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練習一、單選題1.下圖為元代藏文文獻蔡巴·貢噶多吉《紅史》的相關記載。1.(僧人)念一次超度經給五十多塊大磚茶 2.土鼠年,蔡巴聽到法王轉世之事跡后,馬上派人給他送去茶葉和邀請信 3.他(噶瑪噶舉派四世噶瑪巴活佛)從九月到鼠年二月,因為調解了朵甘思地方的大糾紛,所以各地紛紛送來禮品,其中有馬七百多匹,金子二千多兩,磚茶五百塊……這主要反映出( )A.西南絲綢之路繁榮 B.邊患問題緩和C.漢藏民族文化交融 D.茶馬貿易興起2.如表是《東南亞地區出土的漢朝文物(部分)》簡表,據此推論正確的是( )地區 遺址 出土文物泰國南部(馬來半島最南端) 考山考等遺址 嶺南類型和江東(江浙)類型陶瓷器越南東南沿海 沙螢文化墓地 銅鏡、銅容器和銅炊具,印度產各類珠子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潘坤帕遺址 銅鏡,來自印度、羅馬的玻璃及黃金珠飾A.漢代生活習俗在當地流行 B.漢文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C.中西文化交流呈繁榮景象 D.中華文化發展領先于世界3.苜蓿原產西亞,漢代王逸《正部》中記載:“張騫使還,始得大蒜、苜蓿”,2007年在榆林南郊的一個漢墓中,出土了東漢和帝時期(88-106年)的苜蓿籽實。這說明絲綢之路( )A.推動區域間物種的傳播 B.初步構建起全球化市場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鑒 D.促進了西域經濟的繁榮4.唐初,大量葡萄品種由中亞傳入中原,此后有關葡萄的題材在紡織物、金銀器、磚雕、壁畫、陶瓷器上經常出現,并遠銷海外。這表明( )A.物種交流催生新文化元素 B.葡萄是唐朝重要出口商品C.中亞地區是葡萄的原產地 D.唐代開始出現葡萄種植業5.胡人牽駱駝俑(如圖)是唐代文物,出土于長沙市赤崗沖唐墓,現館藏于湖南省博物院。該文物描繪了一位胡商牽著駱駝的形象,駱駝背上馱著貨物。這件文物反映了唐代哪一重要的商路貿易( )A.陸上絲綢之路 B.海上絲綢之路 C.茶馬古道 D.西南絲綢之路6.漢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文化成果包括( )①汗血馬 ②佛教 ③胡旋舞 ④《幾何原本》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隨著安西四鎮的鞏固與北庭大督護府的設立,唐朝全面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在天山南北進行了大規模的屯田,“(西域)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共計2300頃、23萬畝。這說明當時( )A.經濟重心變化影響中外交通 B.唐朝經營西域以經濟手段為主C.絲路暢通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D.西域商賈往來的障礙已經掃除8.自從獅子形象傳入我國,昆侖奴牽獅造型發生了深刻變化。讀下表:昆侖奴牽獅形象的變化元素 具體表現 初唐、盛唐 中唐、晚唐 五代以后昆侖奴 用力、神色緊張 + — —引繩僵直 ++ + —數量 ++ + —獅 獠牙 + + —裝飾 — + ++表情猙獰 ++ + —注:“+”表示包含相關元素;“—”表示不含相關元素上表反映了( )A.異域文化的中國化趨勢 B.盛唐文化逐漸走向衰落C.陸上絲綢之路日漸阻滯 D.藩鎮割據影響藝術創作9.唐代慶山寺地宮中出土的鳳頭人面銅壺(如圖)。壺身有六個高浮雕人面,這些人面具有天竺女性的面部特征——彎眉、大眼、共用發辮;銅壺頸部裝飾有三周凸弦紋,具有典型的波斯金屬器特征。據此可見( )A.唐代手工藝品體現文化的融合 B.該銅壺普遍見于唐人社會生活C.文化交融推動唐代貿易興盛 D.唐代手工藝品大量出口西方10.如圖是位于敦煌莫高窟323窟主室北壁西側的《張騫出使西域圖》,開鑿于初唐,是洞窟中的佛教史跡畫中時間最早的。畫面內容是漢朝打敗匈奴后,漢武帝因獲兩尊不知名號的匈奴祭天金像而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大夏國詢問金像佛號的故事。結合所學,以下解讀最為準確的一項是( )A.該壁畫真實反映了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體現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政治、文化交流B.該壁畫是唐朝佛教信眾借張騫的名人效應對史實進行加工,擴大佛教的影響力C.該壁畫反映出唐代統治階級對絲綢之路的重視,推動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重要性漸趨上升D.該壁畫表現了漢武帝通過武力征服、經濟掠奪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加強對西域的管理11.考古學家在貴霜帝國(約公元1-3世紀)遺址中發現大量鑄幣,其錢幣正面常為國王半身像,背面多為希臘、波斯、印度及佛教神祇,并鑄有希臘文與怯盧文雙語銘文。例如迦膩色伽一世金幣背面鑄有佛陀像并標注希臘字母“BODDO(佛陀)”(如下圖)。據此可知,貴霜帝國( )A.全面繼承希臘化城邦的貨幣體系 B.折射了絲綢之路的多元文明交融C.推行統一貨幣促進歐亞內陸貿易 D.依靠軍事擴張實現宗教文化統一12.如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的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下列史實屬于同一時期的是( )A.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B.禪宗成為主流,并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C.著成了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D.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13.張騫的探險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路線,促進了絲綢、瓷器、技術的交流,連接了東亞、中亞、西亞乃至歐洲……佛教、音樂等藝術和葡萄、石榴等作物經西域傳入中原,中國的造紙術、冶鐵技術等也傳入了西方。由此可見,絲綢之路( )A.是中西交往的主通道 B.推動東西文明交流C.使世界逐漸連為整體 D.豐富中國文化內涵14.如圖是收藏于青海貴德縣博物館的金牌信符。信符正面鑄楷書“信符”二字,背面篆文上曰“皇帝圣旨”,左曰“合當差發”,右曰“不信者斬”。它是明代番部向朝廷繳納馬匹的憑證。明政府通過發放金牌信符,確定邊疆地區與中原王朝的納馬予茶關系。金牌信符制的實施( )①實現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有效管轄 ②能夠緩解明朝對戰馬的需求③體現出官方對茶馬貿易的管控 ④有利于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5.盛唐女性的冠飾一改漢代以來的尚玉審美,大量金碧輝映的金銀嵌寶飾件形成規模龐大的奢華妝飾風格,而這恰是典型的西亞——中亞工藝和審美習俗,是“胡風”的標志性符號。據此可知( )A.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 B.唐王朝政治清明而且國力強盛C.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 D.開明的民族政策影響審美觀念16.梵蒂岡某博物館館藏的絲質編絳,經鑒定制作于公元2世紀,其材質是中國產的絲綢,而其工藝則源自西亞敘利亞的作坊。這可以佐證( )A.絲綢之路推動羅馬絲織業繁榮 B.羅馬帝國與漢朝存在貿易往來C.敘利亞商人主導絲綢之路貿易 D.漢朝的商人大量定居于敘利亞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據考古發現,東阿拉伯數字在元代已由穆斯林傳入中國。1956年冬,在西安東北方向發現了斡耳垛元代安西王府舊址。1957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這個遺址進行了勘查。在夯土臺基中出土了一塊方形鐵板,上面鑄有數字,數學史家嚴敦杰考證,就是東阿拉伯數字。1610年,利瑪竇寫有《理法器撮要》,這是一本介紹歐洲宇宙論和天體測量方法的著作,全書共分三卷,第一二兩卷講述宇宙論。第三卷介紹天體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在這卷中,在介紹了9種測量工具之后,又介紹了5種幾何作圖的方法,即“五法總要”。在圖示中,有兩條平行線,在平行線的上面還有一條斜截線。兩條平行線每一條都分成19等分,并標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這19個阿拉伯數字。在這幅圖下面的文字中有:“以上即漢字自一至十九數目也”,這顯然是利瑪竇向中國讀者所做的一種解釋。這便是西阿拉伯數字,也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阿拉伯數字。——摘編自黃河清《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歷史及其名稱的產生和演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推測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路徑,并分析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中能夠印證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史料類型。如果需要進一步探究西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時間,指出還可以收集補充的材料。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我國歷史上的西漢。當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西文明溝通的重要通道,連接人類兩大文明,促進人類向前發展。而且歷史持續2000多年,一直到今天。——據白壽彝《中國通史》等整理材料二 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摘編自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漢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路徑并分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技術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榆林窟創建于初唐或盛唐時期,經中唐、晚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修建。榆林窟中以五代和宋代的洞窟居多,保存壁畫約5000平方米,與莫高窟同屬一個藝術體系,是敦煌石窟藝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榆林窟第25窟主室方形,中有佛壇,前室橫方形,有長甬道。此窟《彌勒變》中有古藏文題記,和吐蕃男子與漢族女子的婚禮圖(下圖)。——摘編自敦煌研究院編《榆林窟研究論文集》等材料二 敦煌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和中外文化交匯之地,羌、塞種、月氏、烏孫、匈奴、鮮卑、吐谷渾、粟特、吐蕃、回鶻、黨項、蒙古、裕固等族曾活動于此。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后,基于敦煌民族眾多、處于絲綢之路東西方交接樞紐的特殊區位,在當地設置五屬國,安置羌、月氏、匈奴等族部眾,任命護羌校尉、護羌使者、護羌從事、主羌使者、護羌都吏等官職進行管理。敦煌郡府通過匈奴譯、羌胡譯等專業翻譯人員實現與當地各族的溝通與聯系。鮮卑建立的北魏、西魏、北周政權,皆在敦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從這一時期的石窟中,不僅可以看到鮮卑人的文化特色,還可以發現來自西亞、中亞、印度、希臘、羅馬的文化元素在敦煌交融,最終體現出鮮明的漢文化傳統。——摘編自楊富學《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是當前敦煌學的一項迫切任務》(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婚嫁圖》的史料類型及其價值。(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敦煌地區文化交融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影響”這一主題,任選角度,自擬論題,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A A A C A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B B C B1.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代藏文文獻中出現了一系列有關茶的記載,茶作為禮品、贈品,而且贈送的量還較大。這表明,隨著茶馬貿易的發展,當時藏人已經較為愛好茶葉,體現出漢藏民族文化交融,C項正確;西藏不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途經點,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藏地民眾內部的關系,排除B項;唐朝時期,茶馬貿易就已經興起,排除D項。故選C項。2.B【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題干表格顯示,各遺址出土的文物有漢代的陶瓷器、銅器以及印度、羅馬的文物,說明表中所列地區是當地經貿往來的中心,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漢文化向外傳播,B項正確;表格中出土的文物主要是漢朝的陶瓷器、銅鏡等物品,文物多為器物而非生活習俗的載體,排除A項;表格中雖然提到印度和羅馬的玻璃及黃金珠飾,但這只能說明東南亞地區與印度、羅馬有文化交流,并不能直接證明中西文化交流呈繁榮景象,且漢代中西交往以陸上絲路為主,排除C項;材料只能說明漢文化傳播到了東南亞地區,未有對比信息無法直接證明中華文化領先,排除D項。故選B項。3.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苜蓿原產西亞”“張騫使還,始得大蒜、苜蓿”“漢墓中,出土了東漢和帝時期(88-106年)的苜蓿籽實”可知,西漢時期,原產西亞的苜蓿經張騫出使西域帶到敦煌地區,說明了西漢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推動了西亞與中原地區間苜蓿這一物種的傳播,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在公元前2世紀,而17-18世紀歐洲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排除B項;據材料“張騫使還,始得大蒜、苜蓿”可知,材料反映了西亞和中國物產的傳播,沒有涉及中西科技的信息,排除C項;原產西亞的苜蓿被引進漢朝,與西域經濟的繁榮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4.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大量葡萄品種由中亞傳入中原,此后有關葡萄的題材在紡織物、金銀器、磚雕、壁畫、陶瓷器上經常出現,并遠銷海外”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絲綢之路興盛,中西交流頻繁,大量新物種進入唐朝后得到推廣,在眾多經濟和社會領域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元素,A項正確;材料強調葡萄相關題材的工藝品遠銷海外,而非葡萄本身作為商品出口,排除B項;葡萄原產西亞和地中海地區,中亞是傳入中原的中轉站,而非原產地,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葡萄題材的流行,而非葡萄種植業的開始,排除D項。故選A項。5.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結合所學可知,唐代是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時期。胡商牽駝俑中的“胡商”指的是來自中亞、西亞等地的商人,而駱駝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適合穿越沙漠和戈壁。這件文物生動地反映了唐代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進行貿易往來的情景,A項正確;“海上絲綢之路”雖然也是唐代重要的貿易路線,但與駱駝這一陸上交通工具無關,排除B項;“茶馬古道”主要連接中國西南地區與西藏,以茶馬貿易為主,與胡商和駱駝無關,排除C項;“西南絲綢之路”雖然也有貿易活動,但其路線和貿易內容與陸上絲綢之路不同,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汗血馬原產于中亞地區,漢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大宛等國向漢朝進貢汗血馬,它作為一種珍貴的動物品種傳入中國,同時也帶來了西域的養馬技術等相關文化,①正確;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漢末年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與發展,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和內涵的佛教文化,②正確;胡旋舞是古代西域的一種舞蹈,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地區。胡旋舞以其快速旋轉的動作和獨特的風格,受到唐朝宮廷和貴族的喜愛,豐富了中國的舞蹈藝術形式,與題干時間不符,③錯誤;《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所著的一部數學著作,它傳入中國是在明朝時期,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中國學者徐光啟共同翻譯,④錯誤。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7.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開元年間,唐朝在天山南北進行了大規模屯田,這對保障絲綢之路沿線的軍隊和過往商旅行人的物資補給有重要作用,C項正確;材料中唐朝在天山南北進行大規模屯田,并不意味著經濟重心的變化,排除A項;“唐朝經營西域以經濟手段為主”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排除B項;“西域商賈往來的障礙已經掃除”說法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8.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至五代的中國。昆侖奴牽獅造型從印度、西域等地傳入中國內地,起初保留明顯的異域文化特征,如初唐、盛唐時期獅子形象兇猛懾人,有獠牙,表情猙獰,牽獅的昆侖奴用力、引繩僵直,給人緊張感。到了后期昆侖奴牽獅造型逐步中國化,如晚唐、五代時期昆侖奴的神態更自然、獅子的形象更可親,成為增加了裝飾的瑞獸。上述變化反映了異域文化的中國化趨勢,A項正確;材料所述為昆侖奴牽獅造型在不同時期的差異,反映不同時期的文化特色,而非文化盛衰變化,排除B項;唐代之后,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但材料所述變化主要是因為文化融合和中國化,而非主要因為對外交往通道情況的影響,排除C項;藩鎮割據主要是造成文化破壞,初唐、盛唐的一些異域文化特性在晚唐、五代時期淡化,是因為文化融合和中國化,而非由于藩鎮割據的破壞,排除D項。故選A項。9.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出土的銅壺圖案呈現出天竺女性的特征,即印度風格,同時銅壺頸部裝飾有三周凸弦紋,具有典型的波斯金屬器特征,這說明唐朝的手工藝品體現了文化融合的特征,融合了印度和波斯的文化特征,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該銅壺的使用范圍,無法得出該銅壺普遍見于唐人社會生活,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了銅壺的造型設計,無法得出文化交融與貿易往來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銅壺出土于中國,不能得出當時唐代的手工藝品是否大量出口于西方,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加強了與西域的友好往來與了解。該壁畫取材自張騫出使的故事,其目的是借助張騫的名人效應以擴大佛教的影響力,B項正確;壁畫內容未涉及漢朝與西域之間的政治交流,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A項;該壁畫反映了中原地區與西域的交流,未體現唐代統治階級對絲綢之路的態度,排除C項;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不屬于武力征服,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貴霜錢幣融合希臘(神像造型、字母)、波斯(王權象征)、印度(印度教神祇)、佛教(佛陀像)元素,印證其作為絲綢之路樞紐的文明交匯特征。迦膩色伽金幣將佛陀希臘化呈現(如著羅馬長袍),體現文化交融,B項正確;貴霜幣制雖借鑒希臘造幣技術(如肖像幣傳統),但融合本土與佛教元素,非簡單繼承希臘,排除A項;貴霜未建立跨區域統一貨幣,其鑄幣主要流通于帝國境內及鄰近貿易區,排除C項;貴霜帝國的貨幣可以體現不同文明的交流,但并不能通過貨幣形制推斷是通過依靠軍事擴張來實現的,貨幣也不能體現宗教文化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12.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千金方》是唐朝醫學家孫思邈所著,它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被譽為臨床百科全書,符合唐朝這一時期,C項正確;“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是隋朝時期(581-618年)的史實,隋煬帝時期開鑿了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并非唐朝時期,排除A項;禪宗雖然在唐朝有了較大發展,但說禪宗成為主流并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不準確,在唐朝,佛教各宗派都有發展,儒家思想仍然占據主流地位,而且禪宗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說在唐朝就已經成為主流并完全融合,排除B項;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元朝時期達到了巔峰,元朝時期海上貿易更加繁榮,與眾多國家和地區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并非唐朝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絲綢之路作為中原通往西域的路線,不僅起到重要的交通作用,更重要的是推動了中原與西域各地、各國的經濟往來、政治交往、文化交流與物種交流等,起到推動中外文明交流的作用,B項正確;中西交往的主通道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逐漸連為整體,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非豐富中國文化內涵,排除D項。故選B項。14.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金牌信符制主要是規范茶馬貿易的一種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與邊疆的聯系,但僅通過這一制度不能完全等同于實現了對邊疆的有效管轄,①錯誤;明代番部向朝廷繳納馬匹,朝廷以茶作為交換,這有助于明朝獲得大量戰馬,從而緩解明朝對戰馬的需求,②正確;明政府通過發放金牌信符來確定納馬予茶關系,這表明官方對茶馬貿易進行嚴格的管控,規范了貿易行為和雙方的關系,③正確;茶馬貿易促進了邊疆地區與中原王朝之間的經濟往來,番部與漢族等民族在貿易過程中,也會伴隨著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有利于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④正確。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15.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中“盛唐”“大量金碧輝映的金銀嵌寶飾件”“規模龐大的奢華妝飾風格”“典型的西亞——中亞工藝和審美習俗”并結合所學知識絲綢之路是唐代與西亞、中亞乃至歐洲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西域的服飾、音樂、飲食等“胡風”元素大量傳入中原可知,這一時期女性妝飾的變化是由于絲綢之路推動了文化交流,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絲綢之路的影響,而非商品經濟對社會進步的影響,排除A項;雖然盛唐國力強盛,但材料強調的是文化交融,而非政治或國力,排除B項;唐代確實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但材料更突出的是“外來文化輸入”,而非政策直接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6.B【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可知,公元2世紀正是羅馬帝國與漢朝時期,梵蒂岡位于意大利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而羅馬帝國崛起于意大利,其在征服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后,把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所以梵蒂岡某博物館館藏的絲質編絳,其材質是中國產的絲綢,其工藝源自西亞敘利亞。這說明通過絲綢之路,羅馬帝國與漢朝有著一定的經貿與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羅馬的絲織業發展水平如何,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敘利亞商人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的地位,排除C項;材料并未相關數據,所以無法斷定漢朝商人大量定居敘利亞,排除D項。故選B項。17.(1)路徑: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原因:中西文化交流頻繁;東西方貿易的繁榮;西學東漸。(2)元代安西王府舊址方形鐵板:實物史料;利瑪竇《理法器撮要》:文獻史料。收集補充的材料:中外公私文書檔案;個人書信和日記;采用西式阿拉伯數字相關記載的實物。【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古代世界。路徑:根據材料“元代安西王府出土東阿拉伯數字鐵板”并結合所學知識,元代陸上絲綢之路在蒙古帝國統治下暢通,阿拉伯數字經陸上絲綢之路由阿拉伯-波斯商人傳入中國,由此可得出路徑“陸上絲綢之路”;根據材料信息“利瑪竇《理法器撮要》使用西阿拉伯數字”并結合明朝中后期史實,利瑪竇等耶穌會士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華,將歐洲通行的西阿拉伯數字傳入,由此得出路徑“海上絲綢之路”。原因:根據材料信息“元代穆斯林傳入東阿拉伯數字”“利瑪竇西學東漸”可知,阿拉伯數字傳入得益于中西文化交流頻繁;結合所學宋元明清貿易史,宋元海外貿易繁榮,明代隆慶開關后海上貿易復興,東西方貿易需求推動數字符號簡化應用,由此得出東西方貿易的繁榮;聯系明末清初西學東漸背景,利瑪竇等傳教士翻譯科學著作,西學東漸促進西方數學符號傳入,由此補充原因“西學東漸”。(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世界。史料類型:根據材料信息“安西王府出土鐵板鑄有東阿拉伯數字”可知,鐵板屬于考古實物,直接反映元代數字使用情況,屬于實物史料;根據材料信息“利瑪竇《理法器撮要》圖示標有阿拉伯數字”,利瑪竇著作是文字記錄的原始文獻,屬于文獻史料。結合史學研究方法,中外公私文書檔案可能記載數字傳播細節;個人書信和日記可提供時間線索;采用阿拉伯數字的實物能佐證傳播過程。由此得出補充材料類型。18.(1)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并連接地中海各國。影響: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絲綢之路也是古代中西文明溝通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延續發展至今,影響深遠(有利于當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2)特點:以沿海港口為起點;商品種類豐富;出口貨物以手工業為主;進口以原料、貴重奢侈品為主。技術:巨舟;帆索;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天文定位系統。【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路徑:據材料一“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可得出,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影響:據材料一“經甘肅、新疆”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據材料一“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西文明溝通的重要通道,連接人類兩大文明”可得出,絲綢之路也是古代中西文明溝通的重要通道;據材料一“而且歷史持續2000多年,一直到今天”可得出,絲綢之路延續發展至今,影響深遠。(2)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特點:據材料二“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可得出,以沿海港口為起點;據材料二“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可得出,商品種類豐富;據材料二“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可得出,出口貨物以手工業為主;據材料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可得出,進口以原料、貴重奢侈品為主。技術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巨舟;帆索;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天文定位系統等方面說明。19.(1)《婚嫁圖》屬于實物史料,能夠反映當時的婚嫁風俗,體現蕃漢民族交流與交融的歷史現象,更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民族政策有重要的史料價值。(2)敦煌地區是多民族聚居活動的特殊區域;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中外商貿往來頻繁;政府設置專門機構和官職進行有效管理;漢文化具有包容性與凝聚力。【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吐蕃男子與漢族女子的婚禮圖”“榆林窟第25窟壁畫《婚嫁圖》(部分)”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實物史料(圖像史料)。《婚嫁圖》(部分)提供了關于當時社會婚嫁風俗的直觀證據;這幅畫展示了蕃漢兩個民族的婚嫁場景,說明當時這兩個民族之間有著密切的交流與交融。通過對這幅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以及古代中央政府在處理民族關系時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敦煌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和中外文化交匯之地,羌、塞種……等族曾活動于此”,可得出敦煌地區是多民族聚居活動的特殊區域;根據材料“處于絲綢之路東西方交接樞紐的特殊區位”,可得出敦煌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中外商貿往來頻繁;根據材料“在當地設置五屬國,安置羌、月氏、匈奴等族部眾,任命護羌校尉、護羌使者、護羌從事、主羌使者、護羌都吏等官職進行管理”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政府設置專門機構和官職進行有效管理;根據材料“從這一時期的石窟中,不僅可以看到鮮卑人的文化特色,還可以發現來自西亞、中亞、印度、希臘、羅馬的文化元素在敦煌交融,最終體現出鮮明的漢文化傳統”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漢文化具有包容性與凝聚力。20.示例:論題:中華傳統文化在兼容并蓄中繁榮發展闡述:張騫通西域開辟了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向西打開了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門。佛教傳入后在中國不斷傳播與發展,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藝術、建筑、社會習俗以及政治生活等多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唐代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多元的唐代文化。唐宋時期,佛教日益興盛,逐漸與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理學形成。綜上所述,中華文明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中不斷汲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流、融合,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根據四幅圖可得出中華文化具有本土性、開放性、包容性、傳播性等特點,可得出論題,中華傳統文化在兼容并蓄中繁榮發展。其次,結合中國古代東西方交流的史實進行闡釋,如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佛教傳入中國、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宋明理學的形成,突出中華文明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使自身充滿生命力。最后,總結梳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