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調研測試高二歷史試卷注意事項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2.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考試號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涂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3.選擇題答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0.5mmn的黑色簽字筆在每題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做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為河北鄧槽溝遺址發現的四個階段的文化堆積層風貌。這反映出()表1時間 狀況距今8000年左右 既有新的考古學文化因素,又體現出內蒙古興隆洼文化的風貌距今6500年左右 與河北地區的后崗文化相一致距今5100年左右 與河套地區仰韶文化晚期文化極為相似距今4200-4000年 發現類似于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晚期的石城A.中華文明的凝聚性增強 B.早期國家形態的初步形成C.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D.氏族之間的聯系趨于緊密2.春秋時期,稱“民”者多是某地之民或下層民眾,如“晉國之民”“末作之民”;戰國時期,所有的民眾被置于國家名籍之上,如秦國的社會成員皆為“秦民”。這一變化反映了( )A.國家管控社會能力增強 B.經濟發展提升民眾地位C.宗法血緣關系走向崩潰 D.戶籍制度強化社會控制3.圖1為唐代《五經正義》中的部分論述。其論述的核心是()圖1A.古代君主都重視德治 B.臣子要有服從的美德C.皇帝統治人民是天意 D.君主立德慎德的必要4.史載,宋代“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即政府設立鎮官與稅務官對達到一定人口規模的市實施管理,如常熟的梅李鎮就是由梅李市升級而來。這種情況在經濟發達地區很常見,如宋代僅蘇、常、湖、秀地區就有20余鎮。這反映出宋代()A.市鎮經濟職能顯著增強 B.地方行政管理體系完善C.商品經濟呈現活躍局面 D.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擴大5.明代中期以后,人口持續增長,經濟貨幣化和多樣化,社會流動加速,租佃制與經濟競爭展開,尤其是農村土地兼并加劇,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開始流入城市,成為城市人口的后備力量。這反映了當時( )A.農村經濟結構變化 B.城市經濟的繁榮C.新經濟形態的出現 D.社會發展的轉型6.圖2為近代中國某一歷史現象關注度的變化軌跡示意圖。下列描述符合這一現象的是( )圖2A.洋務運動中先后出現創辦軍用和民用工業的熱潮B.列強經濟侵華主要方式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C.晚清政府通過開展自救運動應對社會思潮的沖擊D.民族工業因政府的優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發展7.1920年,蔡元培等人創辦《音樂雜志》,在雜志開卷“頌詞”中強調“揚我國光,泱泱華胄”“樂以導德,律以和情”“易俗移風,期國脈天然發展”。這體現了該雜志()A.具有教育救國的理想 B.承擔社會責任的功能C.發揮音樂革命的效果 D.倡導民主科學的精神8.民歌在陜北民眾中基礎深厚。延安時期,民歌主要的言說主題與言說對象從“我”轉向“我們”,不斷強化“我們”,舊形式換上了新內容,如“咱們邊區滿地紅”。對“我們”的認同說明()A.邊區土地革命的效果顯著 B.解放區集體主義意識的強化C.中國軍民團結抗敵的熱情 D.民眾的革命積極性得以調動9.1956年2月,全國民主婦聯等13個單位向包括職工、手工業者、工商業者在內的各階層家庭婦女發出倡議,爭做“五好”家庭(家庭鄰里團結互助好、家庭生活安排好、教育子女好、鼓勵親人生產工作學習好、自己學習好),這一活動在全國迅速展開。此活動意在()A.提高女性社會地位 B.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C.構建新型倫理關系 D.促進家庭生活現代化10.2007-2009年,中國在非洲建立了30個瘧疾防治中心,并派遣122名抗瘧專家為其進行技術指導。2007-2011年,中國向非洲提供了價值7.571億美元的醫療援助,包括醫療機構和瘧疾防治中心的建設。上述舉措()A.展示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B.解決了非洲醫療設施不足問題C.推動了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 D.加強了中非之間經濟技術合作11.圖3是古代克里特文明發展示意圖。這主要反映出( )圖3A.區域文化的統一性 B.文明中心的多元性C.文明發展的交融性 D.海洋文明的擴張性12.隨著羅馬帝國失去北非、意大利等地區,拉丁語的實際使用范圍逐漸縮小。皇帝希拉克略(610--641年在位)正式將希臘語定為行政語言,希臘語逐漸取代拉丁語成為官方和民間的主要用語。這表明()A.希臘民主傳統得以傳承 B.羅馬帝國文化中心東移C.拉丁語系退出歷史舞臺 D.文明融合趨勢由此中斷13.成書于12世紀的《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第一部用本土語言書寫的長篇史詩,展現了西班牙對抗外族入侵的集體記憶,同時探討了榮譽、忠誠與家族倫理的沖突。該史詩反映了()A.民族意識的增強 B.市民階層的壯大C.封建王權的加強 D.宗教文化的主導14.歷史上,意大利威尼斯曾是東西方香料貿易的中心。表2是不同年代威尼斯香料進口量的變化。導致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表2年代 來自(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噸) 來自(今黎巴嫩)貝魯特(年均,噸)1496-1498 1060-1200 3351501-1506 270-420 45A.地區局勢動蕩 B.政治分裂局面 C.經濟實力基礎 D.國際競爭加劇15.德國歷史課程標準將“納粹主義和世界大戰”作為獨立學習單元,并認為“這場戰爭既是爭奪霸權的戰爭,也是極端意識形態的滅絕戰爭”。這反映了二戰后德國歷史教育( )A.強調民族主義導向,強化國家認同 B.注重批判性反思,直面歷史罪行C.淡化意識形態色彩,追求客觀中立 D.強調實用性指導,突出現實需要16.從1952年起,美國政府年均投入600萬美元用于海外圖書館項目,在海外特別是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設立的圖書館中收藏著大量介紹美國歷史文化、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圖書。這些圖書館免費向當地讀者開放。這些舉措意在()A.爭奪對外戰略空間 B.積極推銷美國文化C.反擊蘇聯文化沖擊 D.推動全球文化繁榮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城市的建筑、布局等往往反映時代風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摘編自曹大為、趙世瑜等主編《中國大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座城市在部局和功能上的區別。(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長安城與北宋東京城所反映的不同時代風貌,并分析這些風貌背后的社會經濟原因。(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清末新政大事記(部分)時間 內容1901 成立“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至清亡編成新軍約16萬人)。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1903 設立練兵處,領導全國練兵事務。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 后頒布《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等,允許自由發展實業。頒布《獎勵游學畢業生章程》(至1907年,留日學生總數達15000人)。1905 令“立停科舉以廣學校”。設立學部,為專管全國學堂事務的機構。1906 頒布《仿行立憲上諭》,預備立憲。-摘編自忻平《清末新政與中國現代化進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新政的特點。(6分)(2)有學者指出清末新政的主觀愿望是挽救清朝的統治,但是在客觀上卻為辛亥革命甚至中國近代化進程充當了“墊腳石”。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說明清末新政成為辛亥革命“墊腳石”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萬元戶1980年11月17日,新華社以圖片報道了山東省臨清縣八岔路鎮趙汝蘭一家承包土地植棉純收入10239元。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被調查核實并公開報道的萬元戶。自此,“萬元戶”的叫法在全國迅速流行起來。“萬元戶”的報道發出后,到趙汝蘭家參觀考察的一時超過鳳陽小崗村。1981年1至3月,全國500多批干部群眾以及國務院40多個部委的領導到他們家參觀考察。這組照片被評為1980年全國好新聞。1981年1月以后,各家報紙紛紛登出自己記者宣傳萬元戶的報道。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是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是整個社會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據樊憲雷《我是怎樣發現和報道首個“萬元戶”的-李錦訪談錄》等提取材料信息,以“萬元戶·見證”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2分)(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歷史的透視:西方發達國家留學生教育政策的變化20世紀40-60年代1946年,美國出臺《富布萊特計劃》,由聯邦政府為留學生提供資助,希冀受益者能成為對美國具有感情、積極促進兩國友好關系發展的支持伙伴;1963年,英國發布《羅賓斯報告》,推動高等教育系統門戶開放,吸引了眾多非英聯邦國家的學生來英求學;法國政府將非洲法語區國家作為援助的重點對象,同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國簽署文化合作協定,倡導原殖民地國家的學生到法留學。這一時期,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留學生總人數不斷上漲。20世紀70-90年代1979年,英國撒切爾政府出臺全自費政策,英國政府對待留學生的態度十分友好,不僅放寬簽證通過率,大力招收留學生,還放寬移民條件,增加留學生移民英國的途徑。80年代后期,加拿大、新西蘭、美國等也開始試行“擴大留學生招生并向其收取全額學費”的政策。1986年,澳大利亞發布《留學生收取全額費用指南書》,提出“教育應被視為一種出口產業,要鼓勵學校競爭生源和資金”。至1993年,在澳留學生人數已占到該國高等教育總數的6%,并帶來了14億澳元的收入。這一時期的留學生教育政策帶來簽證“鉆空子”、部分教育機構濫竽充數、教育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面臨“信譽危機”。-摘編自陳玥等《西方發達國家留學生教育政策的演化邏輯與現實審視》(1)據材料概括20世紀40-60年代西方國家留學生教育政策的特點。(8分)據材料指出20世紀70-90年代西方國家的留學生教育政策,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評價。(8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調研測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6CADCDCBDBACBADB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1)布局:唐朝長安城布局方正,坊市分開;北宋東京城布局不規則,坊市界限被打破。(2分)功能:唐朝長安城以政治功能為主;北宋東京城經濟功能增強。(2分)(2)時代風貌:長安城體現了封建社會的鼎盛與秩序,注重禮制與等級;(2分)東京城展現了商品經濟繁榮下的社會活力與開放,市民文化興起。2(分)經濟原因:唐朝時期,農業經濟發展,但商業相對受限;(2分)北宋時期,政府經濟政策的寬松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商業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任答點2分)18.(12分)(1)特點:中央統籌領導(或由統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改革內容廣泛(或涉及諸多領域);廢舊與立新相結合;立法推進;循序漸進;近代化色彩濃厚等。(任答63點)(2)原因:興辦實業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辦學和留學熱潮的出現使民主革命思想大為傳播;新政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清末新政新軍的出現,逐漸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皇族內閣”使國人進一步認識到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轉而支持革命等。清末新政在客觀上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任答三點6分)19.(12分)示例 萬元戶·見證萬元戶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見證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2分)趙汝蘭承包土地、開荒、種植棉花,“怎么種地、分配多少是自己的事”“苦干巧干”,反映出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了經營自主權,生產積極性提高分)趙汝蘭收入的增長,還清欠款、蓋新房、添置自行車和縫紉機,反映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生活水平提高,體現了改革取得的成就。(3分)從農民個人收入、萬元戶的報道到對萬元戶的參觀、宣傳,既反映出當時的思想解放,也反映出國家對農民勤勞致富的鼓勵、支持和引導。鼓勵一部分人先富,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3分)總之,“萬元戶”的流行及參觀考察,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社會經濟和思想狀況,是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見證。(1分)20.(16分)(1)特點:以政府為主導;主要面向第三世界國家;以“發展援助”為幌子;滲透西方文化價值觀;效果顯著。(任答四點B分)(2)政策:擴大留學生招生名額;收取全額學費;(4分)評價:該政策的實質是借助留學生教育進行資本掠奪。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方國家留學教育的繁榮;促進了西方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維護其在世界競爭中的有利位置;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導致了西方國家留學教育質量下降;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財富和人才的流失。(從積極和局限兩個層面各答2點得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