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練習一、單選題1.董仲舒和孔穎達分別是漢唐兩代官方正統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強調“天”至高無上,是一切政治原則和制度原理的本源,“道”是“天”的派生物;孔穎達則以“道”取代“天”,認為“道”是至高無上的政治范疇。這一變化反映出( )A.君主專制趨于衰落 B.世俗文化日漸活躍C.三教合流基本完成 D.正統思想獲得發展2.康有為說“中國之敗,非器不如人,乃制度不如人也。今欲自強,非變通舊法,改行立憲,無以救亡。”陳獨秀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國近代救亡圖存變化的實質是( )A.從學習西方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深化B.從維護封建統治到徹底否定傳統文化的轉向C.從改良舊制到批判舊文化思想的全方位變革D.從依賴外部援助到依靠民眾覺醒的路徑轉變3.在《禮記·月令》中,對“四時之禁”已有明確且完整的表述。例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二月,安萌芽”;“孟夏四月,毋大田獵”。據此可知,此時( )A.政府加強土地管理 B.工商食官政策基本確立C.儒家獨尊局面形成 D.環保思想影響經濟活動4.春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稱過年。申骨文中已有“年”字,形狀為人背扛禾谷。到了周代把禾谷成熟一次稱為一年,“年”字含有了歲、祀之意,這時農作物收割之后家族成員聚集在一起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的護佑,逐漸出現了“春節”的雛形。隨著時代發展,“團圓”成為春節的核心內涵。以上材料反映出春節文化( )①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之上 ②深受宗法血緣制度的影響③體現了中華文化博采眾長的包容性 ④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有學者認為,由商到周絕對不是后世以為的改朝換代,而是兩個不同且長期沖突的文化拉鋸斗爭后產生了此消彼長的新局面。下列屬于周文化“新局面”的有( )①“敬天保民” ②“封建親戚” ③“工商食官” ④“華夏認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以下四幅圖片分別代表了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四個重要方面。根據圖片內容,最符合新文化運動核心思想的是( )A.復興傳統文化,重建社會秩序B.全盤西化,只有徹底拋棄傳統才能實現現代化C.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禮教D.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化改革應以政治革命為前提7.2020年9月,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出土一件青銅壺,當地文物考古研究所稱其為“鵝首曲頸青銅壺”,并推斷鵝是天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則認為僅根據缺少顏色和細節刻畫的頭頸造型,難以辨認出是大雁、大鵝還是天鵝。湖南省“這是博物館”公眾號提出動物原型的辨認需要從考古文物或祭祀文化上找到進一步的證據來支撐。這說明( )A.歷史史實的考辨需要考古學的進展和史學家的價值判斷B.出土文物是判斷真相的決定因素,不必依賴于其他資料C.歷史研究需結合多種資料,注意史料的互證D.不同史料會導致歷史史實的多樣化和豐富化8.唐都長安城內,帝王居住的宮城如同北極星周圍的紫微垣,皇城象征著地平線上以北極星為圓心的天象,拱衛皇城及宮城的廓城則象征著大周天。城內建筑宮殿地勢最高,政府機關次之,寺觀和官僚住宅又次之,一般居民等而下之。這種設計主要反映了唐代( )A.商品經濟繁榮與市民階層崛起 B.皇權至上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C.注重城市防御功能的設計意圖 D.融合多元文化特征的開放格局9.1919—1920年,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學者先后成立了工讀互助團。他們主張勞心與勞力、工與讀相結合,辦成“人人工作,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新組織,將來各地的這類小組織聯絡起來,實行“小團體大聯合”,創造一個新社會。這些主張得到李大釗、胡適等許多有影響力人物的支持。工讀主義的提倡與實踐( )A.是勞動教育結合改造社會的正確途徑 B.在當時的中國經過一定努力可以實現C.表現了知識分子改造中國的熱切愿望 D.反映科學社會主義深受知識分子歡迎10.孔子說春秋為“禮壞樂崩”的時代,墨子說春秋為“別君”“別士”的時代,孟子說春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莊子說“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基于對春秋戰國的認識,先秦主要學派( )A.思想出現融合的趨勢 B.以挽救危機為己任C.希望國家實現大一統 D.主張恢復西周禮制11.商朝以前,中原地區禮節中的標準坐姿是“跽坐”(即屈膝跪坐),而山東東夷地區則流行更為舒適的“蹲踞”。隨著商王朝的征服,“跽坐”行為逐漸向周邊傳播,至中商時期已在東夷地區普及。這反映出( )A.軍事征服促進了文化認同 B.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征C.尊卑有序的禮儀規范形成 D.中原地區的文明程度更高12.某一思想的產生,主要是長期階級斗爭的現實,統治者深刻認識到“小民難保”,對“民”的作用不能不有所警惕。因此,周公就曾說:“民之所欲,天比從之。”認為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中表現,給“天命”賦予實際的內容。由此思想衍生出的文化內涵是( )A.崇德尚賢、天下為公 B.厚德載物、自強不息C.以人為本、敬天保民 D.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3.陳師錫在《五代史記序》中對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進行評價:“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遺俗,往往垂絕,無能道說者……惟廬陵歐陽公,慨然以自任。”這反映了宋代儒學復興的哪一特點( )A.宋代儒學家關注社會現實,強調經世致用B.宋代儒學家注重道德教化,強調倫理綱常C.宋代儒學家推崇古文運動,強調文以載道D.宋代儒學家重視歷史研究,強調以史為鑒14.明代王守仁曾寫下《諭俗四條》,并在第四條勸諭中說:“今人為子孫計,或至謀人之業,奪人之產,日夜營營,無所不至。昔人謂為子孫作馬牛,然身沒未寒,而業已屬之他人;讎家群起而報復,子孫反受其殃。是殆為子孫作蛇蝎也。吁,可戒哉!”由此可見,王守仁的勸諭( )A.體現出中華文化具有凝聚性 B.滲透了“存理去欲”的理念C.服務于科舉取士的實際需要 D.以實現“格物致知”為主旨15.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士階層的崛起,檔案典籍的利用和傳播發生了顯著變化,士人通過整理、編撰和傳授典籍,推動了知識的普及。這一變化( )A.使宗法制度瓦解速度顯著加快 B.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潰和土地私有化C.標志著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 D.促進私學興起和思想文化的繁榮16.關于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激進主義的自由主義(西化論)強調現代化及現代性是中國惟一的出路,主張“以西學消化中學”的文化模式;現代新儒學提出“以中學消化西學”的文化模式,主張“現代化不等同西化”,中國的現代化具有獨特的演進方式和展開形態。這兩種主張都( )A.沒有實踐上的成功 B.符合馬克思主義思想C.取得實踐上的成功 D.曾是中國社會的共識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其中對待人民的態度是一個重要議題。孔子、孟子、荀子提出了一系列命題,例如“安民利民”“民貴君輕”“平政愛民”“順從民意”。先秦時代的民本思想與古希臘時代的人本主義思想有相通之處,不過,古希臘從蘇格拉底開始興盛起來的人本主義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隸。——摘編自張弓《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演變及歷史價值》材料二 “君由民立,國由民興”。為此,歷代圣賢和君王都會把“重民愛民”作為維護政權穩定的大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取得百姓的信任,一方面要重民愛民富民,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教育教化取得認同與信任,啟心化智,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經歷了幾十個朝代的王權更替,民本倫理思想中的啟民喚智、抨擊暴政,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歷史的進步。“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摘編自曹鳳月《我國傳統民本倫理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先秦民本思想和古希臘人本主義思想中“民”的不同內涵,并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踐行民本思想的舉措和意義。(3)綜合兩則材料,闡述當今中國踐行民本思想的路徑。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在唐長安城分別建帝王廟,祭祀三、五帝及周武王、漢高祖與此同時還在上述帝王故地(都城成陵墓等)置廟祭祀。明清兩代南京城與北京的帝王廟已經發展為“中國”的國家“宗廟”,成為多民族統一國家完整歷史的縮彩、清代北京城歷代帝王廟沿襲了明代北京城歷代帝王廟。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帝王進入歷代帝王廟祭祀對象之中,如遼、金、元三代帝王及其名臣,還有明代的帝王與功臣,清代的“歷代帝王廟”的祭祀對象包括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幾乎所有王朝與絕大多數帝王,其祭祀內容發展到“全面”“系統”“完整”的對以歷代王朝君主為代表的“國家“祭祀、歷代王廟真正成為“國家”的“廟”、而不是某個王國、王朝的“廟”、某個“圣君”的“廟”。——摘編自《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1)根據材料,指出中國古代帝王廟祭祀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帝王廟祭祀的作用。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帶有祭祖和感恩的雙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內核。中元節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七月十五,正是農作物豐收之際,先民將成熟的谷物貢獻,報答祖先蔭庇。魏晉至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有著密切關系,盂蘭盆節講的是釋迦弟子目犍連救母的故事,與儒家、道家的思想相契合,為民眾所接受,盂蘭盆節逐漸由宗教節日過渡到民俗節日中元節。唐朝,中元節逐漸被重視,統治者舉行隆重的宮廷儀式祭奠。宋代,不僅《東京夢華錄》等節序文獻資料中使用“中元節”,宋代詩詞中也多次直接出現了“中元節”一詞。金朝節日幾乎沿襲了遼宋習俗,在中元節拜天、射柳。明清時期,中元節的節日內容基本沿襲前代。——摘編自楊思民《論中元節的形成、發展及文化價值》(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元節形成過程中體現出的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中元節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節日的因素有哪些。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哪吒到底是誰?哪吒最早原是印度佛教中的護法神“那吒”。宋代以后,道教將佛教的“那吒”吸收并改造為道教神祇“哪吒”,賦予其更豐富的本土化特征。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對哪吒的形象進行了全面塑造,賦予其叛逆、勇敢、忠誠的性格特征,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哪吒。1979年動畫片《哪吒鬧海》,哪吒變身為一個反抗東海龍王壓迫、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2019年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賦予哪吒“逆天改命”的現代精神,引發廣泛共鳴。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海》,“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深深打動觀眾。隨著電影在全球熱播,引起了海內外觀眾的巨大反響。——摘編自付方彥《哪吒形象在中國的流變過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哪吒與中華文化”的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正確,闡釋清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D B A C C B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B D A1.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唐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相較于董仲舒的思想,孔穎達的思想明顯沖破神學化的束縛,吸收“道”學的合理成分并把其融入儒學正統思想中。孔穎達編撰的《五經正義》是在官方的要求下進行的,這標志著其思想得到官方的政治認可,儒學思想進一步發展,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D項正確;孔穎達的思想仍是服務于封建統治者需要的官方學說,“君主專制趨于衰落”與材料主旨和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儒學的發展,并不是世俗文化的活躍,排除B項;三教合流基本完成”的表述錯誤,且材料也沒有涉及佛教的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2.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康有為認為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不如人”,主張通過變法改良舊制,屬于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層面,其核心是“變通舊法”,但未否定傳統文化根基,屬于制度層面的改良。陳獨秀提出“德先生”與“賽先生”,明確反對以孔教為核心的舊倫理、舊政治、舊藝術,屬于思想文化層面的徹底批判。康有為的“改行立憲”是制度改良,陳獨秀的“反對舊倫理、舊政治”是思想文化批判,兩者反映了中國近代救亡路徑從局部改良到全面革新的深化,C項正確;選項僅涵蓋洋務運動(器物)到戊戌變法(制度)的轉變,未涉及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批判,與材料中陳獨秀的主張無關,排除A項;康有為是維新派仍維護皇權,并非徹底否定傳統;陳獨秀雖批判舊文化,但材料未體現維護封建統治到徹底否定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外部援助或民眾覺醒的對比,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所述可知,中國古代農書中記載,根據時節的不同,都有應該或不應該進行的經濟行為,可見環保思想已經影響到經濟活動,D項正確;材料中“禁止伐木”“安萌芽”“毋大田獵”體現的是對環境的保護,并不是政府對于土地的管理,排除A項;工商食官強調的是政府對工商業的嚴格控制,而材料強調的是對環境的保護,排除B項;《禮記》詳盡記錄了周王朝及秦漢之前的政治典制、各類名物制度等諸多禮儀,儒家獨尊局面形成于西漢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4.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組合選擇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甲骨文中“年”字形狀與禾谷相關,周代以谷物成熟周期為“年”,說明春節文化起源于農耕文明對農業周期的依賴,①正確。周代家族成員聚集祭祀祖先神靈,體現了宗法血緣制度下對家族和祖先的重視,②正確。從早期祭祀活動到“團圓”成為核心內涵,說明春節文化在歷史中不斷傳承與發展,④正確,即選①②④,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春節文化吸收其他文化元素,無法體現“博采眾長的包容性”,排除③,即組合①②③包含③,排除A項;同理,組合①③④包含③,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同理,組合②③④包含③(材料未提及春節文化吸收其他文化元素,無法體現“博采眾長的包容性”,排除③),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5.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周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周初期統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國方針,體現了先民對自然和人類的敬畏與關懷,①正確;“封建親戚”是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內容,指周天子通過將宗室子弟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以形成對周王朝中央政權的多重保護,②正確,因此①②屬于周文化“新局面”,A項正確;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業者并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③不符合題;“華夏認同”在春秋時期形成,④不符合題意,因此③④不屬于周文化“新局面”,排除BCD項。故選A項。6.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思想是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反對封建禮教,主張文學革命和社會改革。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魯迅的《狂人日記》批判了封建禮教,北京大學則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發源地。選項C最符合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思想,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反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重建社會秩序,并非復興傳統文化,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主張批判傳統文化的同時,吸收西方先進思想,圖片材料無法體現全盤西化,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雖然對社會有批判,但并未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革命和暴力手段,排除D項。故選C項。7.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不同機構對青銅壺動物原型的判斷存在爭議,需結合考古文物或祭祀文化等證據進一步支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研究強調多重證據互證原則,材料核心強調歷史研究需綜合多種資料進行驗證,C項正確;“史學家的價值判斷”在材料中未體現,爭議焦點在于客觀證據的缺乏而非主觀判斷,排除A項;“出土文物是決定因素”與材料中僅憑器物造型難以判斷的結論相矛盾,排除B項;“歷史史實多樣化”曲解材料,爭議源于證據不足而非史料多樣性,排除D項。故選C項。8.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長安城布局設計中用天上的“北極星”“紫微垣”“天象”“大周天”對應人間帝王及其居住的宮城、皇城以及拱衛皇城及宮城的廓城,“象天設都”的構造使天與人在現實中相應相通,合為一體,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材料中帝王居住的宮城位置最高等信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與封建等級秩序森嚴,B項正確;長安城坊市分離,對商業活動進行嚴格限制,且材料未提及“商品經濟”,排除A項;題干主要圍繞城內建筑布局與等級象征展開,沒有關于城市防御設施、防御策略等方面的描述,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城市建筑的禮制秩序,與“多元文化”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9.C【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1920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工讀互助團主張勞心勞力結合、建立新社會,并獲李大釗、胡適等支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時期知識分子探索社會改造的多元路徑,工讀主義反映了知識界試圖通過實踐變革社會的迫切愿望,C項正確;工讀互助團的主張具有空想性,在當時中國不可能實現也不是正確途徑,排除A、B項;“科學社會主義”錯誤,工讀主義屬于空想社會主義范疇,且胡適并非科學社會主義支持者,排除D項。故選C項。10.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孔子認為春秋是“禮壞樂崩”的時代,墨子認為是“別君”“別士”的時代,孟子認為“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莊子認為“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這表明先秦主要學派都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嚴重的危機,他們著書立說、奔走呼號,目的就是為了挽救社會危機,B項正確;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各學派對于春秋戰國時代的認識,并未體現出思想融合的趨勢,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明確提及各學派希望國家實現大一統的主張,排除C項;主張恢復西周禮制主要是孔子的思想,不能代表先秦主要學派的觀點,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時期的中國。僅從坐姿禮儀來看,中原文化和東夷文化中各自形成的不同禮儀要求形象地說明中華文化多遠起源的突出特點,而中原禮儀文化的傳播和最終被東夷文化區普遍接受,恰說明了周邊民族對華夏文明的認同與吸收,B項正確;軍事擴張、戰爭在文化層面的直接影響是文化的碰撞與交流,而文化的認同與互相借鑒吸收往往是文化持久交流后才會出現的結果,排除A項;試題情境僅能說明當時社會上下均遵守一定的坐姿規范,并不能充分說明這一規范對應尊卑不同的社會等級,排除C項;中原坐禮的傳播是伴隨商朝的征服實現的,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并不能直接說明中原文化的發展程度,而據史實中原文化與東夷文化在不同領域中各具特色,且東夷文化在工商業的發展上更具優勢,排除D項。故選B項。12.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周公提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將天命與民心結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敬天保民”思想強調統治者需順應民意以維護天命,材料核心是強調民本思想與天命觀的結合,C項正確;“崇德尚賢、天下為公”側重選賢任能與社會公平,材料未涉及對賢才的推崇或天下共有理念,排除A項;“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體現個人品德修養與進取精神,與材料中統治者關注民心的政治思想無關,排除B項;“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屬于道家自然哲學,強調人與自然和諧,而材料討論的是天命與民意的政治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遺俗,往往垂絕,無能道說者……惟廬陵歐陽公,慨然以自任。”可知,陳師錫的評價指出,五代時期的歷史和風俗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而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則是對這一時期歷史的重新梳理和記錄。這體現了宋代儒學家對歷史研究的重視,他們通過編纂史書來保存歷史記憶,強調以史為鑒,從中吸取教訓,指導現實,D項正確;在經世致用方面,宋代儒學強調實踐性和實用性,并且注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知識,提倡“治國有道,興利除弊”,排除A項;宋代理學家把作為儒學理論核心的道德修養、等級秩序、倫理綱常等抬升到了精神本體的高度,建立起了理學體系,排除B項;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主張摒棄六朝以來流行的駢文而發起古文運動,強調在先秦兩漢古文基礎上建立的新散文,提出“詞必己出”“文以載道”,排除C項。故選D項。14.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王守仁在《諭俗四條》中通過剖析為子孫謀利而侵害他人的行為,指出這種私欲膨脹的后果不僅無法真正造福后代,反而會招致災禍,這一分析的核心在于倡導克制私欲、遵循天理,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王守仁的思想理念,中華文化具有凝聚性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科舉取士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的方法論,這與王陽明的心學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5.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士人整理典籍、興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壟斷,推動了知識普及,士階層的活動直接推動了教育下移和思想多元化,促進了私學的興起與思想文化的繁榮,D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知識普及”與宗法制度瓦解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A項;士人活動雖通過變法(如商鞅變法)間接推動土地制度變革,但材料中“典籍利用和傳播”與此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發生在漢武帝時期,與題干時期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6.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激進自由主義(西化論)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一定影響,如五四運動時期的部分思潮,但并未成為中國現代化的主導路徑。現代新儒學更多是一種文化理論,未在實踐上成為國家現代化的指導方針。中國的現代化實踐并未完全遵循這兩種主張中的任何一種,沒有完全照搬西化或傳統儒學。因此,可以認為這兩種主張都未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成功,A項正確;馬克思主義強調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與西化論(資本主義現代化)和新儒學(傳統文化本位)都有顯著區別,排除B項;中國的現代化實踐并未完全按照這兩種主張進行,因此不能說“取得實踐上的成功”,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國各階層對這兩種現代化道路的態度,無法得出是中國社會共識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7.(1)不同內涵:先秦民本思想中的“民”指的是平民;古希臘人本主義思想中的“民”指的本城邦成年男性公民,不包括奴隸。歷史背景:先秦:中國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平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是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希臘:古希臘以海洋為依托,商業和手工業發達,城邦制度興起。城邦是公民的聯合體,只有本城邦成年男性公民才有資格參與城邦的政治生活和管理,他們是城邦的核心力量。(2)舉措:實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注重教育,推行科舉制;建立社會救濟與優撫制度。意義: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減少暴政,提高國家治理水平;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治和智慧借鑒。(3)路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古希臘時期(世界)。不同內涵:根據材料一“其中對待人民的態度是一個重要議題”并結合所學可知,先秦民本思想中的“民”指的是平民;根據材料一“古希臘從蘇格拉底開始興盛起來的人本主義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隸”可知,古希臘人本主義思想中的“民”指的本城邦成年男性公民,不包括奴隸。歷史背景:先秦: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是大河文明,發展出來農耕經濟。中國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平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是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希臘:結合所學,古希臘為海洋文明,多山少平原,以小國寡民的城邦為主。農耕經濟不發達,以海洋為依托,商業和手工業發達,城邦制度興起。城邦是公民的聯合體,只有本城邦成年男性公民才有資格參與城邦的政治生活和管理,他們是城邦的核心力量。(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舉措:根據材料二“歷代圣賢和君王都會把‘重民愛民’作為維護政權穩定的大事”可知,實行“休養生息”;根據材料二“一方面要重民愛民富民,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可知,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根據材料“另一方面要通過教育教化取得認同與信任,啟心化智,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可知,注重教育,推行科舉制;建立社會救濟與優撫制度。意義: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可知,以民為中心,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結合所學可知,能夠促進統治者減少暴政,提高國家治理水平;結合所學可知,經濟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結合所學可知,文化上推動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治和智慧借鑒。(3)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路徑:根據兩則材料可知,堅持“重民愛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根據所學可知,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根據所學可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8.(1)祭祀對象逐步擴展;祭祀目的服務于政權統治的合法性;祭祀的內涵更加豐富。(2)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傳承中華文明,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權威;有助于傳承傳統文化;強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加強了君主集權統治。【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在唐長安城分別建帝王廟,祭祀三、五帝及周武王、漢高祖與此同時還在上述帝王故地(都城成陵墓等)置廟祭祀、明清兩代南京城與北京的帝王廟已經發展為“中國”的國家“宗廟”,成為多民族統一國家完整歷史的縮彩、清代北京城歷代帝王廟沿襲了明代北京城歷代帝王廟”可得出,祭祀對象逐步擴展;根據材料“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帶玉進入歷代帝王廟祭祀對象之中,如遼、金、元三代帝王及其名臣,還有明代的帝王與功臣,清代的“歷代帝王廟”的祭祀對象包括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幾乎所有王朝與絕大多數帝王”可得出,祭祀目的服務于政權統治的合法性;根據材料“ 其祭祀內容發展到‘全面’‘系統’‘完整’的對以歷代王朝君主為代表的‘國家’祭祀、歷代王廟真正成為‘國家’的‘廟’、而不是某個王國、王朝的‘廟’、某個‘圣君’的‘廟’”可得出,祭祀的內涵更加豐富。(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在唐長安城分別建帝王廟,祭祀三、五帝及周武王、漢高祖與此同時還在上述帝王故地(都城成陵墓等)置廟祭祀、明清兩代南京城與北京的帝王廟已經發展為“中國”的國家“宗廟”,成為多民族統一國家完整歷史的縮彩、清代北京城歷代帝王廟沿襲了明代北京城歷代帝王廟”可得出,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根據材料“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帶玉進入歷代帝王廟祭祀對象之中,如遼、金、元三代帝王及其名臣,還有明代的帝王與功臣,清代的“歷代帝王廟”的祭祀對象包括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幾乎所有王朝與絕大多數帝王”可得出,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權威;結合所學知識儒家思想從漢朝時候就居于社會主流地位,思想的統一及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的意義可知,強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加強了君主集權統治。19.(1)特點:①中國文化源遠流長;②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或外來文化不斷本土化);③各民族各地區文化不斷交融。(2)因素:①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影響;②祭拜祖先的傳統;③儒家的倫理思想的影響;④本土和外來宗教的發展;⑤民族交往和國家大一統的推動;⑥政府的重視。(以上任答四點即可)【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中元節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可得,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據材料“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有著密切關系”可得,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或外來文化不斷本土化);據材料“金朝節日幾乎沿襲了遼宋習俗”可得,各民族各地區文化不斷交融。(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正是農作物豐收之際”并結合所學可得,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影響;據材料“先民將成熟的谷物貢獻,報答祖先蔭庇”并結合所學可得,祭拜祖先的傳統;據材料“盂蘭盆節講的是釋迦弟子目犍連救母的故事,與儒家、道家的思想相契合”并結合所學可得,儒家的倫理思想的影響;據材料“盂蘭盆節逐漸由宗教節日過渡到民俗節日中元節”并結合所學可得,本土和外來宗教的發展;據材料“金朝節日幾乎沿襲了遼宋習俗”“”明清時期,中元節的節日內容基本沿襲前代并結合所學可得,民族交往和國家大一統的推動;據材料“統治者舉行隆重的宮廷儀式祭奠”并結合所學可得,政府的重視。20.示例一:論題:哪吒形象的演變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典型特征。闡釋:哪吒的形象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隨佛教東傳進入中國后,經歷了千年演變,最終成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這一過程展現了中華文化對外來文明的包容吸納,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宋代道教將佛教護法神“那吒”吸納為本土神祇“哪吒”,并賦予其道教神性,明代《封神演義》融入了儒家倫理與民間對個性解放的訴求,將哪吒塑造成反抗父權、追求自由的少年英雄,哪吒從宗教護法神向文學經典神話人物的轉型,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現代以來,哪吒形象的重塑與時代主題深度契合,展現了新時代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新表達,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連續性。綜上,哪吒形象的千年演變,是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的生動體現,更是“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示例二:論題:哪吒形象的演變折射出時代發展影響中華文化。闡釋:佛教護法神“那吒”被道教吸納為“哪吒”,這體現了唐宋時期“三教合一”的思想趨勢。明代《封神演義》通過哪吒的叛逆,表達了對程朱理學束縛人性的批判,與商品經濟發展催生的市民意識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后,哪吒形象的重塑始終緊扣時代主題。1979年《哪吒鬧海》中,哪吒反抗東海龍王的壓迫,體現了改革開放初期勇于開拓、敢闖敢試的時代精神: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強調英雄主義,反映了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進程中個人價值的覺醒: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海》,又通過多元文化符號的疊加,傳遞了新時代“文化自信”與“美美與共”的理念。綜上,社會發展推動文化符號與時俱進,文化發展應順應時代潮流,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詳解】示例一: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從古代到現代(中國)。首先,確定論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所學知識,選取角度擬定論題。依據材料信息:“哪吒的形象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隨佛教東傳進入中國后,經歷了千年演變”,結合所學知識確定論題:哪吒形象的演變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典型特征。其次,概括材料主干信息:綜合題干和材料的主干信息可知:哪吒最早源自印度佛教護法神“那吒”;宋代以后,道教吸收并改造了“那吒”,賦予其更多本土化特征;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對哪吒進行了全面塑造,賦予其叛逆、勇敢、忠誠的性格特征;1979年動畫片《哪吒鬧海》和2019年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分別賦予哪吒反抗壓迫和“逆天改命”的現代精神;2025年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進一步深化了哪吒的形象,強調自我突破與創新。第三,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闡述:哪吒的形象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隨佛教東傳進入中國后,經歷了千年演變,最終成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這一過程展現了中華文化對外來文明的包容吸納,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宋代道教將佛教護法神“那吒”吸納為本土神祇“哪吒”,并賦予其道教神性,這不僅展示了道教對佛教元素的吸收與轉化,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融合能力。明代《封神演義》融入了儒家倫理與民間對個性解放的訴求,將哪吒塑造成反抗父權、追求自由的少年英雄。哪吒從宗教護法神向文學經典神話人物的轉型,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現代以來,哪吒形象的重塑與時代主題深度契合,展現了新時代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新表達,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連續性。最后,升華總結:綜上所述,哪吒形象的千年演變,是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的生動體現,更是“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通過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元素并加以本土化改造,中華文化展現出強大的包容性和創新能力。示例二: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從古代到現代(中國)。首先,確定論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所學知識,選取角度擬定論題。依據材料信息:“哪吒的形象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隨佛教東傳進入中國后,經歷了千年演變”,結合所學知識確定論題:哪吒形象的演變折射出時代發展影響中華文化。其次,概括材料主干信息:綜合題干和材料的主干信息可知:哪吒最早源自印度佛教護法神“那吒”;宋代以后,道教吸收并改造了“那吒”,賦予其更多本土化特征;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對哪吒進行了全面塑造,賦予其叛逆、勇敢、忠誠的性格特征;1979年動畫片《哪吒鬧海》和2019年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分別賦予哪吒反抗壓迫和“逆天改命”的現代精神;2025年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進一步深化了哪吒的形象,強調自我突破與創新,并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共鳴。第三,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闡述:佛教護法神“那吒”被道教吸納為“哪吒”,這體現了唐宋時期“三教合一”的思想趨勢。唐代以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逐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文化體系。哪吒從佛教護法神轉變為道教神祇的過程,正是這種文化融合的一個縮影。明代《封神演義》通過哪吒的叛逆,表達了對程朱理學束縛人性的批判,與商品經濟發展催生的市民意識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后,哪吒形象的重塑始終緊扣時代主題。1979年《哪吒鬧海》中,哪吒反抗東海龍王的壓迫,體現了改革開放初期勇于開拓、敢闖敢試的時代精神。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強調英雄主義,反映了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進程中個人價值的覺醒。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海》,又通過多元文化符號的疊加,傳遞了新時代“文化自信”與“美美與共”的理念。影片不僅在國內引起廣泛共鳴,還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巨大反響,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國際影響力。最后,升華總結:綜上所述,社會發展推動文化符號與時俱進,文化發展應順應時代潮流,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哪吒形象的演變不僅是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創新,也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反映。通過不斷更新和豐富哪吒的形象,中華文化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