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第4章 人與環境第1節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描述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的關系。(生命觀念、科學思維)2.探討人口增長過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科學思維、社會責任)3.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社會責任)4.討論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與個人生活的關系,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社會責任)1.生態足跡,又叫生態占用,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2.生態足跡包括建設用地、碳足跡、林地、漁業用地、耕地、草地等類型。3.人口增長使大量自然資源被消耗加劇了環境污染。4.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性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環境污染等。5.我們應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踐行經濟、社會和生態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教材梳理1.生態足跡(1)生態足跡示意圖知識點一 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a.碳足跡:表示扣除海洋對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________面積。b.漁業用地:表示支持水產品生產所需的________面積。c.建設用地:表示交通設施、住房、工業建筑物、水電庫區等人類基礎設施所占用的________面積。d.耕地:表示用來種植人類消費的作物、油料、橡膠以及生產牲畜飼料等農產品所需的________面積。e.草地:表示生產肉、奶、毛、皮等畜牧產品所需的________面積。f.林地:表示生產木材、紙漿、薪柴等林木產品所需的________面積。森林水域土地農田草地林地(2)生態足跡的特點a.生態足跡的值越大,代表人類所需的資源越_____,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就越_____。b.生活方式不同,生態足跡的大小______________。(3)歷史總結a.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物質支持,人們的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b.全球的人口持續飛速增長,近幾十年來,養活地球人口的環境壓力不斷________。多大可能不同增大2.人口增長(1)世界人口現狀從世界范圍看,人口還將繼續________,人類的消費水平將繼續提高。(2)我國人口現狀、特點、前景a.現狀: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明顯________。b.特點:_________________。c.前景:未來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還將________。(3)人口增長過快的環境壓力表現人均耕地繼續減少;燃料需求增加;植被破壞;環境污染加劇;水、礦產資源短缺等。增長下降人口基數大加速判斷正誤1.生態足跡的值越大,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就越大。( )2.生活方式不同,生態足跡的大小一定不同。( )3.步行與開車出行具有相同的生態足跡。( )√××核心探討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環境壓力1.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快、人口增長慢,是不是人均生態足跡就小呢?提示:不一定,生態足跡與人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有關。2.根據教材P84~85“思考·討論”的資料,分析全球發展將面臨的問題。提示:人口增長過快,全球生態足跡總量的增長遠遠高于生態承載力的增長,生態赤字增加,地球進入嚴重的生態超載狀態。人口的增長以及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壓力,這將帶來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資料3顯示的全球變暖就是其中之一。3.研究表明,目前生態承載力比1961年增長約30%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的發展。那么,未來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態承載力?提示:保護耕地;通過發展科技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開發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消費體系等。4.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的生態足跡總量位居世界首位,這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請同學們討論我們應該怎樣做?提示:從整體上思考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核心歸納1.生態承載力(1)概念:在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間、營養物質、陽光等生態因子的組合),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2)理論內涵:代表了地球提供資源的能力。2.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比較生態足跡是生態系統的需求,生態承載力是生態系統的供給,二者比較可以計算出生態赤字或生態盈余。(1)生態盈余①出現條件:一個地區的生態承載力>生態足跡。②含義:一個區域的資源消耗小于其從當地可獲得資源的差值部分,用生態足跡來衡量時,指該區域的生態承載力超出其生態足跡的部分。(2)生態赤字①出現條件:當一個地區的生態承載力<生態足跡時,出現生態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態承載力減去生態足跡的差數。②造成結果:該地區的人類負荷超過了其生態容量,要滿足現有水平的消費需求,該地區要么從地區之外進口所欠缺的資源以平衡生態足跡,要么通過消耗自身的自然資源來彌補收入供給流量的不足。典題應用1.(2024·湖北卷,3)據報道,2015年到2019年長江經濟帶人均生態足跡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為7.91%。人均生態承載力從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為2.37%。結合上述數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長江經濟帶這5年處于生態盈余的狀態B.長江經濟帶這5年的環境容納量維持不變C.長江經濟帶居民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態足跡的降低D.農業科技化和耕地質量的提升可提高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承載力答案:B解析:長江經濟帶這5年,人均生態承載力從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態足跡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態承載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態足跡,處于生態盈余的狀態,A正確;生態承載力是指某區域在一定條件下區域資源與環境的最大供應能力,生態承載力下降,所以這五年的環境容納量改變,B錯誤;長江經濟帶居民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降低吸納廢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積,有利于生態足跡的降低,C正確;農業科技化和耕地質量的提升可提高生產資源的能力,可提高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承載力,D正確。2.下列對生態足跡的理解錯誤的是( )A.生態足跡是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需求的一種衡量指標B.閱讀的書可以轉換為生產用于制造這些書的紙張所需要的樹林的面積C.“桑基魚塘”等生產方式不能有效減小生態足跡D.每個人、每座城市、每個國家的生態足跡大小不盡相同答案:C解析:“桑基魚塘”等生產方式能通過物質循環有效地減少人類所排放的廢物從而有效減小生態足跡,C錯誤。教材梳理1.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及主要成因知識點二 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類型 原因全球氣候變化 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以及水泥的生產等導致大氣中______________濃度升高,使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水資源短缺 淡水資源少,______________以及人類的活動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危機二氧化碳人口劇增類型 原因臭氧層破壞 人類對___________、哈龍等化合物的使用,導致大氣中臭氧的含量持續下降土地荒漠化 人類活動會導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的土地________,甚至完全荒漠化生物多樣性喪失 生物多樣性在急劇________環境污染 最為常見的環境污染是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和土壤污染氟氯烴退化下降大氣水體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影響:對生物圈的________造成了威脅,同時也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_________________。3.我國應對措施(1)正確處理______________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踐行經濟、社會和生態相互協調的_________________理念。(2)我國政府倡導______________建設,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國策。穩態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判斷正誤1.人口劇增帶來的嚴重后果有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降低、人均耕地減少等。( )2.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沒有必然聯系。( )3.造成地面紫外線照射增強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層破壞。( )4.水是可再生資源,不用擔心水資源短缺。( )√×√×核心探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與個人生活請結合教材:P86“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示例”,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環境問題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個人的行為習慣與環境問題的形成有怎樣的關系呢?提示:環境問題與每個人的行為習慣息息相關,例如,節約用水要從點滴做起,綠色出行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等。(2)綠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類等,都可以縮小生態足跡。還有哪些可以縮小生態足跡、減少環境污染的生活方式?提示:不浪費食物,節約用水、用電,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不必要的消費等。核心歸納各種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或現象及危害生態環境問題 表現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全球氣候變化 氣候變暖、“溫室效應” ①溫室氣體(主要是CO2)排放增多,形成“溫室效應”②綠地、濕地面積減小,調節氣候的功能下降 ①全球氣候變暖,極地的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②干旱范圍擴大 ①種樹種草②減少化石燃料燃燒,開發清潔新能源生態環境問題 表現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水資源短缺 干旱、水體污染、水體富營養化 ①人類需求加大②綠地、濕地面積減小,蓄水功能降低③淡水資源污染 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 ①退耕還林、還草、還湖②加強管理,杜絕污水直接排放生態環境問題 表現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變薄出現“空洞” 人類對氟氯烴、哈龍等化合物的使用,引起臭氧含量持續下降 ①地球上的紫外線輻射增強,人類皮膚癌和白內障患病率上升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減少破壞臭氧物質的排放生態環境問題 表現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土地荒漠化 植被減少,土地荒漠化 植被破壞,如對草原的過度放牧,對森林的過度砍伐等;病蟲害嚴重 氣候惡化,沙塵暴肆虐 ①合理利用和保護現有草原②部分地區退耕還林、還草,以林護草,草林結合生態環境問題 表現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生物多樣性喪失 物種減少 ①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②掠奪式地開發和利用③外來物種入侵 ①物種滅絕后不能再生,導致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減少②使環境變得不適宜人類居住 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等生態環境問題 表現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海洋污染 赤潮等 ①生活污水、工業污水進入海洋②海洋運輸時的石油泄漏和傾倒污染物等 ①出現赤潮②海洋生物減少 ①減少污水排放②及時清理污染生態環境問題 表現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酸雨 雨水pH<5.6 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溶于雨水(pH<5.6)降落至土壤或水體中 ①損害植物的葉和芽②水體酸化③腐蝕建筑物及金屬 ①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②開發新能源③植樹種草典題應用3.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下列關于生態與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A.植被的破壞是導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大氣中CO2進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進入大氣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酸雨、生物多樣性銳減、食品安全等答案:A解析:植被可以防風固沙,植被的破壞是導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A項正確;大氣中的CO2也可以通過硝化細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方式進入生物群落,B項錯誤;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進入大氣的方式包括生產者、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C項錯誤;食品安全不屬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D項錯誤。4.有關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氣的大量燃燒 ②造成臭氧層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大量使用氟氯烴制冷劑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壞 ④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積累和濃縮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 D.②③④答案:C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氣的SO2等氣體排放過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強。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主要是水體中N、P等礦質元素增多造成的。網絡構建第4章 第1節對點訓練題組一 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下列關于生態足跡的描述,錯誤的是( )A.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成生產這些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B.一個人排放的CO2總量可以用碳足跡來表示C.與開車出行相比,步行會減少生態足跡D.通過促進科技發展可以降低生態足跡答案:B解析: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A正確;一個人排放的CO2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CO2所需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而碳足跡表示扣除海洋對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積,B錯誤;與步行相比,開車出行的生態足跡更大,其增加的部分包括汽車對道路、停車場的直接占用面積和吸收尾氣所需的林地面積等,故步行可減少生態足跡,C正確;通過促進科技發展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或者減少能量的損耗,從而降低生態足跡,D正確。2.依據所學知識,對下圖中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進行分析,對“環境容納量”的理解錯誤的是( )A.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種模式的順序依次為Ⅰ、Ⅱ、ⅢB.曲線圖中的環境容納量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最大承載能力C.全球氣候變化及環境污染等,是當前環境容納量下降的重要原因D.人類可以通過改造環境,使人口數量超越環境容納量答案:D解析:模式Ⅰ人口數量在K值處徘徊,是最佳模式,模式Ⅲ一開始人口增長過快,超過K值后破壞環境,導致K值下降,為最差模式,故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種模式的順序依次是Ⅰ、Ⅱ、Ⅲ,A正確;環境容納量是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的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B正確;全球氣候變化及環境污染等環境問題,是導致環境容納量下降的重要原因,C正確;人口數量不能超越環境容納量,D錯誤。題組二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3.下列有關人口和環境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A.緩解一種入侵生物對當地生態系統影響的最好方法是從原產地大量引入其天敵B.緩解全球溫室效應的重要措施是植樹造林,采用無氟制冷劑C.為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世界性糧食緊張狀況,人類可以適當改變膳食結構D.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積累和濃縮導致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答案:C解析:從原產地引入的外來天敵可能會成為新的外來入侵物種,所以仍可能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A錯誤;緩解全球溫室效應的重要措施是植樹造林、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B錯誤;能量在食物鏈各營養級間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故為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世界性糧食緊張狀況,人類可以適當改變膳食結構,多以植物性食物為食,C正確;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由于水體中N、P排放過多引起的,D錯誤。4.從生物學角度分析,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保護綠水青山就是嚴禁開發利用有關的資源B.加強環境的治理與生態的修復工作,重新恢復綠水青山C.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D.平衡生態可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生活所需的資源答案:A解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保護綠水青山是保護或恢復被破壞的環境,要合理地利用有關的資源,保護好環境可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生活所需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A項錯誤。5.(2023·浙江卷)自從踐行生態文明建設以來,“酸雨”在我國發生的頻率及強度都有明顯下降。下列措施中,對減少“酸雨”發生效果最明顯的是( )A.大力推廣風能、光能等綠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通過技術升級使化石燃料的燃燒率提高C.將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集中排放D.將用煤量大的企業搬離城市中心答案:A解析:大力推廣風能、光能等綠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進而能起到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的目的,能起到緩解酸雨產生的作用,效果明顯,A符合題意;通過技術升級使化石燃料進行脫硫處理能起到緩解酸雨的作用,但提高燃燒率的效果不明顯,B不符合題意;將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集中排放并不能減少引起酸雨的氣體排放量,因而對減少酸雨發生效果不明顯,C不符合題意;酸雨的產生具有全球性,因而將用煤量大的企業搬離城市中心依然無法減少煤量的使用,因而不能起到相應的減少酸雨的效果,D不符合題意。6.某地地震后,核電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質(如131I)泄露,震后一段時間內,在鄰國一些沿海城市空氣或蔬菜中檢測到了131I。下列解釋中最合理的是( )A.131I通過水和大氣循環被帶到其他區域B.131I通過海洋生物捕食被帶到其他區域C.131I通過食物鏈富集在高營養級生物體內D.131I插入蔬菜細胞的DNA造成基因突變答案:A解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反復循環利用。某地地震后,核電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質(如131I)泄露,泄露的放射性物質通過水和大氣循環被帶到其他區域,所以在鄰國一些沿海城市空氣或蔬菜中檢測到了131I。7.下列關于人口數量與環境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口數量增多,對資源的需求量增大,會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B.人口數量的變動只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關C.環境對人口數量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死亡率來實現的D.農業的出現和發展時期,由于人口數量不是很多,人類對環境沒有破壞答案:A解析:人口數量增多,對資源的需求量會增大,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A項正確;人口數量的變動取決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B項錯誤;環境對人口數量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來實現的,C項錯誤;農業的出現和發展時期,雖然人口數量不是很多,但是人類對環境也存在破壞,D項錯誤。8.大氣中各氣體成分的含量變化引起當今世界各種生態危機。下列有關“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破壞”三大危機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三大危機都與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關B.“臭氧層破壞”主要是由O2的大量減少,CO2的大量增加所致C.CO2增多,一方面導致“溫室效應”,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強,生物圈也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調節D.海洋中部分有機物沉積于深海中,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答案:B解析:“溫室效應”是大氣中CO2等氣體增加造成的,“酸雨”是大氣中SO2等酸性氣體增加造成的,“臭氧層破壞”是人類制造了大量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這三大危機都與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關,A項正確;“臭氧層破壞”主要是由于人類制造了大量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如氟氯烴等,B項錯誤;CO2增多一方面導致“溫室效應”,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強,C項正確;海洋中部分有機物沉積于無微生物的深海,不被分解形成二氧化碳等物質,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D項正確。9.下列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一種戰略B.可持續發展考慮了人類的長遠發展C.可持續發展是正確處理人口與自然關系的永恒主題D.可持續發展以人的發展為主答案:D解析: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自然、社會、經濟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不能單獨強調人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環境的保護,D項錯誤。綜合強化一、選擇題1.(2023·新課標卷)2020年9月,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國際社會作出了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某湖泊早年受周邊農業和城鎮稠密人口的影響,常年處于CO2過飽和狀態。經治理后,該湖泊生態系統每年的有機碳分解量低于生產者有機碳的合成量,實現了碳的零排放。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低碳生活和綠色農業可以減小生態足跡B.水生消費者對有機碳的利用,緩解了碳排放C.湖泊沉積物中有機碳的分解會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而加劇D.在湖泊生態修復過程中,適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樣性有助于碳的固定答案:B解析:低碳生活和綠色農業可以促進CO2的吸收以及減少CO2的排放,從而減小生態足跡,A正確;水生消費者對有機碳的利用,其遺體、糞便還會被分解者利用,不會緩解碳排放,B錯誤;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積物中有機碳的分解會加劇,C正確;在湖泊生態修復過程中,適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樣性能夠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確。2.下列不屬于人口增長引發的環境問題的是( )A.無節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資源緊張B.外來物種的入侵導致本地物種的瀕危和滅絕C.過度開墾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D.亂排工業廢氣造成的空氣污染答案:B解析:外來物種的入侵導致本地物種的瀕危和滅絕是因為入侵的外來物種在與本地物種的種間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3.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類爆發,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動物及魚類等生物死亡,水體發臭。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導致沉水植物死亡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陽光B.藻類剛爆發時,若早晨采集水樣檢測,pH可能低于7.0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體污染,這屬于負反饋調節D.投放以浮游植物為食的魚類和種植大型挺水植物有利于水華現象的治理答案:C解析:由于藻類爆發,浮在水面上的藻類遮擋了陽光,沉水植物因缺少陽光而死亡,A正確;藻類夜間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O2并產生CO2,故其剛爆發時,早晨采集水樣檢測,水中CO2濃度較高,故pH可能低于7.0,B正確;水體污染導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體污染,這屬于正反饋調節,C錯誤;以浮游植物為食的魚類可通過捕食藻類限制其數量,大型挺水植物可通過競爭陽光等資源抑制藻類的數量,有利于治理水華,D正確。4.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措施。下列關于生態環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可有效地防風阻沙,保護當地的草原和農田,提高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B.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情況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還未明顯下降C.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是要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等D.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也是對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答案:B解析: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情況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已經明顯下降,B項錯誤。5.下列對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時,生態足跡不會增大B.生態足跡越大,說明對環境的影響越大C.人口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協調發展D.人口增長快不一定破壞環境答案:A解析:任何國家的人口只要增多,生態足跡就會增大,A項錯誤;生態足跡越大,說明對環境的影響越大,B項正確;人口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協調發展,C項正確;只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口增長快也不一定破壞環境,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6.觀察下列曲線,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曲線研究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導致全球大氣中CO2濃度上升的原因有哪些?(舉兩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大氣中CO2濃度上升與溫室效應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全球溫差變化與CO2濃度的關系 (2)能源的過度使用、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合理即可) (3)大氣中CO2等氣體能使太陽輻射順利通過,卻阻礙紅外線輻射向地球外層空間散發,導致地球表層溫度升高解析:圖中曲線表示的是在1966—2016年50年間每隔5年測得的CO2的濃度及溫差的變化趨勢,說明在CO2排放量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溫差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原因是CO2所在層能使太陽輻射通過,而反射回去攜帶大量熱量的紅外線輻射卻被CO2所在層阻擋,導致地球氣溫升高。7.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人均生態足跡是指平均維持一個人生存所需要的資源和凈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CO2的土地和水域面積。在具體計算中,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被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積。如耕地足跡是指用來生產農產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積……而碳足跡是指扣除海洋對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生產、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面積。人均生態足跡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影響就越大。材料二 生態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區的生態承載力和生態足跡的差額,若該差額小于零,稱為生態赤字,若該差額大于零,稱為生態盈余。材料三 下圖為“某國人均生態足跡組成部分的生態赤字/盈余”。(1)結合材料,說明人均生態足跡是由哪些支系統組成的。(2)說明該國人均生態赤字(盈余)的發展變化總趨勢,并分析原因。(3)據圖指出該國增長最快的生態足跡組成部分,并從資源開發與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該種組分增長速度的措施。答案:(1)人均生態足跡主要由耕地足跡、草地足跡、林地足跡、漁業用地足跡和碳足跡組成。(2)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該國開始出現生態赤字(從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規模有擴大的趨勢。原因:人口增長,人均資源擁有量減少;經濟發展,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增加。(3)碳足跡。推廣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開發新能源;主動減少碳排放,倡導低碳經濟;加強國際合作;植樹造林,提高植被覆蓋率。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4章第1節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練習含答案(教師用).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4章第1節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