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康市高新中學2025屆高三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考古學家發現,距今9000年前后的長江中游彭頭山文化、長江下游上山文化的先民開始壘臺修屋、挖溝設防。隨著相關經驗的積累,距今6100年前后的大溪文化先民在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堆筑了中國最早的城墻。這體現了()A.早期先民的創新智慧B.稻作農業的持續繁榮C.原始文化的交流融合D.文明社會的曙光初現2.漢代《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列出東海郡下轄長吏之籍貫者共124人,縣令、縣長、縣丞、縣尉、侯國相、侯國丞、侯國尉、縣獄丞共113任,全部非本郡人;而擔任州郡縣屬吏者,則皆在本籍任職。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A.冗官現象逐漸嚴重B.官僚政治相對成熟C.宗法觀念趨向淡化D.監察體系日益完善3.據敦煌出土文獻記載,唐代天寶六載,政府授予當地某農戶的四十畝土地被分為四塊,其最遠間距達十三里。同期吐魯番文獻記載的當地五十四戶農戶中,更是有二十戶的授田地塊間距在三十里以上。這些文獻可用于佐證當時()A.民族交融影響生產方式B,均田制的危機逐漸顯現C.西北地區農耕水平落后D.工具進步助推土地墾拓4.有人論元朝時說:“元主質而無文,諱多不忌,故君臣同名者眾。后雖有諱法之禁,不過臨文缺其點畫…暗合于禮,足見嘉也。”這體現了元朝,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鑫國和全王A.君主專制的弱化B.文化環境的寬松C.文學藝術的繁榮D.民族交融的加強5,明代安徽桐城許多女性詩人為自己的齋室取有名號,如吳坤元的“松聲閣”、張姒誼的“松筠軒”、方孟式的“寒松齋”等,名號多與“松”有關。時人錢澄之對此現象解釋道:“松之聲,蓋天地之正聲也,非節婦之吟,不足以名之。”上述材料反映出()A.文化教育進步推動女性覺醒B.商品經濟發展推動文化創作C.心學傳播促進社會道德提升D.儒家倫理影響人們價值觀念6.1897年2月,維新派創辦《知新報》。廣西洋務總局通飭中稱該報:“論說明正,深通時變,尤能激勵憤恥,博深切明”。廣州巡撫、江西布政使、貴州學政、杭州知府等均通飭治下官吏、士紳、學生訂閱該報。這反映出()A.報刊成為開展變法主要手段B.國家危亡助推新思想傳播C.維新變法得到朝野廣泛支持D.洋務派與維新派己經合流7.歷史學家吳玉章提出:“人民在經過了這樣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之后,精神上和思想上獲得了相當大的解放,敢于提出辛亥革命以前不敢提出的問題,并且比較容易接受新的革命理論。所以我們說,辛亥革命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開辟了前進道路。”據此推斷,辛亥革命()A.事實上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B,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社會統治思想C.解決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D.客觀上助推馬克思主義在華傳播8.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允許農村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發展,“還是要保護自由交易和私有財產制度”,并擴大與非蘇區群眾之間的經濟往來,而外商只要遵守蘇維埃一切法令,即可重新另訂租借條約,繼續生產。這些政策的制定旨在()A.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B.進一步壯大革命統一戰線C.打破國民黨經濟封鎖D.開創蘇區對外貿易新局面9.20世紀70年代,20歲的劉中平從遼寧瓦房店來到賀蘭山腳下,參與西北軸承廠籌建工作。那時候,和劉中平相似的工人、干部、知識分子有數百萬人,他們懷著奔涌的激情,投身到廣闊的西部地區,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建設事業。劉中平參與的這項建設事業()A.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B.完成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C.響應了西部大開發戰略D.莫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鑫國和全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