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南中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二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單項選擇題1:1~13題,每題3分,共39分。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選項,選出正確選項得3分,選錯不得分。1.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史記·樂書》記載:“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這一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A.重視選賢任能 B.尊重個性自由C.強調多元互鑒 D.注重仁義道德2.譚其驤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遷,其所由之途徑,顧多可尋······時邗溝已鑿,穿通江、淮,故溝南端之江都及其對岸之鎮江、武進,遂為山東及蘇北移民之集合地?;从蛑T支流皆東南向,故河南人大都東南遷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辈牧险f明A.交通:影響人口遷徙的因素 B.集鎮:古代交通發展的結果C.戰爭:地域文化演變的推力 D.移民:江南地區開發的關鍵3.下列圖片所示的有角神獸是我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有學者認為,這種“鳥獸合一”的虛幻動物與先秦文獻記載的贏秦飛廉族的風神形象相吻合。這可用于說明A.秦國崛起的精神動力 B.草原絲路的文化影響C.不同物種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4.據下表判斷朝鮮 科舉考試以中國古籍《左傳》《禮記》等為主科利用漢字字形作音符,創朝鮮詞匯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確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采用漢字楷書偏旁造“片假名”,取漢字草書偏旁造“平假名”越南 李圣宗在國都“修文廟,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畫七十二賢像,四時享祀”國內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國體制,仿佛一個縮小版的中華帝國A.民族大遷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響輻射力C.中西文化雙向交流 D.東亞一體觀念不斷增強5.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一種文字體系,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使用時間約是公元3000年末到公元4世紀。古埃及人使用它記錄了王室生活、戰爭、祭祀、建筑工程、納稅許可,以及尼羅河泛濫的水位等。這說明了文字A.記載人類歷史文化 B.凝聚普羅大眾智慧C.促進文明交流發展 D.影響國家發展方向6.下圖是一位高二同學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繪制的8-10世紀繁榮的“呼羅珊大道”。該圖可用于研究A.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路徑 B.拜占庭與唐朝的經濟交往C.奧斯曼帝國時的商業壟斷 D.阿拉伯帝國時期東西交流7.教會文學是中世紀歐洲的正統文學,主要內容是贊美上帝的權威和歌頌圣徒的德行。騎士文學在11世紀流行,大都是騎士們行俠仗義,建功立業和愛情至上的故事。這一時期騎士文學的流行反映出當時A.對世俗生活的追求 B.工商業階層壯大C.人文主義廣泛傳播 D.天主教會的衰落8.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來自中國的壁紙、屏風生活用品等大受拉美殖民地上層社會歡迎,女士以穿中國絲綢為時尚,墨西哥還出現了“中式連衣裙”之類的新式服飾。到18世紀末,僅普埃布洛一地就有46家制瓷場,成為拉美制瓷業中心。這一現象A.源于全球航路的開辟 B.掀起歐洲中國文化熱潮C.推動三角貿易的繁榮 D.促進拉美資本主義萌芽9.茶葉從中國傳入西方后,西方飲茶之風由貴族階層發展到普通民眾。到18世紀中葉,英國最底層的家庭都已經飲茶了。這一變化反映出A.文化在互鑒中實現交融 B.商品流動沖擊等級秩序C.國際貿易服務對象下移 D.價格革命促進社會消費10.下面是1870年6月13日美國《哈潑斯周刊》刊登的漫畫《“華工彗星”》。漫畫中的中國勞工像一顆熾熱的彗星,橫穿天空,地面上是對其“感興趣”的多個黨派在對準、凝視著“華工彗星”,而工人們則對其顯示出敵意。該漫畫折射出赴美華工A.加劇了美國政府的排華情緒 B.帶來中美文化碰撞與沖突C.嚴重激化了美國的階級矛盾 D.為美國經濟開發注入活力11.下表反映出南北美洲的種族分布表白人(百萬) 黑人(百萬) 印第安人(百萬)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1935年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1.8中美洲 1.9 6.9 2.7 8.4 21.4南美洲 2.9 40.9 4.5 18.7 29.2合計 18.6 172.1 9.8 39.5 52.4A.歐洲移民流向中南美洲 B.歐洲殖民擴張導致土著銳減C.人口遷徙促使族群變化 D.新航路開辟引起人口大遷徙12.近代非洲文學以使用歐洲語言創作為主流。19世紀末,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語寫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歷史》成為阿姆哈拉語文學的標志性成果。到20世紀60年代,埃塞俄比亞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語為榮。據此可知,阿姆哈拉語的推廣A.傳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發揮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C.促進了非洲大陸的統一 D.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13.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單項選擇題II:14-15題,每題3分,共6分。四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為3分,有兩個選項各為1分,錯誤項為0分。選出最佳項,多選不得分。14.基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具有中國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觀”。古籍記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從漢至元繪制的“天下圖”盡管名稱各異,但整體布局可概括為“東、南皆海,北緣曠野;四夷環繞,中國獨大”。1600年左右開始,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但大多數地圖仍未放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疤煜聢D”的演變軌跡充分說明A.地圖繪制提升了對世界的認知 B.文化的連續性增強了華夏認同C.“中學西漸”豐富世界文化內涵 D.傳統思想影響古人的“天下觀”15.古希臘雅典為了追求藝術的崇高理想,常常放棄一些細節的精準,以達到美化效果;羅馬則不放棄任何細節,人物雕像的皺紋、眉骨、嘴角、眼袋,這是羅馬人認為構成一件肖像真實性不可或缺的部分。古希臘雕塑優雅、崇高的風格和古羅馬雕塑務實求真的風格迥然不同,這主要源于A.二者的地理條件迥異 B.二者的藝術源頭不同C.二者的政治體制差異 D.二者的國情不盡相同二、非選擇題:共55分。第16題15分,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史料記載,元宵節源于漢朝皇帝祭祀太一神?!妒酚洝份d:“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祭,至明而終。”正月上元是朝廷的祭祀大典,全城張燈結彩,通宵達旦。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許執金吾馳禁,前后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到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正月十五燃燈增加了節日的又一層意義。由于統治者的提倡,自唐中期以后,上元燈會、元宵賽燈和看燈已成為元宵節的主要內容。在唐代,千姿百態的花燈品種繁多,而在燈光下的樂舞百戲更是一道景觀。成千上萬的宮女衣羅綺、穿錦繡、耀珠翠、施香粉,與民間少女一起在輝煌如晝的燈火下邊歌邊舞。到了宋代,元宵節有了新的發展,唐的“上元前后各一日”的放燈時間,增至十八日,而且燈籠的制作比唐代更豪華。有名的要數無骨琉璃燈和用白玉制成的各種花燈,上繪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這些燈設有機關或用熱力推動,燈中所繪之圖在燈的旋轉中活動起來。由于宋朝的商業發達,在市面上還逐漸出現了“燈市”。在清代,與各種花燈相比,冰燈別有一番情趣。冰燈流行于北方較寒冷的地區。隨著滿族入主中原,冰燈開始在中原出現。每逢正月十五日,人們制作出各種小冰燈,孩子們提著它互相媲美,許多城市還要舉辦冰燈游園會。-摘編自朱亞娥主編《世界文明史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宵節演變發展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影響元宵節演變發展的原因。(7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后則徑趨廣州。清代中葉海舶云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鎮燒造白器,運至粵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于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制成彩瓷,被稱為廣彩瓷,多由西商購買。圖1所示是清乾隆時期廣彩瓷-古希臘神話“帕里斯之審判”盤。圖1瓷盤畫中右側的是厄洛斯和雅典娜,頭戴金冠的女子是天后赫拉,中心女子是阿芙洛狄忒,最左側的男子是帕里斯。畫家出于“虎父無犬子”之類的中式思考,在繪制時將厄洛斯與雅典娜畫在了一起,而并未按照西方傳統將厄洛斯與阿芙洛狄忒畫在一起。-摘編自羅媛菲《從清代廣彩神話故事圖盤看中西匯流》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廣彩瓷興起的歷史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文化的角度,解讀廣彩瓷“帕里斯之審判”神話圖盤蘊含的歷史信息。(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12世紀左右,地中海北部和東部出現了嚴重的農業歉收狀況,一些族群特征復雜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遷徙,其浪潮席卷了整個地中海世界,現代學者將這個遷移的人群稱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開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為根據地,借助武力向東地中海地區遷徙,以尋求新的生存地。在此過程中,他們摧毀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國、塞浦路斯、敘利亞、巴勒斯坦,最終到達埃及。海上民族大遷徙打碎了一個舊的文明體系,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機體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陣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猶太文明和希臘文明(愛琴海文明),而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摘編自袁指揮《海上民族大遷徙與地中海文明的重建》材料二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了通往新大陸的航路,從而拉開了一次規??涨暗娜丝诖筮w徙的序幕。在這次遷徙過程中,由東向西橫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隊絡繹不絕。在17世紀里,僅從不列顛群島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約25萬人,18世紀增加到約150萬人。據估計,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這場大遷徙的移民超過1億。而世界總人口在1500年為4.4億人左右,1900年為16億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暫居地。大遷徙以及應運而生的新國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摘編自潘興明《新航路開辟后的大遷徙》(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海上民族”大遷徙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與海上民族遷移相比,新航路開辟后的“大遷徙”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10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女裝的演變中世紀 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救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14至17世紀 這個時代的女裝輪廓是高腰、巨大的泡泡袖、夸張的肩膀和體積龐大的裙子,強調腰部線條的優美和身體曲線的展現。用于制作這些衣服的面料有厚重的錦緞、天鵝絨、絲綢等具體取決于個人的財富。18、19世紀 大規模的服裝廠開始出現,服飾的價格進一步降低。女性服裝逐漸擺脫束縛,短裙和緊身上衣逐漸成為主流,也出現了比較實用的外套和褲裝。20世紀上半期 流行了數十年的S型服裝逐漸消退,緊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飾向自由的現代形態轉變。30年代的服裝以深色調和簡單的款式為主,40年代為了節約材料和資源,服裝設計受到嚴格限制,機智的服裝商人減少了女裙的長度和褶皺。二戰后 新的面料和技術的發明給人們帶來新的樣式和輪廓,以迪奧、巴黎世家為代表的一批高級時裝設計師,為戰后世界帶來新的時尚秩序。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對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海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5DABBA6-10DAABB11-13CBA14B(AD)15D(BC)16.(15分)(1)①由國家祭神典禮演變為民間節日②節日的意義不斷增加③節日期間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多樣④花燈的制作越來越華麗精巧⑤節日的時間有所增加和延長(2)①統治者的提倡②佛教傳入的影響③民族交融的加深④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夜市的出現⑤科學技術的進步⑥文學藝術的發展17.(1)歷史背景: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日益拓展;中西貿易往來日益增多,刺激了廣州工藝及商品貿易發展;西方人對中國瓷器的喜愛,外銷瓷的銷量日益增多;清政府在廣州開設“十三行”,廣州成為清代中葉唯一對外通商口岸;中國制瓷業的發展及地域分工的形成;西洋繪畫技術的傳入。(2)歷史信息:廣彩圖盤是外銷瓷,體現了中西瓷器貿易促進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但傳播范圍有限;瓷盤圖案呈現的古希臘神話元素,體現了當時歐洲人對古希臘文化的認同;人物組合的中國化,體現中國繪畫師將中華傳統思想引入了瓷器圖案創作,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18.(1)影響:破壞了地中海原有文明;為地中海文明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構建了新的地中海文明。(2)特點:持續時間較長;移民人口眾多;遷移范圍更為廣泛;以西歐國家為主導。原因: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運動的興起;人文精神和探險精神的傳播;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與民族意識的覺醒;宗教戰爭和宗教迫害的加??;黑奴貿易的發展。19.示例:歐洲服裝發展是歐洲時代變遷的映射。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占統治地位,提倡禁欲主義,歐洲服裝簡單樸素,具有宗教色彩;絲綢之路暢通,東西文化交流,并受古希臘、古羅馬服飾影響,歐洲服裝帶有東西方融合的特點。14-17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提倡人文主義,反對教會的禁欲,服裝強調對人體線條的優美展現和人體比例的協調性。18-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用機器進行規?;a,服裝呈現標準化、廉價化的特點;適應工廠生產的需要,歐洲服裝強調實用性、簡潔、寬松。20世紀上半期,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歐洲服裝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受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影響,歐洲服裝更加樸素、實用、輕便。二戰后,隨著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歐洲服裝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特點。總之,歐洲服裝發展歷程反映了中世紀以來歐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是時代變遷的映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