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階段性學業質量檢測高二歷史試題 2025.04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近年來,四川省鹽源縣老龍頭墓地遺址的發掘為世人揭開一段鮮為人知的古代青銅文化。該文化具有濃厚的多元性特征,其受到了歐亞草原青銅文化、中國北方青銅文化、西戌文化、中原文化、鎮文化、鎮西青銅文化乃至東南亞地區青銅文化等文化的多重影響。據此可知,該遺址A.表明了早期國家雛形形成 B.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心輻射C.實證了古代族群交往交流 D.反映了鹽源文化傳播廣泛2.子路問政,孔子答“必也正名乎!”孔子將“正名”放在為政首位,合理的解釋是A.辯正禮制等級,規范社會秩序 B.迎合政治需要,提高儒學聲譽C.推廣學校教育,選拔政治人才 D.整理文化典籍,恢復文化傳統3.下面為先秦部分著作引用《論語》中語句次數的統計圖(單位:次)。這一現象A.表明儒家居各學派中心地位 B.利于構建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C.反映出當時政治統一的趨勢 D.體現出諸子思想的傳承及聯系4.如圖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侯鳥尊及銘文,器物的主人是第一代晉侯燮父,它以仁立回首的鳳鳥為造型,構思奇特,制作精細,器物鑄銘為“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該文物可用來研究A.商周存在尊崇婦女的習俗 B.晉國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C.東周燦爛的黃河流域文明D.西周青銅藝術和祭祀文化5.唐中后期,韓愈在《原道》中指出“仁義”是“道”的核心內涵。他還強調“文以明道”,并謀求文學創作主體與圣賢之“道”在木源上的一致性,使“文”與“道”二者和諧相融。上述思想A.著力于批判空洞浮華的文風 B.體現了潤色王道的目的C.有利于構建穩定的社會秩序 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發展6.有學者認為,“北宋一代,是儒家學者們的覺醒時期,當時絕大部分儒學家們,不再只是拘守著儒家舊有的思想壁壘,作為反對佛老的基地,而是擴大陣地,擴大戰果,努力于振興儒學,使儒家學派重新居于佛道兩家之上”。這一“覺醒”A.推動儒學內涵的豐富充實 B.旨在否定佛老思想C.確立了理學官方正統地位 D.重建了個人價值觀7.下圖為清初漳南書院的課程設置。據此可知,該課程設置文事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 武備齋:課黃帝、太公及孫、吳兵法,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并射、御、技擊等科。 經史齋:課十三經、歷代史、誥制、章奏、諸文等科。 藝能齋: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 理學齋: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 帖括齋:課八股舉A.深受西學東漸的影響 B.動搖了理學的正統地位C.體現經世致用的精神 D.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8.1895-1898年間,全國成立的學會有103個。時論稱“學會之風遍天下,一年之間,設會數百”,“各省從風,州縣并起,不可指數”,以“使海內學人聲氣相通”“聯結講求”,傳播新知。這反映了當時A.維新思想為主流思潮 B.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C.“中體西用”實踐的破產 D.民主革命團體蓬勃發展9.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價值觀,一是重視倫理道德;二是從仁義出發,強調集體利益,促進人與人、階級與階級、國與國之間平等和諧相處;三是主張“和為貴”,提倡“和而不同”“有容乃大”。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傳統文化的現實應用 B.倫理道德是傳統價值觀的精華C.新中國的國家治理并未沖破傳統觀念束縛 D.中國是和諧共處觀念的發源地10.文物、歷史遺跡、文學作品等都是研究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觀察如圖,下列文物、歷史遺跡、文學作品與其產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確的是A.①卡爾納克神廟 B.②《漢謨拉比法典》C.③《天方夜譚》 D.④那爾邁調色板11.在中亞興都庫什山兩側發現了相當多的藝術遺物,下圖是巴克特里亞(古希臘殖民者建立的希臘化奴隸制國家:今帕米爾以西的阿富汗一帶)國王德米特里烏斯時期的錢幣(約公元前19一前160年),圖中幣文為“德米特里烏斯國王”,他戴著大象頭飾,象征著他在印度地區的勝利。材料反映了A.巴克特里亞時期藝術成就高B.希臘化政治統治在中亞得以拓展C.巴克特里亞王國經濟的繁榮D.印度遭受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入侵12.下列內容出自某歷史論文的子目。據此判斷,該論文的研究主題為一、“發現新大陸”前的古印第安文化 二、殖民地時期混血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三、獨立革命后各種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混合A.西方工業文明的擴張B.拉美多元文化的發展C.美國多源文化的表現D.美洲傳統文化的消失13.下圖的油畫呈現了美國獨立戰爭的某些信息,對這些信息解讀最準確的是A.北美的斗爭鼓舞了法國大革命的到來B.該事件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C.英國君主專制統治激起北美人民不滿D.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14.尤爾根·哈貝馬斯在《包容他者》一書中稱“歐盟條約承認成員國的獨立和主權,因此,歐盟有義務尊重每一個成員國的民族認同”,同時指出:“未來歐洲聯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員國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歐洲的民族自決意識,一個單一的歐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認為A.歐盟尊重成員國利益是主要目標 B.民族利益是歐洲一體化的主要障礙C.歐洲一體化進程艱難 D.歐盟體現了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15.1951年,美國在結束對日本占領之時,秘密資助日本當地書籍和雜志刊載有利于美國觀點的文章;滲透日本電臺,制作“免費”的日語廣播,這些節目表面上以生活、娛樂等為主,卻在其中搭配政治新聞和帶有傾向性的評論。這反映出A.西方陣營逐漸出現分化 B.雅爾塔體系已受到沖擊C.美國文化侵略的隱蔽性 D.日本民眾認同美國文化二、非選擇題(共4題,其中第16題19分,第17題12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共55分)16.(19分)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一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國家、民族關系的觀點(部分)。主張 出處君子和而不同。 《論語》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墨子》四海之內若一家。 《荀子》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尚書》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禮記》材料二 魏晉以來,入居中原的少數民族上層已具有相當高的漢文化修養。內遷較早的匈奴貴族如劉淵、劉宣等莫不綜覽經史、著詩文、工書草。北魏孝文帝親政后重用儒士進行政治改革,實施了一系列移風易俗的政策,促使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同漢族大致趨同。這一時期,胡服在中原流行,推動中國傳統服飾由“上衣下裳制”向“上衣下褲制”轉變。另外,以肉食、奶酪、茶酥、胡餅為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飲食,也為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增添了新內容。著名的《敕勒歌》和《木蘭詩》作為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碰撞的產物,可謂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北方民族的樂器、百戲雜伎以及繪畫、雕塑、書法等也都為中華民族文化增添了新鮮血液。--摘編自陳琳國、侯旭東《中國大通史·魏晉南北朝下》材料三 198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城鎮在對農民封閉20多年后終于使他們向城市遷移、就業成為可能······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區吸引了全國大量勞動力流入,廣東省的流入人口規模在全國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對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漸增強,與珠三角等地區成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摘編自鄭真真、楊舸《中國人口流動現狀及未來趨勢》(1)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國家、民族關系的主張。(3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交融的特點。(4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態勢。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時期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8分)(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人口遷移對民族發展的積極作用。(4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梁啟超指出“同種族、同宗教、同習俗”的中國人要“相視如同胞,組織完備之政府,以謀公益而御他族”。孫中山提出“仿美利堅民族底(的)規模,將漢族改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底(的)民族國家”。民國初期,梁啟超說:“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孫中山也指出,“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據黃進興《中國民族主義的特色之一:梁啟超的終極關懷》等材料二 1956年,中央開展全國少數民族語言和社會歷史調查工作。周恩來對調查作出指示,漢族與少數民族是兄弟關系,都是社會主義的無產者。調查報告中記錄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喜悅之情,如“國民黨把我們男人當做牛,把女人當做猴子,共產黨來了,我們都變成了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國家變成了滿含情感的、形象生動的國家。通過調查,編寫成了《中國少數民族簡史》等叢書。--據王璐《民族志視野中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民初梁啟超、孫中山等人“中華民族觀”的主要內容。(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國家開展少數民族社會調查的意義。(6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中期以前,英國的圖書館分為國立圖書館和民間圖書館。國立圖書館包括教區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和大型圖書館。教區圖書館讀者以神職人員和紳士、內科醫生、律師、學者等社會中上層人士為主;大學圖書館服務對象主要是學者和學生,大都來自上流社會;大型圖書館有特尼森圖書館、皇家圖書館、愛丁堡律師圖書館、不列顛圖書館等,這些圖書館雖然館藏豐富并且向公眾開放,但是由于集中在首都倫敦和少數大城市,入館手續復雜,因而其實際服務范圍限于上流階層。--摘編自華薇娜《英國公共圖書館產生的背景及其歷史意義》等材料二 1850年,英國議會通過《公共圖書館法》,要求由政府提供經費建立公共圖書館,實行免費服務。不久后,又將法律適用范圍由城市擴大到5000人以上的農村。然而由于將建館權下放給了地方,直到1870年,僅35所公共圖書館得以建成。1892年,英國議會修訂《公共圖書館法》,取消了地方政府建館的限制。同時期,英國的公共圖書館還接受了“鋼鐵大王”卡內基慈善基金會的大量捐款。1919年、1925年,英國接連修訂《公共圖書館法》,取消了對圖書館課稅制的限制,允許在各郡建立中心圖書館。到20世紀30年代,公共圖書館已在英國全國普遍建立。--摘編自郝慶合《英國近代公共圖書館平等服務分析》(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期前后英國圖書館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中后期英國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意義。(4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已失去平衡的各國政府感到恐懼,受到威脅,并且因社會中產階層的呼聲而陷入混亂之中,他們處于國王和臣民之間,打碎了君主的權杖并盜用了人民的呼聲。 奧地利帝國首相致沙皇(1820年)自由,那帶著巨人聲音的夜鶯,驚醒了大多數沉睡者······除了為爭取或反對自由而戰,還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們關注?那些不可能熱愛人類的人,可能仍然是大人物,例如專制君主。但是,普通人怎么可能無動于衷? 德國作家伯爾納(1831年)這一天將會來臨······當優秀的日耳曼人站在自由和正義的青銅底座上,一只手握著啟蒙的火炬,把文明的光束投向地球最遙遠的角落,另一只手持著仲裁者的天平。人們將懇請她解決爭端,即那些現在向我們高喊強權即公理,并輕蔑地用長簡靴踢打我們的民族。 一位德國人在漢堡的演 講(1832年)一一摘編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從近代戰爭與文化重構的角度自擬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2分)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階段性學業質量檢測高一二歷史試題答案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 2 3 4 5 6 7 8 9 10C A B D C A C B A A11 12 13 14 15B B D D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19分)(1)主張:正視差異(或尊重多樣、包容)強調共贏;倡導合作發展;兼顧義利平衡;追求和平和諧。(3分)(2)特點:內遷少數民族的漢化程度較高;相互學習,多方面交流。(4分)(3)態勢:農村人口向城市移民,東部沿海地區是主要的流入地區。(2分)原因: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東部城市需要大量勞動力;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鄉鎮企業的發展;國家政策的鼓勵;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之后,農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6分,任答3點即可)(4)積極作用:形成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偉大復興。(4分,任答2點即可)17.(12分)(1)主要內容:強調中華民族自我認同(共同的文化和血統);主張建立近代民族國家;倡導抵抗侵略,謀求民族獨立;追求民族平等,實現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6分,任答3點即可)(2)意義:推動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格局;維護了國家穩定和統一;增強了各族人民對黨和國家以及社會主義的認同。(6分,任答3點即可)18.(12分)(1)不同之處:19世紀中期前的英國圖書館分類較多,主要服務于上流社會;19世紀中期后英國公共圖書館發展迅速,實現了各階層在服務上的平等性。(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原因:議會改革的推進;工業革命的發展;國家對公共圖書館進行立法;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改《公共圖書館宣言》的影響。(4分,任答4點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意義:推動了英國圖書館制度的完善與服務對象的擴展;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有利于增進社會平等(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有利于服務工業革命(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承擔起了更多服務公眾的職能;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保護。(4分,任答,4點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19.(12分)論題:近代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論述:人類有史以來,戰爭頻繁、烽火不斷,但每個時代的戰爭起因不同、影響也不盡相同。近代戰爭在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同時,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拿破侖戰爭將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原則傳播到所征服地區,促進了那里人民的覺醒,使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的要求。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1820年奧地利帝國首相致沙皇的信中,表達了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受到威脅的恐懼;德國作家伯爾納暢想自由時代的到來;這些都反映了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結論:綜上所述,近代戰爭雖然給人類帶來重創,但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推動著人類不斷前行。(12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以上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有理皆可酌情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