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鄉土中國》整本書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研究中國鄉土社會的經典學術著作。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通過14篇深入淺出的論文,構建了“差序格局”、“禮治秩序”、“血緣地緣”等一系列核心概念。這些概念系統地闡釋了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結構與文化特征。全書語言雖然平實,但其內涵卻非常深刻,它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備了文學作品的美感。因此,這本書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文本。在教材設計方面,我們以“整本書閱讀”為主線,通過梳理概念、分析論證、聯系現實等環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社會的文化基因,提升學術著作閱讀能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學情分析1. 認知基礎: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議論文閱讀經驗,但是學術著作中涉及的社會學概念和理論框架,對于他們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2. 思維特點: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逐步發展,但是他們對于“差序格局”、“無為政治”等抽象概念的具象化遷移能力相對較弱。3. 學習需求:學生需要突破碎片化閱讀的習慣,掌握整本書閱讀的策略;同時,他們也需要通過鄉土文化來理解當代社會現象,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學目標一、思維發展與邏輯建構1. 通過概念辨析與思維導圖繪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差序格局”等核心概念的內涵及其邏輯關系。2. 分析費孝通先生在對比論證、案例論證等學術寫作手法中的應用,幫助學生建構起學術著作閱讀的理性思維框架。二、文化理解與批判性思考1. 探究鄉土社會的文化特征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幫助學生形成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視角。2. 聯系“中國式人情關系”、“鄉村振興政策”等現實問題,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反思鄉土文化的當代價值。三、語言運用與學術表達1. 通過學習學術著作的精準語言表達,指導學生撰寫內容提要與評述性讀書報告。2. 通過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訓練學生將學術觀點進行口語化表達與邏輯化輸出。重難點分析重點:在深入研究和理解相關學術領域時,我們應當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核心方面。1. 核心概念體系的構建是理解任何學術領域基礎中的基礎,例如在社會學研究中,差序格局、禮治秩序、血緣地緣等概念是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關鍵。2. 學術論證邏輯的分析對于提升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至關重要,例如在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一書中,作者運用了對比論證和例證法等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國農村社會的復雜性。難點:在學術研究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挑戰性的難題,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1. 抽象概念具象化遷移是一個難點,例如如何將“差序格局”這一抽象概念具體化,并用它來解釋現代社會中的“熟人社會”現象。2. 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沖突的辯證分析也是一個難點,例如探討“無訟”這一傳統理念在當代法治社會中所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破題導入——從“鄉土”到“中國”情境導入:1. 短視頻觀察:播放《舌尖上的中國》片段(村民集體制作臘肉場景),提問:“為什么鄉土社會強調‘一家有肉百家香’?”2. 熱點話題討論:展示“春節返鄉潮”數據圖,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中國人對‘老家’有強烈歸屬感?”任務一:初探鄉土性1. 概念速寫:分組繪制“我心中的鄉土社會”思維導圖,標注關鍵詞(如土地、家族、習俗)。2. 文本印證:速讀《鄉土本色》,對比費孝通的“土氣”定義與學生初繪導圖的異同,修正認知偏差。> 示例問題:費孝通說“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這與現代城市“地鐵族”的生活有何反差?第二課時:概念解碼——差序格局的波紋效應情境導入:1. 語言現象分析:對比中英文親屬稱謂(如“堂姐”vs.“cousin”),提問:“為什么中文親屬稱謂更復雜?”2. 生活案例遷移:呈現“家族微信群”截圖,討論:“為什么群里發言總以‘@長輩’開頭?”任務二:差序格局深度探究1. 對比閱讀:精讀《差序格局》中“捆柴”與“水波紋”比喻,完成雙氣泡圖:團體格局:界限清晰、權利平等、個人主義差序格局:伸縮自如、差等次序、自我中心2. 角色扮演:模擬“鄉村糾紛調解”場景,學生分別扮演族長、村民、外鄉人,體驗“攀關系、講交情”的行為邏輯。案例解析:問題:費孝通說“差序格局中道德是私人化的”,如何理解“幫親不幫理”現象?解答思路:從《系維著私人的道德》提煉“道德半徑”概念,結合《孔融讓梨》故事說明道德標準的彈性。第三課時:邏輯重構——禮治與法治的碰撞情境導入:1. 影視對比:觀看《秋菊打官司》(鄉土社會)與《人民的名義》(法治社會)片段,歸納沖突解決方式的差異。2. 數據透視:展示“中國農村調解成功率85%”的統計數據,引發對“無訟”理念的討論。任務三:論證邏輯梳理1. 思維導圖繪制:以《禮治秩序》為核心,關聯《無訟》《長老統治》篇目,構建“鄉土權力體系”樹狀圖:主干:禮治秩序 → 分支:教化權力、長老統治、無訟理念2. 辯論賽:正方“鄉土社會更需要禮治”,反方“現代社會必須依賴法治”,結合《鄉村振興促進法》條文展開攻辯。問題探究:問題:費孝通認為“法律下鄉可能貽害農民”,是否與當前“送法下鄉”政策矛盾?解答思路:從《再論文字下鄉》提取“文化基礎論”,分析普法宣傳需結合鄉土倫理的必要性。第四課時:現實觀照——鄉土文化的當代鏡像情境導入:1. 田野調查報告:展示學生暑期調研成果(如“農村空心化”“祠堂功能變遷”),引出鄉土社會轉型議題。2. 科技前沿鏈接:介紹“數字鄉村”建設案例(如淘寶村、快手直播助農),探討科技對鄉土性的重塑。任務四:文化批判與創新1. 概念遷移:用“血緣地緣”理論分析“北上廣深漂族”的“同鄉會”現象。2. 政策建言:分組設計“鄉村振興文化方案”,需包含“傳統技藝活化”“鄉規民約創新”等要素。案例庫:現象:福建土樓申遺成功但年輕居民外流 → 分析:從《血緣和地緣》解讀“地緣優勢取代血緣紐帶”。課堂總結1. 概念體系:在本節課中,我們深入探討了與鄉土性相關的幾個核心概念,這些概念構成了我們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文化的重要框架。首先,我們從鄉土性開始,這是指中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與土地緊密相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鄉土性是理解中國社會的基石,它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接著,我們討論了差序格局,這是指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非平等,而是根據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角色來確定相互之間的交往方式和行為準則。然后,我們分析了禮治秩序,這是指在中國古代社會中,通過禮儀和規范來維持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的一種治理方式。之后,我們探討了無為政治,這是指在治理國家時采取的一種放任自流、不干預過多的政策理念,強調順應自然和社會的規律。最后,我們提到了血緣地緣,這是指在中國社會中,人們的社會關系和身份認同往往與家族血統和地理環境密切相關。2. 方法論:在本節課中,我們不僅學習了理論知識,還掌握了兩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首先,學術閱讀的方法,我們學習了如何抓取核心概念,理清邏輯關系,并將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其次,我們學習了文化反思的方法,這包括批判性地繼承傳統知識,以及如何創新性地轉化舊有文化,使之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課堂練習案例分析題:某村計劃引入旅游公司開發古村落,村民分為兩派:甲派:主張整體搬遷,按現代社區重建乙派:堅持原址保護,維持傳統生活方式問題:用《鄉土中國》理論分析雙方立場的文化邏輯,并提出調解方案。參考答案:甲派體現“地緣社會”對效率的追求,乙派代表“血緣社會”對傳統的堅守;調解需借鑒“名實分離”思路,在保留建筑外殼(名)的同時創新業態(實),如將祠堂改造為文化體驗館。板書設計一、核心概念1. 差序格局:水波紋·伸縮性·差等性2. 禮治秩序:傳統·教化·無訟二、論證邏輯1. 對比論證(捆柴vs.水波紋)2. 例證法(家族·兩性·調解)三、現實遷移1. 鄉村振興:文化基因與現代轉型2. 社會治理:法治底線與倫理溫度教學反思1. 亮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例如,我們使用了“家族微信群”這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解讀社會學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識。此外,我們還組織了辯論賽,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他們能夠將理論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實踐能力,從而加深對社會學理論的理解和應用。2. 不足:盡管我們努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在對社會學概念進行遷移時,存在機械套用的情況,這表明我們需要增加“概念變形”的辨析訓練,幫助學生更靈活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概念。另外,文化批判環節的時間安排顯得有些緊張,為了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我們計劃設計一些課后延伸調研項目,以便學生能夠在課堂之外繼續他們的學習和探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