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臺學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蛋殼黑陶高柄杯。其杯身薄如蛋殼,色澤黑亮均勻,陶質地細致緊密,不滲水,體現了陶工們的智慧和技巧。這一陶器最有可能屬于()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龍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2.西漢初年,漢高祖五年“兵罷歸家”,一度允許“諸侯子”返回舊地,但旋即又“徙諸侯子關中”。漢高祖九年,將先秦六國的強族十余萬口遷徙到關中。這些措施意在()A.踐行“黃老無為”思想 B.實現對國家的有效治理C.助力“推恩令”的實施 D.糾正郡國并行體制弊端3.中國古代某一農業著作記載:“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肉白皮黃”。該著作是()A.《四民月令》B.《齊民要術》 C.《農書》 D.《農政全書》4.清軍在平定噶爾丹之亂后,又相繼平息了阿睦爾撒納之亂以及大小和卓之亂。清政府看到新疆一帶屢次爆發動亂,覺得以當地部落自治的形式管理新疆行不通,于是在新疆設置()A.伊犁將軍 B.理藩院 C.駐藏大臣 D.蒙長旗長5.1843年前后,粵海關大宗進口貨物新舊從量稅率,平均減幅達73.07%;粵海關大宗出口貨物新舊從量稅率,平均減幅達40.31%。到1858年時,實際稅率更低。這一變化反映了中國()A.邊疆危機的持續加劇 B.經濟自主性的降低C.近代化努力取得成效 D.國內關稅收入減少6.延安的《解放日報》在某期中有如下幾篇報道:《民兵作戰二千次》《冀魯豫我軍一年來光復國土二十萬方里解放同胞五百余萬》《重慶一萬多工人學生店員捐助解放區戰士》。據此推斷,該期《解放日報》發行的時間可能是()A.1935年7月 B.1937年7月 C.1945年1月 D.1949年1月7.下圖所示的這場運動()A.維護了共和政體 B.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C.促進了思想解放 D.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8.這是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兩黨一致對敵,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里,從廣州打到武漢、上海、南京,席卷大半個中國,打垮兩大軍閥,殲敵數十萬。這場戰爭是()A.護國戰爭 B.北伐戰爭 C.護法戰爭 D.秋收起義9.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周恩來總理指出:“我們愿意參加這個會議,這個會議是為亞非和平和世界和平努力的,為擴大和平區域努力的。雖然參加會議的各國情況不同,而且會議遇到的問題是復雜的,但是終能找到共同點。”這次“會議”的召開()A.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B.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C.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D.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10.1979-1983年,北京市改革招工制度、退休頂替模式,發展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并開展就業培訓,大大緩解“大批事無人干”“大批人無事干”的現象。這些措施在本質上反映了當時中國()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C.突破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的嘗試 D.農村改革解放大量剩余勞動力11.如圖為改革開放以來四川地區生產總值變化表。出現如圖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國家發展戰略推動 B.四川地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C.國際環境明顯改善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12.解決“挨打”“挨餓”“挨罵”三大問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邏輯,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使命。習近平強調,“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挨餓”問題的全面解決指()A.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B.成功應對金融危機C.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D.打贏了脫貧攻堅戰13.“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不殺人、捕人,不諳武器。......這里還產大量的棉花,臣以為,無須送回西班牙,在當地即可賣好價錢......”15世紀末,記載這一段材料的航海家()A.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B.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C.繞過了好望角駛達印度 D.到達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下圖是“三角貿易”航程路線示意圖,其中出程中的商品主要是()A.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 B.黑人奴隸 C.貴金屬、蔗糖和煙草 D.瓷器、香料15.19世紀以前,英國很多文學作品描繪了一種理想的田園牧歌式生活:但進入19世紀后,許多文學家則將英國社會刻畫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世界,如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這一變化表明()A.民眾生活方式發生改變 B.過度工業化帶來新問題C.英國走向衰落無法避免 D.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破壞16.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但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葡萄牙貴族特權以及種植園奴隸制,政府大權仍由原葡萄牙貴族掌握。由此可知,獨立后的巴西()A.殖民時代的社會結構依然延續 B.移植了歐洲的民主政治C.深受美國門羅主義的傷害 D.形成了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17.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以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發生社會變革的是()A.歐文出資建立“新和諧公社” B.法國里昂工人發動武裝起義C.提拉克領導國大黨贏得印度獨立 D.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18.十月革命后,中國爆發了國民革命,印度尼西亞發生了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印度多次掀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表明十月革命()A.使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了現實 B.推動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C.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理論指導 D.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19.“實事求是地講,在蘇共二十大之后,我有兩個感受,第一個是蘇聯的物質生活水平在改善,過去排長隊的現象越來越少......第二個是人民心態放松了很多,以前克格勃(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控制得很厲害,現在大家敢講講話了。”材料所描述的現象初現于()A.斯大林時期 B.赫魯曉夫時期 C.勃列日涅夫時期 D.戈爾巴喬夫時期20.歌曲《光輝歲月》寫到:“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是一生奉獻膚色斗爭中。......可否不分膚色的界線,愿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這首歌曲的創作靈感源于某位歷史人物,這位人物是()A.尼加拉瓜的桑地諾 B.埃及的納賽爾 C.南非的曼德拉 D.印尼的蘇加諾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8年10月24日,人民解放軍解放開封。1948年11月初,中州農民銀行及開封市工商局相繼設立,遂開始壓低舊幣牌價,有計劃、有步驟地取締舊幣。1948年11月11日,開封市軍管會布告全市,自當日起,一律停用舊幣。1948年11月20日起,全市開始禁用舊幣。黨、政、民、學組織隊伍突擊檢查,如發現使用舊幣者,基于數額予以分類處理。1948年11月25日起,停止銀元流通;11月30日起,禁止市民保存與攜帶舊幣,違者沒收。1949年11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宣布中州幣與人民幣以三比一的比價兌換,限期收回中州幣,人民幣成為唯一流通貨幣。-摘編自谷躍峰《開封解放初期的統一貨幣和穩定物價工作》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量工業設備依賴進口,出口以原材料、糧食作物等初級農產品為主。在被動處境下,中央提出,對外貿易要分清商品的進出口重要程度,先出后進,以進養出,如爭取用進口原料加工的成品以獲得外匯。此外,1959--1961年全國性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時,國家領導人規定,農村人民公社播種蔬菜面積和供應城市蔬菜的數量,采用分片包干、就地生產、就地供應和對外地進行必要支援的辦法,保證全國副食品的需要。1961年、1962年都增加了必要數量的糧食,在進口糧食談判中也爭取了延期和分期付款。1965年7、8月,提出了《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全面調整物價的初步構想》,同年10月召開第四次全國物價會議,對全面調整物價作出具體安排。-摘編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回答:(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開封市解放初期穩定金融市場的原因及措施。(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49-1965年政府推行一系列經濟措施的歷史意義。(6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藝復興關注的是人活著時現實的世界,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它主要關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學;大多數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文學關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是他或她自身命運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啟蒙思想家繼承并發展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他們不僅繼續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更將人文主義推向社會政治領域,主張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伏爾泰倡導“天賦人權',盧梭提出“社會契約論',孟德斯鳩創立三權分立學說,這些思想突破傳統人文主義單純關注人性的局限,將人文關懷拓展到政治制度設計層面。-摘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三》回答:(1)根據材料,分析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產生的背景。(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并舉例說明其在政治領域的實踐。(8分)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任選2題,每小題30分。23.比較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30分)24.簡述近代前期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及其特點。(30分)25.簡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0分)20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臺學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A B C C B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B A B A D B B C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21.(1)原因:國民政府統治后期經濟崩潰,出現惡性膨脹;商人投機,拒用新幣、倒賣銀元,加劇混亂;開封市解放.城市接管需要穩定的金融環境。措施:設立中州銀行及開封市工商局,提供組織保障;逐步取締、禁用舊幣及銀元,減少不穩定因素;以中州幣過渡,兌換人民幣,統一貨幣市場。(2)意義:鞏固新生政權,保障工業化建設;增加了外匯收入,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穩定了物價,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維護了社會安定;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優化,推動國內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提升政府的經濟治理與宏觀調控能力,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2.(1)內涵: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強調個性自由,肯定現世生活,反對禁欲主義。背景: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對人性的壓抑;城市經濟的發展;意大利保留了較多的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起。(2)發展:從人性解放到理性批判;從追求個人自由到倡導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社會理念。實踐: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任選2題,每小題30分。23.(1)相同點:①背景相同:都是面臨北宋中期嚴重的社會危機而進行的(內憂外患);②目的相同:直接目的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危機,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③性質相同:都是封建地主階級進行的改革活動,對封建統治政策所做的內部調整;④結果相同:都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而失敗;⑤特點相同:都是在當時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進行的;改革過程都具有曲折性和復雜性;(2)不同點:①中心內容不同:慶歷新政是以整治吏治為中心;王安石變法是以理財為中心;②改革程度不同:慶歷新政只是局部調整;王安石變法是全面改革;③歷史地位不同:王安石變法的作用及其影響比慶歷新政要深遠的多;4、明朝專制的加強(1)調整官制: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使其與兵部相互制約;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2)加強立法規范,制定《大明律》(3)加強特務統治: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4)加強思想控制:實行八股取士(四書五經與八股文)24.(1)第一階段: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器物層次①主要內容: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即“器物”觀;②代表:A、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B、以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和新式海軍的實踐;③特點: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維護封建統治,挽救民族危機,但由于階級局限性,僅僅局限在器物的表層階段,并未觸動封建制度的根基;(2)第二階段: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制度層次①主要內容: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變革舊的封建體制;②代表: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的君主立憲方案,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的民主共和方案;③特點:不僅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通過發展資本主義來挽救民族危機,向西方學習已經發展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深層階段,但對封建文化沒有進行全面徹底的批判;(3)第三階段: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文化層次①主要內容:前期主要宣傳民主科學,后期宣傳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②代表: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③特點:徹底否定封建傳統思想,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向西方學習的道路上已經深入到“思想”的階段,在廣度、深度已經超過任何時期,但是存在絕對肯定和決定否定的偏向;25.(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競爭與抗衡。隨著日本和歐共體經濟的發展,它們加快了與美國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并積極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2)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陣營解體;60~70年代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成為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改革的共同愿望;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了蘇東劇變,直接導致了兩極世界格局的結束。(3)第三世界的崛起。20世紀70年代,第三世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臺,并展開了要求建立國際經濟和政治新秩序的斗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