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高三下學期4月聯考檢測(三模)歷史試題2025.04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河南二里頭遺址中有多處宮殿基址、夯土房基、居住面、灰坑、陶窯、水井、青銅鑄造遺存以及墓葬等。1號宮殿基址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2號宮殿基址雖然面積稍小但保存更為完好,殿堂、走廊、庭院等結構清晰可見,甚至還包括了由陶管構成的排水系統。這體現了( )A.早期國家的形成 B.青銅鑄造的發達C.社會分化的加劇 D.城市規劃的完善2.《史記》記載,戰國時期“周室既微”,各諸侯國貨幣形態各異,如:晉趙用“布幣仿農具”,齊燕行“刀幣取漁獵意象”,秦以圜錢象征“天圓地方”,楚以蟻鼻錢“承貝幣傳統”。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 )A.區域物產差異推動貨幣材質革新 B.手工業技術發展促進貨幣多樣化C.政治分裂強化經濟制度地域特性 D.商賈階層崛起倒逼貨幣形制改革3.史載,北魏孝文帝曾說:“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耶律阿保機曾下詔建孔子廟、佛寺、道觀。完顏阿骨打屢次敕令安撫歸附的百姓,并規定“罪無輕重,咸與矜免”。這些言行是基于( )A.儒家文化的影響 B.鞏固政權的需要C.華夏認同的強化 D.軍事擴張的策略4.唐朝鄰保制下的基本單位是“鄰”,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以“鄰”“保”為單位,進行連帶責任制管理,形成唐朝最小的“政治細胞”。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保賦安民 B.規范社會秩序 C.通商惠工 D.鞏固軍事防御5.元朝政府設立“運糧司”等機構管理糧倉,負責糧食的儲存、運輸和分配,并通過頒布《元典章》等法規保障運作。這一舉措旨在( )A.增加政府賦稅 B.保障邊疆安全 C.強化基層治理 D.維持帝國運轉6.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對西方的看法經歷過顯著變化。初期,他認為“外夷不食茶葉、大黃,則無以為命也”,主張以貿易制裁威懾西方;后期則提出“知夷”,并主張“師夷”“制夷”的思想,倡導翻譯西書、了解西方。這一轉變表明林則徐( )A.堅持天朝上國觀念 B.救國思想發生改變C.摒棄傳統認知錯誤 D.積極推動政治改革7.表1是“民族企業家張謇部分活動”情況。表1時間 名稱 作用1895年 大生紗廠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標志性企業,推動棉紡織業發展,奠定南通近代工業基礎1902年 通州民立師范學校(南通師范) 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中等師范學校,培養新式師資,推動近代基礎教育改革1906年 南通女子師范學校 中國早期女子師范教育機構,打破傳統性別教育壁壘,促進女性教育發展1912年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 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高等學府,培養紡織技術人才,助力民族紡織工業現代化以上張謇的實踐反映了( )A.社會變革基礎的廣泛 B.社會倫理觀念的顛覆C.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 D.國家統治政策的調整8.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在江西德安萬家嶺地區包圍并重創日軍第106師團,殲敵萬余人,繳獲山炮16門,迫擊炮28門,輕重機槍200多挺、步槍3000多支、生擒敵軍百余名。這場戰役( )A.標志著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B.是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重大勝利C.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D.直接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9.時任中國代表團成員的張彥,在回憶萬隆會議時指出:“當時我們的代表團都是非常顯要的人物,但會議是一場復雜的斗爭。”會議的“復雜性”反映了中國( )A.代表團的矛盾心理 B.與周邊國家關系較為緊張C.外交政策尚未成熟 D.外交受到國際形勢的困擾10.圖1為1992年到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單位:億元)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情況。圖1圖中的數據信息,主要反映了( )A.改革開放深化推動經濟總體增長 B.亞洲金融危機引發增速短期下滑C.加入WTO顯著提升經濟增長質量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終確立11.隨著古埃及圖特摩斯三世的對外擴張,古埃及的宗教信仰、藝術風格及建筑技藝等在被征服地區廣泛傳播。當時,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區的建筑開始出現埃及元素,被征服地區的宗教神話也在埃及傳播。這表明( )A.不同地區文化在碰撞中交流發展 B.文化改造是埃及擴張的重要手段C.宗教傳播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動力 D.埃及的先進文化具有較強吸引力12.中世紀后期,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熱那亞憑借地中海貿易與金融優勢成為商業樞紐,陸路依托“絲綢之路”,海路依賴地中海航線與航海技術,物流體系涵蓋倉儲、運輸與保險。這表明( )A.商業革命推動歐洲經濟轉型 B.地理大發現促進貿易全球化C.多元因素構建早期貿易網絡 D.金融創新奠定資本主義基礎13.隨著30年戰爭的爆發,德意志地區成為一片廢墟,參戰各國均損失慘重。新教同盟雖取得對哈布斯堡王朝與天主教同盟的優勢,但也無力再戰,于是各國最終決定媾和。這一媾和( )A.確立國家主權原則 B.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C.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D.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14.1914年美國修建的巴拿馬運河通航。據巴拿馬運河管理委員會的統計,自1920年運河向國際開放至20世紀80年代末的近70年中,美國從運河過往船只中收取的費用高達450億美元,而巴方僅得11億美元。這表明巴拿馬運河的修建( )A.嚴重沖擊了巴拿馬的經濟發展 B.便利了美國推行其霸權政策C.使“一戰”后美國主導世界貿易 D.推動美國經濟迅速超越歐洲15.20世紀亞非拉地區的民族和國家爭取獨立自主的斗爭,涉及歷史遺留問題、民族認同覺醒、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外部勢力介入等多個方面。由此可以推知( )A.經濟不平衡阻礙民族獨立的進展 B.民族認同意識是民族運動主要動力C.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艱難 D.殖民勢力介入引發了民族獨立運動16.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貿易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通過信息化手段,貿易活動更加便捷高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跨境電商的興起則拓寬了貿易渠道,為各國企業提供了更多合作機會。這反映出( )A.國家間技術競爭加劇 B.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C.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D.經濟全球化的深化發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北宋全國共有書院73所,其中江西23所,數量居全國第一。表2所示是號稱“天下之首”的白鹿洞書院中,由朱熹撰寫的《白鹿洞書院揭示》的部分內容。表2項目 內容教育目的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治學順序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根據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整理材料二明朝末年,白鹿洞書院逐漸官方化。清朝順治年間,政府主持重建白鹿洞書院,還設立了一項專款,專門接待四方來求學者,并設專人負責接待,并明確提出:“書院聚四方俊彥,非僅取才于一域。或有遠朋,聞風慕道,欲問業于此中者,義不可卻”。在講學之際,甚至遠近村民也時常到書院來“旁聽”講學,常常有“談經講學一時盛,聚士不下千百人”。——摘編自毛德琦《白鹿書院志》(1)根據材料一,歸納《白鹿洞書院揭示》體現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白鹿洞書院在明清時期辦學的主要特點,并指出它在社會教化方面發揮的作用。(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12年,廣州先施公司創立;1913年,天津工業售品所開辦;1916年,廣州大新公司問世;1914年,上海先施公司成立;1918年,上海永安公司開業;1920年后,廣州南方大廈、天津勸業場、天津商場、哈爾濱大羅新百貨店、同記商場、上海新新公司、大新公司以及上海中國國貨公司等紛紛創辦。像在濟南、天津、北京均設有分店的瑞蚨祥綢緞布匹店這類老字號專業商店,也開始涉足百貨經營。諸多民族百貨企業以這些大型百貨公司為核心紛紛涌現,這意味著民族百貨業正式誕生并逐步發展。——摘編自上海檔案館《近代中國百貨業先驅》材料二1917年,上海先施公司宣告成立,其商場面積超1萬平方米,設有近40個商品部,商品品種多達1萬余種。1928年,天津中原公司拔地而起,擁有七層高樓,前三層用作百貨商店,四、五層是熱鬧的游樂場與戲院,六、七層為愜意的露天花園,現今不少大型百貨樓的布局與之相仿,彼時其日銷售額高達5萬銀元。廣州、重慶、武漢等地的百貨企業也在穩步發展。然而,自1929年起,大批百貨企業陷入危機,甚至紛紛倒閉,百貨行業面臨諸多困境,這種艱難局面始終未能得到根本扭轉,一直延續至1949年。——摘編自吳慧主編《中國商業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百貨業產生的主要途徑。(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近代前期民族百貨業發展的狀況,簡析“自1929年起,大批百貨企業陷入危機”“始終未能得到根本扭轉”的主要原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832年6月,英國首相格雷提出的關于擴大下議院選民基礎的法案《議會改革法案》,在議會獲得通過。該議案改變了下議院由保守派獨占的狀態,取消了上院提名下院議員候選人的權力,占全國3%的來自中北部城市曼徹斯特、利物浦的中產階級獲得了選舉權,但是,工人和婦女仍然沒有進入選民的行列。——摘編自王榮堂、姜德昌《新編世界近代史》材料二1881年,英國議會批準《關于緊急情況的決議》。依此決議,首相有權提請下院將特定問題定為緊急問題,此類提案無需討論,可徑直交付表決。自1882年始,此規則成為議會議事的常規規則。預算案及其他財政法案的提出權歸內閣所有,議會還通過了眾多對內閣的“授權立法”。——摘編自魏建國《憲政體制形成與近代英國崛起》(1)根據材料一,指出英國議會權力重心發生的轉變,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這一轉變。(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憲政體制重心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一系列變化對英國政治體制產生的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世界主要國家2006—2017年專利發明授權數量(單位:萬件)圖2——根據【美】安德魯·B.肯尼迪《全球科技創新與大國博弈》編制根據材料,從中提煉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點正確,緊扣材料,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嚴謹)2025屆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高三下學期4月聯考檢測(三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A D B D B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A B C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內涵:用儒家學說規范社會關系和倫理秩序的政治理念;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重義輕利,明德敬德;崇德尚賢,講信修睦;審慎治學,實踐運用;提倡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每點2分,共6分,任答三點即可)(2)主要特點:政府主導,受制于政府;學術活動興盛;受眾廣泛;教學內容以儒學為主。(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作用:傳播了儒學主流意識形態;提高了民眾的文化修養;增強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推動了民間學術交流;提高社會凝聚力;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18.【答案】(1)主要途徑:創辦新企業,如廣州先施公司(1912年創立);老字號轉型,如瑞蚨祥綢緞布匹店這類原本的老字號專業商店,開始涉足百貨經營。(每點2分,共4分)(2)狀況:主要分布在大城市;規模大;商品種類多;營業額高;經營的現代化程度高;發展穩定。(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影響;國民政府的通貨膨脹政策;國民政府苛捐雜稅的政策;官僚資本的壓制;美國等外商企業的競爭優勢。(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19.【答案】(1)轉變:議會權力重心由上院向下院轉移。(2分)簡評:反映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英國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變化;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是中產階級的勝利;使貴族勢力受到打擊;下層人民仍然沒有取得相應的民主權利。(每點2分,共4分,任答兩點即可)(2)變化:由議會轉向內閣(或答:行政權力逐漸增強)。(2分)積極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需要,有利于政府對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每點2分,共4分)消極影響:易導致權力制衡機制失衡,使民主政治面臨潛在風險,如可能出現內閣濫用權力等情況。(2分)20.【答案】(12分)示例一論題:從專利授權數量看全球科技格局的演變。闡述:2006至2017年全球發明專利授權數據的變化,折射出21世紀初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深層變革。中國專利授權快速增長,完成了從第六位到第一位的跨越,這一進程不僅改寫了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主導的技術創新史,也重構了世界科技的格局,使世界科技創新模式轉型。中國的崛起源于創新體系的系統性重構,是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制度優勢,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結果。美、日、英等國專利數的下降,則暴露出社會制度、傳統創新體系的結構性矛盾。這些國家過度依賴既有的傳統路徑,缺乏創新,使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航空航天等新興領域逐漸喪失先發優勢。總之,這場專利革命表明全球科技中心從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遷移,科技競爭呈現多極互動、跨界融合的全新態勢。示例二論題:中國專利與科技崛起原因多維度解析。闡述:2006年至2017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先后超過法國、韓國、德國、美國、日本,躍居世界第一。日本由世界第一,下降到世界第二位。2006—2017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的歷史性跨越,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社會制度優勢、國家戰略布局與全球化機遇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場技術追趕的奇跡,展現了發展中國家通過制度創新、政策協同與戰略機遇把握,實現科技崛起的獨特路徑。社會主義制度通過整合效能為科技創新提供根本保障。中國建立“新型舉國體制”,將科技創新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如:大飛機技術、深海探秘、高鐵技術等。國家政策的精準供給構建創新生態系統。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訂確立“先申請制”原則,發明專利審查周期縮短。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化實施夯實創新根基。隨著教育的發展,中國人口素質大幅度提高,科技研發人員總量大幅度提高。這種人才培養與基礎研究的雙輪驅動,使中國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實現“并跑”甚至“領跑”。經濟全球化與國際格局演變創造戰略機遇。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推動建立“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機制。這種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戰略選擇,加速了中國從技術追趕者向規則制定者的角色轉變。綜上所述,中國科技獨特的發展范式,與多維制度優勢的集中釋放密不可分。示例三論題:日本科技從飛速發展到下滑的深層次思考。闡述:二戰之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植之下,利用“經濟立國”“外向型經濟”的戰略和廣闊的海外市場,經濟獲得飛速發展,很快超越聯邦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在強大的經濟實力的支撐下,日本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科技發明專利數量上,長期領先于世界。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歐盟、中國的崛起,美國經濟的復蘇以及亞非拉國家的迅速發展,日本海外市場萎縮,面臨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在“房地產泡沫”的影響下,國民經濟長期低迷,致使在科技競爭中的科技研發投入縮減,加上日本企圖恢復國際政治大國地位,與美國聯合,將有限的資金部分用于發展軍事,使日本的科技發明專利數量有所下降,并被中國和美國趕上甚至超越。總之,日本科技發明專利數量下滑,科技競爭力有所減弱,與其經濟長期低迷,又將有限資金用于發展軍事密切相關。【評分細則】(1)寫出論題:(2分)①沒有論題或不是從材料中得出的論題不得分。②根據材料,概括提出的論題合適準確者得2分,余者酌情給分。(2)闡述:(8分)①能準確全面論述,分析正確合理,舉出兩個或兩個以上論據者得6分,余者酌情給分。②闡述、分析充分,邏輯清楚、文字通順,最高可得8分。③闡述內容不足兩行者,只能得到1—2分。(3)總結:(2分)①能科學概括闡述的內容,結論正確合理者得2分,余者酌情給分。②沒有總結、提升,或者總結內容與論述無關者,不得分。(4)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依據,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論之有據亦可同等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