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河南省天一大聯考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診斷A卷歷史試題2025.04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是半坡遺址模型圖。遺址中有環形壕溝與中心廣場,房屋圍繞廣場呈向心式分布;溝內居住區和溝外分布著窖穴;溝外的東邊是制陶區,北部是墓葬區,墓葬中女性隨葬品明顯多于男性。這可以用來研究( )圖1A.父系氏族公社生活形態 B.早期村落的雛形逐漸顯現C.新石器時代的秩序觀念 D.顯著的社會貧富分化產生2.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漢武帝下令修筑回中道,以連接涇水與渭水河谷,此道自長安起始,直達隴東高原(現今甘肅省境內)同時,漢武帝還下令沿途修繕橋梁并增設驛站。漢武帝這些做法旨在( ?。?br/>A.防御突厥勢力的侵擾 B.縮短長安至西域運輸距離C.維護關中的戰略安全 D.便于向西南地區移民屯墾3.東晉時期“南人好飲之(茶),北人初不多飲”。唐代,茶已成為皇帝待賓賞賜、宣撫恩威的佳品和王公貴臣宴樂的必備之物,煮茶品茗亦成為儒士相聚的時尚。對此現象解釋最合理的是( )A.大一統格局加深文化交融 B.經濟重心南移增強文化認同C.科舉制提高文人社會地位 D.佛道思想流行影響飲食變遷4.五代節度使移鎮時,常以知州過渡,任職者身份多元,任期較短。宋初節度使移鎮時,主要以文臣充任知州,知州任期明顯變長,且不少州鎮在委任知州后不再任命正官節度使。這反映出( ?。?br/>A.地方政府行政效率提升 B.監察制度的完善C.因循保守風氣逐步形成 D.中央集權的加強5.隆慶元年(1567年),解除海禁,開設月港洋市,月港成為朝廷指定的國內商人開展貿易的合法通商口岸;隆慶六年(1572年)在月港設立督餉館,將實物抽分制改為餉稅制,主要征收引稅(許可稅)、水餉(船舶稅)、陸餉(商品進口稅)、加增餉(附加稅)這表明明代( )A.解除海禁促進朝貢貿易發展 B.月港洋市削弱十三行的地位C.民間走私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D.海外貿易管理制度有所創新6.《瀛寰志略》采用分卷章節體例,按洲→地區→國家的層級遞進,書中對歐洲各國的經緯度、山脈水系、城市分布均有精確標注,并首次將中國定位為“亞細亞東南之一國”。據此可推知,《瀛寰志略》( ?。?br/>A.使“天朝上國”觀念被打破 B.有利于推動思想啟蒙與觀念革新C.學習西方超越了技術層面 D.體現開放與保守并存的時代烙印7.1926年7月10日,在以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為骨干的第四軍獨立團進攻湖南醴陵泗汾橋的戰斗中,由于敵人扼江而守,戰斗非常慘烈。當地農民自衛軍“以鳥槍、梭鏢等直接進攻敵人陣線,復以革命軍旗幟招搖四周以惶惑軍心”,“獨立團遂得乘機分兩處過河”。這體現出( ?。?br/>A.北伐軍的戰術具有靈活性 B.大革命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C.工農武裝割據成燎原之勢 D.土地革命激發農民革命熱情8.1935年11月法幣改革啟動時,國民政府規定法幣與英鎊實行固定匯率,匯價為1元法幣等于1先令2.5便士,并由中央銀行等機構無限制買賣外匯以維持這一匯率。這說明法幣改革( ?。?br/>A.導致中國卷入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B.鞏固了國際金本位制度C.削弱了中國自主調節匯率的能力 D.造成官僚資本急劇膨脹9.1949年,毛澤東堅持“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拒絕了蘇聯要求繼承在東北特權的要求。1950年,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談判中,周恩來據理力爭廢除舊條約特權。斯大林最終讓步,承認新中國的完全平等地位。這可用于佐證新中國( ?。?br/>A.外交完全突破了冷戰思維 B.在“一邊倒”下對自主性的堅守C.隨世界形勢變更外交政策 D.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10.為服務外資企業,1979年中國批準首家外資銀行——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代表處。1982年,深圳引進南洋商業銀行。同時,特區試點外匯兌換券制度,探索金融市場化工具。這些嘗試為1990年代建立證券市場、實現匯率并軌奠定了基礎。這反映出我國( ?。?br/>A.金融業率先成為開放產業 B.對外開放推動了改革的進程C.外資企業引領金融現代化 D.體制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升級11.約公元前11世紀,埃及北部被利比亞人征服,建立利比亞·舍易斯王朝。其統治者自稱法老,大力贊助埃及人的阿蒙神廟,享受埃及貴族的“豪華生活”。上述現象同樣出現在之前的喜克索斯王朝和之后的努比亞王朝中。這些統治者意在( ?。?br/>A.以文化適應穩定自身統治 B.借助本土文化重構古埃及文明C.通過改革彰顯政權合法性 D.利用戰爭推動跨區域文化整合12.公元988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接受東正教洗禮,將拜占庭式基督教定為國教。13世紀,弗拉基米爾被東正教尊為圣弗拉基米爾,成為斯拉夫人的英雄。15世紀莫斯科大公國提出“第三羅馬”理論,宣稱莫斯科是東正教的中心。上述現象( ?。?br/>A.有利于推動俄羅斯國家的統一進程 B.導致基督教會的內部出現大分裂C.有效抵御了蒙古對基輔羅斯的征服 D.使莫斯科公國成為中央集權國家13.13世紀,佛羅倫薩的政治體制具有相對完整的結構,包括元老院、共和國議會和人民宮殿三大制約和平衡權力的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權利參與政治生活,公開表達意見和投票決策。這( ?。?br/>A.為文藝復興創造了條件 B.體現出王權的加強C.得益于民族國家的形成 D.推動了新航路開辟14.18世紀中期,因對西班牙戰爭政策的失敗,英國首相失去下院多數議員的支持,被迫率內閣全體辭職。這一事件使“內閣若失去議會信任必須集體辭職”成為慣例。據此可知,當時( )A.內閣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B.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尚不成熟C.內閣運行機制逐漸完善 D.政黨政治的原則遭到了破壞15.表1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著名人物的言論。這主要反映了( )表1【美】技術史學家約翰·B.雷 亨利·福特推出了T型車,汽車“實際上已經有可能成為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大眾消費品”【美】約翰·洛克菲勒 規?;墓I組織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但壟斷是市場競爭的自然結果A.技術革新推動生產效率的飛躍 B.階級矛盾激化引發了社會革命C.壟斷資本擴張加速經濟全球化 D.工業文明重塑社會生產與生活16.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國內嚴重的債務危機,埃及政府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的貸款條件,開啟將近30年的以市場自由化與國企私有化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圖2為埃及漫畫家影射這一時期社會現狀的漫畫。這可用于說明( ?。?br/>圖2A.發展中國家難以融入全球化 B.外部援助損害埃及政策自主權C.殖民主義在非洲的影響增強 D.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有所加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明代沿襲元代匠籍制,匠戶分為定期赴京服役的輪班匠和常駐官營工場的住坐匠。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規定“愿出銀者免赴京,不愿者仍舊當班”,南方工匠每月納銀九錢,北方工匠六錢,稱為“匠班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將四年一班的“每班一兩八錢”折算為“每年四錢五分”,使賦稅分攤更加合理,并徹底廢除輪班制,但住坐匠仍需服役,由于人數大幅縮減,官營作坊轉而依賴雇募工匠。明代后期織造局推行“領織制”,由官方提供原料和訂單,民間機戶承包生產,按契約交貨。蘇州絲織業中,官營織造局原屬的“機戶”轉為作坊主。順治二年(1645年),清廷宣布廢除匠籍并免征匠班銀,但因財政壓力于順治十五年(1658年)恢復征收??滴跞辏?697年)起,各地陸續將匠班銀攤入田賦征收,匠戶成為普通民戶。——摘編自鄒其昌《明代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等(1)根據材料,概括明清匠班銀制度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清匠班銀制度發展的積極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冬學運動是其在革命與建設時期開展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社會教育實踐,各個階段的冬學運動具有不同的特色。表2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進行冬學運動的摘編:表2編號 冬學運動① 河北徐水將冬學改造為“社會主義教育課堂”。湖南省冬學教材《農民政治課本》專設《國家工業化對農民的好處》《互助合作要自愿互利》等章節,通過算賬對比法,向農民解釋合作化能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風險。② 東北地區編印了《土改問答手冊》,通過算“剝削賬”開展階級教育;太行山根據地要求學員模擬“劃分階級成分”,結業后直接參與土改工作隊。吉林省政府發布《關于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要求各縣成立以縣長為主任的縣級冬學委員會,村級則由村長、農會主席、小學教師等組成執行小組。③ 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冬學須知》,由教育廳統籌,縣鄉委員會負責具體實施;晉察冀邊區推行“冬學+冬防”雙軌制,課程增設《地雷制造》《防空隱蔽》,相關課本如《反法西斯課本》《除奸》《減租減息課本》等,將反侵略斗爭與階級斗爭相融合。④ 各地冬學改授《共同綱領解說》《愛國公約》,河北定縣冬學開展“美帝侵華史”專題學習;陜西省冬學教材《莊稼雜字》包含“耕、種、肥、鋤”等漢字,同時講解深耕密植、選種施肥等農業技術。山西省采用“冬學轉民?!蹦J剑炯惺谡n200小時,春耕期轉為午間“田頭識字組”。——據蘇澤龍《冬學與農民教育:1950年代山西農村社會研究》等整理(1)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和建設的歷程推斷①②③④處冬學運動的時間順序,并選擇兩處指出對應的時期并闡述理由。(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冬學運動所體現的中國共產黨社會教育管理的經驗。(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696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授權樞密院監督商業和殖民地事務,并推動成立中央咨詢機構貿易委員會作為執行機構,其成員包括議會秘書及貴族院議員。1696年《航海條例》賦予貿易委員會執行貿易法規的權力。貿易委員會管理殖民地事務直到1779年,時間跨度超過80年,它可以提名殖民地總督、副總督和海關官員,并起草總督的行政指令,審議殖民地議會通過的法案。——摘編自李新寬《英國重商主義經濟體制研究》材料二五口通商大臣最初僅為應對《南京條約》后五口通商的臨時性差遣,由兩廣總督兼任,后因新增口岸而新設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又新設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通商大臣的職能范圍涉及通商、外交、海防、練兵等,雖經奏請欽定,但始終未形成統一章程。為了維持“天子不親夷”,咸豐帝強調,通商大臣應“將中外交涉限定在外地”。李鴻章任北洋大臣期間,將職權擴展至海防、電報、招商等遠超通商范疇的領域。1900年“東南互?!笔录校涎蟠蟪紕⒗ひ还贿`抗宣戰詔令,與列強簽訂中立協議。——摘編自桑兵《歷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晚清通商大臣和近代英國貿易委員會的不同。(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晚清通商大臣制度實施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假使要將人類的原質,用科學的方法分成宗教的、美術的、經濟的、政治的、知識的、戰爭的,那真勉強極了。各方面固然可以接受分類的研究,而且很有好處,但是假使沒有人去研究它們的全體,分類的研究一定要生出極荒謬的結果。研究全體進程的人,就是歷史學家。——摘編自【美】詹姆斯·哈威·魯濱遜《新史學》根據詹姆斯·哈威·魯濱遜的史學理論,并結合所學世界現代史的知識,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自擬題目,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準確。)2025屆河南省天一大聯考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診斷A卷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A D D B B C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A C D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特點:以銀代役取代強制征發勞役;具有地域性;征收方式具有靈活性;深受財政需求影響。(6分,任答3點)(2)積極影響:減輕了工匠的人身依附和賦役負擔;促進了手工業的自主經營和市場化生產;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有利于激發工匠的生產積極性,助推手工業技術革新和產品質量提升;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繁榮發展;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順應了白銀貨幣化的趨勢。(8分,任答4點)18.【答案】(1)時間順序:③②④①。(2分)示例:①為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分)理由:“《國家工業化對農民的好處》”“互助合作”,說明當時是要開展工業化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符合材料中“社會主義教育課堂”的課堂定位。(2分)②為解放戰爭時期。(1分)理由:“東北地區編印了《土改問答手冊》”,表明東北地區已經在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而東北是較早解放的,在全國解放前已經進行土改了。(2分)③為抗日戰爭時期。(1分)理由: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于抗日戰爭時期,“《地雷制造》”“《反法西斯課本》”等課程和課本,體現出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時代特征;“《減租減息課本》”體現出當時邊區實行減租減息政策。(2分)④為新中國成立初期。(1分)理由:“《共同綱領解說》”說明當時政府要讓群眾了解新中國的臨時憲法,《共同綱領》制定于1949年;“《愛國公約》”“美帝侵華史”說明當時中美關系緊張,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2分)(任意答出“示例”中的2點即可)(2)經驗:重視政治教育;根據黨的政策調整教育內容;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創造靈活的組織形式;注重學用一致;堅持群眾路線。(6分,任答3點)19.【答案】(1)不同:晚清通商大臣:非依章成立,屬于臨時性差遣;設置目的是維護天朝上國體制;職責龐雜且分散,涉及通商、軍事、外交等多個領域;權力依賴皇權授權及地方督撫權力;是清政府在列強壓力下被動設立的機構;反映了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的弱勢地位和被動開放。近代英國貿易委員會:依法成立;屬于中央專門機構;設置目的是維護英國殖民體系;職能專一,聚焦于貿易政策制定和海外市場開拓;權力依托議會與樞密院;成為英國推動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的工具;體現了英國作為近代強國的經濟主導地位和制度優勢。(2)影響: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開展;促進了晚清外交體制的近代化;間接助長了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特權的行為,使中國主權進一步喪失;導致地方權力膨脹、中央對涉外事務的控制力減弱。20.【答案】示例:整體史觀下再審視冷戰的興起與加劇。在歷史長河中,冷戰常被簡化為意識形態對壘的軍事博弈。詹姆斯·魯濱遜的整體史觀啟示我們,這場持續四十余年的全球性事件,實則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多維要素交織的復雜進程。二戰后形成的雅爾塔體系雖然暫時劃分了勢力范圍,但未能解決根本矛盾。美蘇作為超級大國,其博弈邏輯主導了國際關系。戰后,美國和蘇聯的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兩國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嚴重沖突。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將蘇聯視為最大障礙。蘇聯則希望在和平環境中恢復經濟,特別關注西部邊界安全,努力擴大在東歐的影響,導致與美國的矛盾加劇。斯大林對東歐的強硬控制、杜魯門主義的提出等決策,直接加劇了美蘇對抗。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重建西歐經濟,削弱共產主義的影響力;蘇聯則通過經互會整合東歐資源,形成獨立經濟體系。北約與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兩大陣營的軍事集團化。總之,冷戰的興起與加劇是各種因素交織的結果;意識形態對立提供了對抗的思想基礎,地緣安全需求催生了戰略博弈,經濟與軍事手段強化了陣營壁壘,而領導人決策則加速了對抗升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