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湖北省高三下學期全真模擬(三)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并要求統治者去除私心雜念。據此可知,老子A.主張無為而治并且反對過度干預B.希望統治者尊重客觀規律C.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民本主義色彩D.提倡清靜無為和守住善心2.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的“夷夏之辨”主要表現為漢族與內遷各族政權對正統地位的爭奪,雙方都以華夏正統自居,斥對方為僭偽。漢族政權藐視內遷各族文化,鼓吹“戎晉不雜”,內遷各族則抓住“夷夏之辨”的文化意義大做文章,為其統治的合法性尋找理論支點。這一現象A.反映出民族間交流交融趨于停滯B.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有限C.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向心發展趨勢D.折射出南北方的矛盾日趨激化3.隋朝時期,西域高昌國(統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興辦學校,教學內容“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親后,松贊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這些現象的出現A.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政權的友好交往B.得益于中原王朝開明的民族政策C.是中原文化對外來宗教傳播的回應D.加快了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進程4.元朝時,山東濟寧路“南船北馬,百貨萃聚“高堰北行舟,市雜荊客吳”“人煙多似簇,聯耳厭喧啾”。元末時,商稅超過1萬錠銀的只有七路,濟寧路商稅額為12403余錠,居全國第四位。當時濟寧路的發展得益于①京杭大運河的整治②南北經濟交流需要③海外貿易繁盛④地方行政制度變革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5.明太祖曾在宮門豎立鐵牌,上刻“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則斬”。明英宗時,宦官王振砸掉太祖這一鐵牌;瓦刺統一蒙古以后,成為明朝北方的嚴重邊患;司禮監王振慫恿英宗親征,結果造成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被殺。這反映出明朝A.官僚機制持續擴大B.宦官集團威脅皇權C.邊患問題日益嚴重D.君主專制日趨強化6.19世紀70年代,駐英公使郭嵩燾的日記寄回總理衙門刊刻。日記中有研究西方的治國之道、科學技術及引進先進設備的建議,多為開明之舉,卻遭到國內守舊派的群起攻擊。郭嵩燾黯然回國郁郁而終。當時,遭受攻擊的官員不只他一人。這些現象說明A.中體西用思想遭到否定B.外交體制變革不合時宜C.近代中國轉型面臨陣痛D.東西文化之爭不可調和7.下圖為1922年《大公報》刊載的《女子參政協進會宣言》中強調的人會目的。這表明該組織A.致力于女子參政權的普及B.認識到婦女解放具有綜合性C.推動了男權社會走向瓦解D.旨在動員婦女參加國民革命8.1926年10月,晏陽初在定縣(今河北定州)翟城村進行平民教育實驗,以“除文盲、做新民”為宗旨,以醫治“愚、窮、弱、私”四大病癥為目標,以文藝教育救愚,以生計教育救窮,以衛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這項實驗A.推動國民革命運動深入農村B.體現了對民族救亡道路探索C.反映了啟蒙與救亡的對立統一D.體現政府重視鄉村基層治理9.1945年在重慶談判中,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沒有繼續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提出和使用“解放軍”的稱謂。全面內戰爆發后“人民解放軍”的稱謂被重新提出,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這是全軍性改稱“人民解放軍”的重要標志。這些做法旨在A.調動民眾參戰的積極性B.建立黨領導的人民軍隊C.扭轉解放戰爭不利局面D.推動民主革命繼續發展10.2016年,外交部啟動的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向100多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國際組織駐華代表、工商界代表和中外媒體講述各省區的發展特色,為各地與國外開展經濟合作牽線搭橋;外交部還發揮駐外使領館信息資源優勢,及時給各地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創新開展“外事服務進企業”“外事培訓進基層”等活動。這A.反映出我國多邊外交的成就B.實現了全球經濟信息資源共享C.體現出對外交往的政治屬性D.彰顯出新時代外交的人民底色11.13世紀中葉,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排斥貴族參政,并不顧災荒現實,要求貴族繳納三分之一的收入以充軍費,最終引發貴族的武裝反叛。之后,詩歌《劉易斯之戰頌》譴責國王違背上帝意志與“祖宗之法”,提出要“讓法律凌駕于國王尊嚴之上”。這反映出英格蘭A.社會等級制度森嚴B.確立王在法下原則C.限制王權效果有限D.議會制度初步形成12.下表所示為《馬賽曲》成為法蘭西民族國家象征的歷史進程。據此可知,法國時間 內容1792年 國民公會頒布法令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的慶?;顒又醒莩恶R賽曲》1793年 救國委員會(由國民公會創立)決議規定在旬日演出和公眾要求的情況下演唱《馬賽曲》1795年 國民公會頒布法令要求國民自衛軍在每日換崗儀式中演奏《馬賽曲》1879年 1879年通過眾議院辯論和戰爭部長通函的形式恢復《馬賽曲》的官方地位A.啟蒙思想對民眾影響深刻B.議會是國家政治權力運轉中心C.革命原則已成為社會共識D.民主共和制具有廣泛社會基礎13.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的政治宣傳地圖和漫畫作品中,出現了象征著邪惡力量的章魚形象。下圖是1904年約瑟夫·費迪南德·凱普勒繪制的一幅漫畫,畫中的章魚代表由約翰·洛克菲勒創辦的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章魚觸手所纏繞的是政客及國會等建筑。該漫畫反映出A.美國重化工業取得顯著成就B.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力度加大C.現代主義繪畫對傳統的反叛D.壟斷組織深刻影響國家治理14.下圖為1940年德國的一幅宜傳畫,圖中一只鐵拳砸下,幾個人狼狽不堪被打倒,其中一人身穿英國國旗;海報上的德文是:粉碎一切大德意志帝國的敵人。該宣傳畫A.宣傳極端民族主義情緒B.蠱惑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C.縱容意日兩國侵略擴張D.推動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15.東方學以近、遠東國家為研究對象。20世紀60年代,美、蘇相繼召開國際東方學會議。蘇聯推出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美國則推出區域研究范式,并加大人力物力投人,推動區域研究的國際化。該現象反映出A.亞非拉成為冷戰爭奪的焦點B.美蘇加大知識界的冷戰攻勢C.學術領域研究的多極化趨勢D.新興民族國家的崛起與發展二、非選擇題(55分)16.【宋朝的讀書風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趙宋讀書蔚然成風。宋太祖“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他還曾說“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宋代書院等鄉黨之學發展,“學校之設遍天下”。北宋時,雕版印刷術被大量使用于書籍印制。許多宋版書籍圖文并茂、內容完整,且傳播迅速,以至“家至戶到“即日傳播”。-摘編自華小琴《文化自信視域下宋代群體閱讀意識、閱讀行為與閱讀文化探究》等材料二宋代書院文人閱讀首重四書五經,圍繞“詩賦經義”的科舉閱讀也是書院文人閱讀的重要一環,但相對于官學而言,書院文人不拘于科舉之疇。朱熹鼓勵學子讀史,“《論》《孟》固當讀,《六經》亦當讀,史書又不可不讀”“學經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驗時事之變”。書院眾儒均認為疑則精進,提倡以問激疑,有疑便問,多聞闕疑的深層次閱讀和學術上的切磋。-摘編自顧婷《文化場域下的宋代書院文人閱讀與當代啟示》等(1)根據材料一,簡析“趙宋讀書蔚然成風”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書院文人閱讀主張的特點。(6分)17.【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紀念活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紀念活動,借助各種紀念載體,廣泛宣傳孫中山的愛國思想、奮斗精神和崇高品德。在抗戰防御階段,由于中日雙方武器裝備過于懸殊,中國社會出現了一些負面情緒和消極思想,需要制止消極抗戰思想的蔓延和傳播。中國共產黨每逢孫中山的誕辰和忌辰,以及辛亥革命紀念日、孫中山的重要活動或事件紀念日等,都會舉行紀念孫中山的活動,將紀念孫中山與時代需要結合起來,追悼抗日陣亡將士。紀念規模也不斷擴大。在抗戰相持階段,在孫中山的重要紀念日,中國共產黨舉辦紀念活動,發表紀念孫中山的文章和社論,表達對時局的主張和對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認同。紀念儀式的舉辦更為頻繁,紀念文章也明顯增多。自1944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中國面臨戰勝日本后,走哪條道路的問題。在此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在孫中山紀念活動中呼吁繼承孫中山的民族思想,抗戰勝利后爭取建立自由民主的國家。-摘編自付啟元、盧立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紀念》(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紀念活動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紀念活動。(8分)18.【美國汽車大眾化】(15分)材料-1908年,福特設計出了“福特T型汽車”,并從1911年開始采用“泰勒制”管理辦法。1914年,福特首創生產流水線,裝配效率提高。1919年通用汽車公司建立了通用汽車債券承兌公司,即提供汽車分期付款信貸的第一個汽車銷售金融公司。20世紀20年代,小冊子《女性與福特汽車》宣揚汽車在促使女性向“新女性”轉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據劉風環《1920年代美國汽車工業在消費社會中的作用》材料二20世紀初,美國實現了汽車大眾化和普及化,對美國社會及其文化都有深刻的意義。美國人的活動范圍由4、5英里拓展到40、50英里,甚至更遠?!凹彝ヒ巡辉偈墙洕?、教育和娛樂中心了,它只是讓它的成員睡幾個小時的覺和吃頓早餐的地方了”,“集體認可的價值觀固汽車闖入家庭開支而受到了侵擾。一個家庭以房地產作抵押來買車,這顏能說明問題”。福特洋洋得意地自封為“美國最大的解放者,可以與贏得美國獨立和摧毀美國奴隸制的英雄人物媲美”。---據萬江紅《美國汽車大眾化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探討》(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20世紀20年代美國實現汽車大眾化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20世紀20年代美國實現汽車大眾化的影響。(8分)19.【全球南方與國際格局】全球南方崛起是當代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事實,它已經導致而且必將持續造就國際秩序的巨大變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殖民化進程以來,全球南方崛起先后經歷三個時期(如下表)。在不同的時期,全球南方崛起所引起的國際秩序變革,在不同層次、地區和領域均各有不同表現。歷史時期 發展階段 身份認同冷戰時期(1945-1989年) 非殖民化 “體系內的反抗者”“后冷戰”時代(1990-2008年) 全球化 “審時度勢的融入者”“大國政治”時代(2009年以來) 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 “積極的能動者”注:全球南方是相對于北半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形成的概念,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新興民族國家發展而來,曾被稱為不發達國家、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等。-摘編自周桂銀《全球南方崛起與當代國際秩序變革》在上述材料中任選兩個時期,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參考答案1-15 : ACAADCBBDCCBDAB16.(1)背景: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崇文抑武的方針:書院的快速發展:科舉制的發展:版刻印刷技術和產業的進步。(任答四點)(2)特點:重視儒家經典;經史并重;突出讀與思的結合;注重學術交流。(任答三點)17.(1)變化:紀念內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緊扣抗戰形勢的變化;紀念規模不斷擴大;紀念次數增多,紀念儀式較為頻繁;紀念文章增多。(任意3點,6分)(2)評價: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及其領導辛亥革命的認同;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利于擴大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有力推動民族民主運動的進程。(4點,8分)18.(1)科學管理(生產專業化、泰勒制、流水線)提高了生產效率;分期付款和廣告等營銷方式的推廣;積極開拓女性市場;“一戰”的影響;一戰后美國經濟政策調整。(一點2分,三點7分)(2)改變了生活方式;促進了城市化發展;引起家庭結構和家庭關系的變化,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轉變,女性獨立觀念增強;強化了追求個性自由和創新求變的民族精神;沖擊了傳統觀念,助推了消費主義文化;汽車文化興起;極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泛濫;加劇環境污染、經濟泡沫、道德危機等問題。(要求積極影響三點,消極影響一點;言之有理均可)19.論題:全球南方的崛起深刻改變了國際關系格局。闡述: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及南南合作的有序推進,“全球南方”整體經濟水平已實現大幅提升,已經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人民掀起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偉大斗爭。20世紀60年代初期,大批非洲國家相繼獨立建國;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召開,1961年“不結盟運動”誕生,第三世界崛起并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經濟上,新興民族國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一些亞洲國家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拉丁美洲各國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一些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第三世界加強團結和合作,沖擊了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成為“體系內的反抗者”。2.冷戰結束后,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全球化浪潮面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審時度勢”積極主動地融入國際體系,投身全球化。拉美經濟出現繁榮勢頭;中國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更快速地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發達經濟體需求萎縮對發展中國家影響巨大,迫使新興經濟體更加注重攜手共進,東盟等區域經濟集團的作用加強,區域經濟集團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3.2009年以來,數量眾多的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全球南方以一種全新面貌出現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成為國際和地區事務的重要參與者,以及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推動力。到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組建亞投行,并擴大了上合組織的影響力,倡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印度、巴西等組建的金磚國家運行機制和新開發銀行增強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全球南方從國際政治經濟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國際秩序的“積極的能動者”。總之,全球南方崛起是當代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事實,它已經導致而且必將持續造就國際秩序的巨大變革,推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同時面臨發達國家操縱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局部沖突及諸多自身問題的挑戰,全球南方的繼續發展任重道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