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臺州市仙居外語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8小題)1.戰國時期,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屈原主張“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上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是( )A.以人為本 B.自強不息 C.天人合一 D.天下為公2.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后來,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這說明漢字的傳播( )A.利于推動周邊國家文化發展 B.改變了亞洲儒學文化圈的基礎C.消除了東亞地區交流的障礙 D.阻礙了中國對鄰國文化的吸收3.“什爾巴克,這是個你也知道的市鎮,它的位置在幼發拉底。那是個古老的市鎮,諸神都在那里存身,是他們讓諸大河泛起洪水……”以上文字出自( )A.《吉爾伽美什》 B.《羅蘭之歌》 C.《摩訶婆羅多》 D.《荷馬史詩》4.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著不同的風格,或莊嚴雄偉、或精美華麗、或與自然風景融合,或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觀察圖片,下列各項對應圖片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① ② ③ ④A.①中國云岡石窟—佛教本土化的體現B.②桑奇大塔—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C.③羽蛇神金字塔—瑪雅自然神的崇拜D.④哥特式教堂—俄羅斯東正教的象征5.赫梯人是早期印歐人的一支,公元前15-前14世紀,赫梯人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廣泛使用馬和馬拉戰車,組建了強大的軍隊,其建立的帝國于公元前14世紀進入鼎盛時期。赫梯帝國興起的地區位于如圖(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6.1500—1800年美洲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歐洲人、印歐混血人、非洲人、非歐混血人數量不斷增加,并最終超過美洲原住民。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的原住民大量移民 B.歐洲對美洲的殖民活動C.疾病無法控制廣泛傳播 D.非洲人在全球分布廣泛7.史學家認為,中國古代史前遺址的時空分布經歷了從“滿天星斗”(即多個燦爛輝煌的文化遺存星羅棋布分布)到以中原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月明星稀”的發展過程。此過程可以用于說明( )A.中原地區率先進入文明社會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顯現C.中華文明在繼承中不斷發展 D.早期國家初始形態開始出現8.宋代學者陳襄認為,學校設立“非以教人為詞章取利祿而已,當致學者首明《周官》(周禮)三物(“六德”“六行”“六藝”)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類,然后可以言仕。”這反映了( )A.道德教化的價值取向 B.詞章技藝的手段途徑C.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D.輕視功利的傳統思想9.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不斷融合,到隋唐時期形成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就是其中之一、禪宗強調“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將佛教修行與中國人的思維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這說明隋唐時期( )A.思想統一且兼容并包 B.儒學地位遭到挑戰C.佛教呈現本土化趨勢 D.佛教成為統治工具10.1593年,利瑪竇率先將包括《論語》在內的《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并寄回歐洲。他特別注意到了儒家思想的非宗教性特征,采取了“以耶合儒”的會通策略,在尊重中國儒家文化的同時,著力尋找儒家學說與基督教神學的互通之處。利瑪竇的這些做法( )A.利于促進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 B.推動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國的普及C.旨在彌合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D.彰顯了基督教的普世性和優越性11.文物、歷史遺跡、文學作品等都是研究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觀察如圖,下列文物、歷史遺跡、文學作品與其產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確的是( )①卡爾納克神廟 ②烏爾王陵豎琴嵌板畫 ③“懸詩” ④桑奇大塔A.① B.② C.③ D.④12.“中世紀藝術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創作自然的真實寫照,也不是要創作優美的東西,他們是要忠實地向教友們表達宗教故事的內容和要旨。”13—14世紀后,基督教徒不光將繪畫作為描述宗教教義的工具,同時也利用繪畫的審美功能來感動普通民眾。這一轉變表明,歐洲繪畫( )A.擺脫了傳統宗教思想的影響 B.具有世俗化發展趨向C.不拘泥于對現實的刻板描摹 D.注重精神意境的表達13.有學者說:《三國史記》中的三國與“三國鼎立”中的“三國”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形成的,是三國獨立發展而形成的,直至最后也未統一成為同一個國家。其記載了( )A.魏晉前后的歷史發展 B.朝鮮半島的發展演變C.日本的誕生和發展史 D.東亞三國交流合作史14.某學習小組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如下圖片。據此可知,該小組研究的主題是( )圖一: 印歐人的早期遷移路線 圖二:新航路開辟前歐亞主要商路圖三:蒙古西征后的東西方交往A.文化交流方式多樣 B.民族遷徙與文化認同C.人類文明多元并存 D.分散孤立到整體世界15.1866年7月9日,《薩克拉門托聯合日報》報道了加利福尼亞州的華人六大會館的人數,如下表所示。其中,有四分之一的華人在加利福尼亞鐵路工地上勞動。由此可知,當時( )會館 寧陽會館 陽和會館 三邑會館 四邑會館 合和會館 人和會館人數 15000人 11500人 10500人 9000人 8500人 3800人A.會館負責華工日常管理 B.美國人口發生替代性變化C.地域性商人集團的崛起 D.華工為美洲發展作出貢獻16.1864年,美國成立移民局,通過了《鼓勵移民法案》,積極鼓勵接納外來移民;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強制實行文化測驗的移民法,規定凡年滿16歲而不能閱讀英文或其他語種文字的外國人,均不許進入美國。這一變化源于美國( )A.文化發展的需求 B.意識形態的偏見C.種族歧視的消除 D.工業化發展要求17.20世紀80年代,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號召全體新加坡公民應遵守“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李光耀此舉旨在( )A.加速多元文化發展 B.推動儒家文化復興C.維護國家社會穩定 D.整合國家社會文化18.詩史互證法,是中國文史研究的一個傳統方法。以詩證史,可使歷史生動豐滿,補正歷史記載的闕誤;以史證詩,可增加詩歌的歷史厚重感。但是清蘅塘退士所編《唐詩三百首》(目前流傳最廣的唐詩讀本)有錯誤,學界早有共識。有些錯誤甚至還頗為震撼,比如《登鸛雀樓》的作者是朱斌,而非王之渙。且不說《唐詩三百首》,即便《全唐詩》也有不少錯誤。由此分析,選項中觀點合理的是( )A.詩史互證法比文獻互證法更科學有效B.詩歌作為歷史證據的可信度肯定低于史書C.詩歌的作者有誤無傷大雅,不影響詩歌的史料價值D.詩史互證法并非完美無憾,需用其它史料小心求證二、材料題(本大題共4小題)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2011年9月27日晚,2011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杏壇劇場拉開帷幕。開幕式上演了《大哉孔子》,演出以“儒濟天下,和寧四方”為主題。整場演出由序——你是一團遙遠的火、禮樂篇、仁愛篇、大同篇和尾聲-一千年孔子五個部分組成。在祭孔大典上,還頒發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據悉,孔子文化節以私揚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為主旨,彰顯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喚中華兒女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與文化歸屬感,促進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思想產生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中四幅圖片的順序,說明古代儒家思想發展演變的四個階段。(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據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揚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史料一 漢謨拉比繼承和發展了蘇美爾和阿卡德時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習慣法,以《烏爾納姆法典》為范例,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統一了兩河流域的法令。法典的基本思想,是以新興奴隸主階級之法治理古巴比倫國家。奴隸不受法律保護,卻嚴格保護奴隸占有制和私有制,保護租佃和高利貸者的利益……用法律維護和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這對各地豪強和氏族貴族的傳統保守勢力,隨意解釋法律和濫用司法大權,是一種約束、限制,也是下層人民保護自身有限利益的一種武器。——摘編自史若冰《漢謨拉比的歷史功績》史料二 蘇美爾文明時期,盛行多神教自由信仰,王權對各種宗教信仰都不加以干涉,巴比倫人主導兩河流域地區后,也繼承了蘇美爾人的宗教寬容傳統,并不排斥異族的神。——摘編自《多彩而開放的古代西亞文明》史料三 幾乎所有的神廟中,都有這樣的描繪:國王雙手捧著瑪阿特女神,連同面包、啤酒等供品,一起敬獻神前。這個簡單的儀式包含著豐富的含義:瑪阿特代表著神賜給人類的物質世界,它在國王管理下維持了初創時的和諧完美,在此時又由國王歸還給神。這個給予和歸還的過程象征著神與人之間的合作,即神創造世界,而人類以維持神創世界秩序的方式對神表示感激。這種神的創世行為就有了真實的意義,而神與人之間也就有了交流的渠道。通過這種合作,神與人共同維持他們的存在,達到永恒的境界。——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探究】(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漢謨拉比法典》的歷史意義。(2)根據史料二,概括指出古代西亞文化的歷史特征。(3)根據史料三,簡要分析古代埃及人是如何看待神與人的關系的。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移民與文化》目錄前言第1章移民的文化特定種族文化對群體經濟和社會命運的影響 第2章德國裔從古老的德意志民族到年輕的德國 第3章日本裔漫長的崛起 第4章意大利裔超越羅馬帝國 第5章海外華人世界上最大的少數中間人群體 第6章猶太移民社群無法安歇的影子和大屠殺喚醒的身份認同 第7章印度裔印度的印度人vs海外的印度人 第8章歷史和文化解決當代自大的解藥——摘編自【美】托馬斯·索威爾《移民與文化》根據目錄,請補充一個章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要求:所補充的章節與材料保持一致,邏輯嚴謹,史論結合,不得重復材料中原有的章節)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東西文化接觸、交流、碰撞,都曾給對方深刻的刺激和影響,在各自發展的軌跡中都曾留有對方作用的印記。17、18世紀這兩百年間,來過中國的傳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傳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詳細描述中,中國一片繁榮富庶,人民安居樂業,講究道德,文明、和諧的氣氛。制度完美、穩定、經久不衰。整個國家崇尚學問、重視教育,統治國家的不是貴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養的官員,他們取得官位是通過一系列國家舉行的考試獲得的,這在歐洲是難以想象的。在歐洲人眼中,中國人在治國術上超過了其他所有民族。歐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國經書的譯本,他們發現,一個兩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見地。在歐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為了18世紀啟蒙時代的保護神。——摘編自《專家武斌:中國文化曾影響了歐洲啟蒙運動》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從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圍繞“東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擬定一個主題,并進行論證。(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達清楚)。參考答案 1.B 2.A 3.A 4.D 5.A 6.B 7.B 8.A 9.C 10.A 11.A 12.B 13.B 14.A 15.D 16.D 17.C 18.D 19. (1) 背景:生產力的進步(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廣泛使用);戰亂頻繁;分封制走向崩潰。 (2) 秦始皇 “焚書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西漢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北宋理學興起,儒學復興;明清時期進步思想家對儒學的批判使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3) 內容:仁、禮、大同、有教無類等。現實意義:增強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促進人類不同文明的理解與信任;建立和諧世界。 20. (1) 統一了古巴比倫王國的法令,便于司法審訊;有利于維護新興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限制了貴族豪強隨意解釋法律和濫用司法的特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護下層人民的利益,緩和社會矛盾。 (2) 多神崇拜,開放包容的特征。 (3) 關系:人們在日常行為中實踐神的意愿,神也會以某種方式予以回報,人與神和諧相處。影響:神與人和諧的關系促進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發展,人們之間相互協作的愿望不斷增強,集體主義大放異彩,大量的金字塔和神廟出現,古埃及文明誕生并不斷發展。 21. 示例一 補充章節:近現代世界難民問題與文化的傳播 理由:難民的產生通常是由于戰爭、迫害、自然災害、環境惡化、貧困和社會不平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使得人們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尋求安全和生存的機會。難民的產生往往伴隨著文化、傳統和習俗的流失。難民遷移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帶著自己的文化和傳統,還可能在新的環境中與當地文化產生交流和融合。這種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推動文化的多樣性和發展。難民通過媒體(如社交媒體、新聞報道等)可以將自己的文化和故事傳播到世界各地,增進人們對難民問題的了解和關注。難民在新的環境中可能需要適應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這種適應過程既是對原有文化的挑戰,也是對新文化的接納和學習。通過適應新環境,難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傳播自己的文化。 總之,難民的產生與文化的傳播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通過促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我們可以為緩解難民問題、推動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發展作出貢獻。 示例二 補充章節:現代世界發達國家的移民及文化傳播 理由:在現代世界中,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移民和文化傳播成為發達國家不可忽視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僅改變了國家的人口結構,也塑造了多元化的社會風貌,豐富了文化的內涵。發達國家因其較高的生活水平、優質的教育資源、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吸引了大量的外來移民。這些移民來自世界各地。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使得發達國家的社會更加多元化。同時,這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移民在融入新社會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當地的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將自己的文化帶到了新的環境中。這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為發達國家帶來了新鮮的文化元素,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 總之,移民和文化傳播是現代世界發達國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不僅改變了國家的人口結構,也塑造了多元化的社會風貌,豐富了文化的內涵。 示例三 補充章節:現代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移民與文化傳播 理由:在現代世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科技的發展,移民現象日益普遍。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移民不僅改變了這些國家的人口結構,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其文化傳播的走向。發展中國家的移民往往帶著他們各自的文化背景,移民到其他國家后,這些文化便在新的環境中生根發芽,與其他文化產生碰撞與交流。這種交流不僅豐富了移民接收國的文化多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傳播。在融入新環境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移民也會受到接收國文化的影響,產生文化融合的現象。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方面,更表現在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深層次的文化元素上。這種文化融合的過程,既是對接收國文化的認同與接納,也是對原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總的來說,發展中國家的移民及文化傳播現象是現代全球化進程中的一部分。面對這一現象,我們應該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推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共同構建一個多元、和諧的世界。 22. 主題:東西文化的融合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進步 論述: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之間的文化聯系日益密切。由于率先實現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歐洲文化具有先進性。隨著殖民擴張,歐洲文化傳播四方,確立了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歐洲國家率先走上工業化道路,伴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歐洲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和思想觀念傳播到世界各地。歐洲文化在傳播中沖擊了其他地區的傳統文化并與之融合,推動了當地文化的進步。同時,歐洲的啟蒙思想家也關注和借鑒中國儒家文化的優秀成分,豐富歐洲文化,從而共同促進了世界文化的進步。 總之,東西方的文化在融合沖突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為世界文化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