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歷史試題2025.04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詩經》中有大量詩歌提到了商周時期人們普遍種植的作物,其農作物詞匯的詩歌采集地分布如圖所示。據此可合理推知,當時( )(備注:黍:大黃米;稷:干旱谷,有時也指黍或高粱;禾:即粟,小黃米,后也指水稻;秬:黑黍子,古人視為嘉谷;來牟:大小麥子統稱;稌:糯稻)A.已經形成南稻北粟的種植格局 B.農業活動較集中于黃河中下游C.小農精耕細作主導農作物生產 D.黍和稷開始成為主要糧食作物2.自漢代始,涉及王昭君題材的古典詩詞多以“昭君怨”為主題,將其塑造成一個離鄉遠嫁的薄命女子。宋代以后,長期被淚水浸泡的昭君,有了悲壯慷慨的光輝,常與屈原聯在一起被詩人們詠嘆,成為家國氣象的象征。這主要是基于( )A.文學風格更能表達豐富情感 B.政治化的情感性引申與附會C.文人的際遇與家國天下抱負 D.倫理道德教化的邏輯和理想3.有學者指出,唐代前期的世家大族子弟政治傳統、掌故熏染深厚,一旦從政就應對有方。而積漸到晚唐,世家大族逐步墮落,參加科考的寒門子弟專心在文選詩賦,或是經籍記誦,“門第教訓沒有了,政治傳統更是茫然無知”。這說明晚唐的科舉制( )A.促進了社會公正 B.與人才培養脫節C.摧毀了門閥政治 D.擴大了統治基礎4.表1為《部分省方志中關于辣椒最早記載情況表》,此表可用于( )表1省份 最早年份 所查方志浙江 1671 《山陰縣志》遼寧 1682 《蓋平縣志》湖南 1684 《邵陽府志》河北 1697 《深州志》A.合理推斷辣椒在中國傳播的路徑 B.準確把握辣椒傳入中國的時間點C.分析亞洲與美洲間的物種大交換 D.研究物種傳入對飲食結構的影響5.有學者指出:乾隆后期的“大清帝國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就越來越落后,越來越被動,因而越來越異化,終于從一個雄強一世的東方大帝國、一個中央王國,異化為一艘在怒海驚濤中下沉的破船。”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基于( )A.東西方發展趨勢迥異 B.清朝綜合國力的衰退C.中國經濟發展的停滯 D.西學東漸局面的形成6.19世紀晚期,晚清學者陳虬在《經世博議》中說:“夫科目者,人材之所出、治體之所系也。今所習非所用,宜一切罷去,改設五科:曰藝學科;曰射;曰算……曰西學科,分光學、電學、汽學、礦學、方言學、化學六門,試以圖說、翻譯。”據此推知,這一主張( )A.促進了西學傳播渠道的有序化 B.說明科舉考試的程序亟待完善C.遭到封建統治力量的全面抨擊 D.迎合了國內對實用人才的需求7.20世紀初,湖北革命黨人在知識分子、新軍中大量散發《警世鐘》、《猛回頭》等書刊。李健侯回憶稱:“辛亥前的幾年間,在我們學校里,很多禁書都流行著。”而當時的主管部門竟然視而不見。據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漢爆發主要是因為該地( )A.宣傳得力和社會心理變化 B.新軍的革命性較強C.新式教育解放了人們思想 D.政府已經失去民心8.1922年5月,彭湃到廣東海豐地區開展農民運動,起初并未獲得農民的信任,后來通過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大量培養農運人才,一年后,運動區域迅速擴大,農運會成員從數十人增加到二十余萬人。這一變化反映出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 )A.提升了農民階級的文化素養 B.推動國民革命運動快速發展C.壯大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力量 D.依據革命實際調整斗爭策略9.1929年10月,福建才溪蘇區發動群眾投資入股,建起了中央蘇區第一個集體所有制性質的消費合作社——才溪區消費合作社。1931 年,才溪創設了勞動合作社,成立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勞動合作社委員會。上述做法( )A.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的范圍 B.有利于工農民主政權的創建C.踐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精神 D.打破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10.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它曾創造了我國改革史的多個“第一”。如表所示,其反映了深圳( )時間 內容1980年 在中外合資企業竹園賓館和友誼餐廳第一個試行企業勞動合同制。1980年 第一個改革工資制度,將市場機制引入工資分配領域。1983年 深圳寶安聯合投資公司發行中國第一張股票,中國大陸第一家股份制企業誕生。1984年 第一個取消各類票證,終結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票證制度。1987年 第一次進行國有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引發中國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場革命”;成立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A.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試驗點 B.是新時期經濟改革的方向標C.開發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D.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已轉移1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是理論家的“自我設計”,也不是簡單的經濟增長以后的水到渠成,而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善于將“思想進程”與事物自身的“歷史行進”相結合。這句話表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A.根植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B.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C.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密切關聯 D.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12.中世紀西歐的經院哲學家認為靈魂高于肉體,來世的得救高于現世生活,但他們也歌頌人性的尊嚴;12世紀的抒情詩歡呼四季之美,贊美愛情的歡樂;13世紀的雕刻家更注意對人類如實描繪,人物雕像變得更合乎自然比例,面部的表情也更加如實。這反映出人文主義在西歐( )A.已深入各階層 B.源于宗教信仰 C.歷史較為久遠 D.促進思想解放13.閱讀下表,由表格中的信息,可以推知近代法國( )時間 法國近代法律名稱1791年 1791年憲法1793年 “雅各賓憲法”1795年 共和國三年憲法1799年 共和國八年憲法1801年 共和國十年憲法1803年 共和國十二年元老院整體決議案1814年 波旁王朝《欽定憲章》1848年 1848年憲法1852年 1852年憲法1875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A.政局長期不穩 B.復辟勢力主導 C.當權政黨軟弱 D.民主力量渙散14.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而使發展中國家的長期債務在1973~1980年間年增24.6%。80年代初,發達國家為治理“滯脹”采取緊縮通貨政策。由此可知,發展中國家( )A.經濟獲得迅速發展 B.外部經濟環境相對寬松C.與西方的差距逐漸縮小 D.債務負擔不斷增加15.著名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國世界》中指出:“蘇聯解體了。對美國而言,這是個災難!……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蘇聯的存在,才給了美國與其盟國結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協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雙方都不得輕舉妄動,都得阻止任何導致核戰的可能。而今,蘇聯對那些國家的約束作用沒有了。”這說明( )A.蘇聯解體并非美國所愿意看到 B.美國失去了推行霸權的原動力C.冷戰結束世界不穩定因素增加 D.蘇聯對一些國家的約束很重要16.當前應對人類社會日益嚴峻的問題與挑戰,相當一部分非西方國家的危機應對和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并在全球治理的參與過程中更加活躍,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高度不安,并加以遏制。這反映出( )A.意識形態對峙的加劇 B.亞非拉國家地位提升C.西方國家勢力的衰退 D.國際治理體系的變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對于中國古代基層社會治理學者秦暉先生將其概括為:“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而中國古代的鄉紳因其文化上的獨占性、政治上的特殊性、經濟上的有閑性、地域范圍的接近性而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角。古代的鄉紳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卸任官員;第二類是暫居鄉里的官僚;第三類是無功名無官職的鄉里領袖;第四類是自由紳士。在血緣宗親與有限地域范圍下的鄉紳階層,憑借其聲望、學識等樹立權威,利用宗法家族倫理制度規約著鄉村社會秩序,具有鄉村事務的參與者、政府和村民的中間人以及鄉村事務的領導建設者的多重身份。中國古代的這種“鄉紳之治”促進了基層自治,協調了國家權力,節約了行政成本。——摘編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國古代“鄉紳之治”:治理邏輯與現代意蘊》材料二民國時期,無論是直隸翟城村的自治,山西村制,還是南京國民政府的鄉村自治都采取過一系列的自治措施。第一,政府頒布了一些法律法令。第二,成立了自治機關,如翟城村成立了村公所。這是自治的執行機關,并由村公所組織村會,從而組成議決機關。山西組織了村民會議,成立息訟會,組織保衛團等組織。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了鄉鎮民大會、鄉鎮公所、鄉鎮監察委員會。第三,選舉組成自治公務人員。第四,成立了一系列的自治團體。如翟城村組織成立了公安協會、教育協會、建設協會、農民協會等,每個協會下又分多個部門。第五,發展衛生交通等活動,改善社會風氣,豐富村民的生活。——摘編自廖建林《民國鄉村自治的教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鄉紳之治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鄉紳之治相比近代鄉村自治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9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隨著對“新世界”的逐步“發現”,歐洲殖民者開始不斷尋求對殖民地的“正當”占取。15—16世紀,歐洲殖民者以“發現論”征服西半球,攫取土地等各類資源,無形中塑造了作為國際法形成基礎的地球空間秩序。這一時期的“發現論”主要作用于尚未被殖民者占有的非歐洲土地,而無論土著是否事實上占有土地。15世紀中期,大力推行殖民擴張的西葡兩國注重運用在11世紀被重新發現的羅馬法,以法律手段主張對尚未發現的近海島嶼享有管轄權、財產權。17—18世紀,英國用“有效占有論”回應西葡兩國,認為只有建立“有效統治”才能成為真正的財產權人,方能符合萬國法。——摘編自萬立《近代早期的國際法理論與歐洲殖民帝國對殖民地的“財產化”》材料二15世紀以后,歐洲人根據文明程度的差異,把已知世界的不同區域劃分為若干等級,將歐洲置于該等級體系的頂端,體現了歐洲中心主義下的權力秩序,歐洲自視為世界的中心,認為這種中心既是地理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摘編自艾仁貴《從“陸地三分說”看歐洲中心主義下的洲際想象》(1)根據材料一,歸納“發現論”和“有效占有論”的異同。(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發現論”“有效占有論”形成的共同原因。(4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表4新中國票證供應制度大事記(部分)時間 大事1953年 政務院頒布《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命令》,新中國糧食統購統銷制度正式確立,規定糧食統一由居民憑借購糧證或戶口簿在國營商店購糧。1955年 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四證三票制度”,即: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證、工商行業用糧供應證、市鎮飼料供應證和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轉移證;全國通用糧票、地方糧票和地方飼料票。1957年 商業部印發肉票,此外還對煙酒糖票、蛋票、豆制品票、糕點票以及各類副食進行計劃供應。1988—1990年 國家先后取消煙酒票、肉票、蛋票及糖類等副食票。1992年 各省市相繼放開糧食價格。1993年 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中正式宣告取消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的舉措,“四證三票”隨之全面取消。——摘編自李贏《票證:家國巨變的方寸記憶》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票證·見證”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結構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條理清晰)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據考古發現,東阿拉伯數字在元代已由穆斯林傳入中國。1956年冬,在西安東北方向發現了斡耳垛元代安西王府舊址。1957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這個遺址進行了勘查。在夯土臺基中出土了一塊方形鐵板,上面鑄有數字,數學史家嚴敦杰考證,就是東阿拉伯數字。1610年,利瑪竇寫有《理法器撮要》,這是一本介紹歐洲宇宙論和天體測量方法的著作,全書共分三卷,第一二兩卷講述宇宙論。第三卷介紹天體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在這卷中,在介紹了9種測量工具之后,又介紹了5種幾何作圖的方法,即“五法總要”。在圖示中,有兩條平行線,在平行線的上面還有一條斜截線。兩條平行線每一條都分成19等分,并標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這19個阿拉伯數字。在這幅圖下面的文字中有:“以上即漢字自一至十九數目也”,這顯然是利瑪竇向中國讀者所做的一種解釋。這便是西阿拉伯數字,也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阿拉伯數字。——摘編自黃河清《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歷史及其名稱的產生和演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推測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路徑,并分析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原因。(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中能夠印證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史料類型。如果需要進一步探究西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時間,指出還可以收集補充的材料。(5分)2025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B A A D A D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D C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原因:小農經濟的影響;中央權力難以完全觸及鄉村;政府節省行政成本的需要;儒家思想影響;宗族制度和宗法觀念影響;鄉紳自身的特點等。(4分,任意4點)特點:鄉紳是鄉村自治的主體;成為鄉紳的條件較多,鄉紳人數少;鄉紳是連接官民的中間人等。(3分)(2)特點:政府主導;注重立法;建立自治機關;主體范圍擴大;具有民主色彩;成立自治團體。(6分)意義:有利于鄉村風氣改善和社會發展;推動鄉村治理從傳統走向現代;為現代新農村建設提供借鑒。(3分)18.【答案】(1)同:本質上都是一種殖民手段;都是為了構建歐洲主導的世界秩序;都強調法律的作用;都注重對殖民地財產的占有。(4分)異:“發現論”的主導者是西葡兩國,強調殖民的先后順序;“有效占有論”的主導者是英國,強調對殖民地的有效統治。(6分)(2)共同原因:新航路開辟后歐洲進行對外殖民擴張的需要;各國在殖民過程中形成利益沖突;“歐洲中心論”思想的影響;近代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4分)19.【答案】(14分)示例:票證·見證票證供應制度的變遷是新中國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見證。(2分)新中國成立之初,物資短缺,伴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國家統一調配資源和消費品,優先保障工業化與城市基本生活供應。這一時期,票證供應制度逐步形成。國家實行統購統銷制,陸續發行糧票、肉票等多種票證。(5分)改革開放后,城鄉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消費品緊缺的狀況得到徹底改善。這一時期,政府取消糧票、肉票等票證,各省放開糧食價格,憑票供應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逐漸減弱并最終退出歷史舞臺。(5分)可見,新中國票證供應制度的變化體現了時代的變化,見證了新中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2分)20.【答案】(1)路徑: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2分)。原因:中西文化交流頻繁;東西方貿易的繁榮;西學東漸。(3分)(2)史料類型:元代安西王府舊址方形鐵板:實物史料;利瑪竇《理法器撮要》:文獻史料。(2分)收集補充的材料:中外公私文書檔案;個人書信和日記;采用西式阿拉伯數字相關記載的實物。(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