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濟寧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階段性檢測高二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收回。4.本試卷考試時間為 90分鐘,滿分為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距今6000年前,仰韶文化以花和鳥為主題的彩陶圖案逐漸向周邊擴展。距今5500年前后,已達黃河流域全境和長江中下游北部地區。到距今 5300年左右,其分布范圍南達長江流域,北至華北平原北部及燕山山地的西遼河流域,西到甘青地區,東抵黃河下游。這一現象反映出早期中華文化的突出特征是A.趨同趨勢不斷發展 B.多元中心逐漸消失C.南北文化交流頻繁 D.中原核心地位凸顯2.西周時,“家臣”指卿大夫為管理私家政務設置的職官,多為家主的生活管家,其職能主要是“事保厥家”;到春秋中期后,家臣除管理生活事務之外,還參與到政治、軍事等事務中。這反映出當時A.權力出現下移趨勢 B.兼并戰爭劇烈頻繁C.禮樂制度走向瓦解 D.官僚制度逐漸成型3.受《史記》的影響,秦始皇“久者不赦”的說法深入人心。但近年來出土的一些秦簡中,則出現了關于秦代赦免制度的明確記錄。這表明A.《史記》中的內容均不可信 B.歷史研究受制于新材料的發現C.出土簡牘客觀記錄歷史事實 D.研究歷史應綜合考察多種史料表1內容 出處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史記·吳王濞列傳》楚、漢相距滎陽也,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而豪杰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史記·貨殖列傳》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為過吏勢,以利相傾。 《漢書·食貨志》A.證實鹽鐵官營政策取得明顯成效 B.說明實施郡國并行制的合理性C.解釋漢武帝強化經濟控制的原因 D.論述漢朝重農抑商政策的弊端5.表2為文獻對先秦至兩漢時期儒生區域分布狀況的記載。這一變化表明表2文獻 記載內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共列錄先秦時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齊魯人四十五人,約占 58.44%《史記·儒林外傳》 共列錄西漢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齊魯人二十八人,約占71.7%《漢書·儒林傳》 綜合西漢一代著名儒生的區域分布,齊魯人占 45.60%《后漢書·儒林列傳》 東漢著名的儒學學者,齊魯人約占36.36%A.儒生數量總體不斷下降 B.儒學傳播范圍逐漸拓展C.齊魯地區儒學發展衰微 D.兩漢時期儒學受到沖擊6.東漢時期,士大夫群體流行歸隱之風。清人趙翼曾評論稱:“蓋當時薦舉征辟,必采名譽。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霸谶@種情況下,歸隱便成為一些“假隱”之人抬高自己身價的手段。這表明當時A.選官制度存在缺陷 B.士人道德素養下降C.門閥政治根深蒂固 D.士大夫對現實失望7.自漢代以來,中央政權大多置有負責為皇帝和宮廷制作器物的尚方機構,并通常嚴禁諸侯或臣民私自求取或仿造尚方器物。但到南朝時,諸侯、顯貴、士族甚至普通百姓都能使用或模仿尚方器物。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社會發展推動尚方職能調整 B.南方地區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提升C.國家對社會的管控力度減弱 D.尚方器物因做工精良受到社會推崇8.成書于北齊的《魏書》,以北齊政權的前身東魏為正統,對西魏多有貶低之意。隋朝時,文帝命魏澹重作《魏史》,將西魏作為正統,而以東魏為僭偽。這一舉措旨在A.與南朝爭奪正統 B.還原歷史真實C.彰顯政權合法性 D.客觀評價西魏9.圖1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狀元籍貫的分布區域圖。該時期是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10.唐初詩人王梵志在一首詩中寫道“有兒欲娶婦,須擇大家兒。縱使無姿首,終成有禮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A.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降低 B.重視門第之風依然流行C.財富成為婚姻首要標準 D.儒家倫理影響婚姻觀念11.表3是史籍中所載的唐朝天寶至廣德年間的編戶數據變化統計表。對其變化原因解釋較為合理的是表3時間 編戶數(戶) 資料出處天寶十三年(754) 9619254 《舊唐書》卷9至德元年(756) 8018710 《唐會要》卷84乾元三年(760) 1933174 《通典》卷7廣德二年(764) 2933125 《舊唐書》卷11A.稅制改革引起民戶大量流動 B.安史之亂造成唐朝實際人口銳減C.政治頹敗使得統計數字失實 D.藩鎮發展導致中央控制編戶減少12.宋代軍事制度的顯著特點是將選募與訓練合為一體,戰爭中廣泛運用的攻防格斗技術是宋軍訓練的重點,即“教戰守”練軍實”。宋代重視軍事訓練是基于A.軍隊數量的減少 B.重視武備的國策C.社會動亂的現實 D.政治局勢的需要13.表4是宋代學者關于當時體育運動的論述。他們意在通過發展體育運動表 4內容 人物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 司馬光君子之射,以中為勝,不必以貫革為勝。 張載夫學之有射圃,非日不忘武備也,蓋將以養德焉。 朱熹A.改變積弱現狀 B.推動軍事發展C.提升人民體質 D.滲透道德教育14.圖2是北宋中期木蘭陂水利工程建設工作的運行流程圖。這表明當時在社會治理中圖2A.民眾承擔的徭役沉重 B.民間力量代替官府的作用C.士紳的社會作用凸顯 D.地方官府處于輔助的地位15.元代時,稅糧以江南諸府為最,每年漕運東南之米數百萬石。 1297年,江南諸道御史大夫徹里認為“江浙稅糧甲天下”。這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A.經濟出現轉型趨勢 B.經濟地位日益重要C.商品經濟不斷發展 D.賦稅負擔逐漸加重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題,共55分。16.(13分)表5為百家爭鳴中部分思想家的言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爭鳴與“共鳴”表5序號 內容① “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故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② “尊賢育才,以彰有德”;“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③ “明主者,推功而爵祿,稱能而官事,所舉者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賢能之士進,則私門之請止矣”。(1)分別指出材料中的言論各是哪一學派的代表主張。(3分)(2)說明材料中各學派思想的共性,并分析其出現的社會背景。(10分)1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西漢陵邑制度的調整陵邑制度即遷徙實陵,以帝陵為中心建置陵邑,并大規模地徙民于其中。表 6為關于西漢不同時期陵邑制度的相關記載。表6時間 內容 出處高祖九年 徒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時期 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 《漢書·地理志》景帝五年 春正月,作陽陵邑。夏,募民徙陽陵,賜錢二十萬 ?!稘h書·景帝紀》武帝時期 “賜徙茂陵者戶錢十萬,田二”。元朔二年夏“又 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太始元年,“徙郡國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陵”。 《漢書·武帝紀》宣帝時期 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 《漢書·宣帝紀》概括說明西漢前期至中后期陵邑徙民政策的變化,并闡釋其變化的原因。( 12分)18.(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漕運·國運唐代以往漕運都實行直運方式,是由百姓出錢雇傭船只和人員,裝載漕糧,從本地出發,一直運送到洛陽的含嘉倉或指定的其他地點。裴耀卿深感這種漕運方式運輸效率太低,因此醞釀成一套漕運改革的方案。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正式任命裴耀卿主持漕運改革。裴耀卿在黃河南岸、汴渠口的東側設立河陰倉,用以中轉從江淮一帶運來的糧食、物資,并恢復位于河清縣西南、黃河北岸的柏崖倉。為避開三門峽的一段水運險道,在三門峽東端設置集津倉,在三門峽西端設置鹽倉,并在集津倉與鹽倉之間鑿山開路十八里以為陸運。這樣,來自江淮一帶的漕船,到達河陰倉卸下糧食、物資后就可返回。暫時貯存在河陰倉的糧食、物資,由官府出錢租船分別轉運至洛陽的含嘉倉和三門峽東端的集津倉。轉運至集津倉的糧食、物資,改用牛車在新開鑿的山路上陸運至鹽倉,這樣就避開了三門峽的水運險阻。從鹽倉再利用水運向西運至太原倉。從太原倉水運或陸運至關中的永豐倉,再從永豐倉用牛車陸運至長安。改革后,“凡三歲,運七百萬石,省陸運傭錢三十萬緡。結合材料,以“唐代漕運改革”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5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9.(15分)表7為史籍中記載的一些宋人的經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士商合流表7內容 出處王獵,字得之,長垣人。累應進士不第,乃治生積錢,既而嘆曰:“此敗吾志也"悉以班諸親族。慶歷用兵,詔求遺逸,范仲淹薦之,得出身為永興藍田主薄。 《宋史·王獵傳》番陽士人黃安道,治詩,累試不第,議欲罷舉為商。往來京洛關陜間,小有所贏,逐利之心遂固。適科詔下,卿人在都者,交責之曰:君養親,忍不自克而為賈客乎?......而以書應舉。 洪邁《夷堅丁志》資中人李處和,自少傳其家學,為諸生......因賈于荊、襄、巴、夔之間,不十年而其利百倍。既富,則慨然曰:“是故吾之權道,豈其初心哉!”乃毀其舟車,定居于涪之樂溫,葺齋館,益市六經百家歷代史傳,闔門不出,日以讀書教子為事。 馮時行《稽古堂記》(1)分析材料中三人經歷的相似性,并說明其體現的價值取向。(6分)(2)個人的經歷是時代的縮影。材料中人物的經歷中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特色?(9分)濟寧一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16.(1)①墨家②儒家③法家(2)從都主張統治者要選賢與能、重視人才的角度作答。(2分)從兼并戰爭頻繁,諸侯國君有對人才的需要的角度作答;從貴族沒落,世卿世祿制走向瓦解的角度作答;從土地私有制興起,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的角度作答;從私學興辦、學術下移,士階層崛起的角度作答。(8分)(考生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7.西漢徙民實陵政策的變化:從徙民的方式由前期的強制性的“徙”變為中后期有彈性的“募”,并且還給予賜錢或土地的角度作答;從徙民的標準由關東貴族變為郡國的吏民豪杰等有一定資產的富人的角度作答。(4分)原因:從西漢前期經歷秦朝的暴政和秦末農民戰爭之后,關中經濟衰敗,需要恢復經濟的角度作答;從西漢前期需要削弱關東大族和西漢各諸侯國的實力,減少關東地區在政治上的潛在威脅的角度作答。從西漢中后期國力日漸強盛,六國貴族的宗族勢力逐漸瓦解的角度作答;從西漢中后期出現土地兼并問題,需要打擊豪強,鞏固統治的角度作答;從西漢中后期經濟逐漸恢復,商人勢力強盛,需要加強經濟控制的角度作答。(8分)(考生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8.I 短文內容應包括:(1)唐代漕運改革的內容:從沿途設倉、逐級轉運的角度作答;從因地制宜、水陸兼顧的角度作答。(2分)(2)唐代漕運改革的背景:從江淮地區不斷得到開發,經濟地位上升的角度作答;從長安地區作為政治中心,人口增長,糧食不足,經濟壓力加大的角度作答;從傳統的漕運方式存在弊端,難以保障糧食供應的角度作答。(6分)(3)唐代漕運改革的影響:從提高了漕運能力,節省了運費的角度作答;從保障了對首都的糧食供應,緩解了經濟壓力的角度作答;從鞏固了統一,保障了國家穩定的角度作答。(4分)II 表述成文(3分)(考生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9.(1)從三人最初都為士人,科舉不第后轉而經商的角度做答;(2分)從三人在自我反省或他人譴責下放棄經商,并最終走上仕途或教導子孫讀書的角度作答。(2分)從重士輕商的角度作答。(2分)(2)從三人都專事讀書、積極參加科舉體現了宋代實行重文政策、士人地位提高的角度作答;(3分)從三人選擇經商并獲取了大量財富體現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角度作答;(3分)從三人將經商視為權宜之計并最終選擇回歸儒業體現了宋代傳統觀念依然濃厚,并制約階層流動的角度作答。(3分)(考生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