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3節 群落的演替1.通過對具體實例的分析討論,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過程及特點。(生命觀念)2.結合實例,通過分類與比較,明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不同。(科學思維)3.通過實例探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社會責任)1.群落演替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2.初生演替,是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3.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4.人類活動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材梳理1.群落演替的概念:隨著________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________的過程。2.類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是指在一個從來________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_________________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知識點一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類型時間代替沒有被徹底消滅②過程(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裸巖階段→_______階段→________階段→______________階段→________階段→喬木階段。③特點:經歷時間長,速度緩慢。④舉例:在________、火山巖、___________上進行的演替。地衣苔蘚草本植物灌木沙丘冰川泥(2)次生演替①概念:是指在__________雖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②過程(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棄耕農田→________階段→________階段→________階段。③特點:經歷時間較短,速度較快。④舉例:在______________的草原、______________的森林、________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原有植被土壤條件種子雜草灌木喬木火災過后過量砍伐棄耕(3)比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類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劃分依據 起始條件不同不同點 演替速度 慢 _____趨向 _________________ 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階段 較多 ________相同點 群落結構由________到________,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快形成新群落較少簡單復雜3.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1)群落______________的變化。(2)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3)群落內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發展變化。(4)人類的活動。4.規律:這些因素常常處于變化之中,適應變化的種群數量_____或______________,不適應的數量________甚至被________。外界環境遷入遷出種群相互關系增長得以維持減少淘汰判斷正誤1.在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為次生演替。( )2.在群落演替過程中,最先出現的動物是植食性動物。( )3.群落演替是生物與生物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其方向和速度與外界環境無關。( )4.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無競爭現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內競爭明顯。( )5.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種豐富度越來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種間關系越來越復雜。( )×√××√核心探討分析群落的演替1.根據教材P40“思考·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光裸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提示: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的過程,既可定居又可從裸巖中獲取養分。(2)在森林階段,群落中還能找到地衣、苔蘚、草本植物和灌木嗎?為什么?提示: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2.演替都會發展為森林嗎?一個群落最終演替到什么階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提示:不一定。主要受當地氣候條件,地形和土壤環境,生物的繁殖、遷入和遷出,群落內種群間的相互關系,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核心歸納1.群落演替類型的判斷(1)從起點上判斷①從沒有過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徹底消滅的地方開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②從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土壤條件仍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開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從時間、速度上判斷(1)經歷的時間長,速度緩慢的是初生演替。(2)經歷的時間短,速度較快的是次生演替。3.關于群落演替的五個“易錯點”(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2)演替的方向能被改變。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3)群落演替是一個漫長但并非永無休止的過程。當群落演替到與環境處于平衡狀態時,就以相對穩定的群落為發展的頂點。(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階段。如果陸地環境條件適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階段——森林階段。在干旱地區,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階段。(5)群落的結構不一定越來越復雜。群落結構也可能從復雜到簡單,如從草原演變為沙漠。方向 簡單→復雜→穩定 復雜→簡單→穩定實例 大多數自然群落(環境條件適宜) 受污染或破壞的群落變化曲線結果 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典題應用1.下面對于群落演替的描述,正確的是( )A.農民在不同季節在同一塊農田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可以算群落演替B.在池塘中輪換放養不同種的魚可以看作群落演替C.巖石上經過長時間的變化生出苔蘚為群落演替D.人們在農田植樹可以算群落演替中的草本植物階段到森林階段答案:C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農民在不同季節在同一塊農田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在池塘中輪換放養不同種的魚,不能看作群落演替,A、B項錯誤;巖石上經過長時間的變化生出苔蘚,說明經歷了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因而能稱為群落演替,C項正確;人們在農田植樹,不能算群落演替中的草本植物階段到森林階段,D項錯誤。2.(2023·浙江卷)群落演替是一個緩慢、持續的動態過程,短時間的觀察難以發現這個過程,但是有些現象的出現,可以一窺其演替進行的狀態。下列事實的出現,可以用來推斷群落演替正在進行著的是( )A.毛竹林中的竹筍明顯長高B.在浮葉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現了挺水植物C.荷塘中荷花盛開、荷葉逐漸覆蓋了整片水面D.在常綠闊葉林中馬尾松的部分個體因感染松材線蟲死亡答案:B解析:毛竹林中的竹筍明顯長高,是同一物種內部的生長現象,不屬于演替,A錯誤;在浮葉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現了挺水植物,該過程中浮葉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屬于不同的物種,挺水植物的出現意味著優勢種可能發生變化;浮葉根生植物階段,隨著湖底的日益變淺,蓮、睡蓮等浮葉根生植物開始出現,這些植物的殘枝、敗葉對進一步抬高湖底起很大作用,同時由于浮葉根生植物密集地漂浮在水面,使得水下光照很弱,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長,沉水植物逐漸被浮葉根生植物所替代,B正確;荷塘中荷花盛開、荷葉逐漸覆蓋了整片水面是發生在荷塘中的過程,是荷花這一物種的自然生長現象,不屬于演替,C錯誤;在常綠闊葉林中馬尾松的部分個體因感染松材線蟲死亡過程中不涉及兩個物種之間的更替,不屬于演替,D錯誤。教材梳理1.人類的活動(1)不合理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污等。(2)合理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進行。知識點二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砍伐森林過度放牧封山育林治理沙漠方向和速度2.意義:在自然界,群落的演替是________現象,而且有一定的規律,人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根據現有情況,________群落的未來,從而正確掌握群落的________,使之朝著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發展。3.退耕還林、還草、還湖(1)原因:以犧牲________為代價的墾殖活動(如______________、圍湖造田等),導致了嚴重的______________,并且成為________災害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普遍預測動向環境毀林開荒水土流失洪澇(2)目的: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________ ______道路。(3)措施:我國政府明確提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和退牧還草,頒布了《______________條例》。2018年,我國啟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4)意義: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實現了我國從______________開荒到______________還草的歷史性轉變。可持續發展退耕還林毀林毀草退耕還林判斷正誤1.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都是不良的。( )2.人類掌握群落演替的規律,可使其朝著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發展。( )3.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實質是消除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核心探討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群落演替的實例根據教材P42“思考·討論”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資料中,人類活動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進行?提示:人類活動使群落演替朝著物種豐富度降低、結構簡單的方向進行。2.人類活動對題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響?提示:人類活動加快了這種演替的速度。3.如果去除人類活動,這些群落又會向什么方向演替?提示:去除人類活動,這些群落一般會朝著人類活動出現之前的狀態進行演替,趨向于恢復原來的群落,物種豐富度會增加,結構會變得復雜。4.由此可見人類活動對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影響?提示:人類活動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典題應用3.下列有關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表述,錯誤的是( )A.人類的許多活動會影響群落的演替B.人類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C.人類的活動對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壞性的D.“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典型實例答案:C解析:人類的活動往往會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項正確;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響會超過自然因素,B項正確;人類的活動對群落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C項錯誤;“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說的是人類活動改變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可看作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典型實例,D項正確。4.某山區的坡地被濫墾,當狂風暴雨侵襲時,局部山坡發生山崩,在較短的一段時間后,該處出現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濫墾導致群落物種豐富度增加B.該群落恢復過程中最先出現地衣C.該群落恢復過程屬于初生演替D.人類活動影響了群落演替,可以通過退耕還林來改善此類生態問題答案:D解析:濫墾導致群落物種豐富度降低,A項錯誤;該群落恢復過程為次生演替,因此最先出現的不是地衣,B、C項錯誤;人類的過度開墾影響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以通過退耕還林來改善此類生態問題,D項正確。網絡構建第2章 第3節對點訓練題組一 群落的演替及其類型1.湖底的演替過程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演替的先后順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樣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過程屬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過程屬于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群落的自然演替一般是向著物種越來越豐富的方向演替,且丁無土壤條件,故演替先后順序為丁→甲→丙→乙,A項錯誤;由題圖可知,生物多樣性的大小為乙>丙>甲>丁,B項錯誤;此群落演替是在湖底開始的,屬于初生演替,C項正確,D項錯誤。2.下列有關群落演替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群落演替過程中先出現次生演替,后出現初生演替B.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不同時期群落中的優勢種在發生更替C.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經過裸巖→苔蘚→草本植物→灌木→森林五個階段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區別是產生的生物數量不同答案:B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群落演替的兩種類型,不存在誰先誰后的問題,A項錯誤;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不同時期群落中的優勢種在發生更替,B項正確;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經過裸巖→地衣→苔蘚→草本植物→灌木→森林六個階段,C項錯誤;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區別是起始條件不同,D項錯誤。3.下列關于群落演替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結構不斷發生著改變B.只有群落的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才會出現群落演替C.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種次生演替現象答案:B解析: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由于物種的改變,群落的結構不斷發生著改變,A項正確;群落演替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群落演替與干擾或破壞沒有直接關系,B項錯誤;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條件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因此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項正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種次生演替現象,D項正確。4.下列關于群落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如果時間允許,棄耕的農田總能形成森林B.群落演替過程中,最先出現的動物是植食性動物C.人類活動對群落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響D.演替過程中灌木逐漸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是因為草本植物低等、壽命短答案:B解析: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如果時間允許,棄耕農田可能演替成森林,A項錯誤;一般情況下,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依賴于植物提供的營養,所以在群落演替過程中最先出現的動物是植食性動物,B項正確;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超過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響,C項錯誤;群落演替過程中灌木逐漸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較為高大,能獲得更多的陽光,成為優勢種,D項錯誤。5.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結皮是促進演替進程中重要的生物基礎,土壤結皮依次經過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結皮、地衣結皮以及苔蘚結皮階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結皮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B.在苔蘚結皮階段,原有的藻類和地衣植物將會消亡C.若氣候適宜,這將大大縮短生物土壤結皮所需的時間D.地衣結皮階段能為苔蘚的生長創造適宜的土壤環境答案:B解析:荒漠土壤中存在土壤條件及繁殖體,故生物土壤結皮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A正確;群落演替的過程中,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苔蘚比地衣長得高,在與地衣爭奪陽光的競爭中處于優勢,但原有的藻類和地衣植物不會消亡,B錯誤;若氣候適宜,群落次生演替的時間變短,C正確;地衣分泌的有機酸能加速石頭的風化形成土壤,因此地衣結皮階段能為苔蘚的生長創造適宜的土壤環境,D正確。6.如圖表示兩個陸生群落的演替過程,據圖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自然情況下,a的DE段和b曲線的趨勢,說明群落演替往往從營養結構簡單到復雜B.a曲線波折變化,說明a群落演替過程比b艱難而漫長C.a和b過程一般需經歷: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競爭平衡D.E點可代表群落已達頂級群落階段,此時所處階段可能為灌木叢答案:B解析:自然情況下,a曲線的DE段和b曲線的變化趨勢,說明群落演替往往從營養結構簡單到復雜,A正確;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最初階段由于資源缺乏,演替速度往往很慢,b群落演替過程比a艱難而漫長,B錯誤;a和b過程一般需經歷: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競爭平衡,C正確;E點可代表群落已達頂級群落階段,此時所處階段可能為灌木叢,D正確。題組二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7.下列人類的活動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著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的是( )A.引入外來物種,增加物種多樣性B.在沙漠邊緣種樹種草C.我國西部地區山坡上退耕還林、還草D.減少草原放牧量答案:A解析:引入外來物種,可能會因當地環境條件適于其生長,再加上沒有天敵,造成瘋長,而對當地物種構成嚴重威脅,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從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著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8.群落不斷發展變化,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演替。下列關于群落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工群落組建后,它的物種豐富度不再變化B.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與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C.西北干旱地區的典型草原經足夠長的時間演替后能形成森林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區別是初始條件不同答案:D解析:人工群落組建后,它的物種豐富度可能會發生改變,A項錯誤;人類活動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B項錯誤;由于受西北干旱地區水分的限制,該地區的典型草原不可能演替為森林,C項錯誤;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點是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的起點是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有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D項正確。綜合強化一、選擇題1.下列關于群落演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火山巖上開始的演替為初生演替,棄耕農田上開始的演替為次生演替B.演替中后一階段優勢種的興起,一般會造成前一階段優勢種的消亡C.演替過程中優勢種由草本植物逐漸變為灌木,主要原因是灌木較為高大,能獲得更多陽光D.演替過程只要不遭到人類破壞和各種自然力的干擾,其總趨勢是物種多樣性增加答案:B解析:火山巖上沒有土壤條件和植物繁殖體,故其發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棄耕農田上發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A項正確;演替過程中,后一階段優勢種的興起,一般不會造成前一階段優勢種的消亡,只是發生優勢取代,B項錯誤;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因而能獲得更多陽光,故演替過程中優勢種由草本植物逐漸變為灌木,C項正確;在自然狀態下,演替的總趨勢是物種多樣性的增加和群落穩定性的提高,故演替過程只要不遭到人類破壞和各種自然力的干擾,其總趨勢是物種多樣性增加,D項正確。2.某棄耕農田植物種類40年間的變化情況如下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1 4 15 25 40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灌木 0 3 4 12 19喬木 0 0 0 14 23總計 28 30 30 56 76A.群落演替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B.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喬木階段是群落演替必經的3個階段C.表中的數據是在植物豐富的區域采用樣方法獲取的D.表中數據表明棄耕農田在演替過程中第1年該群落不具有垂直結構答案:A解析:群落演替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A項正確;表中數據顯示,該棄耕農田的群落演替經歷了草本植物、灌木、喬木3個階段,但不能說明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喬木階段是群落演替必經的3個階段,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區,群落的演替就很難達到喬木階段,B項錯誤;樣方法是調查種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植物物種數的研究也可采用該方法進行,但需做到隨機取樣,而不是在植物豐富的區域取樣,C項錯誤;棄耕農田在演替過程中,其群落都具有垂直結構,D項錯誤。3.為解決市民飲用水源而建設的水庫已經發展為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下列關于水庫的種群和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A.水庫中所有的鯽魚是一個種群,可通過標記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B.水庫中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階段后,群落內的物種組成不再發生變化C.水庫淺水區域和深水區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D.不同水層分布的動物不同,與群落中植物垂直結構造成的多樣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有關答案:B解析: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稱為種群,故生活在水庫中的全部鯽魚為一個種群,由于鯽魚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所以可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A項正確;水庫中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階段后,群落內的物種組成也會發生變化,B項錯誤;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水庫淺水區域和深水區域生物分布不同,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C項正確;動物的垂直分層由植物的分層決定,植物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空間,D項正確。4.某山區實施退耕還林之后,群落經過數十年的演替發展為樹林。下圖甲、乙、丙分別表示群落演替的三個連續階段中不同優勢植物種群數量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階段開始時甲植物種群數量為零,所以此演替為初生演替B.2階段的優勢植物種群最可能是灌木,3階段的群落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象C.演替中后一階段優勢物種的興起,會造成前一階段優勢物種的消亡D.三個連續階段中每個階段所經歷的時間相同答案:B解析:由于該演替是在退耕還林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屬于次生演替;2階段有可能從甲的草本植物階段進入了灌木階段,而3階段進入了森林階段,此時甲、乙、丙三種植物共存而丙為優勢物種,所以說優勢物種的興起,不一定會導致前一階段優勢物種的消亡;由于三個階段的土壤條件不同,植被環境不同,故所經歷的時間也不同。5.下列有關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表述,正確的是( )A.人類活動對群落的影響都是破壞性的B.人類活動可以任意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C.人類活動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D.人類活動對群落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響答案:C解析:人類活動對群落的影響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A錯誤;人類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下,但不能任意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B錯誤;人類活動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C正確;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響,但不一定遠遠超過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響,D錯誤。二、非選擇題6.演替根據起始條件劃分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演替方式除起點不同外,在演替時間上也不同。請回答關于群落演替的問題:(1)在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和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中,哪個屬于初生演替,哪個屬于次生演替?(2)一般來說,若要演替到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上述兩個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時間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據調查,近5萬年以來,某地區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近50年來,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該現象表明:與該地區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類的開墾活動使得該地區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填“未發生改變”“變慢”或“變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填“發生改變”或“未發生改變”)。答案:(1)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為初生演替,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條件,次生演替起始時即具備該條件,而從裸巖開始的初生演替要達到該條件需要漫長的時間。(3)變快 未發生改變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有土壤條件及保留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條件貧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較慢。(3)由于人類過度開墾,破壞了土壤表土層及耕作層的結構,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使得該地區群落的演替速度變快,但群落演替的方向與自然演替的方向相比未發生改變。7.大興安嶺某林區發生中度火燒后,植被演替過程見下圖。據圖回答:(1)該火燒跡地上發生的是_______演替。與①相比,③中群落對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復雜的_______結構。(2)火燒15年后,草本、灌木豐富度的變化趨勢均為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們與喬木競爭時獲得的_____________。(3)針葉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較慢?;馃笕粞a栽喬木樹種,最好種植_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環。(4)用樣方法調查群落前,需通過逐步擴大面積統計物種數繪制“種——面積”曲線,作為選取樣方面積的依據。下圖是該林區草本、灌木、喬木的相應曲線。據圖分析,調查喬木應選取的最小樣方面積是___________。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對穩定 光逐漸減少 (3)闊葉樹 (4)S3解析:(1)由圖中信息可知,火災后群落中迅速出現了多種草本植物和灌木,這說明大火后還保留原有土壤條件,甚至還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所以該火燒跡地上發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有利于群落對光能的充分利用。(2)從圖中可以看出,火燒15年后草本和灌木豐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對穩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與喬木的競爭中得到的光逐漸減少。(3)火燒后若補栽喬木樹種,最好種植闊葉樹,因為針葉樹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質循環速度慢,而由題知喬木中除了針葉樹就是闊葉樹,因此應該種植的是闊葉樹。(4)從樣方大小和物種數間的關系可判斷,坐標曲線中最下面的曲線為喬木對應的曲線,從該曲線可以看出,當樣方面積為S3時喬木的物種數就達到最大,所以調查喬木應選取的最小樣方面積為S3。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第3節群落的演替練習含答案(教師用).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第3節群落的演替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