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西南寧市高考歷史仿真試卷(一)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1.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無數先民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文化,其中紅山文化中的“壇廟冢”祭祀建筑組合被認為是后世都城“天壇、太廟、帝陵”組合的“祖型”,也是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眼中的“中華文明一象征。”據此可知,紅山文化時期( )A. 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B. 已經邁入階級社會門檻C. 宗法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D. 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2.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的中央機構示意圖:這一機構的設置( )A. 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 B. 體現了北宋中央權力的分配C. 說明北宋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D. 表明宋代宰相權力得到強化3.士族居高位、寒人掌機要是南朝一慣的政策,士族亦不染指軍事。宋文帝大量提拔寒微人士入朝,用以架空老牌士族。大量寒人以文吏之士的面貌維持著政權的日常運作。這一狀況( )A. 有助于維護皇權統治 B. 使士族和庶族地主融為一體C. 充分維系了士族特權 D. 說明科舉選官制度已經萌生4.天興元年(398年),鮮卑貴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議,“自謂黃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積極推進改革,改鮮卑姓氏為漢姓,并將隨魏南遷的鮮卑人改為洛陽戶籍。這說明( )A. 北魏統治者以文化改造實現民族同化 B. 漢文化的先進性就是改革的根本動力C. 民族融合趨勢是由少數民族政權主導 D. 改革順應了當時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5.明末清初一些進步思想家認為,君臣皆應以“天下萬民為事”,“要嚴君子、小人之辨”,還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張。據此可知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 )A. 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 B. 尚未擺脫傳統思想范疇C. 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 D. 反映了西學東漸的發展趨勢6.1989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在《爭取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的行動綱領》中指出,“我們明確而斷然地同黨和社會主義的斯大林模式決裂,因為,這一模式同社會主義的本來形象不但完全格格不入,而且是敵視社會主義的”。該論斷( )A. 表達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向往 B. 科學評價了蘇聯的建設經驗C. 否定了以往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D. 找到了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7.有學者認為,清代在我國傳統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有延續,也有創新。以下體現清朝制度創新的是( )A. 奏折制度 B. 科舉制 C. 內閣制度 D. 均田制8.閱讀下面的“1855—1860年上海和福州的茶葉出口”表格,影響兩地茶葉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兩地茶葉產量發生不同的變化 B. 列強對兩地的侵略意圖不相同C. 太平天國運動對兩地影響不同 D. 洋務運動對兩地經濟影響不同9.1932年,國民黨軍隊在蘇區挨村挨戶地“清剿”紅軍,使得大批貧苦農民放棄家園跟隨紅軍進入大別山,他們為紅軍探敵情、送消息;國民黨軍隊燒山毀林,他們就到處貼標語:“樹也砍不完,根也挖不盡,留得大山在,到處有紅軍。”上述現象反映了( )A. 國民黨的統治面臨崩潰 B. 革命統一戰線不斷擴大C. 土地革命得到民眾支持 D. 紅軍亟須進行戰略轉移10.1950年11月,在山西省工農業展覽會上,工人們對各地來參觀的農民,詳細地講解了關于各種新式農具的使用方法。參加展覽的棉花加工公司也組織棉農到軋花廠參觀,棉農認識到機器軋花比手工軋花好,非常樂意把棉花送到廠里加工。這些舉措( )A. 利于鞏固新生人民政權 B. 結束了棉花價格暴漲局面C. 加快了一五計劃的進程 D. 掀起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11.1979年3月1日,國務院決定對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菜牛、菜羊、鮮蛋、水產品等18種主要農副產品平均提價24.8%收購,并對糧棉油等實行超購加價政策。其中,糧食超購加價50%,棉花統購價超購加價30%。這一舉措( )A. 激發了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 B. 推動了城鄉經營方式改革C. 滿足了新興工業城市的需求 D. 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完善12.為全面落實“雙減”政策,避免“校內減負、校外增負”。2021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將禁止留作業作為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同時為滿足部分家長和學生的切實需要,國家免費開放了國家教育云、智慧中小學、國家數字圖書館等免費網絡授課平臺。據此可知( )A. 國家治理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B. 政府全面清退校外培訓機構C. 互聯網有利于人們學習方式的改變 D. 依法治國政策全面落實13.右圖是印加貴族后裔瓜曼 波馬在1600~1616年間完成的《新編年史與好政府》中的一幅插圖。這一畫作( )A. 控訴了葡萄牙殖民者的罪惡行為 B. 可用于研究印加帝國滅亡的原因C. 屬于真實可信的第一手圖像史料 D. 映射出階級社會等級觀念的森嚴14.1517 年,傳教士馬丁 路德揭破贖罪券的欺詐,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樣燒遍歐洲,教徒 自讀白話文《圣經》,直接跟上帝交談,不要教會做中介。材料反映了這場宗教改革( )A. 否定信仰上帝 B. 主張廢除教階制與宗教儀式C. 挑戰教會權威 D. 極力宣揚《圣經》的至高元上15.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斗爭與埃及的抗英斗爭、蘇丹的馬赫迪起義的主要不同是( )A. 人民的斗爭精神 B. 民族意識的覺醒程度C. 起義領導人的差異 D. 斗爭的最終結果16.1992年美國人就曾斷言,“唯一的選擇就是失業或休息”。在這個機器人和計算機的時代,美國出版了名為《過分勞累的美國人》的書籍,日本人則創造了一個詞語“過勞死”。這種現象從本質上說明( )A. 科技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B. 科技的快速革新導致人們就業競爭激烈C. 科技的進步嚴重威脅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D. 科技進步亟需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改變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材料一下表是關于秦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治水活動的歷史發展與地理分布統計。省份 秦前255-前206年 漢前206-220年 三國220-265年 晉265-420年 南北朝420-589年安徽 — 1 3 — 4湖北 — — — 1 —江西 — 1 — 1 1浙江 — 4 2 3 2江蘇 — 1 3 2 8——摘編自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材料二唐宋農業的發展十分突出。學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積最多是約合今畝 5億至6.5億。政府重視水利,設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監等機構掌其事,既注意維護、利用舊有水利事業,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農具方面,唐朝出現了輕巧靈便、宜于深耕和精耕的曲轅犁,以及用于灌溉高地的筒車。唐時北方開始實行麥粟復種制,兩年三熟。南方則出現稻麥復種。唐朝糧食的基本畝產量約在一石左右(合今每畝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長江流域達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糧食種類的生產基本沒有逾越這一水平。——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秦漢到南北朝時期水利建設的發展趨勢并分析影響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因素。(2)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釋出現“明清原有糧食種類的生產基本沒有逾越這一水平”這一現象的原因。18.歐洲的宗教改革,推動了歐洲向近代社會的轉變。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 如圖所示材料二 靈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的規條,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一個人之所以發財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賜。材料三 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導致了基督教世界中的一些新變化。由于16世紀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新教從天主教中脫穎而出成為與天主教相對峙的一種新教;雖然各地、各個宗教派別有所不同,但總的說來,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國讓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組織;由于有了內心的信仰,人們就不需要一天到晚被束縛于那些繁縟的圣事之中,不需要那一套繁縟的教階制度和教會儀式,每個人憑著內心的信仰就可以得救。(1)史學界有句俗話:“中世紀的歐洲是黑暗的歐洲。”請結合材料一圖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說明。(2)材料二是歐洲宗教改革中兩位著名人物的言論,概述兩者的核心主張并指出其共同點。(3)結合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后,歐洲宗教世界呈現出哪些特點?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飲食。《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被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被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產生了緊密聯系。——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被廣泛種植的原因。(2)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稅收收入結構比較田賦 鹽課 厘金 關稅年份 歲入(兩) 比重(%) 歲入(兩) 比重(%) 歲入(兩) 比重(%) 歲入(兩) 比重(%)1842 29575722 76 4981845 13 / / 4130455 111885 32356768 48 7394228 11 12811708 19 14472766 221888 33243347 42 7507128 10 13600733 18 23167892 301894 32669086 43 6737469 9 13286816 18 22523605 301903 37187788 38 13050000 13 16252692 17 30530699 321911 48101346 27 46312355 26 43187097 24 43139287 23——曾國祥主編《賦稅與國運興衰》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稅收收入結構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1.【答案】D2.【答案】B3.【答案】A4.【答案】D5.【答案】B6.【答案】A7.【答案】A8.【答案】C9.【答案】C10.【答案】A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D16.【答案】D17.【答案】【小題1】趨勢:水利建設明顯增多;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發展速度逐漸加快;與政權變遷相關。因素:耕地面積的增加;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統治者的重視與相關機構的設立;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發展與停滯。【小題2】專制制度強化、人口增長和大規模流動、新航路開辟后外來高產作物引進,都會影響農業工具和農業技術創新;農產品商品化、經濟作物大量種植擠壓原有糧食種類的生產空間;“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賦稅制度改革,土地稅加重,限制農業發展。18.【答案】(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主教會利用教權聚斂財富;迫害進步人士,加強思想控制;干涉國家政治,控制世俗權力.(2)“靈魂得到拯救”因信稱義;先定論.二者都主張信仰得救.(3)“新教從天主教中脫穎而出成為與天主教相對峙的一種新教”“世界性的宗教帝國讓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組織”“人們就不需要一天到晚被束縛于那些繁縟的圣事之中,不需要那一套繁縟的教階制度和教會儀式,每個人憑著內心的信仰就可以得救”出現了新教和天主教兩大陣營的對峙;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組織出現;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簡化,人們普遍接受信仰得救的主張.故答案為:(1)天主教會利用教權聚斂財富;迫害進步人士,加強思想控制;干涉國家政治,控制世俗權力(或教權控制王權). (2)因信稱義;先定論.都主張信仰得救. (3)出現了新教和天主教兩大陣營的對峙;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組織出現;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簡化,人們普遍接受信仰得救的主張.19.【答案】【小題1】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海外貿易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大豆自身的優良特性,使其適宜廣泛種植;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美國西部地區的開發。【小題2】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民眾生活、飲食結構的改善;促進了物種的多樣化;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20.【答案】變化:通過觀察表格數據可知,當時的田賦比重大幅下降,關稅收入大幅提升;出現了新的稅種;通過所學可知,晚清時期稅收主體由農業稅過渡到了工商稅。原因:通過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可知,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商品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是的工商業和近代交通事業也迅速發生,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的增長;稅收的制度和政策的調整是的稅收主體發生了變化。故答案為:變化:田賦的比重大幅下降;關稅收入大幅上升;出現新稅種——厘金并占據較大份額;晚清稅收主體由農業稅到工商稅。原因: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近代工商業和交通事業發展;中國進出口貿易進一步增長;清政府稅收制度和政策的調整。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