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河南省魯山縣部分中學中招考試第一次模擬試卷九年級歷史題號 選擇題 非選擇題 總分得分主意事項:1.本試卷共 6頁,滿分 50分,考試時間 60分鐘。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討論、交流資料等行為。3.請用藍色、黑色鋼筆或圓珠筆直接答在試卷上。答卷前請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一、選擇題(共 20小題,20分)1.學者們成功釋讀了大多數二里頭陶文中的刻畫符號,其中絕大多數與其后的甲骨文相對應。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A.二里頭陶文已成熟B.甲骨文均為象形字C.我國文字源于夏朝D.華夏文明一脈相承2.廣西馬東村出土的人面紋短劍,器形流行于西周早期,而裝飾的人頭紋又繼承了商人遺風。廣西賓陽縣出土的甬鐘,“舞飾獸面紋,甬與內腔不通”等特點流行于西周中晚期。可知古代中華文明( )A.以中原為中心 B.內部交流頻繁C.熱衷對外擴張 D.輻射周邊國家3.秦朝建立后,縣以下還有鄉、亭、里等基層機構,設三老、亭長、里正等,分別負責教化、治安和征收賦稅、組織生產等。這反映了( )A.秦朝刑法的嚴酷 B.基層治理的完善C.統治階級的腐朽 D.社會治安的混亂4.漢代畫像石上的故事圖像內容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是古代帝王(周公輔成王)、圣賢人物(完璧歸趙)、孝子烈婦、忠勇俠士(荊軻刺秦王)等。對此產生深刻影響的統治措施是( )A.休養生息 B.獨尊儒術C.鹽鐵官營 D.推恩諸侯5.“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是郭沫若寫的一副對聯,對聯中所說的詩人是( )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李商隱6.唐朝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名句,而北宋卻出現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的詩句。這反映出宋朝( )A.割據動蕩 B.科技領先C.軍備廢弛 D.崇文抑武7.元以前的漠北和林并不發達。元朝大一統后,在漠北和林興廟立學,為漠北作育人材,修建孔子廟,延請“知經者講說”。據此可知,元朝統一( )A.促進文化教育發展B.穩固西藏地區統治C.推動詩詞歌賦繁榮D.弘揚優秀傳統文化8.下列表格呈現了康熙在位期間的部分統治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時間 統治措施1684年 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689年 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境條約《尼布楚條約》1690-1696年 康熙皇帝三次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噶爾丹,平定了叛亂A. 抵御外來侵略 B.促進各民族的大融合C.加強君主專制 D.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9.1854年《北華捷報》有評論稱:“起義政府制定的條文對整個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表現出關心 這使得那些歐洲所謂文明政府為自己的疏忽而感到羞愧。”這里的“關心”表現在( )A.師夷長技 B.有田同耕 C.民主政治 D.平均地權10.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的統治,讓人們意識到革命的重要性,更讓大家明白了民主自由的價值。材料強調了辛亥革命( )A.傳播了西方先進技術B.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C.壯大了無產階級力量D.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11.“睡到半夜深,門口在過兵;不要茶水喝,又不擾人民;只聽腳板響,不聽說話聲;婆婆門縫看,原來是紅軍。”在湘鄂川黔根據地傳唱著的歌謠反映了紅軍( )A.行軍神速 B.樂觀自信C.作戰勇敢 D.紀律嚴明12.京張鐵路建成,“所過大小集鎮,沿途民戶亦繁,口外貨車更源源不絕”;粵漢鐵路開通后,湖南的礦產改由鐵路運至廣州、香港,采掘的機械,則由香港、廣州輸入。由此可知近代鐵路的開通( )A.方便帝國主義列強的資本輸出B.為近代化探索奠定了經濟基礎C.推動了北伐戰爭勝利進軍D.促進沿線地區商貿和經濟發展13.一五計劃期間施工的限額以上的工礦建設項目有 921個,到 1957年底全部投入生產的有 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 109個。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的中的比重,由 1952年的 35.5%提高到 1957年的 45%。據此可知( )A.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前進B.我國國民經濟全面恢復C.我國工業落后面貌開始改變D.中國國民經濟比例失調14.2011—2021年間,全國單位 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 34.4%,,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 68.5%下降到 2021年的 56%,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了 6.9個百分點,達到了 16.6%。這集中體現了我國重視建設( )A.物質文明 B.政治文明C.精神文明 D.生態文明15.蘇格拉底認為“不加區別地把一種平等給予一切人 第一天是劇烈的體育鍛煉,第二天又是游手好閑;有時努力集中在軍事上,有時又集中在做買賣發財上;生活沒有秩序,沒有節制。”他意圖( )A.鼓勵公民積極鍛煉身體B.批評雅典民主政治弊端C.強調軍事擴張的必要性D.擴大雅典城邦外貿活動16.1158年,皇帝腓特烈一世承諾保護博洛尼亞大學以研究為目的的學者不受地方當局的干預。1194年,教皇西斯廷三世確認巴黎大學有關學生的法律案件,不受市民干涉,而由教師組成法庭來審理。可知中世紀大學( )A.維護君主利益 B.體現教廷意志C.有一定自治權 D.源自商業繁榮17.早期印第安人主要從事農耕生活;在馬匹傳入美洲后,大量的印第安部落開始轉型游牧。畢竟駕馭著駿馬、追逐大型獵物的游牧生活,遠比艱辛的農耕生活來得容易。可見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換( )A.中斷了美洲傳統社會生活B.改變了新大陸的生活方式C.造成了印第安人口的銳減D.破壞了新大陸的生態環境18.1870年蒸汽輪船運輸的貨運總量為 2 700萬噸,到 1898年增加至 6300萬噸;而蒸汽輪船在船舶(只)總噸位中所占比重從 1870年的略多于 12%,猛增到 1900年全球船舶總噸位的近 2/3。這充分說明( )A.英國勢力獨占鰲頭B.電氣時代影響深遠C.世界市場日益擴大D.列強競爭日趨激烈19.“對布爾什維克而言不僅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暫時的’,目的是能夠擺脫 1920年末到 1921年初尖銳的政治和社會經濟危機。實際上,這是一個如何保住政權的問題。”相關政策( )A.使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B.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有益探索C.實現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D.奠定抗擊法西斯侵略的基礎20.智慧圖書館、VR虛擬展廳、博物館數智人等服務,使人們足不出戶便可查閱海量歷史資料,感受深厚文化內涵。這主要體現出( )A.信息化的時代 B.全球化的經濟C.多樣化的文化 D.多極化的格局二、非選擇題(共 5小題,30分)21.(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洛陽城)三月牡丹開。于花盛處作園圃,四方伎藝舉集,都人士女載酒爭出……抵暮游花市,以籠賣花,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摘編自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材料三現代洛陽牡丹花會始于 1983年,全國四大名會,后升格為國家級節會,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下表為 2024年第 41屆洛陽牡丹花文化節活動及地點(部分):活動項目 活動地點“國風耀隋唐·盛世滿天香” 隋唐洛陽城景區“東方博物館之都奇妙游”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玄奘文化節即全國農民畫展” 偃師玄奘故里景區(1)指出材料一反映了宋代人怎樣的生活景象 (2分)(2)河南洛陽牡丹文化節由地方性節會而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節會品牌。根據材料二、三,試分析其原因。(2分)(3)近年來河南文旅深入開展體系化國際推廣活動。請任選材料三中洛陽牡丹花會的任意一個項目,為其撰寫一個推介詞。(2分)22.(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日前,某中學九年級一班開展了“近代歷史上的革命精神”主題研學活動。材料一陳樹湘,湖南長沙人,紅三十四師師長。湘江戰役中,擔負掩護任務的紅三十四師已不足 1000人,成為一支身陷重圍、無法過江的孤軍。面對十幾倍于己的強敵,師長陳樹湘一身是膽、毫無懼色。他率領全師戰士奮力抵抗,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城墻”,與敵人鏖戰四天五夜,為紅軍渡過湘江贏得了寶貴時間。傷重被俘后,敵人將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過來,自己絞斷腸子,壯烈犧牲。材料二 1941年 9月,晉察冀軍區戰士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日軍引上了狼牙山峰頂絕路,在子彈打光、石頭砸光的情形下,寧死不做日軍俘虜,縱身跳下萬丈懸崖,三人犧牲,兩人身負重傷。狼牙山五壯士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顯示了中華兒女寧死不屈的偉大精神。———均摘自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教科書“人物掃描”(1)據以上材料,指出上述革命英杰完成的具體作戰任務。(1分)(2)據材料和問題,概括革命英烈傳承給后人的精神品質。(3分)(3)河南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列舉兩項史實來佐證這一觀點。(2分)23.(6分)閱讀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春節,作為自然界四季更迭與人類社會活動交融的結晶,生動展現了中國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順應。春節期間法祖敬先的儀式則彰顯了中國人倫理觀念與家族記憶傳承的莊重,體現了尊老愛幼、不忘根本的傳統美德。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近二十個國家將農歷新年定為法定節假日,春節逐漸成為連接世界各地華人的情感紐帶,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近年來,春節的傳播方式日新月異,借助社交平臺等新媒體,使更多人能夠跨越地理界限,身臨其境地參與到盛大的節日慶典之中。——常會學《春節申遺成功對全球文化多樣性具有深遠意義》材料二節目單 《喜上枝頭》 《筆走龍蛇》 《難忘今宵》 機器人舞蹈《秧 BOT》借助條幕矩 AI(人工智 通義萬相的AI圖陣、AR虛擬 能)大模型 像生成和風格化和可變光柱 為觀眾呈現 處理能力,將中國 穿上紅色大花襖的機器人會變換隊形、舞動身特色 等,碰撞出 “空中環繞、 各地標志性建筑 體,靈活的機械臂還會科技與傳統 時空凝結” 轉化為傳統花燈 多角度揮舞手帕。的共鳴。 等創新觀看 樣式,融入當地文體驗。 化特色。整理自夏賓《蛇年春晚處處展現科技元素,助全球華人云上看直播》(1)據材料一,分析春節申遺成功的因素。(3分)(2)據材料二,概括蛇年春節晚會的特點。(2分)(3)綜上探究,我們應如何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 請寫出一條合理化建議。(1分)24.(6分)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閱讀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如果從 資產階級革命算起,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迄今已有 300多年的歷史。盡管西方國家的法治理論和法治實踐對人類法治文明產生過重要影響,對其他國家的法治現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世界上的法治模式并不會因此而定于一尊,也不會只接受一種標準的評判。材料二 每一種法治形態都不會脫離其產生的歷史文化土壤,都不能與這片土壤所孕育的國情條件背道而馳。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扎根于其特定的歷史傳統之中,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歷史傳統與之完全不同。看看歷史可以知道,一些西方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和全球貿易侵略別國、掠奪資源,積累起自身發展的條件,并以此獲得了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支配地位和競爭優勢,其影響至今仍存。發展中國家則是在擺脫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后,才開始自己的法治建設,與西方國家法治的歷史起點不同,國情條件更是迥然有別。——以上均摘自《人民日報》文章《歷史起點不同不能照搬西方發展中國家要走出自己的法治道路》(1)材料一中“ ”處是一個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的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將此國家的名稱寫出來。并據材料一,概括該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意義。 (3分)(2)據材料一,列出發展中國家不能照搬西方國家法治模式的主要理由。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發展中國家普遍擺脫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的時代背景。(3分)25.(6分)閱讀下列圖片,任選三幅圖片,聯系相關史實,確定主題,寫一篇 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2025河南省魯山縣部分中學中考第一次模擬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DBBBC 6-10 DADBB11-15 DDCDB 16-20 CBCBA二、非選擇題21.(1)物質生活豐富;休閑娛樂方式多樣或市民文化繁榮活躍。(2分)(2)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政府的重視和推廣;文化節活動設計融通古今、形式多樣。2點即可,其它符合題意的答案也可。(2分)(3)如“玄奘文化節即全國農民畫展”:暫拋三尺鐮與鋤,揮毫潑墨現丹青;既得唐僧傳法意,又有鄉賢古今情。(符合題意,文句流暢簡練,即可。2分)22.(1)任務:掩護(主力突圍)。(1分)(2)顧全大局;不怕犧牲;不畏敢敵;緊密團結;信念堅定等。(答出其中三點即可,3分)(3)楊靖宇紀念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動員會議舊址;紅旗渠及精神。2點,2分。其它的符合題意的也可。23.(1)是中國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表現;注重家庭倫理與美德;具有世界影響;體現文化魅力;與時俱進;等等。(符合題意三條即可,3分)(2)科技成分高;將傳統與科技創新結合;注重地方文化的展示;等等。(符合題意兩條即可,2分)(3)如:運用科技手段進行保存與創新;等等。(符合題意言之成理即可,1分)24.(1)英國。開創了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對人類法治文明有重要影響或為其他國家法治現代化提供了借鑒。(3分)(2)起點不同;國情不同。(2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1分)25.評分等級建議:①題目恰當,觀點明確;一等②史實運用正確;(6—5分)③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①題目恰當,觀點較為明確;二等 ②史實運用基本正確;(4—2分) ③條理較為清晰,語句較為通順,表述較為完整①立場不正確或題目不恰當,觀點不明三等確;②史實運用不正確;(1—0分) ③條理不清晰,語句不通順,表述不完整參考例文:選圖 1、圖 4、圖 5。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反法西斯國家提出了建立戰后國際安全組織的主張,1945年聯合國成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發展。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發展仍存在很多矛盾和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引起當今世界局部沖突的重要根源,如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等。和平與發展任重道遠,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維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