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下冊7.2《秦腔》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體會作者在場面描寫上的出神入化,鑒賞本文獨特的語言特色。思維發展與提升:體會文章所傳達出的大氣、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蘊。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習文章將秦腔、秦地、秦人有機結合起來的散文獨特的地域特色,厘清三者之間的關系,深刻領會秦川人的精神面貌。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特點,體會民間文化的魅力。教學重難點:重點:深入分析文本內容,品味重點句子,精準把握文章手法和情感。難點:學習運用場面細節描寫和本土化語言描寫文化現象、展現地域文化的寫作方法。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教學過程:一、導入展示與秦腔相關的圖片或視頻片段,如秦腔表演中的精彩瞬間、獨特的妝容服飾等,引發學生興趣。提問學生對秦腔的了解程度,引導學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秦腔知識,從而引出本節課對賈平凹《秦腔》的學習。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1.作者簡介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于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1982年后從事專業創作。賈平凹的小說描寫新時期的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涵,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代表作品:長篇小說:《浮躁》《廢都》《秦腔》《古爐》《高興》《帶燈》《老生》《極花》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賈平凹散文自選集》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詩集:《空白》《平凹文論集》賈平凹與秦腔:對于賈平凹,秦腔是門藝術。他對秦腔鐘情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三歲記事,他就騎在大伯的脖頸上看戲;六歲懂事,自己趴到臺角上,聽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調子,不覺得就淚流滿面,常常挨了舞臺監督的腳踹還不動彈。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節,是秦腔牽著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2.寫作背景賈平凹出生在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并在此生活了19年,盡管過往筆墨多次觸及商州,但他認為那只是泛泛而談,對于棣花鎮的描繪始終顯得稀疏且碎片化。用他的話說,《秦腔》是一份專為那片孕育并伴隨他走過19載風雨、至今仍魂牽夢繞的棣花鎮而作的情書。賈平凹難以掩飾對變革中的故鄉之傳統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因為“故鄉將不再是過去的故鄉”,“我就是要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為農村說出真正想說出的話”。《秦腔》是一部“反史詩的鄉土史詩”,有史詩般龐大的規模和厚重的質地。賈平凹用文字還原和營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是對將要成為絕唱的農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對傳統鄉土的一種“回歸與告別的雙重姿態”。三、秦腔知識講解秦腔(Qinqiang Opera),別稱“梆子腔”。古時陜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是我國戲曲四大聲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都是從秦腔中移植過來的,秦腔是我國各種戲曲的“鼻祖”。四、文本解讀,品鑒秦腔魅力1.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層次明確: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按照PPT 內容,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 - 3 段)介紹秦腔的生成地域、唱腔特點和情感沖擊力;第二部分(4 - 8 段)描繪秦腔戲排演、演出過程中的場面和細節,以及相關悲喜軼事;第三部分(9 - 10 段)闡述秦腔在秦川人心中的地位。讓學生自主概括每部分的層意,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2.細讀文章第一部分(1-3段),概括出秦地、秦人、秦腔各自的特點,并思考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 明確:秦地:八百里秦川,遼闊厚重,廣漠曠遠。秦人:民性敦厚、直率,勤勞質樸,能吃大苦,敢愛敢恨,能享大樂。秦腔:大喊大叫,高亢激越,雄渾奔放,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小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漠曠遠的秦川大地,養育了秦川人,給了他們旺盛的生命力也給了他們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勞質樸、敢愛敢恨的品格。遼闊的秦地、豪放的秦人才能創造出高亢激越、雄渾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誕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載秦川人的喜怒哀樂,表達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三者之間是血肉聯系、不可分割的。3.速讀文章第1、2段,嘗試用文中的話解釋為什么秦人如此癡迷秦腔?解讀秦人癡迷秦腔的成因:速讀文章第1、2 段,讓學生找出文中解釋秦人癡迷秦腔的語句,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歸納。明確:成因1:秦腔是秦人衡量人才的標準成因2:秦腔是秦人大苦生活中的大樂成因3:秦腔是秦人表達自我的抒情渠道成因4:秦腔是秦人的高超藝術享受成因5:秦腔是秦人生活中的必要因素承載了喜怒哀樂,滿足了精神需求,成為了生命必需品。五、場景賞析知識講解:通過PPT 向學生介紹場面描寫的概念、常見類型以及描寫方法,如點面結合、遠近結合、動靜結合、多種描寫結合等,為賞析文章中的秦腔場面做鋪墊。小組合作賞析:將學生分成小組,合作閱讀文章4 - 9 段,劃分層次,歸納大意(激情排戲、熱情盼戲、迷情看戲、老小享戲、觀戲悲喜、戲位神圣)。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場面進行深入賞析,分析運用的描寫技巧及達到的效果。小組展示與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展示賞析成果,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評價。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重點強調文章中環境描寫、人物描寫、點面結合等技巧對表現秦腔魅力和秦川人性格的作用。知識補充:場面描寫:場面描寫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范圍內以人物活動為中心,人物和環境融為一體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常見的有勞動場面、戰斗場面、運動場面、爭吵場面、打架場面等。場面描寫要表現出一種特定的氣氛,比如喜悅、溫暖或悲愴、緊張,激烈、熱鬧。需要綜合運用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環境等多種描寫,使場面變成一幅生動而充滿感染力的圖畫。場面描寫方法:1、點面結合,以點為主整幅場景是“面”;局部細節是“點”2、遠近結合,以近為主“近”是指主人公距離作者或讀者較近;“遠”是指主人公周圍距離較遠的有關人物和景物3、動靜結合,以動為主客觀自然環境的描寫,以靜態為主;眾多人物的共同活動,以動態為主。4、多種描寫結合,以言行描寫為主包括外貌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景物描寫、細節描寫等。散文語言風格:用詞(動詞、形容詞、疊詞、反復詞語、文言詞語、方言)句式(長短句、整散句)風格(自然、樸素、豪放、簡省、地域特色···)修辭(比喻、排比、對偶、擬人、夸張···)藝術特色總結:1、大量運用側面描寫、場面描寫;2、點面結合,以點為主;3、語言生動鮮活,風格獨特。六、研究癡迷意義1、本文是不是僅僅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地方劇種 還有其他的思想內涵嗎 研讀文本9 - 10 段,引導學生思考秦腔在秦地人生命中的重要意義。從參與秦人生命全過程(生兒、送葬皆有秦腔)、生活與角色融為一體(在秦腔舞臺上展現真性)、審美教育與價值傳承(善惡在秦腔中彰顯美丑)、承載與驅動喜怒哀樂(是秦人情感的寄托)等方面進行探討。組織學生討論秦腔對秦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以及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挑戰,如演職人員老齡化、創新不足、受眾減少等問題。七、文章主旨與標題作用探討1、本文是不是僅僅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地方劇種 還有其他的思想內涵嗎 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主旨,結合PPT 內容,總結出文章不僅描繪了秦腔這一地方劇種的特點,更展現了秦川大地的風土人情和百姓的精神風骨,體現了作者對故土的熱愛以及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思考。明確:《秦腔》是一篇渾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風俗,而且傳神地展現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風骨。《秦腔》不但繪形繪色地寫出了一個地方劇種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秦川大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等風土人情的描繪,展現了他們熱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長于斯,對故土的熱愛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顯了黃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濾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與丑陋。在賈平凹筆下,秦腔是黃土地與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運之聲。2、文章以《秦腔》為標題,有什么作用?明確:①“秦腔”是文章線索。文章以“秦腔”為核心,按照先介紹秦腔基本信息,再詳細描寫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風俗,最后感悟思考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內涵安排文章結構。②揭示文章的內容,并暗示文章的主旨。八、知識拓展與反饋練習1、秦腔,別稱“梆子腔”,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時陜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傳全國各地,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夸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現已發現的秦腔傳統劇目有三千多種,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各種神話及民間傳說,其中包括《春秋筆》《和氏璧》《玉虎墜》《紫霞宮》《麟骨床》《長坂坡》《賣華山》《臨潼山》《斬單童》《取洛陽》《三娘救子》《柜中緣》《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獻西川》等代表性劇目。明確:秦腔是西周時起源于陜西、甘肅一帶,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夸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內容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各種神話及民間傳說的漢族最古老戲劇之一。2、尊重審美情趣,傳承文化基因在當下,也有很多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頻頻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年青一代鮮有問津;始自宋代的評書藝術,歷經輝煌之后,文化之美顯得式微;傳統工藝刺繡,如今為找不到“接班人”而面臨失傳……不少凝結先人智慧才智的手工藝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這十分可惜。請就這一現狀,談談你的看法。3.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就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現狀,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傳統藝術形式,寫一篇小短文,闡述自己對其傳承與發展的看法。九、課堂總結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作者、寫作背景、秦腔知識、文本解讀、場景賞析、秦腔的意義、文章主旨和標題作用等。強調秦腔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代表,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人民的情感。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關注秦腔及其他傳統文化,增強文化傳承的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