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 二 歷 史考生注意:1. 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 。滿分 100分 , 考試時間 75分鐘。2. 答題前 , 考生務必用直徑 0. 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 考生作答時 , 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 。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 , 用 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 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 0. 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 , 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 , 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4. 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3十《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 , 每小題3分 , 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 , 只有一項是最符合 題目要求的。)1. 荀子肯定了諸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傳說中后羿、大禹的貢獻 ' 但強調須“循道而不貳”。這體現出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是A. 和而不同 B. 以人為本 C. 天人合一 D. 天下為公2. 以下內容摘自《吉爾伽美什》史詩。據此可知 ' 該史詩賣酒婦說:“ 吉爾伽美什啊……你要尋找的生命無處可覓 。神創造人類之時 , 已規定人生死有期 , 而把永生 牢牢握在他們自 己手里 。吉爾伽美什啊 , 你只管飽食終日 , 晝夜享受生活樂趣 。每天都高高興興 , 跳舞玩樂 日夜不息 。穿著要光彩華麗 , 把頭清洗干凈 , 用水沐浴身體 。好好顧看拉著你手的兒女 , 讓你懷里的妻子充 滿歡喜。”A. 展現了時人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 B. 蘊含著一定的平等與公正價值C. 反映出西亞政教合一的發展趨勢 D. 印證了兩河流域農業文明繁榮3. 12世紀 ' 位于西班牙托萊多的阿拉伯學者在分數計算時 ' 引入了古印度的十進制系統 ' 從而取代了希 臘復雜的分數疊加法。相關的數學成就通過13世紀意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的著作《算盤書》傳入基督 教世界 ' 并為近代數學發展奠定了基礎。這表明A. 東西方文化交流彌合宗教文化差異 B. 阿拉伯人文化橋梁作用顯著C. 阿拉伯成為歐洲科學革命文化源脈 D. 西歐知識傳播倚重民間路徑4. 13世紀蒙古入侵后 ' 東正教會成為羅斯唯一未被摧毀的全國性機構。 在蒙古統治時期 ' 修道院學校培 養了神職人員、抄書匠和知識分子 ' 從而保存了羅斯的學術傳統。 教會還將諾夫哥羅德亞歷山大 ● 涅 夫斯基大公塑造為“神圣保衛者”。 由此可知 ' 當時的羅斯東正教會【高二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1頁(共 6頁)】 ZZA. 協助世俗君主加強了中央集權 B. 成為維系民族精神的紐帶C. 在抵抗侵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D. 助力莫斯科公國迅速崛起5. 11世紀 '《源氏物語》所體現的日式“物哀”美學深受唐朝佛教和白居易《長恨歌》影響 ' 光源氏形象中帶 有唐玄宗的影子;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則借鑒了《詩經》的比興手法 ' 通過草木蟲魚、四季變換等自然元 素 ' 展現了日本特有的細膩感知 。這表明 ' 11世紀的日本文學A. 深刻懷念先進王朝社會風貌 B. 促進了神道教的發展C. 體現出強烈的民族本位觀念 D. 兼具包容性和本土性 6. 下表為印加帝國主要社會群體的穿著情況 。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 印加帝國群體 穿著sapa Inca 身穿純金線編織的長袍 , 佩戴象征太陽神的金質胸飾 , 頭戴紅色流蘇Royal panacas 使用羊駝絨毛混紡布料 , 衣襟繡有家族圖騰 , 佩戴綠松石項鏈 , 其服飾顏色僅限黃、紅兩色 , 象征太陽 與鮮血Hatun Runa 穿粗糙的棉質或羊駝毛織物 , 禁止使用染料 , 衣物為天然灰褐色yana kuna 穿著無袖麻布短衫A. 紡織業分工較細密 B. 神學信仰占據主導C. 社會階層分化明顯 D. 服飾穿著崇尚自然7. 在古希臘荷馬編著的史詩《伊利亞特》中 ' 充滿了戰車對決的壯觀場景 ' 這些戰車的構造與邁錫尼文明戰 車遺跡高度吻合 。希臘字母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文字 ' 經過印歐語言的演變 ' 最終成為西方文字源頭。 上述現象出現的共同原因是A. 希臘城邦制度的建立 B. 地中海商貿繁榮發展C. 印歐人的跨地域遷徙 D. 外部蠻族的軍事征服8. 據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記載 ' 日耳曼軍事首領依靠個人威望吸引戰士效忠 ' 從而建立了軍事上的依附關 系 。法蘭克王國則將征服的土地授予親兵 ' 以換取他們的軍事服務 。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遷徙A. 促進了歐洲農耕生產的發展 B. 松弛了人身依附關系C. 實現了亞歐文明的深度融合 D. 推動了西歐的封建化9. 19世紀 40至 50年代 ' 英國終止向澳大利亞輸送罪犯的做法 ' 轉而實施了《殖民地土地與移民法》' 以 促進自由移民的浪潮 。1840~1860年 ' 澳大利亞人口從 20萬增至 120萬 ' 自 由移民占比也從 10%躍 升至 60% 。這一系列變化推動了澳大利亞牧羊業規模化生產 ' 使得羊毛出口 占英國工業原毛進口總 量的 70% 。這些現象A. 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縮影 B. 說明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C. 反映了商業經營模式的革新 D. 凸顯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需求10. 美國《1948年戰爭難民法》和《1950年戰爭難民法修正案》明確規定 ' 優先接納“ 因恐懼共產主義迫害 而逃亡”的歐洲難民 ' 尤其是東歐國家民眾 。美國國會宣稱 ' 這類難民的象征意義在于展示“ 自 由世界 的吸引力”。據此可知 ' 這一時期【高二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2頁(共 6頁)】 ZZA. 兩極對峙釀成難民危機 B. 美國移民政策服務于冷戰戰略C. 美國政府重視難民保護 D. 外來移民存在鮮明的階層差異11. 唐朝 ' 西域龜茲樂部成為宮廷十部樂的核心 ' 其中簽筷、琵琶等西域樂器經過改良 ' 與編鐘、古琴共同 構成華夏正聲。西安出土的唐墓壁畫顯示 ' 樂舞隊伍中胡漢樂師同臺演奏 ' 舞者身著波斯紋樣錦袍卻 跳著漢式長袖舞。這表明唐朝A. 絲綢之路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 B. 市民生活豐富多彩C. 西域各族政權逐漸融入華夏文化 D. 內地與邊疆一體化12. 1928年 10月 '《良友》畫報上刊載的“新月留聲機唱片公司”的唱片廣告上方印有“華商創辦”“挽回利 權”的字樣 ' 從其目錄看 '“新月佳音”專輯刻錄的均為《春游》《揚州夢》《雨打芭蕉》等具有濃郁中國意 蘊的音樂作品。這反映出A. 傳統觀念制約文化轉型 B. 文化界守舊與倡新的思潮并存C. 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D. 經濟發展與文化民族主義結合13. 現代埃及的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宰牲節、伊歷新年、國際勞動節、科普特教圣誕節、尼羅河漲水節等;阿 拉伯語是埃及的官方語言 ' 但在旅游區、政府機關、飯店、航空公司等場合 ' 英語是主要的溝通語言。 這些現象說明埃及A. 開放包容的文化姿態 B. 殖民文化處于優勢地位C. 民族民主革命不徹底 D. 獨立后文化上的不自信14.《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規定:“修復過程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跡的美 學與歷史價值 ' 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須與該建筑的構 成有所區別 ' 并且必須要有現代標記。無論在任何情況下 ' 修復之前及之后必須對古跡進行考古及歷 史研究。”該憲章強調A. 進行文物保護的時效性 B. 維護文化傳承的多樣性C. 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D. 還原文物古跡的完整性15. 據考古發現 ' 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普遍發現了石磨棒和石盤 ' 它們是糧食去皮或磨粉的加工工具。 在西北和華北的遺址中出土了更先進的加工工具石臼或石杵 ' 部分遺址中還出土了谷粒化石和窖藏。 這說明當時A. 區域之間的經濟往來頻繁 B. 已進入較穩定的定居生活C. 食物供應緊張問題已解決 D. 北方農作物種植種類多樣16.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 漢武帝詔文“興孝舉廉”' 有司奏議“不舉孝 ' 不奉詔 ' 當以不敬論;不察廉 ' 不勝任也 ' 當免”。永建六年(公元 131年)所立巴郡太守張納碑文云:“舉孝廉 ' 郎中、謁者、將作大匠、 丞相令、廣陵太守。”上述材料可用于印證該時期A. 政治重心是打擊豪強地主 B. 任人唯親的現象得到禁絕C. 人才選拔的范圍不斷拓展 D. 封建統治者對儒學的提倡【高二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3頁(共 6頁)】 ZZ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 , 第17題14分 , 第18題12分 , 第19題14分 , 第20題12分 , 共52分。) 17. 閱讀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4分)材料一秦始皇平定嶺南后 , 又大力開發嶺南地區(包含部分越南地區) , 南下的五十萬大軍多數留下“謫 戍”。 東漢初期 , 中原人任延任九真太守期間 , 傳播儒家文化 , 促進了當地文化、婚俗、禮儀和農業的發 展 , 在當地深受愛戴 。 東漢末年長時間戰亂 , 而交趾地區相對安定 , 部分中原地區人士移居交趾 , 佛學 也在此時期傳入 。唐朝時期 , 不少知識分子由于貶謫等原因 , 流寓安南 。 宋朝 , 越南李朝皇帝入侵廣 西地區 , 大肆劫掠人 口 。到了元代 , 中國的造船技術更加發達 , 因此移居越南的中國人較之宋代更多。 明代鄭和下西洋期間 , 不止一次抵越南和占城港 口 貿易和訪問 , 維護了官方之間的貿易關系。-摘編自徐芳亞《中國古代移民移居越南析論》 材料二夏威夷華人的“ 家國意識”是他們的一種身份認同和文化信仰 。 隨著華人移民的激增 , 以及美國 勢力在夏威夷的滲透 , 20世紀上半葉 , 夏威夷排華情緒日益上升 。為此華人通過強調民族美德 , 為中 國人民進行了有力的辯護 , 甚至在生物學上論證華人智力非凡 。知識分子呼吁年輕人用理性看待中 國文化 , 還專門設立了“ 中國文化的復興日”。隨著年輕一代的華裔們“ 美國化”程度的日益深化 , 華人 強調要了解中華文化 , 就必須先掌握中文 , 他們還結合形勢變化 , 賦予中華文化新的內容 。二 戰后大 部分華人最初“ 落葉歸根”的心理逐漸轉向“ 落地生根”。他們把 目光聚焦在他們所在地的生存環境 上 , 除了強調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外 , 華裔們還討論用儒家思想來建設“在美國的中國文化”。-摘編自鄭琴麗《夏威夷華人“ 家國意識”的嬗變研究(1789~1959)》(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 ' 歸納影響中國古代移民越南的主要因素 。 (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 ' 說明 20世紀夏威夷華人“家國意識”的主要表現 。綜合上述材料并 結合所學知識 ' 簡述中國移民給你的啟示 。 (8分)【高二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4頁(共 6頁)】 ZZ18. 閱讀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2分) 材料 —茶葉是中國古代港 口 貿易的大宗出 口商品 。18世紀的文人以茶會友、賦詩作畫 , 平民以茶解渴、 市井斗茶 。文人飲茶強調水質、火候與茶具的匹配 , 以激發茶香 。 中華茶道強調“和敬清寂”, 通過“ 溫 杯-投茶-醒茶-沖泡-分茶”等步驟實現精神凈化 。19世紀以來 , 林則徐在禁煙運動中呼吁“ 以茶 制夷”, 張謇等實業家倡導“振興茶業以救國”, 試圖通過茶文化重建民族自信。-摘編自沈燕玲《中英茶文化差異研究》等 材料二英國茶以發酵程度高的紅茶為主 , 紅茶中普遍添加牛奶、糖甚至威士忌 。18世紀 , 英國茶葉進 口 稅高達119% , 普通勞工只能飲用劣質茶渣 , 而上流社會通過銀質茶具、印度仆人侍茶彰顯身份 。英 國剝離了茶的精神內涵 , 將其簡化為“功能性飲品”。下午茶儀式聚焦行為規范:攪拌茶湯需順時針劃 12圈、茶匙不得觸碰杯壁 , 這些細節成為教養的試金石 。 下午茶會為女性提供首個合法公共社交空 間 , 主婦通過茶會管理確立家庭話語權 。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壟斷茶葉貿易 , 促進印度阿薩姆紅茶的 生產 。下午茶文化催生了陶瓷業、制糖業等配套產業 。飲茶還成為工人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方式。 英國調飲模式衍生出中國香港絲襪奶茶、印度瑪薩拉茶等“ 混血文化”。茶文化成為首個真正意義上 的全球性日常實踐。-摘編自李曉朋 宋潤娟《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對中國茶文化傳播路徑分析》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 概括 18世紀中英茶文化的不同 。 (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 分析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 。 (6分)19. 閱讀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4分) 材料袁渙曾勸曹操:“今天下大難已除 , 文武并用 , 長久之道也 。 以為可大收篇籍 , 明先圣之教… … ”, 太祖善其言 。北魏道武 ,“ 大索書籍”,“ 梁武踐祚 , 詔求亡佚”。在這一背景下 , 此時期涌現出大量藏書 家 。如西晉時張華有書三十車 , 梁朝任盼藏書萬余卷 , 他們還都曾開放、捐贈私藏 。 西晉末年道士鄭 隱藏書甚豐 , 道經居多 , 約六百七十卷 , 另符五百數十卷 , 合計約一千二 百卷 。 東晉時 , 劉穆之家貧好 學 ,“裁有閑暇 , 自手寫書 , 尋覽篇章 , 校定墳籍”, 范蔚“有書七千余卷 , 遠近來讀者恒有百余人 , 蔚為辦 衣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暮年 , 書勝于少 , 其謙素以珊瑚為軸 , 紙書以金為軸 , 次玳瑁旗檀為軸 。 南 朝時 , 出現“ 四境之內 , 家有文史”的繁榮景象 , 藏書達十萬卷以上的藏書家就有十幾人 。 劉杳得知阮【高二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5頁(共 6頁)】 ZZ孝緒正在編著《七錄》,“ 已先著鞭 , 欣然會意 , 凡所抄集 , 盡與相與”。 梁宗室子弟蕭靜“ 內足于財 , 多聚 經史 , 散書滿席 , 手自儺校”;沈約歷經三朝 , 高才博洽 ,“好墳籍 , 聚書二 萬卷 , 京師莫比”。 同時 , 北朝 平恒“乃別構精廬 , 并置經籍于其中”, 此精廬也成為我國最早的私家藏書樓;李謐“ 鳩集諸經 , 廣校 同異”。-摘編自何賢英 石傳靜 張曙光《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藏書活動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 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藏書活動發展的原因 。 (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 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藏書活動的特點及文化價值 。 (8分)20. 閱讀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2分) 材料日本學者壞屋太一認為:“ 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信念和社會規范”“人類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并不 是任何時代都是一致的”。 中國教育家袁貴仁則指出:“價值形態和文化形態相對應 。 由于文化歸根 結底是一種價值體系 , 或者說由于價值是文化的核心 內容 , 所以價值形態和文化形態之間具有一定的 對應性 , 有什么樣形態的文化 , 就有什么樣形態的價值。”-摘編自韓民青《文化發展軌跡新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 擬定一個論題 ' 并進行闡述 。 (要求:論題明確 ' 史論結合 ' 邏輯清晰 ' 表述成文。)【高二4月質量檢測 ● 歷史 第 6頁(共 6頁)】 ZZ(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錯誤填涂[√A][×B][C][D]) (姓名:準考證號:) (缺考標記(考生禁填)缺考考生,由監考員貼條形碼,并用2B鉛筆填涂缺考標記)高二歷史 答題卡貼 條 形 碼 區 (正面朝上 ,切勿貼出虛線方框)注 意 事 項 1. 答題前 ,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規定的位置 ,再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及考試科目 ,確認無誤后將條形碼粘貼在規定的位置。 2. 作答時 ,選擇題必須使用 2B 鉛筆填涂 ;非選擇題必須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 ,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3. 必須在答題卡各題目規定的答題區域內答題 ,超出答題區域范圍書寫的答案無效 ;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4. 請保持卡面清潔 ,不準折疊、不得弄破。選擇題答題區域 (請用 2B 鉛筆填涂)1 閃 舊 ∞ 四 6 閃 舊 ∞ 四 11 閃 舊 ∞ 四 16 閃 舊 ∞ 四2 閃 舊 ∞ 四 7 閃 舊 ∞ 四 12 閃 舊 ∞ 四3 閃 舊 ∞ 四 8 閃 舊 ∞ 四 13 閃 舊 ∞ 四4 閃 舊 ∞ 四 9 閃 舊 ∞ 四 14 閃 舊 ∞ 四5 閃 舊 ∞ 四 10 閃 舊 ∞ 四 15 閃 舊 ∞ 四非選擇題答題區域 (請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17.(14 分) (1)(6 分)(2)(8 分)18.(12 分) (1)(6 分)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 , 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高二 4 月質量檢測.歷史第 1 頁(共 2 頁)ZZ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 , 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2)(6 分)19.(14 分) (1)(6 分) (2)(8 分)20.(12 分)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 , 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高二 4 月質量檢測.歷史 第 2 頁(共 2 頁)ZZ高二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 C 考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荀子既認可人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后羿、大禹的作為) , 又強調遵循自然規律(“循 道”) , 這與“天人合一”的內涵契合 , 即既承認自然規律 , 又重視人的能動作用 , 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 , 故選 C項 。“和而 不同”強調包容差異 , 故排除 A項;“ 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主體地位 , 但未體現“循道”(順應自然)的內涵 , 故排除 B項;大 禹治水等事跡的確體現了為公共利益服務的理念 , 但“循道而不貳”更強調行為需遵循客觀規律 , 故排除 D項。2. A 考查古代西亞文化 。賣酒婦認為生命有限 , 神掌永生 , 并勸吉爾伽美什享受現世生活 , 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生命局限性的認知 , 以及對現世生活價值的肯定 , 這反映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中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接受生死宿命)和生活 態度(注重現世幸福) , 故選 A項 。材料中未涉及“平等”(如社會地位、權利分配)或“公正”(如獎懲、規則)的相關表述 , 核心是對生命和生活的態度 , 而非社會價值觀念 , 故排除 B項;“政教合一”指宗教權力與政治權力結合 , 而材料僅強調 “ 神掌握永生”, 屬于宗教觀念的體現 , 未涉及神權與政權的結合(如教會干預政治、君主神化等) , 故排除 C項;材料未提 及農業生產、農作物、水利設施等與農業文明相關的內容 , 無法直接推斷農業文明繁榮 , 故排除 D項。3. B 考查阿拉伯文化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阿拉伯帝國曾是東西方科學交流的樞紐 , 既保存了希臘、羅馬遺 產 , 又吸收了印度、波斯等東方文明成果 , 最終通過歐洲學者(如斐波那契)等傳入歐洲 , 推動了歐洲數學的革新 , 故選 B 項 。材料未涉及宗教文化差異的調和 , 僅強調知識傳播 , 故排除 A項;阿拉伯更多是中介者而非源頭 , 科學革命的直接 源頭需追溯至古希臘、印度等 , 故排除 C項;斐波那契的《算盤書》屬于學術著作傳播 , 而非民間路徑 , 故排除 D項。4. B 考查俄羅斯文化 。修道院學校培養知識分子、保存學術傳統 , 使羅斯文化得以延續;教會將亞歷山大 ● 涅夫斯基塑 造為“神圣保衛者”, 強化了民族認同和抵抗精神 , 在蒙古統治的動蕩時期 , 教會通過文化和精神凝聚作用 , 成為維系民 族精神的紐帶 , 故選 B項 。13世紀時 , 莫斯科公國尚未崛起 , 中央集權也未形成 , 東正教會雖與王公合作(如支持亞歷山 大 ● 涅夫斯基) , 但此時主要目標是抵御外敵和維系民族認同 , 故排除 A項;材料主要強調教會在文化保存與精神塑造 方面的功能 , 而非軍事抵抗的主導者 , 故排除 C項;莫斯科公國崛起于 14世紀 , 材料中 13世紀的教會主要與諾夫哥羅 德等公國合作 , 尚未與莫斯科建立緊密聯盟 , 故排除 D項。5. D 考查日本文化 。根據材料可知 ,《源氏物語》受唐朝佛教和《長恨歌》影響 ,《枕草子》借鑒《詩經》的比興手法 , 體現了 日本文學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與包容 , 同時 ,《源氏物語》有日式“物哀”美學 ,《枕草子》展現了日本式細膩感知 , 體現了日 本文學的本土特色 , 故選 D項 。材料強調“影響”“借鑒”, 而非“懷念”某一王朝 , 且未提及對“社會風貌”的情感傾向 , 故 排除 A項;材料中沒有提到日本文學與神道教發展之間的關系 , 故排除 B項;民族本位觀念強調以本民族為中心 , 突出 本民族的地位和價值 , 而材料重點體現的是日本文學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留本土特色 , 并非單純強調民族本位觀 念 , 故排除 C項。6. C 考查美洲印第安文化 。從 sapa Inca到 yana kuna , 服飾材質、工藝、色彩的梯度差異明顯 , 構成了一套“穿著的等級 制度”, 這是通過物質文化強化社會分層 , 故選 C項 。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不同社會群體穿著的差異 , 并未涉及紡織業的 分工情況 , 故排除 A項;雖然 sapa Inca(印加帝國統治者)的穿著有象征太陽神的金質胸飾 , 體現了一定的神學信仰 , 但 服飾制度的核心功能是政治控制而非純粹宗教表達 , 且僅從這一點不能說明“神學信仰占據主導”, 故排除 B項 ; Hatun Runa(平民)的衣物為天然灰褐色 , yana kuna(仆役)穿著無袖麻布短衫 , 這更多是由于其社會地位低下 , 受到服飾規定 的限制 , 不能說明整個帝國服飾穿著崇尚自然 , 故排除 D項。7. C 考查印歐人的遷徙 。印歐人遷徙將戰車技術帶入愛琴海地區 , 與邁錫尼文明(希臘青銅時代文明)的軍事傳統結合 , 形成《伊利亞特》中描述的戰爭場景 。希臘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 , 印歐人遷徙至希臘后 , 為適應自身語言結構 , 對希臘字 母進行了改造 , 故選 C項 。希臘城邦制度興起于古典時期(公元前8世紀后) , 遠晚于邁錫尼文明 , 與戰車技術的傳播無 關 , 故排除 A項;商貿促進文化交流 , 但無法解釋戰車技術和文字改造的印歐底色 , 故排除 B項;多利安人入侵雖導致邁 錫尼衰落 , 但腓尼基字母的引入是和平的文化交流結果 , 與“軍事征服”無直接關聯 , 故排除 D項。8. D 考查亞歐民族大遷徙 。塔西佗描述的日耳曼首領與戰士的效忠關系 , 屬于非血緣的“親兵隊”組織 , 這種保護與服從 的義務關系是封君封臣制度的雛形 。法蘭克王國將征服的土地授予親兵以換取軍事義務 , 直接體現了土地與軍事服務 的聯系 , 是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 , 故選 D項 。材料僅體現社會關系變革 , 未涉及農耕技術或生產模式的改進 , 故排 除 A項;材料中軍事依附(如“效忠與保護”)與土地分封均強化了人身依附關系(領主與封臣) , 封建制度下農民對領主 的依附更趨嚴格 , 故排除 B項;材料僅涉及西歐內部的日耳曼傳統與羅馬制度結合 , 未提及與亞洲文明的融合 , 故排除 C項。9. A 考查英國的殖民活動 。英國終止向澳大利亞輸送罪犯 , 轉而推動自由移民 , 這一政策調整促進了澳大利亞人口增長 和經濟發展 , 使澳大利亞成為英國重要的原料供應地 , 體現了英國在全球范圍內擴大經濟影響力 , 將澳大利亞納入資本 主義經濟體系 , 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散 , 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一個縮影 , 故選 A項 。全球流動的勞動力 市場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 僅從澳大利亞的人口變化和移民情況不能得出“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的結論 , 且材料 主要強調的是澳大利亞這一特定地區因英國政策調整而發生的變化 , 故排除 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當地商業經營模式 改變的相關內容 , 澳大利亞牧羊業的發展不能直接等同于改變了商業經營模式 , 故排除 C項;資本原始積累主要集中于 工業革命前 , 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已處工業革命后期 , 故排除 D項。10. B 考查現代移民 。美國《1948年戰爭難民法》及《1950年戰爭難民法修正案》刻意突出“ 自由世界”與“共產主義”的對 立 , 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 。美國國會宣稱這類難民的象征意義在于展示“ 自 由世界的吸引力”, 實質是通過移民政 策塑造西方價值觀的優越性 , 將難民接納作為冷戰宣傳工具 , 以削弱共產主義陣營的合法性 , 故選 B項 。材料未強調 兩極對峙是難民危機的根源 , 而是聚焦美國如何利用難民問題服務冷戰目標 , 且兩極對峙格局最終形成于 1955年 , 故 排除 A項;法案具有選擇性(僅接納反共難民) , 其核心是政治利益而非普遍的人道主義關懷 , 故排除 C項;材料中沒有 涉及外來移民階層差異的內容 , 主要強調的是美國根據自身對外戰略需求來選擇接納特定類型的難民 , 故排除 D項。【高二4月質量檢測 ● 歷史參考答案 第 1 頁(共 2頁)】 ZZ11. A 考查唐朝絲綢之路 。唐朝時期 , 絲綢之路繁榮 , 西域龜茲樂部成為宮廷十部樂的核心 , 西域樂器與中原樂器共同構 成華夏正聲 , 胡漢樂師同臺演奏 , 舞者服飾與舞蹈融合了胡漢元素 , 這些都表明絲綢之路推動了文化交融 , 故選 A項。 材料中描述的是宮廷樂舞的情況 , 主要體現的是宮廷文化 , 而非市民生活 , 故排除 B項;材料強調文化雙向交流(如胡 漢樂師合作、波斯紋樣與漢舞結合) , 而非單向同化 , 故排除 C項;唐代邊疆與內地聯系加強 , 但“一體化”更側重政治或 經濟統一 , 與材料中的文化融合現象關聯不大 , 故排除 D項。12. D 考查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新月公司的實踐展現了民族資本在夾縫中的生存策略:一方面以“華商創辦”強 調經濟主權 , 另一方面通過《雨打芭蕉》等傳統音樂構建文化身份 , 發展對抗西方文化的“軟實力”。其廣告不僅是商業 宣傳 , 更是民族主義的雙重表達— 既爭奪經濟利權 , 又重塑了文化主體性 , 揭示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在經 濟與文化領域的聯動特征 , 故選 D項 。材料未體現“傳統觀念制約文化轉型”, 相反 , 通過唱片公司傳播中國音樂是文 化創新實踐 , 故排除 A項;材料聚焦民族文化傳播與利權維護 , 未涉及守舊思想 , 故排除 B項;材料未提及社會主要矛 盾的變化(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等) , 故排除 C項。13. A 考查二戰后埃及的文化發展 。根據材料可知 , 埃及的節日體系既包含宗教色彩濃厚的節日 , 也融入了國際化元素 , 還有反映地方特色的節日 , 這反映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 同時 , 雖然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 , 但在特定場合英語也 在被廣泛使用 , 這體現出埃及在國際交流中的開放性和便利性 , 進一步證明了其開放包容的文化姿態 , 故選 A項 。從 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殖民文化在埃及具有優勢地位 , 英語在特定場合的使用更多可能是出于國際交流和便利性的考慮 , 而非殖民文化的殘留 , 故排除 B項;使用英語并不代表民族民主革命不徹底 , 故排除 C項;英語在某些場合被廣泛使 用 , 并不能直接說明埃及在文化上不自信 , 多種語言的并存更多地反映了埃及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 故排除 D項。14. C 考查文化遺產的保護 。根據材料可知 , 修復的目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跡的美學與歷史價值 , 這體現了對文化遺產真 實性的尊重 , 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 , 以及添加區分性和現代標記 , 都是為了保證修復后的古跡不會誤導人們對其 原始狀態的理解 , 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 故選 C項 。材料中并未提及“文物保護的時效性”, 故排除 A項;保護古跡的 確有助于維護文化傳承 , 但材料中并未體現 , 故排除 B項;材料并未強調要完全還原文物古跡 , 故排除 D項。15. B 考查新石器時代的社會生活 。根據材料“石磨棒和石盤”“加工工具石臼或石杵”“谷粒化石和窖藏”等信息并結合 所學知識可知 , 隨著新石器時代農業的發展 , 出現了比較先進的農業加工工具和儲存糧食的方式 , 這說明當時人們進 入了較穩定的定居生活 , 故選 B項 。“區域之間的經濟往來”材料并未涉及 , 故排除 A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 , 故排除 ; 材料并未體現南北農作物種植種類的比較 , 故排除 D項。16. D 考查儒學對漢代選官的影響 。根據材料“興孝舉廉”“不舉孝 , 不奉詔 , 當以不敬論;不察廉 , 不勝任也 , 當免”“舉孝 廉 , 郎中、謁者、將作大匠、丞相令、廣陵太守”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 儒家主張為人立身以孝為本 , 任官從政以廉 為方 , 漢代選官中注重以孝廉為標準 , 這反映出統治者對儒學的提倡 , 故選 D項 。A項材料并未涉及 , 故排除;“禁絕” 說法過于夸大 , 故排除 B項;僅從材料無法判斷人才選拔的范圍是否得到拓展 , 故排除 C項。17. (1)主要因素:軍事征服和鞏固宗藩體制的需要;制度和文化的傳播;經濟和貿易的發展;邊境侵擾的影響;造船技術的 進步 。(6分 , 任答三點即可)(2)主要表現:移民的民族自覺性:為中華民族積極辯護;移民的文化自信:為中華文化正名;新生代“落地生根”意識 ; 利用儒家思想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4分 , 任答兩點即可)啟示:移民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移民將本國的 文化、價值觀念和傳統帶到目的地國家 , 有利于增強世界文化多樣性;利于促進移出地和移入地的文化交流和創新。 (4分 , 任答兩點 , 言之有理即可)18. (1)不同:中國以多種茶葉為主 , 對茶的品類、品質有較高追求 , 英國主要是紅茶;中國飲茶注重保持原味 , 英國與各種 飲品、調料混合飲用;中國雅俗共賞 , 英國呈現明顯的階級區別;中國茶道講究精神凈化 , 英國注重外在儀式和茶的功 能性 。(6分 , 任答三點即可)(2)影響:推動了中國經濟發展;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推動了中華民族認同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本土化改 造與反思;促進了全球貿易與殖民擴張;改變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婦女的地位;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推動了 生活方式的全球化 。(6分 , 任答三點即可)19. (1)原因:官方意識的影響;局部政治相對穩定;紙質書籍的普及;藏書家對學術造詣的追求;思想的解放和文化氛圍的 寬松;私學的持續發展;傭書業的發展 。(6分 , 任答三點即可)(2)特點:就搜集過程而言 , 更注重交流;就收藏方式而言 , 更注重創新;就藏書思想而言 , 更注重“藏以致用”;就收藏方 向而言 , 出現了專類收藏;就收藏地域而言 , 出現了由北至南的遷徙 。(4分 , 任答兩點即可)文化價值:保存和豐富了古 代典籍 , 傳承了中華文明;促進了藏書文化的多元發展;培養了士人 , 嘉惠了整個民族;催生了新學科;勤奮、嚴謹的讀書治學態度影響了后人 。(4分 , 任答兩點 , 言之有理即可) 20. 示例:論題:社會價值觀念隨時代變遷而發展 。(2分)闡述:在古希臘時期 , 奴隸制民主政治得到發展 , 其美學意識不僅體現在對身體美和建筑美的追求上 , 倫理觀念也 強調了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這一時期的社會價值觀念以追求自由、平等和對知識的探索為核心 , 哲學家們積極探討世 界的本原和人類的行為準則 。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 , 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 , 社會價值觀念也隨之轉變 。羅 馬時期更注重法律和秩序 , 法律成為維護社會規范的重要工具 , 這一點在當時的倫理觀念中得到了體現 。進入中世 紀 , 基督教在歐洲占據了主導地位 , 宗教文化深刻地影響了社會價值觀念 。人們以虔誠的宗教信仰為美 , 將對上帝的 信仰視為生活的中心 , 理想信念圍繞著宗教救贖展開 。教會主導了教育和文化 , 文學藝術作品多以宗教故事為題材。 然而 ,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 , 古希臘羅馬文化被重新發掘 , 人文主義思想開始傳播 。人們重新關注人的價值和尊 嚴 , 對人性的贊美成為新的美學意識 , 價值觀念逐漸從以神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 。(8分)總之 , 不同社會擁有其獨特的美學意識和倫理觀念 , 這些觀念進而塑造了不同的價值觀念 , 而這些價值觀念會隨 著時代的演進而發展變化 。(2分)(“示例”僅供參考 ,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高二4月質量檢測 ● 歷史參考答案 第 2 頁(共 2頁)】 ZZ高二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田:選擇性必修3十《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荀子肯定了諸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傳說中后羿、大禹的貢獻,但強調須“循道而不貳”。這體現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是A.和而不同B.以人為本C.天人合一D.天下為公2.以下內容摘自《吉爾伽美什》史詩。據此可知,該史詩賣酒婦說:“吉爾伽美什啊…你要尋找的生命無處可覓。神創造人類之時,已規定人生死有期,而把永生牢牢提在他們自己手里。吉爾伽美什啊,你只管飽食終日,晝夜享受生活樂趣。每天都高高興興,跳舞玩樂日夜不息。穿著要光彩華麗,把頭清洗干凈,用水沐浴身體。好好顧看拉著你手的兒女,讓你懷里的妻子充滿歡喜。”A.展現了時人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B.蘊含著一定的平等與公正價值C.反映出西亞政教合一的發展趨勢D.印證了兩河流域農業文明繁榮3.12世紀,位于西班牙托萊多的阿拉伯學者在分數計算時,引入了古印度的十進制系統,從而取代了希臘復雜的分數疊加法。相關的數學成就通過13世紀意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的著作《算盤書》傳人基督教世界,并為近代數學發展奠定了基礎。這表明A.東西方文化交流彌合宗教文化差異B.阿拉伯人文化橋梁作用顯著C.阿拉伯成為歐洲科學革命文化源脈D.西歐知識傳播倚重民間路徑4.13世紀蒙古入侵后,東正教會成為羅斯唯一未被摧毀的全國性機構。在蒙古統治時期,修道院學校培養了神職人員、抄書匠和知識分子,從而保存了羅斯的學術傳統。教會還將諾夫哥羅德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塑造為“神圣保衛者”。由此可知,當時的羅斯東正教會【高二4月質量檢測·歷史第1頁(共6頁)】ZZA.協助世俗君主加強了中央集權B.成為維系民族精神的紐帶C.在抵抗侵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D.助力莫斯科公國迅速崛起5.11世紀,《源氏物語》所體現的日式“物哀”美學深受唐朝佛教和白居易《長恨歌》影響,光源氏形象中帶有唐玄宗的影子;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則借鑒了《詩經》的比興手法,通過草木蟲魚、四季變換等自然元素,展現了日本特有的細膩感知。這表明,11世紀的日本文學A.深刻懷念先進王朝社會風貌B.促進了神道教的發展C.體現出強烈的民族本位觀念D.兼具包容性和本土性6.下表為印加帝國主要社會群體的穿著情況。對此解讀合理的是,印加帝國群體穿著Sapa Inca身穿純金線編織的長袍,佩戴象征太陽神的金質胸飾,頭戴紅色流蘇使用羊駝絨毛混紡布料,衣襟繡有家族圖騰,佩戴辣松石項鏈,其服飾顏色僅限黃、紅兩色,象征太陽Royal Panacas與鮮血Hatun Runa穿粗糙的棉質或羊駝毛織物,禁止使用染科,衣物為天然灰褐色Yana Kuna穿著無袖麻布短衫A.紡織業分工較細密B.神學信仰占據主導C.社會階層分化明顯D.服飾穿著崇尚自然7.在古希臘荷馬編著的史詩《伊利亞特》中,充滿了戰車對決的壯觀場景,這些戰車的構造與邁錫尼文明戰車遺跡高度吻合。希臘字母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文字,經過印歐語言的演變,最終成為西方文字源頭。上述現象出現的共同原因是A.希臘城邦制度的建立B.地中海商貿繁榮發展C.印歐人的跨地域遷徙D.外部蠻族的軍事征服8.據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記載,日耳曼軍事首領依靠個人威望吸引戰士效忠,從而建立了軍事上的依附關系。法蘭克王國則將征服的土地授予親兵,以換取他們的軍事服務。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遷徙A.促進了歐洲農耕生產的發展B.松弛了人身依附關系C.實現了亞歐文明的深度融合D.推動了西歐的封建化9.19世紀40至50年代,英國終止向澳大利亞輸送罪犯的做法,轉而實施了《殖民地土地與移民法》,以促進自由移民的浪潮。1840~1860年,澳大利亞人口從20萬增至120萬,自由移民占比也從10%躍升至60%。這一系列變化推動了澳大利亞牧羊業規模化生產,使得羊毛出口占英國工業原毛進口總量的70%。這些現象A.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縮影B.說明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C.反映了商業經營模式的革新D.凸顯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需求10.美國《1948年戰爭難民法》和《1950年戰爭難民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優先接納“因恐懼共產主義迫害而逃亡”的歐洲難民,尤其是東歐國家民眾。美國國會宣稱,這類難民的象征意義在于展示“自由世界的吸引力”。據此可知,這一時期【高二4月質量檢測·歷史第2頁(共6頁)】ZZ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吉林省四平市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東北三省4月質量檢測 高二歷史(含答題卡、答案).docx 吉林省四平市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東北三省4月質量檢測 高二歷史(含答題卡、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