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江縣停洞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試卷(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是正確或符合題意的答案)1.下圖方框中的朝代應當是( )A.漢朝 B.隋朝 C.晉朝 D.南北朝2.“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首詩可用于研究( )A.隋朝統一的條件 B.趙州橋的藝術特點C.科舉制創立的作用 D.大運河開鑿的影響3.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要采用一分為二的唯物史觀,既要看到他消極的一面,也要看到他積極的貢獻。以下史實中能夠印證隋煬帝積極的貢獻的是( )A.三征遼東,勞民傷財 B.大興土木工程C.設置進士科選拔人才 D.好大喜功,巡幸游玩4.下面描述的工具出現于唐朝時期,利用水流產生的動能進行工作。該工具( )·工作時,部分竹筒浸入流動的河流中。 ·竹筒承受水的沖力從而獲得旋轉的能量,帶動主體旋轉。 ·當轉過一定角度,浸在水中的竹筒裝滿水后被提升。 ·當運動到一定高度時,竹筒中的水倒出。A.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 B.推動了唐朝農業政策的調整C.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 D.是當時重要的農業灌溉工具5.根據《新唐書》記載,唐朝后期,“武夫悍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以上材料描述的是( )A.宦官專權 B.朝政腐敗C.藩鎮割據 D.黃巢起義6.唐朝將邊疆歸附的少數民族的部落組織納入國家的行政體系之中,承認和保護這些部落首領的地位。唐太宗在談及民族關系時說道:“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據此可知,唐朝( )A.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B.社會風氣開放包容C.民族交往強調文化認同 D.已經消除民族矛盾7.七年級某班同學負責本月學校文化長廊的黑板報設計,該班的小秦同學根據主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選定以下古詩,其中符合主題的詩句是( )A.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B.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C.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D.文成公主西域行,乘駕馬車胸攬云8.宋太祖對趙普說:“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中最符合這一治國理念的是( )A.派文臣擔任地方知州 B.在邊境重地設立節度使C.分化相權,強化君權 D.將地方精銳選入禁軍保衛東京9.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將農村人戶加以編制,十戶為一保,人戶家有兩丁以上,出一人為保丁,農閑練兵。這一措施( )A.增強了北宋的軍事力量 B.消除了農民起義的根源C.擴大了禁軍的兵員數量 D.減輕了農戶的賦役負擔10.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而且貿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遼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向北宋官倉購買了兩萬石粟。這說明各政權之間( )A.經濟互補性強 B.軍事斗爭不斷C.習俗相互借鑒 D.矛盾已經消除11.1057年,西夏擾邊,宋朝警告:“要以違約則罷和市。”后來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場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復榷場”,宋朝不許。后西夏上章謝罪,宋才恢復榷場。這反映了宋朝( )A.對外貿易政策的靈活多變 B.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的軟弱性C.邊境戰爭促進了邊境貿易 D.利用經濟手段處理民族關系12.《遼史》中記載“遼之先,出自炎帝”,遼政權建立后,不斷通過爭奪中原地區的統治權,來證明自己與中原一脈相承。這種現象說明( )A.遼與北宋戰爭不斷 B.遼實現了全國統一C.遼統一了中原 D.華夏民族一體意識增強13.宋遼時期,遼人自稱“中國”。后來金人進入中原,也自稱“中國”。遼、金、宋都以“中國”主人翁自居,并且承認對方政權也是“中國”。這最能體現的主題是( )A.民族習俗 B.人口流動 C.國家認同 D.政權矛盾14.元代在地方實施行省制度,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任意將自然、人文和社會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這一舉措旨在( )A.擴大國家疆域,維護統治 B.改善自然條件,減少災情C.完善中樞權力機構建構 D.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15.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澎湖“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忽必烈年號)間,立巡檢司”,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鹽稅中統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元朝此舉( )A.完成了全國統一 B.加強了邊疆管理C.進行了賦稅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16.隋朝時期, 的殘暴統治,使民眾忍無可忍,最終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 17.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各族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稱為 。 18.宋朝的 方針,使文官得到重用。 19.南宋初年, 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20.1279年, 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三、綜合問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4分)21.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總有前行者留下的足跡,啟迪后來人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千百年來,在民間的街談巷議和一些史書中,隋煬帝的名聲很差,一個“煬”字就將他定成了“逆天虐民、離德荒國”的化身。然而當我們走進真實的歷史,我們又看到了隋煬帝另外的一面:他在位期間,一幅擴大了的中國版圖,一個延續千年的制度,一項福澤至今的工程……材料二 下面是有關開元盛世的史料。序號 史料① 九天閶闔(chāng hé)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miǎn liú)② 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監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③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1)請指出隋煬帝創立的“一個延續千年的制度”的好處。隋煬帝完成的“一項福澤至今的工程”指的是哪一工程 (8分)(2)請將材料二中的史料按照所給研究角度進行分類。(依次填寫序號即可)(6分)研究角度 唐朝政治安定 唐朝經濟繁榮 唐朝對外開放史料序號四、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2題16分,第23題15分,共31分)2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東亞文化圈的總體格局。為了了解隋唐時期的文明,某中學歷史社團開展了“探尋隋唐文明”的主題學習活動,請你一起參與吧。活動一 [探尋先進文明]材料一 隋唐統一之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新,成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中華典章制度、思想文學、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觀念形態深刻滲入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袁行霈、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1)列舉隋唐時期科技領域“光芒四射”的表現。(8分)活動二 [走近歷史人物]材料二李白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抒發了昂揚進取的時代精神,李白因此享有 A 的美譽 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杜甫有 B 之稱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將A、B處補充完整。概括影響二人創作風格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活動三 [觸摸歷史文脈]材料三 敦煌莫高窟壁畫《雨中耕作圖》 《雨中耕作圖》繪制于盛唐時期,是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畫。季羨林主編的《敦煌學大辭典》中解讀此圖如下:“烏云密布,時雨普降,一農夫正在揮鞭策牛,雨中耕作;地頭上坐三人——農夫、農婦、小兒,父子捧碗吃飯,農婦關切地注視著他們。這一田頭小景妙趣橫生。在另一塊地上,有一農夫,肩挑莊稼往回走”(3)根據材料三,推斷畫作中使用的耕作工具是什么 畫作整體反映了怎樣的場景 (4分)23.宋元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書寫了一幅輝煌燦爛的書卷。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活動一 [渡盡劫波兄弟在——民族卷](1)宋元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請根據導圖提示寫出①②處的相關內容。(4分)活動二 [萬紫千紅總是春——統一卷](2)國家的鞏固和統一是中國歷代王朝統治的重要內容。請以元朝“統一·鞏固”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從下面的關鍵詞中任選三個)(11分)元朝統一全國 澎湖巡檢司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北庭都元帥府 行省制度答案:一、每小題3分,共45分。1.(B)2.(D)3.(C)4.(D)5.(C)6.(A)7.(C)8.(A)9.(A)10.(A)11.(D)12.(D)13.(C)14.(D)15.(B)二、每小題2分,共10分16. 隋煬帝 。 17. “貞觀之治” 。 18. 崇文抑武 。 19. 岳飛 20. 元朝 。 三、綜合問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4分)21.(1)答案:好處:加強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的流動起到積極作用;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6分)工程:大運河。(2分)(2)答案:研究角度 唐朝政治安定 唐朝經濟繁榮 唐朝對外開放史料序號 ②(2分) ③(2分) ①(2分)22.(1)答案:雕版印刷術的傳播,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傳播與文明的發展;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既對天文學發展有重要意義,也對世界數學的發展具有價值;孫思邈所著《千金方》總結了唐以前歷代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在醫學和藥物學方面貢獻很大;《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8分)(2)答案:A:“詩仙”;B:“詩圣”。(2分)主要原因:兩人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現實、生活背景、生活時代不同)。(2分)(3)答案:耕作工具:曲轅犁。(2分)場景:反映了唐朝時期農家辛勤勞作的場景。(2分)23.(1)答案:①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錢物。(2分)②回回。(2分)活動二 [萬紫千紅總是春——統一卷](2)答案:(示例)主題:元朝“統一·鞏固”。(1分)論述:元朝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元朝建立后,忽必烈逐步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元朝在澎湖設置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在西北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8分)綜上所述,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docx 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停洞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質量監測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