項:當時并沒有明顯的宗教沖突對威尼斯一東地中海貿易產生重大影響,故排除C項。4.C【解析】對于①,1882年發動侵埃戰爭并占領整個埃及的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在1882年沒有此類針對埃及的行動,故可初步鎖定英國:對于②,構建從開羅到開普敦“雙C”殖民帝國計劃是英國在非洲殖民擴張的重要戰略構想,法國、德國、意大利并無這樣明確且與英國一致的殖民計劃:對于③,尼日利亞、蘇丹、南非等眾多殖民地在19世紀末是英國的殖民地。綜合這三個描述,只有英國全部符合,法國在非洲的殖民重點、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分布以及意大利的殖民情況均與題干描述不符,符合上述全部描述的是英國,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5.C【解析】阿布·巴克爾成為哈里發后,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并領導軍隊征服了大部分地區,歐麥爾·本·赫塔卜接任哈里發后又進一步擴張了帝國領土,這表明阿拉伯帝國是在哈里發不斷領導軍事征服和領土擴張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即帝國的建立伴隨著擴張完成,故選C項:材料僅描述了阿拉伯帝國早期的擴張情況,未體現政教合一的體制是否適合國家發展,故排除A項;材料重點在于強調擴張與帝國建立的關系,而非對制度本質的定義,故排除B項:材料所提及的是阿拉伯帝國早期的擴張,此時阿拉伯帝國并未達到鼎盛,故排除D項。6.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巴西在19世紀初期實現了獨立,然而原有的種植園經濟仍在延續,經濟結構單一的間題依舊存在,這意味著巴西在經濟等方面還面臨著諸多新的桃戰,故選B項;材料表明原有的種植園經濟仍在延續,說明巴西并沒有徹底消除殖民統治的影響,故排除A項;土生白人成為革命領導者,建立獨立國家,統治階層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社會結構也【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4頁)】·25-460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北省邢臺市卓越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答案(圖片版,含部分解析).pdf 河北省邢臺市卓越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