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4月高二下學期歷史期中考試試題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45分)1.某學者對如圖描述道“我們今天可以看到這種更大集體的范圍就是一棟房子。在這樣一棟房子里,每個套間面積相近,內部結構設施也大體相同,有獨立的火塘和用于炊爨飲食的器具。很多套間之間沒有門道溝通。”,根據如圖及其描述可以推測,當時已經出現()A.明顯的社會貧富分化 B.較大的氏族部落聯盟C.原始的家庭生活方式 D.普遍的財產私有觀念2.如表所示為周朝部分諸侯國國君的姓氏與初始爵位。據表可知,西周分封制()國名 魯 晉 齊 宋 杞 楚姓氏 姬姓魯氏 姬姓晉氏 姜姓呂氏 子姓宋氏 姒姓杞氏 羋姓熊氏爵位 侯爵 侯爵 侯爵 公爵 公爵 子爵A.抑制了功臣集團擴張 B.擴大了政權統治基礎C.深化了華夷之辨理論 D.淡化了宗法血緣關系3.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后期頒布《沈命法》“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盜賊浸多,上下相為匿,以文辭避法焉。”這表明,武帝后期()A.酷吏治國效能減退 B.皇帝權威遭受沖擊C.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D.官員腐敗效率低下4.公元1024年2月,宋朝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交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發行的法定紙幣誕生了。官方發行的交子被后人稱為官交子,作為國家法定貨幣,官交子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大大高于私交子,其管理、印制都十分規范和考究。不僅如此,當交子幣值下降時,官府會用現錢回購紙幣,從而保證交子幣值的穩定,這項具備現代金融理念的做法叫稱提,在宋代已逐漸成熟。公元1101年,隨著宋徽宗的即位,交子泛濫的洪峰終于來到。由于空券交子的發行量,遠遠大于流通量,造成惡性通貨膨脹致使民不聊生。到了大觀元年,一貫交子從最初值一千文錢貶值到只值十幾文。根據材料信息推斷,該現象推動了()A.白銀貨幣化的出現 B.商品經濟的發展C.農民起義的發生 D.政府形象的改觀5.如圖所示的路線應是()A.秦始皇歷次的巡行路線 B.漢絲綢之路的主要商貿路線C.秦統一六國的進軍路線 D.漢平定七國之亂的調兵路線6.如圖為某學者根據中國文明孕育發展情況,繪制出的中國文化地理分區示意圖。這表明,中華文明A.源頭的多元性 B.多元一體發展模式C.注重文化認同 D.優于其他地區文明7.如表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權建設。據此可知,各時期的政權建設()時間 區域 政權建設192-1937 革命根據地 成立各級蘇維埃政府,1931年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1945 抗日根據地 成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三三制”原則194-1949 解放區 建立各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確立農民代表大會制度;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A.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權的性質 B.削弱了國民政府統治的階級基礎C.反映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D.奠定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政治前提8.《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了30名進士,按其社會出身統計,大都出身于新老士族聚居的京畿地區,而荊南(湖北江陵)距長安不遠,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人及第,時號為“破天荒”。這說明當時科舉制A.錄取依據缺乏公平 B.選拔效能受到了限制C.導致門閥制度瓦解 D.難以在全國有效推行9.“華夷之辨”是歷史上時常探討的主題,春秋戰國時期,其主要側重于“以華或禮(即華夏禮樂文明)變夷”;魏晉時期“華夷之辨”的中心轉向了“華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時期,實際上蛻變為“中西文化之爭”。這反映出()A.先進文化對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C.中外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源遠流長 D.士大夫鞏固漢族文化主體地位的努力10.如表為20世紀前期中國對外貿易出入超變動表。從中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出超(+),入超();單位:百萬元年份 美國 英國 法國 俄國(蘇聯)1909-1911 0 -90 +56 +461919-1921 -89 -110 +32 +141929-1931 -205 -76 +40 +53A.清政府未與美國進行貿易往來 B.中英雙邊貿易英國占據優勢C.法國對華貿易較英國更為活躍 D.經濟危機使蘇聯購買力下降11.12~13世紀,歐洲誕生了眾多大學,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在這些中世紀大學中,設置最多的專業是法律,學生的培養方向主要是律師。這一現象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國民法律意識迅速提升 B.商業革命影響顯著C.世俗教權突破政治束縛 D.城市經濟趨于活躍12.特別提款權,即SDR,又稱紙黃金,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1969年提出創立。下圖是1995-2019年SDR國際貨幣籃子中儲備貨幣占比情況。對此解讀準確的是()A.固定匯率制度仍比較穩定 B.人民幣的世界地位日益提高C.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 D.美國對世界銀行的影響降低13.15世紀以來,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并成為歐洲人喜歡的商品,歐洲的產品也開始在美洲市場銷售。這主要得益于()A.絲綢之路的暢通 B.全球航路的開辟C.工業革命的推動 D.國際組織的協調14.17世紀之后,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對奧斯曼帝國造成猛烈沖擊。為此,奧斯曼帝國專門編訂了一套《納西巴特文獻》作為改革的理論準備。這些理論一致認為,造成目前奧斯曼帝國內憂外患的根源就是帝國拋棄了古老傳統的價值觀念和制度。這一舉措()A.造就奧斯曼帝國的再次繁榮 B.抵御來自西歐列強的擴張威脅C.傳播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傳統 D.忽視造成帝國落后的根本原因15.1963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拒絕了美國的“多邊核力量”計劃和美蘇倡導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稍后,蘇聯漫畫家創作《法國正為季節性的供暖做準備》(如下圖),戴高樂抱著大量導彈向共和國的房子走去,煙囪里冒出如同核爆炸般的蘑菇云。這反映了()A.資本主義陣營走向瓦解 B.蘇聯與西方關系的緩和C.戰后國際秩序受到沖擊 D.法國奉行民族利己主義二、材料題(共55分)16.(本題11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長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處理古代世界一直無法徹底解決的歐亞內陸族群軍事威脅的一種方案。......在世界近代史開啟之初,明朝在具備強大實力的情況下,由于政權性格呈現“內向”特征,......對于海疆開拓甚為漠視,反而在北部陸疆、東部沿海大規模構建長城防御體系。明代中國這一做法,雖用較為經濟的方式,在一段時間內維持了內政與邊防、財政和軍事之間的平衡,但從長期來看,并沒有解決海陸邊疆問題。在“南倭北虜”威脅之下,政府長期陷入財政危機與政權困境。-摘編自趙現海《十字路口的長城》材料二在中國古代,修筑長城是歷代王朝各項勞役中最為殘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勞役,以致“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近代以來,人們對長城的看法則經歷了戲劇性轉變。20年代末國內著名報刊《良友》寫道:“在現代物質競爭中,西方每占優勢。雖然中國建造長城時,美洲還沒被發現,可惜今日長城老而無用了。”30年代初長城抗戰爆發后,在各大新聞媒體的報道下長城被賦予了新的“身體”,出現了人的長城,鐵血的長城等觀念。1935年田漢在《義勇軍進行曲》寫道:“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意在重新喚起民眾對于長城抗戰的記憶。長城由此升華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長城。-摘編自吳雪杉《長城:一部抗戰時期的視覺文化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明代修筑長城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民眾對長城態度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17.(本題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基礎是周幽王死于犬戎之亂,但“烽火戲諸侯”的完整故事出自《史記·周本紀》,魏晉時期定型。后世又出現了幽王城、幽王陵、烽火臺遺址,“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影響力不斷擴大并成為“信史”。“烽火戲諸侯”相關記載傳世文獻 戰 國 晚 期 《呂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麗山之下,為天下笑此夫以無寇失真寇者也。西漢 《史記》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襲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又廢中后,去太子也。申侯恕,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東晉 《水經注》 昔周幽王悅褒姒,姒不笑,王乃擊鼓舉烽以征諸侯,諸侯至,無寇,褒姒乃笑,王甚悅之。及犬戎至,王又舉烽以征諸侯,諸侯不至,遂敗幽王于戲水之上,身死于麗山之北。故《國語》曰:幽滅者也。出土文獻 戰國中晚期 《清華簡》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寵幸)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分析“烽火戲諸侯”的相關記載和故事演繹過程,得出認識,并加以闡釋。(要求:認識源自材料,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本題14分)50年前,中法出于對獨立自主的追求,沖破冷戰堅冰,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這不僅是兩個國家、也是兩大文明的歷史性握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時任總統戴高樂指出,中國是一個“非常獨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國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才能真正解決亞洲乃至世界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新華社2014年3月24日訊材料二有學者指出:“二戰后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代表著戰后力量均勢的出現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并且已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人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材料三拿破侖是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他強化中央集權,編纂《拿破侖法典》,創辦法蘭西銀行。起初,推動革命深入,捍衛革命成果占主導;后來,日益與舊制度妥協,還建立帝制。對外戰爭既反對外國武裝干涉,打擊歐洲舊制度,傳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擴張,圖謀稱霸。前期戰爭的主導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卻逆轉了。對拿破侖的評價,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主張:①杰出人物是時代的產物,又反作用于他所處的時代;②既要一分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區分人生不同階段,動態評價;④區分不同活動領域,全方位評價。-據李元明《拿破侖評傳》整理(1)閱讀材料一、二,聯系所學知識,特別從新中國外交的演變、20世紀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論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義。(2)中法兩國都是大國,都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試選擇中國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國文學家,各列舉一部作品,并寫出其所屬文學流派或評價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3)中法歷史上都涌現了不少叱咤風云的人物。如果請您評價拿破侖,您會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種主張?請結合歷史事實扼要展開。(只列觀點,不說理由不得分)19.(本題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經濟與科技革命 戰爭或劇變 新世界格局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 拿破侖戰爭 維也納體系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經濟大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 雅爾塔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 蘇聯解體 多極化趨勢加強-據【美國】威廉·麥克尼爾《世界史》整理提取如表中相互關聯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相關史實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邏輯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A A A C B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B B D C16.(1)原因:“南倭北虜”的威脅;傳統中國的長城防御策略;政權性格的“內向”性;穩定邊疆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影響:抵御了外族(北蒙古和南倭寇等)的侵擾,維護了國防安全;保障了中原人民安居樂業;帶動了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被動防御下邊患始終存在;長期來看使明朝陷入財政危機與政權困局。(4點)(2)變化:古代以批評為主;民國初期認為“老而無用”;抗戰時期贊美(高度認同)。原因:古代修筑長城,加重人民負擔,影響農業生產;民國前期,長城軍事作用喪失,中外的巨大差距使人們對長城的認知發生變化;抗戰時期,民族危機加深,長城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紐帶。17.示例1:認識:西周末年,民族交融得到加強。論證:“烽火戲諸侯”故事相關歷史記載中”至于后戎寇真至”“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及犬戎至,繒人乃降西戎“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等共同部分,基本可以證實西周末年犬戎東侵這一歷史事實,武力沖突是民族交流的表現形式之一,它能夠反映出當時西戎實力已強大到影響中原王朝的存亡及與中原地區和民族聯系的加強,折射了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發展,有利于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可以看出,中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示例2:“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層累形成的。論證:在距西周末年較早的戰國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發現烽火戲諸侯”故事的面貌比較模糊,《呂氏春秋》相關記載中并無“舉烽火”的內容,及至《史記》才有這一情節,故事也基本完整。后來的記載中,幽王失敗和身死之地越來越明確,隨著年代的推移,“烽火戲諸侯”相關幽王城、幽王陵、烽火臺遺址等實物史料也隨之出現儒家的政治理念和倫理觀念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烽火戲諸侯”故事的演繹和影響力的擴大,時代越后,細節反而越多。可見,現實政治的需要影響歷史故事的演繹和傳播。示例3:出土文獻可能會改變傳世文獻形成的固有歷史認識。論證:在傳世文獻的記載中,均有周幽王為取悅褒姒擊鼓或舉烽火引諸侯至的情節,但在距西周末年較早的戰國中晚期文獻《清華簡》的記載中,可以解讀出的是,周幽王寵幸褒姒并立其子為太子的做法引起申后、申侯和原太子即后來的周平王的不滿,申國、繒國、犬戎共同滅亡了西周,并沒有涉及周幽王擊鼓或舉烽火引諸侯至取悅褒姒的情節,所以西周滅亡和幽王之死更多的是因為最高統治權的爭奪,《史記》所呈現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可能存在虛構的情節。18.(1)(9分)新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一邊倒”),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攻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體現了我國外交的新勝利。在美蘇爭鋒的兩極格局下,與不結盟運動等一起,沖破冷戰堅冰(使兩極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動)。中法都是大國,都有燦爛的文明。兩國建交是兩大文明的歷史性握手。國際事務只有中國參與,才有可能真正解決。(9分)(2)(9分)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司湯達。《紅與黑》。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者。巴爾扎克。《人間喜劇》(《歐也蘿朗臺》《高老頭》《高利貸者》等)。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現實主義作家“兩個世紀的文化的一座橋梁”。(3)(8分)更注重①:拿破侖既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又以自己的方式鞏固和發展了法國大革命。評價拿破侖,必須把他置于時代的具體語境,又不忘他的個人風采。更注重②:拿破侖的政治活動和對外戰爭都具有雙重性。但從根本上說,功大于過,是個應當肯定的歷史人物。更注重③:拿破侖一生的經歷錯綜復雜,有很強的階段性。無論是政治活動還是對外戰爭,都有必要區分不同階段,給予恰當評價。更注重④:拿破侖擁有多重身份,在多個領域都有建樹,為法蘭西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評價時需區分活動的不同領域,得出比較全面的結論。19.示例論題:科技與經濟革命推動國際格局的演變。闡釋:科技與經濟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顯著發展,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促進國家實力不斷增強從而深刻影響著國際格局的調整。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美國、德國迅速崛起,英國、法國逐漸落后。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形成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形成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德、日等資本主義國家為轉嫁危機,走向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打破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形成了新的國際關系體系一雅爾塔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西歐的復興、日本的再次崛起,使得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壓倒性的經濟優勢,蘇聯經濟瀕臨崩潰并最終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冷戰的結束為歐洲統一提供了歷史機遇,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除歐盟外,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政治力量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綜上所述,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和社會的進步,使得國際關系發生巨大調整,國際格局經歷了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兩極格局再到多極化趨勢加強的演變進程。(“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