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遼寧省高考歷史訓練卷(2)(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遼寧省高考歷史訓練卷(2)(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5年遼寧省高考歷史訓練卷(2)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
1.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君主作出重大抉擇時,會根據多名占卜官員的意見,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方式進行決議。戰(zhàn)國游士多敢于和君主分庭抗禮,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態(tài)度相待。材料旨在說明(  )
A. 統(tǒng)治方式帶有迷信色彩 B. 原始民主傳統(tǒng)仍有影響
C. 君主權力受到較大限制 D. 游士敢于挑戰(zhàn)君主權威
2.下列屬于康熙對中華文明所作的貢獻有(  )
①削平三藩,鞏固統(tǒng)一;統(tǒng)一臺灣,開府設縣
②反擊侵略,簽訂條約
③親征朔漠,和善蒙古
④興文重教,編纂典籍;引進西學,學習科技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東晉時期,從北方南渡而來的人口被稱為“僑人”,東晉設置與僑人原籍同名的州、郡、縣對其進行管理,稱為僑州、僑郡、僑縣。起初東晉給予僑州郡縣有戶籍的僑人免除賦役的優(yōu)待,而且對僑州郡縣的豪強大族蔭庇人口的做法也未加以限制。東晉的上述做法在當時(  )
①鼓勵了北方人口南遷
②有利于江南地區(qū)開發(fā)
③帶來了一些社會隱患
④導致了東晉政局動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當代學術界認為宋朝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有信息革命、軍事革命、商業(yè)革命、能源革命、文學革命等,與此觀點相應的史實說明正確的是(  )
①信息革命 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和推廣
②軍事革命 戰(zhàn)場開始使用火炮等火藥武器
③商業(yè)革命 商業(yè)活動突破時空限制,出現(xiàn)繁華商業(yè)街
④文學革命 蘇軾以清淺婉約的語言入詞,不避俚俗,打破了詩與詞的界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昌南鎮(zhèn)產白瓷質地優(yōu)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zhèn),從此景德鎮(zhèn)民聞天下。下列關于景德鎮(zhèn)的“歷史名片”與史實不符的是(  )
A. 唐三彩 B. 著名“瓷都” C. 商業(yè)都會 D. 手工工場
6.如圖是中國近代工業(yè)廠數(shù)和資本統(tǒng)計圖(部分),影響這一時段工業(yè)發(fā)展情況的共同因素是(  )
A. 列強放松對華侵略 B. 自然經濟的發(fā)展 C.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D. 政府政策的支持
7.1930年前外國在華銀行歷年設立情況統(tǒng)計表(含在華總行及其分行。單位:家),以下相關解讀,正確的是(  )
甲 乙 丙 丁
1894年前 16 2 0 2
1895—1913年 5 15 5 33
1914—1930年 11 13 40 103
資料來源:朱蔭貴《抗戰(zhàn)爆發(fā)前的外國在華銀行》
A. 甲為英國,甲午戰(zhàn)爭后對華資本輸出減弱 B. 乙為美國,一戰(zhàn)前后成為侵華的主要國家
C. 丙為法國,一戰(zhàn)爆發(fā)前在華經濟勢力最小 D. 丁為日本,甲午戰(zhàn)爭后侵華勢力急劇擴大
8.1937年至1945年,黨領導山西根據地開展了“戲劇運動”,比較成功的劇目有李伯釗的話劇《母親》《村長》,洪荒的《“九一八”的前夕》,還有群眾編演的《活捉鬼子兵》等街頭劇。它們都善于抓取敵后現(xiàn)實斗爭的片段和民眾生活中的重要課題。可見,山西根據地的“戲劇運動”(  )
A. 開創(chuàng)了武裝斗爭的新形式 B. 擴大了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規(guī)模
C. 鞏固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局面 D. 弘揚了工農民主政權的做法
9. 1954年,王盛烈創(chuàng)作的油畫《閱讀》(如圖)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該油畫體現(xiàn)我國(  )
A. 婦女參與國家建設的風貌 B. 已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
C. 女性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D. 貫徹和落實“雙百方針”
10.1978年底,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1992年初,鄧小平發(fā)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這兩次講話都(  )
A. 促進了經濟特區(qū)的發(fā)展    B. 深化了體制改革
C. 沖破了思想樊籬 D. 推動了對外開放
11.蒙森在《羅馬史》中這樣論述羅馬法的起源:“對羅馬人來說,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并非國王對于所有民社成員發(fā)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構成國家的各權力代表以說明和反駁的方式所締結的契約。”蒙森的論斷說明了羅馬法蘊藏(  )
A. 君權至上的精神 B. 人民主權的精神 C.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三權分立的精神
12.一般而言,中世紀的西歐,商人如果不加入行會就不得在本城經商。13世紀時,西歐行會最普遍、最發(fā)達的是在一些一萬多人口的中等城市,而在對外貿易較為發(fā)達的口岸大城市,行會卻并不普遍。這說明當時的西歐行會(  )
A. 具有壟斷貿易特征 B. 代表小生產者利益 C. 鼓勵開展海外探險 D. 充當基層自治機構
13.讀下圖《世界人口統(tǒng)計圖》( 1968年繪制,單位:百萬) ,對其中人口數(shù)量變化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
①英美等國陸續(xù)頒布奴隸貿易禁令后非洲人口開始緩慢增長
②18世紀亞洲人口快速增長與外來高產作物傳入和推廣有關
③美國獨立后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消失推動人口飛躍
④澳大利亞金礦發(fā)現(xiàn)是大洋洲人口擺脫停滯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馬克思指出,圣西門、傅里葉、歐文等人“看到了階級對立,但看不到無產階級方面的任何歷史主動性。他們拒絕……一切革命行動,想通過和平途徑達到自己的目的。”據此可知,馬克思強調(  )
A. 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B. 階級斗爭的重要作用
C. 資產階級剝削的秘密 D. 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
15.“與會國深信,新解放的國家的出現(xiàn)將有助于縮小集團對立的地區(qū),從而鼓舞旨在加強和平以及促進獨立與平等的國家之間和平合作的趨勢。”該會議的召開(  )
A. 標志著世界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的加強 B. 預示著冷戰(zhàn)期間國際力量的失衡
C. 反映了兩極格局下政治力量的變化 D. 消除了亞非國家之間的政治分歧
16.下表為1983-1984年度英國稅收與福利支出對收入的影響表(單位:英鎊)。據此可以推知,英國福利國家制度(  )
每月收入 50 80 100 130 200
兒童津貼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家庭津貼 22.55 17.60 13.89 8.29 0
家庭收入補助 22.50 7.50 0 0 0
家庭免費早餐 5.00 5.00 0 0 0
納稅 0 -7.88 -13.88 -19.88 -43.83
國民保險 -4.50 -7.20 -9.00 -10.80 -18.00
實際收入 108.55 108.00 104.01 110.61 151.12
A. 體現(xiàn)了財富平均主義的原則 B. 平衡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
C. 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 D. 降低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由外郭城、宮城、皇城 3部分構成。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wèi)皇城與宮城,是一般群眾與官僚的住宅區(qū)和商業(yè)區(qū)。它的南面是皇城,為中央衙署所在地。宮城居全城北部正中,為宮殿區(qū),是皇帝及后宮人員的住處。城內百業(yè)興旺。北宋都城—東京城(今河南省開封市)基本上繼承了隋唐以來的傳統(tǒng),有三重城垣圍護,外城為商業(yè)區(qū)和居民區(qū);內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為商業(yè)與居民區(qū),皇城在內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僅是東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樞。在城市發(fā)展上,東京城最重要的變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潰,北宋初年,東京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市制度,市民居住區(qū)為坊,商業(yè)區(qū)則有東市、西市。但是,隨著東京商業(yè)貿易的迅速發(fā)展,人口的不斷增加,商業(yè)活動已不限于東、西兩(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經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區(qū)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市制開始崩潰。
--寧欣《中國古代的城市與城墻》材料二英國的城鎮(zhèn)化堅持以城鄉(xiāng)規(guī)劃為主體的公共干預政策。英國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產業(yè)活動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導致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 19世紀中葉起,英國通過了一系列的法案,對環(huán)境衛(wèi)生問題進行管理。1909頒布的《住宅與規(guī)劃法》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規(guī)劃法,標志著規(guī)劃成為重要的政府管理職能和引導城鎮(zhèn)化進程的公開政策。同時,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國城鎮(zhèn)化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倫敦郡通過了“綠帶開發(fā)限制法案”,由倫敦政府購土地作為“綠化隔離帶”引導城市建設開發(fā),減少對鄉(xiāng)村環(huán)境和利益的損害。
--周天勇《中國向何處去》
(1) 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唐朝長安與北宋東京布局上的共同特點。并分析北宋東京坊市制度崩潰的原因。
(2) 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及初期存在的主要問題。
18.【修約與廢約】
材料一:在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一整套要求,內容包括各國放棄在華勢力范圍,撤銷駐華軍隊巡警,取消領事裁判權,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歸還租借地和租界,中國擁有關稅自主權等。除此之外,中國還在此次國際會議上提出了廢除1915年中日協(xié)定說帖,并說明該約完全是日本以恐嚇與威逼方式所簽訂,“論其性質,應視為一種單方面之條約”,亦即無效條約。
——摘編自朱英《中國近代史十五講》
材料二:解放戰(zhàn)爭后期,人民解放軍進入各大城市后,各地軍管會按照中央方針,不承認原國民黨政府與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求一切在華外國人必須遵守解放區(qū)人民政府頒布的各項法令。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對外資企業(yè)應采取按照國籍、系統(tǒng)、行業(yè)等各種不同具體情況進行個別處理和分別對待的方針,分別先后緩急,給予正當解決。新中國成立后,不允許外國人繼續(xù)在中國興辦報紙和雜志,停止了與中國無外交關系的外國通訊社和外國記者的活動。對于外國人經辦的或接受外國津貼的文化、教育、衛(wèi)生、救濟等機構,新中國成立初期仍允許它們在遵守中國政府法令的條件下繼續(xù)存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不得不加快對外國在華企事業(yè)的處理,并采取斷然措施徹底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和影響。
——摘編自郭德宏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要求的原因。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述解放戰(zhàn)爭后期到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外交完成的重要任務及其歷史意義。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廢丞相,罷設中書省,國家政權分歸六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置華蓋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但這時的大學士只是“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官品只有五品。永樂時期,“特簡(選拔)解縉、胡廣、楊榮等直(值)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但是在官制的設置上,他們仍均為五品以下官員。洪熙、宣德年間,諸位大學士“歷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當時楊士奇、楊榮等人身兼部職和殿閣大學士。不久便出現(xiàn)了“三楊用事,政歸內閣”的趨勢。而且后來的大學士,非有侍郎、尚書的資歷不行,三品以下的官僚,根本不可能入閣,而且入閣加銜,內閣大學士成了最高官位。同時獲得了對內閣權力的發(fā)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票擬”之權。“景泰年間,王文始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入內閣。自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領,而閣權益重。”嘉靖、萬歷年間,內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眾的尚書、都御史,無資格推補入閣。
——摘編自趙瓅《淺談明朝內閣的建立、形成及其地位》
材料二:1721年,羅伯特 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后來,國王逐漸不再參與內閣會議,原屬于國王的行政權也轉移到內閣的手中。19世紀中期,隨著英國政黨制度的成熟及議會選舉制度的完善,首相遂由議會大選中獲勝的多數(shù)黨領袖擔任。雖然名義上首相的任命仍然需要國王的批準,但事實上首相由選舉產生,且對議會負責。英國內閣制的各項原則逐漸確立,并最終形成了責任內閣制(又稱“代議政府制”)。內閣依仗在議會占多數(shù)票,反復更改議會工作時間表,使議案和辯論盡量集中于“國家中心問題”,即內閣事務。根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1878~1887年,政府議案占下院83%的工作時間,1888~1897年增加到84.5%。執(zhí)政黨可以較合理地指定和支持本黨候選人參加大選,利用各類組織控制選區(qū),操縱本黨選民進行“有效投票”。1905年12月,經國王愛德華七世批準,執(zhí)政黨黨魁正式被授予“首相”的稱號,在法律上明確了首相與其他閣員的主從關系。
——摘編自閻照祥《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和職能強化》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內閣地位的變化,并說明其影響。
(2)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明朝與近代英國責任內閣的主要不同點,并分析19世紀以來英國內閣權力擴張的主要表現(xiàn)。
20.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展開了激烈的貿易競爭和殖民地爭奪,攫取了大量財富,推動了西歐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工業(yè)革命首先在英國發(fā)生,而后在歐美各國出現(xiàn)。憑借工業(yè)革命產生的巨大生產力,資產階級建立了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摘編自人教版《歷史》必修②
材料二……這三大經濟支柱,調整了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三大經濟支柱的出現(xiàn),是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fā)展的反映。在此基礎上,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摘編自人教版《歷史》必修②
材料三……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由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差、技術水平低等原因,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因此,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fā)展。
——摘編自人教版《歷史》必修②
(1) 根據材料一,概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因素。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
(3) 根據材料三,分析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的原因。請你談一談,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應該如何應對?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小題1】共同特點:都是三重結構;都體現(xiàn)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和一定的等級觀念。原因:商業(yè)貿易的迅速發(fā)展;人口的不斷增加;政府的允許。
【小題2】特點:注重規(guī)劃,加強政府干預;注重立法。問題:城市化進程過快,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huán)境污染嚴重,導致疾病流行。
18.【答案】【小題1】原因:19世紀中葉起西方列強通過侵略中國攫取了許多特權,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戰(zhàn)期間中國對德國宣戰(zhàn),為協(xié)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貢獻,使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影響得到提高;中國人民的要求,中國人民對國際法的認識與理解的加深
【小題2】任務:否認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的合法性;廢除舊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和影響。(答對2點)意義:使中國逐步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有利于鞏固新中國的獨立、維護國家主權的完整和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為新中國同世界各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并發(fā)展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開辟了道路(答對2點)
19.【答案】【小題1】變化:明洪武時期,內閣只是顧問機構,不得參與機要;明永樂時期,閣臣開始參與政務,地位有所提升,但大學士官職仍然較低;明洪熙、宣德年間,閣臣品位提高,取得票擬權;明嘉靖、萬歷時期,地位達到頂峰,擁有了類似丞相的權力。(任答兩點即可)影響:有利于強化君主專制統(tǒng)治;有利于中央政務運行;易出現(xiàn)內閣弄權問題。(任答兩點,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小題2】主要不同點:明朝內閣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的產物,英國責任內閣是資本主義代議制的產物;明朝內閣成員由皇帝任命并對皇帝負責,英國責任內閣的首相由選舉產生并對議會負責;明朝內閣對皇帝負責,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約機制;英國責任內閣受議會的監(jiān)督和制約。(任答兩點即可)主要表現(xiàn):內閣對議會立法工作的支配增強;內閣增強了對議會選舉的控制;首相地位和權力上升。(任答兩點即可)
20.【答案】【小題1】主要因素:新航路的開辟;貿易競爭和殖民擴張;工業(yè)革命。
【小題2】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和關貿總協(xié)定。
【小題3】原因: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差、技術水平低等。
應對措施: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fā)展。
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乐亭县| 蒙城县| 家居| 阿鲁科尔沁旗| 丰城市| 镇巴县| 三穗县| 郓城县| 铅山县| 玛曲县| 株洲市| 克什克腾旗| 民和| 昭平县| 陆良县| 庆元县| 夏津县| 南澳县| 永昌县| 英吉沙县| 衡南县| 吉木乃县| 大同县| 徐州市| 福建省| 阳城县| 湟源县| 阳东县| 南汇区| 岐山县| 胶州市| 连山| 株洲市| 阳曲县| 临江市| 樟树市| 东莞市| 安仁县| 江津市|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