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深圳中考歷史全真模擬卷(一)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該題相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1. 下圖是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復原圖。該遺址不僅出土了石鏟、骨鏟等農具,還發現了粟類的植物遺存。通過分析計算,得知粟類食物在先民食物結構中占比為61.3%~80.0%,表明粟類作物在姜寨先民生活方式中占主導地位。下列遺址的生產生活方式與該地區接近的是( )姜寨遺址復原圖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C. 半坡遺址 D. 河姆渡遺址2.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記載:“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與這一主張相符的是( )A.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B. 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D.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3. 為了適應科舉的需要,中央官學、地方官學、各地書院及各種鄉村私塾不斷發展,學生數量和對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籍的需求量也大為增加。這表明科舉制度( )A. 促進了商業貿易繁榮 B. 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C. 推動了教育迅速發展 D. 擴大了官員選拔范圍4. 當鋪興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主營抵押小額貸款,兼營貨幣兌換。宋代以后,當鋪在進行一般的消費性動產抵押放貸的同時,也開始進行經營性的放貸。到了清朝,有些當鋪還兼營銀票、錢票、會票發行及米谷典當。這反映了中國古代( )A. 商人地位不斷提高 B. 商品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C. 人們生活方式變化 D. 城市規模和商業范圍擴大5. 《馬可·波羅行紀》記載:“(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輳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亞歷山大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實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這表明( )A. 泉州是當時重要的商港 B. 馬可·波羅曾到達元大都C. 元朝的造船技術很發達 D. 元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6. 手工業者、各類苦力貧民、游民隸役、商人作坊主甚至部分城市下層文人,對通俗娛樂的需求,包括對讀物的需求日漸明顯,推動明清小說逐漸走向繁榮。材料敘述的是明清小說發展的( )A. 特點 B. 目的 C. 影響 D. 原因7. “核定關稅率剝奪了中國的保護性關稅,使得大量洋貨涌入,將中國的手工業擠壓到破產的境地,引起了社會動蕩。”與材料所述“核定關稅率”相關的條約是( )A. 《南京條約》 B. 《天津條約》C. 《馬關條約》 D. 《辛丑條約》8.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首革命歌曲在中國廣為傳唱:“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紳,和劣紳。我們要做主人,我們要做主人,分田地,分田地。”該歌曲反映的時期是( )A. 國民革命時期 B.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C. 全民族抗戰時期 D. 解放戰爭時期9. 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史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從榮氏企業發展歷程可知( )榮氏企業浮沉——見證百年歷史1903年,榮氏兄弟在無錫創立了茂新面粉公司。1912—1915年,創辦福新面粉廠和申新紡織公司,成為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1937年,申新一、二、八廠全部被日軍炸毀,其他企業遭到劫掠和重創。1946年,榮氏家族遭到國民政府兩次敲詐,損失100多萬美元。1955年,申新紡織公司與中華第一紡織公司等廠合并合營,榮氏企業獲得了新生。A. 榮氏企業興起于洋務運動時期B.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抵制了資本主義侵略C. 抗戰勝利后榮氏企業重回巔峰D. 近代民族工業在三座大山壓迫下曲折發展學校同學們聚焦“走近歷史現場”這一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他們以學習卡片的形式展示了學習成果,據此完成第10~11題。10. 下面是李華同學制作的歷史人物卡片。與卡片中圖文信息契合的人物言論是( )人 物:申紀蘭 籍 貫:山西平順人 身 份:中共黨員,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貢 獻:她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正式寫入憲法。 名 言: A. “拜菩薩,拜了幾十年也沒拜到一分田,毛主席來了才真正地分到了土地。”B.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C. “我是農奴的女兒,見過高高揮起的鞭子,感謝黨讓我翻身。”D. “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利益。要是代表自己,就不是人民代表了。”11. 下面是張麗同學為項目成果展示準備的證明材料,據此判斷她進行項目學習的主題是( )名 稱:糧票使用時間:1955—1992年用 途:購買糧食出現原因:20世紀50年代以來,農村采取集中勞動,統一分配,吃“大鍋飯”的模式,導致農民缺少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不高,造成糧食緊缺。取消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后,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大提高,糧食產量增加,市場供應充足。A. 農村土地所有制變遷 B. 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C. 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D. 社會主義公有制基本確立12. 下圖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陸軍向多兵種、現代化發展。這有利于( )A. 加強政治建設,強調思想建軍B. 國防力量增強,保障國家安全C. 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原則D. 推進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13. 對同類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下面兩則法律內容的共同之處是( )如果任何人開挖溝渠以澆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沒了鄰居的田,則他將賠償鄰居小麥作為損失。——《漢謨拉比法典》 奴隸和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主人,對逃亡的奴隸和隸農必須嚴加懲戒。——《羅馬民法大全》A. 維護平民利益 B. 反映商業繁榮C. 保護私有財產 D. 印證法治完備14.15世紀時意大利的許多城市頒布了“禁奢”的法律條文,企圖限制人們的奢侈行為,但是強烈的虛榮心讓人們無視這些法律的存在,上流社會經常舉辦各種社交活動,賓客們各個穿著華麗。這說明當時( )A. 城市擁有自治權利 B. 人文主義思想盛行C. 社會法律不夠完善 D. 禁欲主義大行其道15. 同學們在復習“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這一單元時,繪制了如下知識結構示意圖,圖中空白處可填寫的內容是( )A. 美國獨立戰爭 B. 法國大革命C. 美國南北戰爭 D. 俄國十月革命16. 1941年6月22日,即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晚上,丘吉爾就發表了演說,宣布英國在戰爭中支持蘇聯。英國對蘇聯的支持( )A. 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提供了根本保障B. 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 主要基于對蘇聯正義戰爭的高度認同D. 消除了英蘇兩國各個領域的分歧17. 世界多極化發展,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這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這一發展( )A. 提高了各國綜合國力和經濟水平B. 避免了地區軍事沖突和宗教矛盾C. 消除了國際貿易壁壘和關稅沖突D. 有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二、非選擇題(2大題,36分)18. 蔗糖生產與貿易是一部實現跨國、關聯、互動的全球史,折射出世界歷史發展的變遷。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6分)【蔗糖生產與貿易繁盛】材料一 宋代時期,因蔗糖大量外銷,使種植甘蔗比生產糧食能得到更加豐厚的利潤。東南沿海地區,土壤氣候適宜種植甘蔗,行銷又便利,于是出現了專門種植甘蔗和制糖的“糖霜戶” ……當時人們也已經研制、掌握了蔗糖的制作和儲藏技術。當然,宋代社會經濟和航海技術的巨大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而宋代特殊的歷史環境及由此而衍生出的對外政策也是應該予以充分重視。——摘編自黃純艷《宋代海外貿易》(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蔗糖生產與貿易繁盛的原因。(4分)【新航路開辟與蔗糖貿易】材料二15—18世紀大西洋地區奴隸、蔗糖和工業品貿易的起點與終點示意圖哥倫布第二次遠航將甘蔗帶到新大陸,此后西班牙、葡萄牙人控制的甘蔗種植園逐漸遍及整個美洲地區。繁重的勞動與疾病使美洲勞動力大量死亡,種植園主用非洲奴隸替換美洲土著。17世紀時英國獲得巴巴多斯、牙買加以及其他產糖的島嶼,廣泛擴展非洲奴隸貿易,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際蔗糖貿易。到18世紀,工業品、奴隸、美洲的熱帶商品(特別是蔗糖)在大西洋上不斷運轉交換。——摘編自西敏司《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2)根據材料二,簡述蔗糖生產、貿易出現的新現象,并分析蔗糖貿易給不同地區帶來的影響。(6分)【世界市場與蔗糖貿易】材料三 工業革命前,糖加工的技術面臨幾個問題:低效的蔗汁榨取,以風、牛和水為動力的作坊操作的不可靠性和速度緩慢。作為利用蒸汽驅動的工業壓榨機加快了速度,成批成箱的蔗糖從生產車間運送出來,并且隨著軌道運輸與水路運輸銷往世界市場。約自19世紀40年代起,當糖的世界市場擴張,許多英國企業家有意在亞洲發展糖廠……中國以各種方式并入這正在萌芽的世界市場和其“日益牢固的經濟交易網”,從蔗糖出口國變為外糖傾銷地。——摘編自穆素潔《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市場》(3)根據材料三,簡述工業革命前后英國蔗糖生產與貿易發生的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6分)19. 現代化進程是人類歷史上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近代以來中國從模仿到創新,逐步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之路。呂老師圍繞“中國近現代探索的道路”設計了大單元學習任務單,請你參與完成。(20分)任務一 【梳理線索——回望探索之路】(1)根據“晚清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這一單元主題結構示意圖,簡述①②③處史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為④處內容歸納一個主題。(8分)任務二 【釋讀地圖——重溫革命之路】(2)從圖1、圖2中任選其一,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相關史實,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從模仿到創新的探索歷程。(4分)任務三 【提煉觀點——感悟復興之路】(3)從下圖中選擇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8分)參考答案1. C 2.B 【解析】賈思勰反對舍本逐末,主張以農為本,B項直接呼應重農思想,強調百姓應專注于農業這一根本,與題干主旨一致。3. C4. B 【解析】題目描述了當鋪從南北朝到清朝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和金融業的演變。當鋪從最初的抵押貸款、貨幣兌換,到宋代經營性放貸,再到清代發行銀票、錢票、會票及米谷典當,體現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和金融業務的多樣化,B項與題意高度契合。5. A 【解析】題目引用了《馬可·波羅行紀》中對泉州的描述,強調泉州是眾多船舶的集散地,貨物在此卸下后分運到各地,尤其是胡椒的運輸量遠超亞歷山大港,突出泉州作為貨物集散地和商業港口的重要性,這與A項直接相關,故選A項。6. D 7.A8. B 【解析】題目中的革命歌曲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運動,其核心內容是“打倒土豪劣紳”和“分田地”,這是土地革命的主要目標。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年)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北洋軍閥,實現國家統一,雖然農民運動有所發展,但“打倒土豪劣紳”和“分田地”并非這一時期的核心內容,排除A項。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的時期,明確提出“打倒土豪劣紳”和“分田地”的口號,與歌曲內容完全契合,B項正確。全民族抗戰時期(1937—1945年)的主要任務是團結一切力量抗日,革命政策有所調整,不再強調“打倒土豪劣紳”和“分田地”,排除C項。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年)雖然恢復了土地政策,但歌曲內容更符合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土地革命特點,排除D項。9. D 10.D 11.C 12.B 13.C14. B 【解析】題目描述了15世紀意大利城市頒布“禁奢”法律,但上流社會無視這些法律,頻繁舉辦奢華的社交活動,賓客們穿著華麗。題目未提及城市的自治權問題,A項與題意無關,排除。15世紀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強調人的價值和現世生活的享受,這與上流社會追求奢華、無視禁奢法律的行為相符,B項正確。題目反映的是人們無視法律,而非法律本身的不完善,排除C項。禁欲主義強調克制欲望,與題目中人們追求奢華的行為相反,排除D項。15. C16. B 【解析】題目描述了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后,丘吉爾宣布英國支持蘇聯。英國的支持對蘇聯有幫助,但并非根本保障,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排除A項。英國支持蘇聯,推動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英國支持蘇聯主要是基于共同對抗法西斯德國的現實利益,而非對蘇聯正義性的認同,排除C項。英國的支持并未消除兩國在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分歧,排除D項。17. D 【解析】題目描述的是世界多極化發展的影響。多極化是指世界上有多個主要的力量中心,這些力量中心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力。這種發展趨勢使得各種力量之間形成了相互借重、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在多極化的世界中,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決定世界的走向,各國都需要尊重其他國家的利益和意愿,這就有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故D項正確。18. (1)蔗糖銷售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南方自然條件適宜種植甘蔗;掌握了蔗糖的制作和儲藏技術;宋代社會經濟和航海技術的巨大發展;政府對外政策的支持等。(任答2點得4分)(2)新現象: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將甘蔗種植擴大到美洲;西班牙、葡萄牙進行早期殖民擴張,推動了甘蔗在美洲的廣泛種植;殖民爭霸中,英國擊敗了葡萄牙等國,成為殖民霸主,控制了洲際的蔗糖貿易;歐洲與亞、非、美洲之間建立起直接的商業聯系,推動了蔗糖貿易的發展;蔗糖貿易是“三角貿易”的一部分,歐洲殖民者通過暴力征服,將非洲的黑人奴隸販賣到美洲,從事甘蔗種植和制糖業等。(任答1點得2分)影響: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非洲損失大量精壯勞動力,造成非洲國家的落后與貧窮;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密切了各地之間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等。(任答2點得4分)(3)變化: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加快了蔗糖生產的速度;工業革命推動了制糖由手工作坊向機器大生產的轉變,加快制糖的效率;工業革命使得蒸汽機車、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廣泛運用于交通運輸,有利于蔗糖貿易;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蔗糖貿易范圍向世界擴張等。(任答1點得2分)影響:英國為了擴大蔗糖等商品的銷售市場,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遭到沖擊,逐步瓦解;中國的蔗糖業受到沖擊,從蔗糖出口國變成了外糖傾銷地等。(每點2分,共4分)19. (1)聯系: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宣告了洋務運動破產;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戊戌變法。(任答3點得6分)主題④:中國近代化的探索(2分)(2)【示例】圖1: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模仿蘇俄革命以城市為中心進行革命,先后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起義失敗后走向農村,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4分,言之有理即可)圖2:隨著革命根據地的不斷擴大,1931年在瑞金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人民政府,國民黨先后對革命根據地發動五次“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成為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長征勝利會師后,中共中央的革命重心轉移到延安,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延安成為全國敵后抗戰的總后方,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中華民族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4分,言之有理即可)(3)【示例】觀點: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但要立足國情。(2分)論證1: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目標,我國借鑒了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實施了“一五”計劃,以加速國家工業化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模式的局限性逐漸顯現,迫切需要通過改革來突破束縛。(2分)論證2: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國情出發,先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經濟特區,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內地城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逐步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進程中取得巨大成就。而蘇聯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均未能結合自身國情,導致改革失敗,蘇聯于1991年解體。(2分)結論:改革必須立足于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實現國家富強。(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