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練習一、單選題1.下圖所示為清朝宮廷使用的銅鍍金洋樓鐘,于18世紀由英國制造。鐘頂矗立著一位阿拉伯人,鐘上層建筑環繞一圈哥特式長窗,窗內各有一位打扮成教皇模樣的僧侶,手持長杖,神態端莊。該樓鐘集中反映了( )A.全球貿易的興起 B.世界文化的多樣C.多元文化的融合 D.審美觀念的趨同2.16世紀以來,源自中國的茶文化在世界廣泛傳播。1773年爆發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奠定了美國茶文化的自由基調,美國人喜歡在家中或辦公室隨意泡制,后也研發出新的茶飲品種——冰茶。現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冰茶消費國,各種口味茶飲料層出不窮。據此可知( )A.美國茶文化與英國茶文化同源異流B.中國茶文化與美國茶文化交流互鑒C.茶文化映射了世界貿易格局的改變D.科學技術深刻影響了茶文化的內涵3.17—18世紀,歐洲人對來自中國的絲綢、織錦等紡織品和繡花等工藝近乎狂熱的好奇和熱衷,這種裝飾有中國特有的紋樣圖案的裙子,是當時很多歐洲貴族婦女喜愛穿著的服飾。這反映出當時( )A.歐洲人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東西方審美觀念的一致性C.中國文化成為歐洲的主流 D.商貿往來與文化傳播并行4.統計顯示,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來,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屢破紀錄。該影片不僅在國內熱度爆棚,在國外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巨幕電影首席執行官里奇·蓋爾方德感慨:“中國大片的規模與創新力,正在重塑全球電影市場格局。”對此解讀正確的是,新時代中國( )A.電影業借助傳統文化得到新發展B.動漫產業引領國際文化發展潮流C.改革開放使人民的生活豐富多彩D.經濟發展助推文化強國目標實現5.1993年關貿總協定談判中,美國要求歐洲國家開放市場,允許美國電影、電視、磁帶、書籍等文化產品自由進入。法國堅決反對把文化產品等同于一般產品,并提出了“文化例外”的主張。據此可知( )A.美國喪失了文化的霸權地位 B.資本主義陣營已完全分裂C.法國此舉意在維護文化安全 D.法國對戰后國際秩序不滿6.19世紀,法國的男子服飾不再色彩繽紛,去掉了以往在貴族中流行的蕾絲花邊、褶邊、珠寶等裝飾,轉而崇尚黑、白、灰三色,以象征謙虛、勤勉、中規中矩等道德觀。此時紡織業與成衣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這一服飾風尚的流行。這一服飾風尚的變化反映了( )A.共和政體確立促使服飾觀念變革 B.社會結構變化影響服飾文化風尚C.啟蒙運動沖擊了社會的等級秩序 D.法國的小農經濟使服飾趨于保守7.長期以來歐洲人熱衷于來自中國的絲綢、織錦等紡織品和工藝,印有中國特有圖案的“華托裙”成為很多歐洲貴婦喜愛的服飾。18世紀三四十年代,許多本土歐洲絲綢也開始繪制龍、鳳、花鳥等中國傳統圖案,并注明“中國制造”,假冒中國原裝進口。為了進行更好的仿制,歐洲絲織廠的絲綢畫師們,手里都還有一本《中國圖譜》作為模仿的藍本。西方設計師們從東方的花朵、竹子、孔雀、窗子格等圖案上尋找靈感,甚至因此創造出“Chinoisrie這個詞,用來形容當時流行的藝術風格——“中國風”。據此可分析得出( )A.歐洲服飾風格變化蘊含文化交融B.歐洲絲綢的發展源自當時生產技術的革命性進步C.歐洲服飾已經拋棄民族特色D.“中國風”文化潮流僅限于絲綢領域8.“當今,流行音樂蓬勃發展。印度流行音樂的曲調回蕩在伊斯蘭世界;而受到非洲文化影響的北美爵士、藍調、民謠、搖滾等音樂流派向東傳到了歐洲,又從那里傳向了更遠;南美洲的民族音樂發展成熟為拉丁爵士樂;阿拉伯音樂人也用上了電子樂器,并形成了自己的嘻哈音樂流派。”材料本質上反映了( )A.世界各地文化的選擇與重構 B.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C.世界文化的顯著多樣性特征 D.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9.從“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到“官方貿易”,再到“民間貿易”,中國和拉美的器物交往持續了250年,數以萬計的瓷器、漆器、金銀器等中國器物被運往拉美,走進拉美的民眾生活中。中國器物傳入拉美( )A.推動拉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B.引發了拉美的商業革命C.促進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D.依賴于三角貿易的繁榮10.2024年,中國一家游戲公司將中國文化傳統元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出一款以中國古代神話為背景的網絡游戲,在歐美等地區廣受歡迎,玩家們對游戲中展現的中國傳統建筑、服飾、神話故事等元素十分著迷。這說明( )A.中國網絡游戲技術引領全球 B.中國文化產業融入世界市場C.西方社會開始認同中國文化 D.中外文化交融趨勢不斷加速11.下表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框架內的部分談判。這說明當時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談判 內容日內瓦談判(1947~1948年) 美國通過互惠原則迫使歐洲國家接受其工業品進入市場,同時保留對農業的貿易保護肯尼迪回合(1964~1967年) 美國鋼鐵行業通過游說政府,將傾銷定義為“低于成本銷售”,從而限制日本鋼鐵出口東京回合(1973~1979年) 美國要求其他國家承認其食品安全和環保標準,否則限制進口A.滲透著鮮明的大國強權色彩 B.蘊含強烈的冷戰思維C.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 D.沖擊了多邊貿易體制12.學者研究發現,美國人一開始不怎么喝咖啡,而是跟隨著英國習慣喝中國來的茶葉。后來因為英國征收茶稅太高,而且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壟斷了東亞茶葉貿易。所以,獨立的美國人干脆放棄了英式飲茶習慣,開始轉向喝咖啡,甚至標榜“美洲人喝美洲人的飲品”。材料說明( )A.新航路開辟對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響 B.飲食習慣的改變緣于英美的文化差異C.壟斷貿易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 D.意義的建構促成茶和咖啡角色的轉變13.下圖為1840~1910年在華英國建筑師群體數量的統計情況(單位:人/個)。這一現象( )[注:RI BA: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RoyalInstituteof BritishArchitects);其他包括漢口、北京等地]A.表明列強侵略方式的轉變 B.致使建筑行業被列強所壟斷C.有效改善了民眾生活條件 D.客觀上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14.明清時期,中國的瓷器、絲綢、茶及一些農作物等輸入美洲,歐洲人飲用從中國和印度輸入的茶、來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來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隨著熱飲的盛行,購置中國瓷制的飲具、炊具成為歐洲家庭的時尚。這表明新航路的開辟( )A.實現了全球自由貿易 B.拓寬了殖民擴張范圍C.豐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 D.標志著世界市場確立15.20世紀初,英帝國的飲食文化受益于其廣泛的殖民地資源和新技術的發展,英國的主食供應主要依賴進口,小麥和肉類等食品并非完全依賴于本土的生產。在一些大城市中,還出現了少量的中餐廳和中東餐廳。材料主要反映了( )A.新技術發展推動了英國的殖民擴張 B.普通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C.英國工業時代社會奢靡風氣的盛行 D.不同飲食文化的交流融合16.有學者指出:“資本主義賣的不僅僅是商品和貨物,它還賣標識、聲音、圖像和聯系;不僅僅將房間塞滿,而且還統治著想象領域,占據著想象空間。”該學者意在說明,西方國家的商品輸出( )A.助推了西方文化擴展傳播 B.改變了輸入區的意識形態C.服務于資本主義文化擴張 D.不利于世界文化整體發展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國傳統的服飾顏色有特殊的象征含義,一般的大眾不能穿紫色、深紅色和藍色的服飾。只有貴族才有能力和特權購買、穿戴絲綢、天鵝絨、貂皮等質地很好、色彩艷麗的服飾。17世紀末以來,英國擴大了亞麻布的進口,普通大眾才有機會穿亞麻布。由此,大眾不再總是穿一成不變的土褐色、黑色的羊毛制品。白色的襯衣、帽子、頭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為大眾的典型服飾。進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絢麗,圖案樣式多樣,有各種花、草、建筑、靜物等,加之印花棉布的實用、柔軟舒適和異國情調,逐漸風行英國。18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夾克,其質地通常是由粗斜紋棉布或者厚粗棉布制成。18世紀中葉,毛絨襪子和棉襪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紀80年代,這一比例幾乎顛倒過來,圍巾、馬甲質地的變化也是如此。在報紙刊登的尋人啟事中,只有少于5%的服飾被描述為舊的、有補丁、褪色的,大部分服飾被描述為新的、質地優良、色彩鮮艷。18世紀中葉,“相對于上個世紀,普通勞動力的價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僅谷物的價格比從前稍稍低廉,而且其他東西的價格也大大跌落。”為了穿著更加時尚和文雅,即使是貧窮的勞動者也總是購買新的或者二手時尚服飾。笛福抱怨說,僅僅從穿著上很難分辨仆人和女士。——摘編自王洪斌《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與社會變遷》(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世紀英國服飾消費變遷的原因。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7世紀后期,一位名叫白晉的神父,從東方帶回了自己寫的《康熙皇帝傳》,連同東方君主贈送的瓷器、屏風、繪畫等寶貝一起獻給了法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在1700年1月凡爾賽宮舉行的一場“中國式”舞會上,路易十四穿著中式服裝,坐著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轎在舞會上亮相。18世紀中后期“中國風”的流行迅速達到了西方對中國審美的頂峰。……西方感興趣的從來只是他們自己,就如同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說的那樣:我喜歡的并不是中國瓷器,而是華托(洛可可主義宮廷畫家)風格的、帶點異域裝飾圖案的法國佳品。——摘編自易衛國《引領歐洲時尚的法國曾流行中國風》材料二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上到高官下至下級官吏,幾乎人人都戴著帽子,穿著西式大衣。而富裕的商人們及其他社會名流也受政治家的影響十分崇尚西服,每當外出之時必定一身西式的裝扮。這些西服做工講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特征,板型更合適東方人瘦削的體形;黃遵憲《日本國志》認為,這樣極端的服飾西化,雖然也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布料,但因大量進口西服的原材料羊毛,可能會導致日本傳統紡織產業的衰退。——摘編自江丹《中日服飾交流:從時尚到歷史》(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法國、日本在服飾文化變遷方面的共同之處。(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風”在18世紀法國得以盛行的原因。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7世紀后期,一位名叫白晉的神父,從東方帶回了自己寫的《康熙皇帝傳》,連同東方君主贈送的瓷器、屏風、繪畫等寶貝一起獻給了法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在1700年1月凡爾賽宮舉行的一場“中國式”舞會上,路易十四穿著中式服裝,坐著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轎在舞會上亮相。18世紀中后期“中國風”的流行迅速達到了西方對中國審美的頂峰。……西方感興趣的從來只是他們自己,就如同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說的那樣:我喜歡的并不是中國瓷器,而是華托(洛可可主義宮廷畫家)風格的、帶點異域裝飾圖案的法國佳品。——摘編自易衛國《引領歐洲時尚的法國曾流行中國風》材料二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上到高官下至下級官吏,幾乎人人都戴著帽子,穿著西式大衣。而富裕的商人們及其他社會名流也受政治家的影響十分崇尚西服,每當外出之時必定一身西式的裝扮。這些西服做工講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特征,板型更合適東方人瘦削的體形;黃遵憲《日本國志》認為,這樣極端的服飾西化,雖然也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布料,但因大量進口西服的原材料羊毛,可能會導致日本傳統紡織產業的衰退。——摘編自江丹《中日服飾交流:從時尚到歷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風”在18世紀法國得以盛行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法國、日本在服飾文化變遷方面的共同之處。20.【社會生活變遷】材料 19世紀中期倫敦的“咖啡館文化”呈現兩極分化:威斯敏斯特區的“白廳咖啡館”“僅允許議員、貴族”等精英入場,提供威尼斯水晶杯盛裝的昂貴咖啡(一杯售價1先令,相當于普通工人日薪1/6);而東倫敦的“羅素咖啡館”則主打“平民主導”,用陶罐盛裝廉價咖啡(0.1先令一杯),成為憲章運動工人集會場所。1971年霍華德·舒爾茨創立“星巴克”,通過“第三空間”概念將咖啡館重塑為中等收入者的社交場域,以“多數人承擔得起的奢侈品”為定位(人均消費2-3美元),此后迅速發展為全球知名連鎖品牌。而2020年紐約“藍瓶咖啡館”推出限量款“翡翠拿鐵”,單價27美元,需提前兩周預訂,被《紐約客》雜志稱為“咖啡界的愛馬仕”。——摘自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以“咖啡館文化的發展趨勢”為主題,自擬觀點并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A C B A A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D C D A1.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中國)。根據材料中的關鍵詞“英國制造”“阿拉伯人”“哥特式長窗”“教皇模樣的僧侶”可知,銅鍍金洋樓鐘體現了世界不同地區文化元素的融合,C項正確;全球貿易興起是15世紀的新航路開辟,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世界文化的交融,而不是世界文化的多樣,排除B項;清朝宮廷使用的物品具有外來文化元素,不能據此說明審美觀念的趨同,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根據材料可知,16世紀中國茶文化廣泛傳播,波士頓傾茶事件涉及茶葉貿易,反映了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貿易沖突,同時美國成為最大冰茶消費國,茶飲料多樣化,反映了全球貿易中市場需求對文化形態的塑造作用,因此茶文化映射了世界貿易格局的改變,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英國茶文化,也未對美國與英國茶文化進行比較,無法得出二者同源異流,排除A項;材料僅強調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美國的本土化創新,未提及雙向互動,排除B項;冰茶和茶飲料的創新更多源于文化適應與市場需求,材料未明確科技的主導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18世紀的歐洲與中國。根據材料“17—18世紀,歐洲人對來自中國的絲綢、織錦等紡織品和繡花等工藝近乎狂熱的好奇和熱衷”可知,歐洲人通過購買中國的紡織品接觸到中國特有的紋樣圖案等文化元素,說明當時的商貿往來促進了文化傳播,體現了商貿往來與文化傳播并行,D項正確;材料僅表明歐洲人對中國紡織品和工藝的喜愛,不能直接得出歐洲人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結論,排除A項;歐洲貴族婦女喜愛穿著帶有中國特有的紋樣圖案的服飾,不能說明東西方審美觀念完全一致,只能說明中國的一些審美元素得到歐洲部分人群的欣賞,排除B項;歐洲人對中國文化元素有興趣,但不能就此說明中國文化成為歐洲的主流,當時歐洲的主流文化仍然是本土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4.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哪吒鬧海為藍本進行創作,借助傳統文化元素,通過現代電影技術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廣泛影響,體現了電影業借助傳統文化得到新發展,A項正確;僅僅一部動畫電影取得成功,不足以說明中國動漫產業引領了國際文化發展潮流,說法夸張,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國電影業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沒有直接體現改革開放與人民生活豐富多彩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表達《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上映的原因,得不出經濟發展與實現文化強國目標之間的具體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5.C【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背景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美國要求歐洲國家開放市場”“文化產品自由進入”“法國堅決反對把文化產品等同于一般產品”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反對把文化產品等同于一般產品,是為了應對美國文化的沖擊,目的在于維護自身文化安全,C項正確;只有法國一國嘗試維護文化主權,不足以說明美國已喪失了文化霸權地位,排除A項;“西方陣營已完全分裂”的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法國希望保護民族文化,并未強調法國對戰后世界秩序不滿,排除D項。故選C項。6.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法國)。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法國服飾風尚轉向黑白灰,象征謙虛勤勉等道德觀,并伴隨紡織業與成衣業發展而流行,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結構變化,中產階級崛起成為社會主流,其價值觀強調實用、節儉,與貴族者華風格形成對比;紡織業技術進步和成衣制造業普及使大眾化服飾成為可能,反映新興中產階級的文化需求,B項正確:共和政體在法國多次反復,材料未明確服飾變化與政體直接關聯,且19世紀中后期才穩定,排除A項;啟蒙運動雖沖擊等級觀念,但服飾變化主要源于工業革命后經濟與社會結構變遷,而非思想運動直接作用,排除C項;小農經濟在工業化進程中逐漸瓦解,紡織業發展屬于工業化成果,與保守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7.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干明確提到歐洲設計師模仿中國圖案龍、鳳、花鳥等,并形成“中國風”(Chinoiserie)藝術風格,體現了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中歐文化的交流與融合,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歐洲絲綢發展源自對中國絲綢技術的模仿,而非生產技術的革命性進步,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了歐洲人熱衷中國的絲綢、織錦等紡織品和工藝但未表明歐洲服飾已經拋棄民族特色,敘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僅是以“中國風”在絲綢領域的表現為切入點,但不能表明“中國風”文化潮流僅限于絲綢領域,此時中國的茶文化也影響了歐洲,排除D項。故選A項。8.A【詳解】根據題干中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材料“印度流行音樂的曲調回蕩在伊斯蘭世界”“受到非洲文化影響的北美……音樂流派向東傳到了歐洲”“南美洲的民族音樂發展成熟為拉丁爵士樂”“阿拉伯音樂人也用上了電子樂器,并形成了自己的嘻哈音樂流派”可知,世界各地的音樂相互交流、融合,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吸收其他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對自身文化進行了選擇與重構,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不同地區流行音樂的交流與融合,未體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不僅僅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強調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排除C項;材料中不只是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還有不同地區本土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如印度流行音樂在伊斯蘭世界傳播等,該項表述片面,排除D項。故選A項。9.C【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據材料可知,中國器物傳入拉美,給拉美帶來了獨特的東方文化元素。瓷器、漆器、金銀器等不僅是實用的物品,還承載著中國的藝術風格、審美觀念和文化內涵,與當地文化相互交融,豐富了拉美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促進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發展,C項正確;拉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主要是其自身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受到歐洲殖民統治、本地經濟結構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與中國器物的傳入關聯不大,排除A項;商業革命主要是指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業領域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革,如貿易中心轉移、商業規模擴大等。選項夸大了中國器物傳入拉美的影響,排除B項;中國器物傳入拉美主要依賴的是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而不是三角貿易。三角貿易主要是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往來,涉及奴隸貿易等,與中國器物傳入拉美的貿易路線和模式不同,排除D項。故選C項。10.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中國一家游戲公司將中國文化傳統元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出的網絡游戲在歐美等地區廣受歡迎,這說明中國文化產業已經成功融入世界市場,B項正確;材料僅表明中國網絡游戲在歐美受歡迎,并未提及中國網絡游戲技術引領全球,排除A項;“開始認同”說法錯誤,材料并未體現,排除C項;中外文化交融更強調雙向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11.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美國憑借自身實力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框架內,為維護本國利益,將自身意志強加于他國,滲透著鮮明的大國強權色彩,A項正確;冷戰思維主要強調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對抗,表格中的談判內容主要圍繞貿易規則和貿易保護,未體現冷戰思維,排除B項;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是一個多邊貿易協定,旨在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而非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排除C項;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本身就是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談判是在其框架內進行的,目的是協調貿易關系,并非沖擊多邊貿易體制,排除D項。故選A項。12.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國獨立之前跟隨著英國的習慣喝茶葉,獨立之后轉向喝美洲人的飲品——咖啡,這說明茶葉和咖啡被賦予了政治文化意義,D項正確;材料說明意義的建構促成茶和咖啡角色的轉變,材料的主旨不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中美國飲食習慣的改變受政治、經濟變動的影響,B項非主要原因,排除B項;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排除C項。故選D項。13.D【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通過觀察圖表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建筑師紛紛來到香港、上海等大城市,將西方近代設計理念、建筑技術和建筑規范等帶到中國,客觀上有利于中國近代化進程,D項正確;英國建筑師以個人身份到中國城市發展,沒有直接帶來投資和戰爭,不能說明列強侵略方式發生了轉變,排除A項;只有英國一國建筑師的到來,不能致使建筑行業被列強壟斷,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英國建筑師提供了救助和幫扶等信息,不能有效改善普通民眾的生活條件,排除C項。故選D項。14.C【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中國的產品向世界各地輸出,并引發了各地生活的變化,表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各大洲之間的物種、物品交流頻繁,豐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C項正確;全球自由貿易尚未實現,至今貿易保護主義仍然存在,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殖民擴張,涉及的是世界范圍內商品的流動,排除B項;世界市場最終確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5.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的英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英國因殖民擴張,主食供應依賴進口,并且大城市出現中餐廳和中東餐廳,這體現了不同飲食文化在英國交流融合的特征,D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英帝國因殖民擴張和新技術發展對其飲食文化的影響,而不是新技術發展推動英國殖民擴張,排除A項;題干只是提及英國主食供應依賴進口以及大城市出現少量中餐廳和中東餐廳,并沒有直接體現普通民眾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英國存在社會奢靡風氣的盛行,排除C項。故選D項。1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質的新奇事物,即資本主義賣的不僅僅是商品和貨物,它還賣標識、聲音、圖像和聯系;不僅僅將房間塞滿,而且還統治著想象領域,占據著想象空間”可知,該學者的觀點認為,西方商品蘊含了相應的文化屬性,其銷路的擴大也意味著西方文化影響力的擴大,A項正確;B項夸大了商品輸出的影響,排除;商品輸出不屬于文化擴張,排除C項;商品輸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利于世界文化整體的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17.(1)變化:服飾消費等級界限逐步消失,趨于平民化、大眾化;服飾的面料增多,棉制品尤其受到歡迎;消費的服飾種類增多;服飾顏色日益鮮艷;服飾消費求新、求質。(2)原因: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新的服裝面料具有優勢;工業革命的啟動,本土棉紡織業的發展,價格下降;勞動力價格抬升,食物價格下降,平民消費能力增強;商業與對外貿易的發展;啟蒙運動的深化,思想日益解放。【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18世紀的英國。變化:根據材料“英國傳統的服飾顏色有特殊的象征含義,一般的大眾不能穿紫色、深紅色和藍色的服飾。只有貴族才有能力和特權購買”“白色的襯衣、帽子、頭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為大眾的典型服飾”可得出,服飾消費等級界限逐步消失,趨于平民化、大眾化;“由此,大眾不再總是穿一成不變的土褐色、黑色的羊毛制品”“進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絢麗”可得出,服飾顏色日益鮮艷;“18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夾克”可得出,消費的服飾種類增多;“普通大眾才有機會穿亞麻布”“18世紀中葉,毛絨襪子和棉襪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紀80年代,這一比例幾乎顛倒過來,圍巾、馬甲質地的變化也是如此”可得出,服飾的面料增多,棉制品尤其受到歡迎;“只有少于5%的服飾被描述為舊的、有補丁、褪色的,大部分服飾被描述為新的、質地優良、色彩鮮艷”“使是貧窮的勞動者也總是購買新的或者二手時尚服飾”可得出,消費求新、求質。(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18世紀的英國。原因:根據材料“17世紀末以來,英國擴大了亞麻布的進口,普通大眾才有機會穿亞麻布”“即使是貧窮的勞動者也總是購買新的或者二手時尚服飾”可得出,商業與對外貿易的發展;“進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絢麗,圖案樣式多樣,有各種花、草、建筑、靜物等,加之印花棉布的實用、柔軟舒適和異國情調,逐漸風行英國”可得出,新的服裝面料具有優勢;“18世紀80年代,這一比例幾乎顛倒過來”并聯系所學可得出,工業革命的啟動,本土棉紡織業的發展,價格下降;“相對于上個世紀,普通勞動力的價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僅谷物的價格比從前稍稍低廉,而且其他東西的價格也大大跌落”可得出,勞動力價格抬升,食物價格下降,平民消費能力增強;服飾消費等級界限逐步消失,趨于平民化、大眾化,聯系所學,這是因為英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發展,社會日趨民主化;服飾顏色日益鮮艷,服飾消費求新、求質,聯系所學,18世紀啟蒙運動的深化,思想日益解放。18.(1)共同之處:①對外國文化借鑒與包容:法國借鑒并采用了中式服飾;日本推廣西服,中國服。②凸現本土化、民族化::法日兩國服飾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本土知識、信念、藝術和習俗等特征。③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創新:法國的“中國風”是“帶點異域裝飾圖案的法國佳品”;日式西裝則“更合適東方人瘦削的體形”。④漸進式發展:法國和日本服飾文化的變遷伴隨對外交往,貿易的發展面發展。(4點)(2)原因:①法國社會和經濟的轉型;②啟蒙運動的影響;③法國王室與貴族的推動。(3點)【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歐洲與亞洲(日本)。據材料一“路易十四穿著中式服裝,坐著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轎在舞會上亮相”可得出對外國文化借鑒與包容;“我喜歡的并不是中國瓷器,而是華托風格的、帶點異域裝飾圖案的法國佳品”可得出凸現本土化、民族化;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創新。據材料二“日本上到高官下至下級官吏,幾乎人人都戴著帽子,穿著西式大衣”可得出對外國文化借鑒與包容;“這些西服做工講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特征,板型更合適東方人瘦削的體形”可得出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創新;“極端的服飾西化,雖然也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布料,但因大量進口西服的原材料羊毛,可能會導致日本傳統紡織產業的衰退”可得出漸進式發展。(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8世紀的法國。據材料一“路易十四穿著中式服裝,坐著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轎在舞會上亮相”可得出法國王室與貴族的推動;“西方感興趣的從來只是他們自己......帶點異域裝飾圖案的法國佳品”可得出法國社會和經濟的轉型;啟蒙運動的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法國是啟蒙運動的中心,思想家們對東方文化表現出濃厚興趣,推動了“中國風”的流行;法國王室對東方文化的推崇也促進了“中國風”的盛行。19.(1)原因:法國社會和經濟的轉型;啟蒙運動的影響;法國王室與貴族的推動。(三點)(2)共同之處:①對外國文化借鑒與包容;法國借鑒并采用了中式服飾,日本推廣西服,中國服。②凸現本土化、民族化:法日兩國服飾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本土知識、信念、藝術和習俗等特征。③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創新:法國的“中國風”是“帶點異域裝飾圖案的法國佳品”。日式西裝則“更合適東方人瘦削的體形”。④漸進式發展:法國和日本服飾文化的變遷伴隨對外交往,貿易的發展面發展。(三點)【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8世紀法國。原因:據材料“18世紀中后期‘中國風’的流行迅速達到了西方對中國審美的頂峰”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潮,而啟蒙思想借助中國文化,宣傳自己思想,推動了中國風在法國的盛行,這適應了當時法國社會和經濟轉型的需要。所以,可以從法國社會和經濟的轉型;啟蒙運動的影響;法國王室與貴族的推動等角度進行分析。(2)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近代法國和日本。共同之處:據材料“路易十四穿著中式服裝,坐著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轎在舞會上亮相”“日本上到高官下至下級官吏,幾乎人人都戴著帽子,穿著西式大衣”可知,兩個國家對外國文化借鑒與包容:法國借鑒并采用了中式服飾,日本推廣西服,中國服;據材料“我喜歡的并不是中國瓷器,而是華托(洛可可主義宮廷畫家)風格的、帶點異域裝飾圖案的法國佳品”“這些西服做工講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特征,板型更合適東方人瘦削的體形”可知,兩個國家都凸現本土化、民族化:法日兩國服飾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本土知識、信念、藝術和習俗等特征;據材料“華托(洛可可主義宮廷畫家)風格的、帶點異域裝飾圖案的法國佳品”“這些西服做工講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特征”可知,兩個國家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創新:法國的“中國風”是“帶點異域裝飾圖案的法國佳品”。日式西裝則“更合適東方人瘦削的體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個國家的服飾文化變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漸進式發展,如法國和日本服飾文化的變遷伴隨對外交往,貿易的發展面發展。20.示例:觀點一:咖啡館文化發展呈現平民化趨勢論證:19世紀工業革命后,工人階級崛起,羅素咖啡館以0.1先令/杯的廉價咖啡和平民化空間,成為憲章運動的集會場所。這一現象打破了傳統精英對公共空間的壟斷,反映了工人階級通過消費實踐爭取社會話語權的訴求。憲章運動(1836-1848)作為英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工人運動,其依托咖啡館等公共空間組織活動,體現了社會生活從貴族特權向大眾參與的轉變。20世紀消費民主化與中產階級壯大,星巴克將咖啡消費從階級符號轉化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日常社交需求(人均消費2-3美元)。這一模式契合了二戰后西方福利國家建設、教育普及和消費信貸發展所催生的中產階級擴張。連鎖咖啡品牌的大眾化,使咖啡館從精英專屬轉向平民化社交場域。總之,隨著生產技術革新、生產、消費的全球化,咖啡成本大大降低,政治上的民主化也推動了咖啡的普及,咖啡由精英專屬消費品成為大眾消費品。觀點二:咖啡館文化發展呈現精英化趨勢論證:19世紀工業革命促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迅速積累起巨額財富,新興資產階級通過物質符號鞏固身份地位,白廳咖啡館通過奢華容器和準入限制,構建了貴族與資產階級的社交壁壘,以彰顯經濟與文化資本的精英地位。2020年藍瓶咖啡館推出27美元的“翡翠拿鐵”,以限量銷售、奢侈品營銷重塑咖啡的符號價值。這種策略繼承了19世紀精英消費的邏輯,通過稀缺性和高昂價格將消費與身份綁定,精英階層借此維持文化權威。總之,通過打造“高端”品牌將咖啡消費包裝為品味與身份的文化象征,這種趨勢在全球化背景下尤為顯著,高價咖啡館成為全球精英的社交標志,強化了城市空間的階層分化。其他觀點如:咖啡館文化發展呈現兩極分化或者中間階層化;咖啡館文化隨時代變遷而變化等言之有理,同等給分。【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威斯敏斯特區的‘白廳咖啡館’‘僅允許議員、貴族’等精英入場”“以‘多數人承擔得起的奢侈品’為定位(人均消費2-3美元),此后迅速發展為全球知名連鎖品牌”可知,咖啡館文化發展日益平民化,因此可以擬定論點為咖啡館文化發展呈現平民化趨勢,關于闡釋可從工業革命對社會階級結構變動的影響、羅素咖啡館對廉價咖啡和平民化空間的影響、憲章運動對貴族特權的沖擊、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對咖啡平民化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咖啡日益平民化這一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又如根據材料“威斯敏斯特區的‘白廳咖啡館’‘僅允許議員、貴族’等精英入場”“而2020年紐約“藍瓶咖啡館”推出限量款‘翡翠拿鐵’,單價27美元,需提前兩周預訂”可知,咖啡館文化發展呈現精英化趨勢,關于闡釋可從工業革命對資產階級發展的影響、咖啡館文化對精英人士身份的定位、精英階層借此維持文化權威及強化城市空間的階層分化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咖啡文化的精英化趨勢的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