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窗》教學設計課題基本信息課題 3 天窗學科 語文 年級 四年級 單元 第一單元版本 部編版 冊別 下冊1.教學背景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天窗》是文學大師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為題材而寫的一篇散文。主要寫了一個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觀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的事情,表達了孩子們對大自然奧秘的向往與追求,表現了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內容通俗易懂,文筆生動而流暢,情感舒緩而真摯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2.學生情況分析:在本單元前一篇課文《鄉下人家》的學習中,學生已了解了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的區別,學習了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這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借助本文中反復出現的關鍵語句,透過語言體驗《天窗》中描述的“想象的快樂”,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聯結生活經歷、真正地體會作者表達的童年時孩子們對自由的向往,對于童年生活的懷念。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互動式、合作學習。 4.信息技術(配套課件)準備:多媒體2.學習目標與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學習目標 評價內容與方式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天窗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 2. 能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對大自然奧秘的向往與追求。 3. 通過想象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1. 課堂朗讀展示(師生互評) 2. 小組合作完成“天窗下的想象”思維導圖(教師點評)3.學習重難點及突破方法學習重難點 突破方法學習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天窗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對大自然奧秘的向往與追求。 學習難點:通過想象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理解文中富有想象力的語句。 1. 創設“透過天窗看世界”情境,通過配樂朗讀引導想象。 2. 對比閱讀“天窗外的現實世界”與“想象中的世界”,體會想象的作用。4.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備課一、情境導入(5 分鐘) 1. 播放窗外下雨的視頻,提問:“下雨天被困在家里,你會做些什么?” 2. 揭示課題,簡介作者茅盾。 聯系生活經驗,激發興趣。二、初讀感知(6 分鐘) 1. 自由朗讀,圈畫生字詞。 2.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注意停頓和重音。 3. 指名朗讀,師生互評。 培養朗讀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三、品讀賞析(18 分鐘) 活動一:“天窗下的想象”(5 分鐘) 1出示學習單:“請用△標出文中孩子們通過天窗看到的景物,用○標出他們想象到的內容。” 示例:看到的——雨腳、閃電;想象到的——雨腳像跳動的音符,閃電像揮舞的彩帶。 2.小組合作:四人小組分工朗讀,輪讀課文各段落。 完成“天窗下的想象清單”思維導圖。 3.全班分享: 投影學生作品,教師追問:“除了文中提到的,你還能想象到什么?” 預設答案:星星、月亮、飛鳥等。 活動二:“想象的力量”(8 分鐘) 1.出示原句:“你會從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顆星,一朵云,想象到無數閃閃爍爍可愛的星,無數像山似的、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改句:“你會從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顆星,一朵云,想象到很多的星和云。” 提問:“哪句更生動?為什么?” 2.發現規律:小組討論想象的特點:從一點出發,展開豐富的聯想。 3.完成“想象的力量卡片”(發放學習卡),寫下自己對想象的理解和感受。 4.語言實踐:出示例句:“雨腳在那里卜落卜落跳。”引導學生聯想:“卜落卜落”的聲音讓你想到了什么? 活動三:“我是小作家”(5 分鐘) 1.選擇喜歡的景物(如星星、云彩),用第一人稱說話。 提供句式支架:“我是(),透過天窗,我()。” 示例:“我是小星星,透過天窗,我眨著眼睛,向孩子們問好。” 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品味,突破了課文中的重難點,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以致用。四、遷移運用(7 分鐘) 1. 出示“夜晚星空”“雨后田野”等圖片,引導任選一圖,寫一段想象的文字。 2. 展示學生作品,集體評議。 鞏固寫作方法,提升表達能力。五、總結拓展(4 分鐘) 1. 配樂朗誦課文,升華情感。 2. 推薦閱讀《童年》。 拓展閱讀視野,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5.板書設計天窗 雨天:雨腳卜落跳、帶子似閃電 → 風雨雷電掃蕩世界 夜晚:星、云 → 奇幻云彩、黑影 → 蝙蝠、夜鶯、貓頭鷹 眷戀童年6.教學反思與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