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名校之約2025河南省中招考試模擬試卷歷史(五)題號選擇題非選擇題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岸圜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討論、交流資料等行為。的3請用藍色、黑色鋼筆或圓珠筆直接答在試卷上。答卷前請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興扣一、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1.考古學家認為鄭州二里崗文化早于安陽殷墟文化,兩者在都城布局、器物風格等方面一部脈相承,均屬于商文化,二里崗文化應為商王朝前期遺存。這表明(A.二里岡是最早的中原文明B.商王朝的文化具有延續性C殷墟文化徹底取代二里崗長D.商前期沒有形成都城制度P2.春秋戰國時期,西周的舊有制度已完全失效。各國在戰爭中獲得的土地、人口和資源不再分擬封給子弟或功臣,而是由國君直接掌控,并委派官員管理。由此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是()BA.世襲制B.分封制C郡縣制D.行省制3東漢時期在洛陽太學門外,儒家經典被鐫刻于石碑之上,史稱“熹平石經”。這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官方刊刻的石刻經書,也是儒家經典的首個官方標準版本。“熹平石經”的刊刻體現了州()A隸書書法已完全取代小篆B.東漢時期學術思想的活躍拓C.儒家思想地位進一步鞏固咖D.雕版印刷術逐漸走向成熟熹平石經的殘塊4.下圖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李賢墓出土的鎏金銀壺,學者認為銀壺上圖像包含了希臘神話赳故事元素,人物的發型、鞋子和服裝都具有明顯的希臘羅馬風格。這件文物最能能夠反映魏晉腳南朝北朝時期()A.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B絲綢之路貿易的興盛C.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D.統治者推崇希臘文化李賢墓出土的鎏金銀壺銀壺上的人物形象5,宋代冶鐵技術得到了顯著的進步,鐵鍋的生產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宋代的冶鐵工藝使鐵鍋更加堅固耐用,質量優良,不僅滿足了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還推動了宋代經濟的發展。這段材料主要表明宋代()A.手工業的發展規模領先世界報B.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C.軍事需求主導冶鐵工藝進步D.鐵器生產促進對外貿易繁榮6元朝設置了專用于軍政大事公文傳遞的急遞鋪系統,“十里或十五里,設一急遞鋪,十鋪設一郵長”,各地緊要公文要用木匣封鎖,標明號碼、日期,交給急遞鋪傳送。據此可推斷,元朝急遞鋪()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速了商品流通C.加強了地方權力D.促進了文化交流7明清時期的小說創作不再局限于描寫才子佳人、王侯將相,越來越多的商人、工匠、普通婦女等社會各階層人物成為主人公,作品內容更加貼近現實生活。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A.市民的文化需求不斷增加B.商品經濟的發展影響文學C.小說的創作更加關注現實D.人們的社會地位更加平等8.1861年,馮桂芬指出“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變”;薛福成亦稱當時局勢為“中外之勢,古今之變局”,而李鴻章更直言中國正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亦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強敵”。這些言論共同反映出(A.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不斷加深B.晚清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C.統治階級對西方認識逐漸深入D.知識分子呼吁進行社會變革9.1906年,孫中山在《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演說:“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不做政治革命是斷斷不行的。”據此,孫中山主要強調的是()A.民權主義的緊迫性B.民族主義的局限性C.民生主義的滯后性D君主立憲的過渡性10.從1914年到1922年,華商紗廠共成立了58家,新建的紗廠大多不再依賴外國紡織工程師,而是聘請本國人負責技術管理。與此同時,關于棉紡織技術和管理的專業期刊與書籍也相繼問世,紗線質量不斷提升。華商紗廠在這一發展的有利環境是()A.國際技術交流渠道的拓展B.歐洲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C.國內抵制洋貨運動的興起D.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地位提升11.五四運動之前,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側重點大致經歷了“器物—制度一思想文化”三個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國內社會矛盾緩和B西方文明持續滲透C.思想解放不斷深人D.民族危機日益加深12.《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對地主及其家庭,以及家居鄉村的國民黨官兵、官員、黨員等,也分給這些群體與農民同等的土地份額。這一政策的主要意圖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