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18《井岡翠竹》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運用:圈畫文中“倔強”“昂首挺立”等關鍵詞,分析擬人、反復手法對塑造竹形象的作用。思維能力:通過“為竹子寫簡歷”“竹與人的對話”活動,建立“物”與“人”的象征關聯邏輯。審美創造:用簡筆畫繪制“竹之精神”思維導圖,配詩文批注。文化自信:結合紅軍故事,理解翠竹精神對當代青少年的啟示。教學重難點分析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理解井岡翠竹的象征意義;引導學生將井岡山精神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對愛國情懷的傳承,樹立積極向上的民族自豪感。教學過程情境導入竹子,是文人墨客常用的對象,你們了解過竹子的象征意義嗎?作家袁鷹對井岡山的竹子情有獨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從《井岡翠竹》中尋找答案。活動一:遇名家,品背景1、作者介紹袁鷹(1924年10月28日—2023年9月1日),原名田鐘洛,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政治家。40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作,以散文影響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個火花》《紅河南北》《第十個春天》《風帆》《悲歡》《天涯》。2、寫作背景1960年10月,當時在人民日報文藝部工作的袁鷹有機會第一次來到井岡山。他和同事從茨坪出發穿過密密層層的毛竹林,重走紅軍路去探尋歷史的足跡。袁鷹在那里就如同中國版的《紅星照耀中國》,記錄了井岡山時代的老赤衛隊員、轉業軍人、支援山區建設的下放干部、基層負責人和從大城市來建設山區的知識青年等。離開以后,袁鷹有感而發,寫出了《井岡山記》。《井岡山記》包括四個短篇,分別是《茨坪燈火》《紅軍路》《青山翠竹》和《風雨獅子巖》。其中一篇《青山翠竹》,用井岡山的毛竹作為象征,歌頌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活動二:梳情節,悟象征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明確】本文寫了井岡翠竹在革命戰爭時期和社會建設時期的作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寫井岡翠竹的特點和作者對它的喜愛;第二部分(第3-9段)寫井岡翠竹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貢獻;第三部分(第10-12段)寫井岡翠竹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作用。第四部分(13段)點明主旨,贊美井岡山的竹和人,歌頌革命精神。2、為什么說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還感嘆“天下竹子數不清,井岡山竹子頭一名”呢?竹子可以幫助井岡山人帶來什么東西?【明確】①“是的,當年用自己的血汗保衛過第一個紅色政權的戰士們,誰不記得井岡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過帳篷,用它做過梭鏢,用它當罐盛過水、當碗蒸過飯,用它做過扁擔和吹火筒,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釘陣,使多少白匪魂飛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釘當武器了,然而誰又能把它們忘懷呢?”——做生活用品或武器。②“你看,那邊山路上走來了兩位老表,一人提著一只竹筒。這是什么?這不是紅軍的硝鹽罐嗎?要不,是給山頭的紅軍送飯來了吧?”——做成竹筒給紅軍戰士送飯。③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能挑得起。當年毛委員和朱軍長帶領隊伍下山去挑糧食,不就是用這樣的扁擔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還陳列著一根寫著“朱德的扁擔”五個字的扁擔。他們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糧食?挑的是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革命領袖的扁擔。3、“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這句話的描寫的是竹子嗎?作者表面上是贊美竹子,實際上是贊美誰呢?【明確】井岡山人民。“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等待親人解放軍表面是通過描寫井岡翠竹在惡劣環境下的頑強生長,深層是象征著革命者在敵人面前的不屈不撓,借竹子堅貞不屈、無私奉獻、頑強的生命力來歌頌英雄的井岡山人為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的貢獻4、它有哪些品質與革命精神相契合?【明確】文章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體現了井岡翠竹的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甘于奉獻等品質,這些品質與革命精神相契合,因此它成為革命的象征。活動三:析手法,言志向1、本文運用了哪些手法來體現井岡翠竹的革命精神?【明確】合理即可。角度一:排比 “看見它,就想起了竹筒飯的清香,想起了老表們沖過白匪封鎖線冒著生命危險送上山來的糧食,想起了山上缺糧的年月。”三個“想起了……”構成排比,由毛竹引發了多個動人的故事,用來歌頌井岡翠竹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艱苦歲月中的偉績。角度二:比喻“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這句話運用了比喻修辭,將竹子比喻成山頭的崗哨和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井岡翠竹的革命風采。同時,三個“有的”也構成排比手法。角度三:一語雙關“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能挑得起。”一語雙關,既指毛竹能挑重物,也指無產階級革命家挑得起關系全中國人民命運的重擔。角度四:引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翠竹!”本句既引用了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名句,而且又達到一語雙關,表面歌頌翠竹旺盛的生命力,實質贊嘆井岡山人民堅韌頑強、浴血奮斗的革命意志。角度五:頂真“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角度六:反問“是的,當年用自己的血汗保衛過第一個紅色政權的戰士們,誰不記得井岡山上的翠竹呢?”反問,通過“誰不記得井岡山上的翠竹呢?”說明井岡翠竹乃至戰士們的影響力。角度七:擬人“杜鵑花開滿山頭的時節,英雄們終于唱著凱歌,歡送著親手砍下的那三十萬根毛竹,讓它們沿著滿山旋繞的滑道,一路歡唱著飛下山去了。”用“歡唱”一詞把杜鵑花擬人化,從側面寫出了建設者們在勝利完成任務后的喜悅之情。2、課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確】結構上:總結全文;與開頭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內容上:深化主題,作者通過對井岡翠竹的描寫,直抒胸臆,贊美了井岡山的竹子,點明了井岡翠竹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對革命精神的贊美之情。活動四:傳井岡,揚精神1、井岡山精神在當代社會有哪些價值?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明確】在袁鷹筆下“葉燒成灰,竹斷不低頭”的井岡翠竹中,在斯諾鏡頭下“打著赤腳卻目光堅毅”的紅軍戰士身上,井岡山精神如同不滅的火種,他們克服了“紅米飯,南瓜湯”的物資匱乏,克服了“敵軍圍困萬千重”的生存困境,鍛造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而在當今的5G信息時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學習革命先烈的堅定信念、頑強意志和奉獻精神,用“特別能吃苦”續寫載人航天精神,用“朱德的扁擔”發揚數字文化,用VR技術“重走長征路”,讓井岡山精神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紅色文化傳播走進課堂,走進學校,走進社會的新思路。活動五:總結提升【明確】本文通過頂真、比喻、排比、反問等多種手法,不僅描繪出井岡翠竹的象征意義,而且指導我們明白井岡山精神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希望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傳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做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的人。課后作業袁鷹同志2023年9月1日才離開我們,讓我們為他寫一份感動中國的頒獎詞,下節課分享。板書設計18井岡翠竹外形:修長挺拔、枝葉茂密、翠綠生長環境:井岡山崇山峻嶺,貧瘠土地,狂風暴雨翠竹精神: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無私奉獻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