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4小題)1.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在修養上追求虛懷若谷、順應無為,對社會矛盾持隱退遺忘態度。他們以“大道”的德性修養包容萬物,體現了豐富的歷史智慧和人生智慧。這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 )A.自強不息 B.厚德載物 C.崇德尚賢 D.天人合一2.古代典籍中的“中國”既是一個地域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如表文獻中“中國”的含義與其他不同的是( )材料 內容 出處甲 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人民 (西周)何尊銘文乙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禮記·王制》丙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 《史記·秦本紀》丁 所以為中國者,以禮儀也。所謂夷狄者,無禮儀也。豈系于地哉? (唐)皇甫湜《東晉元魏正閏論》A.甲 B.乙 C.丙 D.丁3.春秋后期和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紛紛拋棄“用貴治賤”的陳舊觀念,禮賢下士,甚至“與其分土”,形成了“七國虎爭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的繁榮景象。這反映出當時( )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學術下移促進思想解放C.社會轉型推動人才流動 D.社會動亂鼓舞養士之風4.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西河講學,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吳起是兵家與法家的代表人物,禽滑厘成為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這反映出春秋戰國之際 ( )A.諸子百家思想同源異流B.士人熱衷于創立學派以標新立異C.思想的多元化發展趨勢D.儒學深刻影響統治者的執政理念5.秦朝建立后,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平賈制度(官定價格標準)。“平賈”由各縣都鄉的令、史每月評定,謁報于縣廷,后由縣廷布告各鄉并在本縣范圍內發揮效力,其所涉范圍囊括公私交易、司法鑒定、財政統計等諸多方面。這說明了平賈制度()A.旨在推行抑商政策 B.推動地方財政收入提高C.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D.反映國家治理水平提高6.如圖是漢代文物“龜坐鳳形銅燈”,頂部為淺圓盤形燈盞,中間為一展翅鳳鳥燈柱,下部以神龜為底座。鳳鳥昂首翹尾,展翅欲飛,鳳足穩踏龜背之上。神龜雙目圓睜,也作仰首形,躍躍欲試。整個造型充滿了動感與活力。該作品主要反映出漢代( )A.精妙復雜的匠人巧思 B.安穩富足的生活祈愿C.燦爛輝煌的文學藝術 D.奮發有為的時代風貌7.《漢書》記載“開國承家,有法有制”,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說:“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到了明清,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誠輔君,效功百姓B.滅私徇公,堅守直道C.守道與德,思退刑罰D.威制天下,以案刑獄8.北宋時,蘇轍出使遼國,發現其兄蘇軾在當地如雷貫耳,詩詞文章亦廣為流傳。之后,他在贈友人的詩中寫道:“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边@表明()A.宋遼實現文化習俗統一 B.文學成為民族交流的載體C.詩詞成為當時文學主流 D.蘇軾文學具有獨特的魅力9.如表為不同史籍中對元朝的相關記載。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 )記載 出處“至元元年(1264年……墾中興、西涼、甘、肅、瓜、沙等州之土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歸者戶四五萬,悉授田種,頒農具” 宋濂《元史》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澤州有許多因為躲避戰亂而沒有回家的農民,當地長官主張將他們失去的土地歸還之,認為“俟業主至,當析而歸之” 宋濂《元史》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吳松弟《中國人口史》A.流民問題有所緩解 B.政府嚴格限制土地買賣C.百姓負擔十分沉重 D.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穩定10.明中期以后,白銀成為普遍交換的媒介,繼而出現了“商品一白銀一商品”的流通方式,借貸關系中也出現了“白銀——增值后的白銀”的現象。同時,白銀跨地區流通的限制減少,流通費用降低,甚至出現了借助匯兌實現白銀流通的現象。材料所述現象()A.彰顯了商品生產的區域性分工B.推動了自由雇傭勞動的普及C.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D.反映中國被迫卷入世界市場11.新農具的增加是秦漢時期農具發展的顯著特點,翻土農具二齒耙、三齒耙、大型犁鏵都是西漢時新出現的。漢武帝時,趙過推廣使用“耦犁”,比起“跖耒而耕”提高工效十多倍,還發明了播種機械——耬犁。這反映出( )A.精耕細作模式的發展 B.封建生產關系的調整C.鐵犁牛耕技術的普及 D.男耕女織模式的推廣12.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不斷演變,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維耦”;戰國“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秦漢以后,則是“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據此可知其演變趨勢是( )A.工具:由青銅農具為主逐漸轉為鐵制農具為主B.動力:由人力畜力為主逐漸轉為人工智能為主C.主體: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婦女退居從屬地位D.組織:由集體生產逐漸轉變為個體小家庭生產13.利瑪竇被評為公元第二千年內(1000年-1999年)最有影響力的百名人物之一,天主教會評價他最大的貢獻是在文化交融的領域上。他以中文精編了一套天主教神學和禮儀術語,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中國人的好感,且如此道地的“做中國人中間的中國人”,將天主教徒與東方學家、意大利人和中國人的身份令人驚嘆地融合在一起。下列對這一時期文化交流的認識中準確的是( )A.促進了中國向近代社會的轉型 B.成為淡化中國民族意識的手段C.豐富了中國的數學學習和研究 D.推動了啟蒙思想在中國的傳播14.20世紀初,上海電車初營運時,有人害怕“電車帶電,乘客觸電”,乘客不多。為此,英國電車公司不僅花錢雇人在電車上終日乘坐,還向乘客發放禮品,車身上還大書“大眾可坐,穩而且快”。后來人們感覺電車快捷、便利,逐漸接受。這說明( )A.英商的宣傳方式具有欺騙性 B.交通近代化艱難發展C.人們對現代化交通難以適應 D.中國工業化舉步維艱15.1903年,晚清白話文運動以白話文寫作為主要手段(工具),以白話報刊為主陣地(載體),民國初年迅速蔓延至白話教科書、白話告示、白話宣傳品等,自然也包括白話小說、戲曲、通俗歌詩等文學體裁。這說明清末民初( )A.知識分子積極推動文學革命 B.資產階級政治改良運動日益深入C.各種進步勢力達成改革共識 D.有識之士注重對國民的思想啟蒙16.1956年,陳云向越南介紹中國經濟建設經驗時指出:中國辦的日用消費品工廠,一般一至兩年內就可收回全部投資。辦這樣的工業,既可以為辦重工業積累資金,又可以滿足農民購買力提高后的需要,進一步解決城市職工的就業問題。這體現了當時中國( )A.社會主義改造有序開展 B.城鄉一體化的實現C.經濟調整工作順利完成 D.工業化戰略的實施17.在古代某一文明區,神廟倉庫的收入和支出記錄憑證是在泥板上刻刮出各種符號,這些泥板經過烘烤,便可以長久保存,所以其遺存的數量非常眾多,從中透露出了幾縷文明開化之初的光芒。該“文明區”應是( )A.兩河流域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恒河流域文明 D.古希臘文明18.有學者認為希臘的殖民時代(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是地中海航海史上互動潛力最為充分的一次。到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已將由希臘海外定居點構成的世界視為一個文化和社會的統一體。作者意在說明古代( )A.希臘文明影響近代歐洲發展 B.希臘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C.地中海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鑒 D.希臘人航海活動的目的較復雜19.中世紀的西歐音樂多以宗教目的為主,其內容主要為誦經祈禱和禮拜歌唱。但創作于13世紀的戲劇《羅賓與瑪麗昂》則以旋律自然的對話形式,歌頌了民間愛情的忠貞,嘲弄了封建騎士的卑劣。據此可知,該劇的創作( )A.擺脫了宗教文化的束縛 B.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文化追求C.受到了文藝復興的影響 D.體現了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20.蘇格拉底認為,“對于哲學家來說,應該有遠比樹木、石頭甚至所有這些星辰更有價值的研究對象,那就是人的心靈。人究竟是什么?你將會變成什么?只有到人的心靈轉而省察自身時才會有真正的哲學。”據此推理,蘇格拉底強調( )A.哲學應探索人的精神價值觀 B.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C.理性認識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D.哲學只是研究人的一門學問21.中古時期,西歐司法審判中盛行“決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紀初,隨著西歐城市的興起,城市中的商人開始選出仲裁人,并依據“萌芽性的商法”進行審判,逐漸形成了市民法庭。這反映出( )A.城市崛起促進王權加強 B.自由主義打破封建束縛C.新興階層沖擊教會特權 D.商業發展推動司法進步22.17世紀后期,歐洲各國紛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并勘定地界、樹立界碑、出版地圖,向公眾傳達有關國土疆域的信息。這一現象反映( )A.近代地形勘測技術的進步 B.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C.談判是解決爭端的主要手段 D.地圖是解決爭端的主要依據23.拿破侖三世(1808—1873年)當選總統后決定治理巴黎的下水道。1867年,巴黎下水道成為展覽項目,每天可供四百名游客坐著小船或小車游覽。人們評價道:“即使女士穿著干凈美麗的裙子在地下從盧浮宮走到協和廣場,也不會弄臟裙子。”這說明了()A.民主改革推動城市建設B.公共工程提升生活質量C.工業生產改善人居環境D.設施進步便利大眾出行24.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貿易、金融等行業就業機會增加,企業對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成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這表明( )A.跨國公司孕育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B.知識經濟推動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C.經濟全球化改變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D.科技創新加劇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流失二、材料題(本大題共3小題)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1787年的費城制憲會議上,富蘭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華盛頓座椅上的太陽是日出還是日落。當他含著激動的眼淚在憲法文本上簽字后,他說:“現在,我很高興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br/>材料二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國慶日演說:“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的夢想。因為只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會害人。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里向你們講話?!?br/>——均摘自《中學歷史教學資料參考》(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的政治體制,從走向現代文明的角度談談你對“日出”一詞的理解。(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是怎樣實現把總統“關在籠子里的夢想”的。26.二戰前后,國際貿易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2年七八月間,英國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召開帝國經濟會議,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紐芬蘭、印度締結了號稱“帝國特惠制”的共同保護關稅協定,規定:英國對從自治領和殖民地輸入的商品給予免稅或減稅優待,對大約80%的進口商品免稅;英國限制本國從帝國以外國家和地區輸入農產品;英國工業品輸往自治領和殖民地時享有優惠待遇;提高對英國以外國家進口貨物的關稅率。1929~1938年,英國自治領和殖民地在英國出口中的比重由44.4%上升為49.9%;英帝國提供英國的進口物資,由1930年的29%增加到1936年的40%。——摘編自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1900—2000)》材料二 二戰后,美國打算建立一個國際貿易組織,但因為遭到西歐國家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于是,美國退而建議簽訂一項多邊的關稅和貿易協定。1947年10月30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在日內瓦簽訂,并于1948年1月1日開始生效。該協定按照美國提倡的“門戶開放”原則,宣稱要“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降低關稅”“消除國際商業上的差別待遇”等。由于西歐國家的抵制,該協定仍保留了某些關于特惠制和關稅同盟的條款,并且允許發展中國家采取保護本國工業的必要措施。——摘編自王斯德、錢洪主編《世界當代史(1945—199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主導建立“帝國特惠制”的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主導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目的,并簡析其影響。27.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圖1 印歐人早期遷徙路線示意圖(公元前3000-前1000年)圖2 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綜合圖1、圖2相關信息,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024—2025學年度陜西省安康市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答案 1.B 2.D 3.C 4.C 5.D 6.D 7.A 8.B 9.A 10.C 11.A 12.D 13.C 14.B 15.D 16.D 17.A 18.C 19.D 20.A 21.D 22.B 23.B 24.C 25. (1) 總統制共和制。對 “日出” 的理解: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憲法賦予聯邦政府強有力的權力,有利于國家的穩固;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相互制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鞏固獨立戰爭成果,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2) 實行三權分立;總統只掌握行政權;受到國會和最高法院的制約;總統由選舉產生;有任期限制。 26. (1) 背景:1929 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并迅速席卷全球,英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美國率先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英國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廣闊的自治領和殖民地。 (2) 目的:瓦解西歐國家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擴大美國的海外市場。影響:協調了國際貿易領域的分歧、矛盾;推動了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增強了美國的經濟霸權;促進了美國戰后經濟的繁榮。 27. 論題:人口遷徙和商業貿易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發展 闡述:人口遷徙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從公元前 2 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他們憑借馬和馬拉戰車等武力上的優勢,或征服遷入地區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分別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整個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商業貿易也在世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前 138 年,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 “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對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發揮了深遠影響。 綜上所述,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是在不斷交流中發展起來的,而人口遷徙和商業貿易是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