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合肥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期中考試四校聯合調研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研究表明,在下圖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遺址(距今約9000~7500年)的碳化植物遺存中,稻谷占食用植物總量的82%,而橡子、菱角等通過采集獲取的野生植物資源占比17%。這可以用來印證( )A.長江流域最早進入農業社會 B.原始農業與植物采集共存C.稻作農業已經取代采集漁獵 D.農業生產呈現多樣性特征2.中國早期文明的演進大致包括:一是多元區域文化兼并、融合導致政體組織逐漸擴大;二是社會矛盾內在動力的作用導致從聚落形成早期國家;三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使文明內涵日漸豐富,出現了新的物質文化與意識形態。據此可知,中國早期文明( )A.展現了石器時代的全貌 B.推動了華夏認同的形成C.體現了內生演進的特征 D.限制了區域之間的交流3.《左傳》記載,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按田畝數量多少征稅;公元前538年鄭國子產“作丘賦”,按土地數量征納軍賦。這反映出( )A.土地私有化推動賦稅制度的轉型 B.土地國有制度得到強化C.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基本模式 D.中央集權體制雛形出現4.下表是南北朝及隋朝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情況。這些調整( )南北朝時期 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且數量極多隋文帝 罷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隋煬帝 改州為郡,并對郡縣大加省并A.有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現象C.加強中央對地方機構的監察 D.推動了君主集權體制重建5.下表中唐宋間人口與耕地的數量在官方統計與實際層面的差異呈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是( ) 人口數量 耕地數量唐天寶十四年 北宋大觀四年 唐天寶年間 北宋元豐六年官方統計數額 52919309 46734784(男丁) 8700余萬(總人口) 4.84億畝 4.617億畝學者估算實際數額 7000—8000萬 約1億 6.2—6.8億畝 7—7.5億畝注:北宋官方人口統計數據僅為男丁數量,歷史學家據此推算當時總人口為8700余萬A.土地政策的調整 B.賦稅制度的變革 C.社會管控的松弛 D.疆域面積的盈縮6.下圖為明清時期文人游記行程分布圖,橫坐標序號代表不同文人撰寫的游記中記錄的行程次數,縱坐標起始年份反映行程開始時間。這表明( )A.交通水利工程興修決定文人出行意愿 B.重大歷史事件影響文人旅行活動C.明清游記的數量與王朝興衰密切相關 D.經濟重心南移助推地區游記創作7.明中葉以后,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這引起了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們的關注,他們對以銀為幣和賦稅征銀問題發表了不少看法,見下表。這些主張( )代表人物 主張黃宗羲 “當今之世,宛轉湯火之民,即時和年豐無益也,即勸農沛澤無益也,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顧炎武 “田野之氓,不為商賈,不為官,不為盜賊,銀奚自而來哉!”王夫之 “其物愈多,而天下愈貧",使";財亟聚于上,民日貧餒而不自知。”A.順應了社會轉型的趨勢 B.意在批判封建專制制度C.強調重農抑商的必要性 D.體現了傳統儒學價值觀8.下圖是1820—1920年“科學”與“格致”詞匯的使用頻次對比,可以反映一定時期的歷史狀況。該圖反映了( )A.西學傳播遭遇阻礙 B.理學思想仍占主流 C.洋務運動方興未艾 D.民族危機不斷加深9.對下圖中戰役取得勝利的認識正確的是( )A.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企圖B.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C.抗戰以來中國軍隊正面戰場最大勝利D.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振奮了抗戰精神10.198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在重慶市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具體措施包括實行利改稅的體制,改善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進一步健全經濟責任制,改革工資獎勵制度等。這表明當時( )A.對外開放從沿海地區深入內地 B.中央作出三線建設戰略部署C.國家重視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 D.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逐步轉變11.古代西亞文明在文字、法律與技術領域深刻影響了人類發展進程。考古學家在蘇美爾城邦遺址中發現大量泥板文書,內容涵蓋數學計算、土地契約與神話史詩。古代西亞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是( )A.創立了以雅典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 B.制定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C.編制了基于六十進制的天文歷法系統 D.推廣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書寫方式12.14—15世紀,西歐耕地面積減少,農業與畜牧業相結合,英國的養羊業、尼德蘭的奶牛業都得到較大發展。與此同時,大量谷物向遠地運輸的情況日益普遍,法國朗格多克的糧食被販運到意大利熱那亞等地。這些現象( )A.反映出農業資本主義的產生 B.沖擊了西歐的封建莊園體制C.體現了西歐王權加強 D.受到商業革命的影響13.英國東印度公司為給日益擴大的殖民和貿易活動提供穩定的資金,規定1657年以后要通過擴大發行信用債券的方式,利用信貸基金、英格蘭銀行等代理機構進行公開籌資,從而形成一種比較長久的資本結構。這說明( )A.商業經營形式發生重大轉變 B.資本輸出成為殖民擴張主要形式C.近代金融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D.政府在海外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14.戰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圍繞日本侵略戰爭,審理了“共同謀議”(即“總體戰爭計劃”)與“實行”兩類反和平罪。在法庭的認定中,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反和平罪走向“實行”的開端,而在此之前的“共同謀議”之罪,依據明確的國際法之規定,1928年被認定為追溯其侵華罪行的起始時間。對日本法西斯反和平罪行起始時間的確定( )A.徹底清算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 B.以《國聯盟約》為主要依據C.體現出國際法實施中的局限性 D.以《非戰公約》為明確依據15.下表是1928—1937年蘇聯國家預算與工業發展利潤提成的部分情況。據表可知,這一時期蘇聯( )年份 國家預算對工業的撥款 (百萬盧布) 工業給國家預算的實際利潤提成 (百萬盧布)1928—1929年 1250.2 641.31933年 13728.6 4168.01937年 15300.0 6500.0A.農業發展為工業提供了資金 B.工業利潤是國家預算主要來源C.國家政策推動工業快速發展 D.經濟發展受國際形勢影響較小16.下圖為美國學者克里夫頓·摩根等人根據真實數據編制的二戰后美國作為主要發起方的經濟制裁次數及趨勢圖。它表明( )A.多極化趨勢削弱了美國制裁效果 B.二戰后單邊主義制裁取代了多邊制裁C.美國經濟制裁目標對象日益分散 D.制裁頻率明顯上升反映美國霸權確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遼、金、元時期,北京已逐漸顯露出作為控制游牧與農耕兩大區城的獨特優勢……事實上,元朝“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現在北京的政治中心與江南經濟中心的有機結合上。正如錢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賴江南,當時遂創始有海運。”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著唐末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趨勢。只有統攝南北各自的優勢,才能穩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才能有效管控農耕與游牧兩大區城。……成祖遷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轉折,也是15世紀初葉中國歷史的重大變化,解決了中國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時代的定都難題,使“大一統”中國從此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摘編自田澍《明朝遷都北京與多民族國家治理》材料二 清入關后,密切關注邊疆事務,苦心經營,完成了對邊疆地區的統一,建立起一個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鞏固的“大一統”帝國。為了樹立“大一統”正統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統”理論中“華夷之辨”的內容,改造為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觀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統”政權為核心、以政權承緒關系為主線、取消華夷之別為特征的正統論,并將其貫徹于歷史評斷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摘編自劉正寅《“大一統”思想與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據材料一,從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前期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措施。(6分)18.(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下表是某歷史興趣小組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整理的歷史年表。時間 事件1840年6月 英國政府派全權代表懿律率領海陸軍,開進廣州海口1842年 魏源寫成50卷的《海國圖志》1851年1月 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1857年冬 英法聯軍進攻廣州城19世紀60年代 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發起洋務運動1895年4月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1898年6月—9月 康有為輔助光緒帝推行了維新變法1900年 義和團運動達到高潮;八國聯軍侵華1911年10月10日 新軍下級軍官熊秉坤率隊攻入武昌總督衙門,起義爆發1915年9月 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開始從該興趣小組整理的歷史年表中,提取相關信息確立一個主題,并予以敘述。(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共產黨宣言》材料二 雖然直到1917年俄國革命,社會主義者沒有贏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權,但是他們的批評,連同保守者和自由主義者一起,在說服政府革除早期工業化的弊端,為工人階級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擴大了男性公民選舉權,財產資格的限制大大降低,這為最終實現男性公民的普選權鋪平了道路……19世紀80年代,德國在奧托·馮·俾斯麥的領導下,引入醫療保險、失業補償金與養老金,為勞動大眾提供社會保障。——[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通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材料三 本本主義的社會科學研究法也同樣是最危險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證明了是對的。——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1)據材料一,指出“工人革命”的目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克思提出這一理論的經濟和思想基礎。(6分)(2)據材料二,概括“工人革命”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作用。說明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之間的關系。(5分)(3)據材料三,歸納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結合20世紀20年代中國革命的史實,說明這一主張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主要表現。(3分)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7年6月,針對歐洲國家普遍出現的經濟困難,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經濟援助計劃,即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對西歐國家的經濟復蘇起了很大作用,為美國利用經濟手段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摘編自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歷史 必修第一冊》材料二 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將通過切實提高“一帶一路”的實施質量,穩步走向世界,致力于更加開放、包容、聯動、可持續和以人民為中心的世界經濟與人類發展。有人熱衷于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實踐,相關雜音不時花樣翻新,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輸出模式論”“債務陷阱論”“建立勢力范圍論”“經濟掠奪論”“另起爐灶論”等等。——摘編自阮宗澤《“一帶一路”:塑造共享的21世紀》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馬歇爾計劃提出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有關“一帶一路”雜音中的某一個觀點簡要評說。(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正確,符合邏輯。)安徽省合肥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期中考試四校聯合調研歷史試題參考答案2025.04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A A B B D D D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A D C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7.(12分) 【答案】 (1)原因:北京處于農牧文明的交界地帶,戰略地位重要;(1分)元朝的政治格局為明朝提供了借鑒;(1分)遼金元長期經營奠定了北京的國都基礎;(1分)南北漕運、海運發達;(1分)順應了唐宋以來南北民族交融的新趨勢;(1分)解決了中國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時代的定都難題,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國家。(1分)(2)措施:簽訂《尼布楚條約》,擊敗準噶爾部、平定大小和卓等,完成對邊疆地區的統一;(2分)確立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觀念;(2分)設置專門機構、派遣官員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2分)18.(12分) 【答案】示例一主題: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2分)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由西方列強發起的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一批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分)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結果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分)之后,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運動。(2分)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分)總之,鴉片戰爭后的數十年間,清政府被迫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記錄了近代中華民族的屈辱。(2分)示例二主題:近代中國史是一部探索史。(2分)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2分)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2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革命派為挽救民族危亡,先后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雖然最后以失敗而告終,但卻沖擊了舊的封建體制,在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新思想的傳播和社會風俗的進步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2分)基于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從創辦《青年雜志》開始,發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2分)總之,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先進的中國人從“器物”到“制度”再到“觀念”,不斷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2分)19.(14分) 【答案】 (1)目的: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2分)經濟基礎: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分)思想基礎: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2分)(2)客觀作用:擴大公民選舉權;1分)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或推動了西方國家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2分)關系:相互促進(馬克思主義指導工人運動;工人運動豐富馬克思主義)。(2分)(3)看法: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1分)思想方面的主要表現:“工農武裝割據”理論。(1分)實踐方面的主要表現: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1分)20. (14分) 【答案】(1)背景:戰后西歐百廢待興;美蘇在歐洲爭奪勢力范圍;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大幕緩緩拉開;美國對外輸出過剩產能之需要。(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2)評說:雜音中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是對“一帶一路”的故意抹黑。(2分)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中國與關聯國家共同發展,共享經濟發展成果;(2分)“一帶一路”意在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分)馬歇爾計劃是幫助西歐經濟恢復以穩定西方世界,但根本目的是控制西歐。(2分)所以中國“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有根本不同。(2分) (舉其他雜音評說,言之成理即可相應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