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三下學期歷史月考模擬試題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48分)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輝縣琉璃閣發掘了一座春秋時期的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潰C.等級制度的顛覆 D.禮樂制度的破壞2.史載:西漢政權建立后,“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對此,統治者采取的治國方略是A.厲行法治B.廣修水利C.無為而治D.大興儒學3.《管子君臣上》曰“飾官化下者,明君也”,“上下相希,若望參表,則邪者可知也。”下列制度最能體現上述治國思想的是A.察舉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4.據《南史》記載,南朝女棋手婁逞變服詐為丈夫,粗知圍棋,解文義,徧游公卿,仕至揚州議曹從事。”唐朝后宮設有寓教棋博士傳授棋藝,史書上有安南國向皇后進貢“木鈍象骨棋盤一面,象牙棋子一具”的記載。據此可知,當時A.女性參與圍棋活動得到社會認可 B.圍棋傳播經歷自下而上的過程C.政府支持推動女子圍棋運動發展 D.圍棋活動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5.宋代以前,臺諫官的選任和進退通常由宰相掌管。宋代改由皇帝親自任命臺諫官,仁宗時,宰相李迪擅用親舊二人為臺官。仁宗下詔責之,曰“祖宗之法不可壞也,宰相自用臺官,則宰相過失,無敢言者也由此可見,宋代臺諫制度A.有效制止官員以權謀私 B.打擊異已成為政治工具C.起到了規諫皇帝的作用 D.鞏固皇權防止權移臣下6.鎖院制度是宋代貢舉考試過程中實行的一項重要措施。宋人趙升日凡言鎖院者,機密之謂也。故試士、撰麻皆如此。”同時宋神宗也規定“應發解、省試,于鎖院一月前不許官員乞假出外,差官畢仍舊”。這反映出,當時A.實現了考試的公平公正 B.杜絕了考官的徇私舞弊C.科舉制的日益嚴密化 D.理學作為考試主要標準7.康熙五十七年閩浙總督滿保奏陳各省凡往來臺灣之人,必令地方官給照,方許渡載。單身游民無照者,不許偷渡。如有犯者,官兵民人,分別嚴加治罪,船只入官。如有哨船私載者,將該管官一體參奏處分。”此奏經兵部等衙門議覆,得到清廷允準。此舉表明A.有利于中央政權對臺灣的管理 B.赴臺移民開始出現C.妨礙了兩岸居民正常往來交流 D.閉關鎖國政策加強8.1920年11月《共產黨》第1號卷寫道:“吾人生產方法除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外,別無他途。資本主義在歐美已經由發達而傾于崩壞了,在中國才開始發達,而他的性質上必然的罪惡也照例扮演出來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會主義的生產方法,俄羅斯正是這種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試驗場。”據此可得,當時的中國A.在為創建工人階級政黨而作理論準備 B.國人普遍意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C.開始學習資本主義生產方法發展經濟 D.決定“以俄為師”開展國民革命運動9.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創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由此可知A.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 D.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10.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增加條款“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這表明A.黨對私營經濟認識上升到新階段B.傳統所有制模式開始被打破C.私營經濟和公有經濟的地位平等D.私營經濟仍未獲得合法地位11.下圖反映的是2015年到2020年前10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金額統計情況。這反映出經濟全球化趨勢順利發展 B.我國制造業生產能力提升C.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效顯著 D.大國間經濟合作日益密切12.古代雅典,官吏在任職期間,公民要對其進行信任投票。如果多數公民對某一個官吏投不信任票,他就要去法庭受審。每個官吏在任職期滿后,還要由專人對其在任職期間的活動和賬目進行審查。這說明,古代雅典A.民主監督嚴格 B.直接民主泛濫C.信奉法律至上 D.司法制度完備13.法國社會主義者里沙加雷在(1871年巴黎公社史》中指出“法國的三次革命(1830年、1848年、1870年),無產階級都是在為共和派作嫁衣,而這一次,是為了他們自己里沙加雷作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是,巴黎公社()A.標志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B.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首次嘗試C.使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 D.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寶貴經驗14.地理大發現之后,新舊大陸間糧食作物的互相傳播,為全球范圍內的交流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作物的種植與貿易,則促進了各地商業的發展和白銀的跨洲際流動,各大洲紛紛成為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材料反映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 B.資本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動力C.農業變革推動了早期的全球化 D.新航路開辟改變了經濟結構15.以下為1933年美國聯邦緊急救濟署制定的三項管理收策,其主要意圖是()管理政策- 全部救濟都由公共機構主要是聯邦政府來支出,減輕地方政府和私人機構的負擔。二 救濟額度以實際需要為準逐例審定,具體落實到每個家庭甚至個人。三 確立救濟管理的最高標準,聯邦政府掌握救濟金發放與撤回權力。A.建立救濟金使用權的規則和程序 B.敦促國會通過經濟調整復興法案C.賦予工人以合法的集體談判權利 D.理順聯邦和地方政府的權力關系16.列寧在1921年指出“我們那時已經認為,革命的發展、斗爭的發展的道路,既可能是比較短的,也可能是漫長而艱辛的。但是,在估計可能的發展道路時,我們多半(我甚至不記得有什么例外)都是從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建設這種設想出發的”。這段話表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原因包括A.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急于求成的心理 B.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性質認識不足C.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困難有充分認識D.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結果做兩手準備二、材料題(共52分)17.(本題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代江南政策的主體為“安業力農”“重商”和“重市舶”,四等人壓迫和諸色戶計制的嫁接推衍,則是其局部。忽必烈等實行南北異制,維持和保護了江南“富民”農商經濟且有所繁榮發展。明前期衛所軍戶、“均工夫”配戶、里甲“畫地為牢”、移民徙富和抑商海禁等政策,起步和重點實施于江南且觸動極大,幾乎倒退至單純自然經濟狀態。元明江南社會發展,居然因寬縱豪富和管制農商二模式交替,從開放繁華到鎖國蕭條,大起大落,而且成為14世紀中國經濟由先進跌入落伍的轉捩點(轉折點)。-摘編自《歷史研究》2016年第1期,作者:李治安材料二雖然黨的領導在 1957年后期面臨著大問題,但是194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的政績是非常成功的。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蘇聯的模式和領導的團結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將隨著“大躍進”而消失或削弱。還由于中共領導人在取得服從時巧妙地把說服、強迫和具體的要求接合起來,經常用黨的觀點大力說服民眾的做法,使許多個人和集團相信共產黨的正確。應用了在革命時期十分有用的戰略和方法。最初八年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共追求的目標或使用的方法中不存在任何可以見到的不相容性。-摘編自《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 1949 1956年》(1)根據材料一,概括元和明前期江南政策的特點及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成就的原因。(3)綜合以上材料,為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從政策層面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18.(本題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站在時代前列,“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希望推動中華民族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外國列強侵略,推動中國跟上世界發展進步的步伐、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孫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實現了“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誓言。在他領導和影響下,大批革命黨人和無數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旗幟之下,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積極興起進步浪潮,連續發動武裝起義,有力推動了革命大勢的形成-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年10月9日)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國現時社會的性質,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它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中國現時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材料三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小平同志在深圳的這段日子,是極不尋常的日子,它將永遠記載在深圳建設的史冊上,永遠記憶在深圳人民的心坎里。“東方風來滿眼春。”小平同志來到深圳,使深圳進一步涌起改革開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這里發表的許多重要談話,對深圳的改革開放和建設,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陳錫添《東方風來滿眼春》(原載于共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區報》(1)材料中一孫中山為“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進行的理論創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以中華民國成立后的史實說明孫中山“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回答中國革命第一步的任務是什么,并指出為實現這一任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到的正確道路及結果。說一說毛澤東思想對于中國的影響(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三中鄧小平在深圳考察前后談話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分析鄧小平談話的主要意義。19.(本題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國海運發展較早,1629年已擁有排水量百噸以上大船35艘,1760-1780年,英國掀起建設海運運輸網的熱潮。1860年時,英國商船達到465.9萬噸。19世紀初,英國開始用鐵來制造輪船。但到19世紀60年代,造船業仍以生產木船為主。到19世紀末發生了變化,英國投入大量資金發展航運業配套設施,沿海岸修建燈塔、燈船,置備起重機和其他裝卸設備。-摘編自高德步、王鈺主編《世界經濟史》材料二 1866年前后,從官府到民間商人都有自辦輪船航運的設想提出。到1872年,沙船從咸豐年間的2000余艘減至400艘。沙船的大量減少又進一步危及漕運,“中國沿江沿海之利,盡為外國商輪侵占”。由此-摘編自虞和平著《中國近代通史:早期現代化的嘗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國航運業發展的原因與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自辦輪船航運業的目的。(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英兩國發展航運業的歷史啟示。20.(本題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 1949-2010年中國對外援助狀況年份 援助國家(地區) 援助方式 備注1949-1959 越南、朝鮮 軍事、政治援助1960-1969 越南、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古巴、非洲民族主義國家 政治援助為主,輔以經濟、技術、軍事援助 提出“對外援助八項原則”,強調平等、互利、尊重主權1970-1978 終止援助越南、阿爾巴尼亞,加大援助第三世界力度 政治、經濟技術、人員援助 援外支出占國家財政比重不超過5%1979-2010 第三世界、最不發達地區、重債窮國 以經濟、技術援助為主 援外主體多樣、加強多邊援助,強調互利共贏-摘編自于涌泉《中國對外援助的狀況研究(1949-2010年)》從上述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信息關聯,持論有據,表達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B D D C A A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C A A17.(1)特點:元,南北異制,寬縱南方豪富;明,管制農商。影響:元代政策維護和保護了江南“富民”農商經濟并且有所繁榮發展;使江南開放繁華。明前期江南政策導致南方經濟倒退至單純自然經濟狀態;使江南鎖國蕭條,成為中國經濟由先進到落伍的轉折點。(2)原因:蘇聯經驗的吸取;領導集體的團結;中共取得信任;充分發動群眾;追求的目標和使用的方法正確。(3)必須保持政策的穩定和延續;政策的制定和實行需取得民眾的理解和支持;對外開放等。18.(1)創新:提出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明確反帝,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普遍平等的民權;民生主義: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后實行“耕者有其田”。說明: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發動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改組國民黨;推動國共合作。(2)任務: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正確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影響:①毛澤東思想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毛澤東思想關于新民主議革命的理論,正確解決了有關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指明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②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列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開辟了一條通社會主義的道路,極大地豐富和發展馬列主義并啟迪和孕育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當代的馬克思議義。③毛澤東思想是社會議中國建立國的思想政治基礎。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人民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走來,共同構成3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加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構成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④毛澤東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和理論先導。⑤毛澤東思想是中華民族團結振興的精神支柱。(3)主要內容:回答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及評價工作的標準問題(“三個有利于”)。主要意義: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解放了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進一步發展。19.(1)原因:新航路開辟使英國處于大西洋航運中心;加強與海外廣闊殖民地聯系需要;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政府的支持。影響:提供了廉價便利的運輸方式;帶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加強了與世界各地間的聯系。(2)目的:扭轉中國航運業日益衰落的局面;抵制外商輪船航運勢力的擴展;與外商輪船公司爭利。(3)啟示:發展航運業應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促進經濟發展;發展航運業需要借鑒外國先進技術。20.論題:國內外形勢影響新中國的對外援助。闡述:新中國的對外援助以新中國重大外交理念和思想為理論基礎,以國家利益和國際責任相統一為政策取向,深受國內外形勢的影響。建國初期,中國的對外援助主要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西方世界的封鎖有關,在其影響下中國做出了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的重大決策,但由于這一時期中國國力相對有限,中國的對外援助主要集中在越南和朝鮮兩國,對亞非民族主義國家的援助相對較少。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空前孤立,為保證經濟建設擁有安全平穩的國際環境,中國通過大力支援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和新獨立國家的經濟建設改善自身處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際局勢的逐漸緩和以及國內對左”的錯誤的逐漸糾正,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對外援助超越了意識形態,不再以政治利益為首要出發點,對經濟利益更加重視,強調在中國和受援國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經濟合作,更廣泛的同世界各國打交道,援助范圍日益擴大。總之,中國建國以來的對外援助伴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其實踐構成了中國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加強對外關系,提升自身軟實力的重要步驟。(也可從以下幾個論題展開闡述:新中國始終重視對外援助、新中國對外援助范圍日益擴大、新中國對外援助逐漸突破意識形態,其他觀點言之有理皆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