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武漢市常青聯合體 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及解析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B B A C D A B B B C C C D A1、答案:C。題干材料中,《周禮》提到“司市”官職,鄭玄注指出“三代皆立市官”(三代指夏、商、周),結合《鹽鐵論》“古者市朝”的表述,可知 C 項“周代‘市’已有專制官吏管理” 正確。“趨于完善”得不出來,排除 A 項;材料提到“無刀幣”的以物易物,但“長期為主”無依據,排除 B 項;漢代《鹽鐵論》僅描述古時市場,未提漢代情況;“完全脫離官府”與史實(如漢代市籍制度)矛盾,排除 D 項。2、答案:B。材料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行為,體現商業資本通過公司組織形式整合亞洲資源(香料、生絲、白銀、瓷器),服務于歐洲市場需求,本質是商業資本對全球資源的控制與重組。A 項“價格革命”由貴金屬流入引發,與香料無直接關聯;C 項偏離材料主旨;D 項未體現材料中“交換”行為。3、答案:B。材料中的"全球制造新中心""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外貿總額突破"等關鍵詞,均指向中國通過產業升級、吸引外資、擴大對外貿易等方式深度融入全球化生產體系。這直接呼應 2001 年加入 WTO 后中國經濟與全球產業鏈緊密結合的歷史特征,與題干中"接入世界軌道"的核心邏輯一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 1992 年十四大已確立基本框架,2002 年處于完善階段,但材料側重"國際"而非"體制"本身,排除 A 項;國企改革在 1990 年代末已基本完成攻堅,材料未提及國有企業相關內容(如跨國企業屬于外資),排除 C 項;長三角屬于區域發展范疇,但"全球制造""跨國企業"等表述更強調國際性而非區域協調,排除 D 項。4、答案:A。選項 A 描述了都城布局中"朝廷在前、市場在后"的功能分區,且通過"市朝一夫"(市場與朝堂面積統一規劃)體現中軸對稱的嚴謹性,符合古代都城規劃的核心特征。選項 B 出自《禮記》,描述建筑高度的等級制度,與整體布局無關。選項 C 出自《管子》,反映職業分區的居住安排,屬于社會功能分工,非城市規劃結構。選項 D 出自《考工記》,描述城墻高度的等級規范,屬于建筑形制,不涉及整體布局。5、答案:C。A 錯誤,法案旨在規范企業行為而非打破壟斷,壟斷問題需通過反托拉斯法解決。B 是表象而非本質,權力擴張是手段而非立法的根本動因。C 正確,法案直接針對工業化導致的食品安全隱患,體現國家對工業文明負面影響的反思與應對。D 錯誤,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涉及養老、失業等,與題干中的消費者保護立法關聯較弱。6、答案:D。題干指出汴河漕運的繁榮直接推動了開封成為商業中心和稅收重地,體現了交通要道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排除 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與北宋時間不符。排除 B:題干未提及政策變化,且北宋仍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如商稅雖高但商人地位未顯著提升)。排除 C:“決定”一詞過于絕對,城市興衰受多重因素影響,題干僅強調汴河的推動作用而非唯一性。7、答案:A。選項 A:生產社會化表現為分工細化與跨領域協作。題干中車企聯合不同領域企業(科技公司、傳感器制造商等),形成產業鏈協同,屬于生產社會化的典型特征。選項B:全球化深度整合需以制度性互聯(如 WTO 規則)或跨國統一市場為基礎,題干僅體現技術合作,未涉及全球制度或市場整合,不選。選項 C:科技創新是直接手段,但題干強調“整合產業鏈”“降低研發成本”等協作結果,核心是社會化協作,而非單純強調科技主導地位。選項 D:國家干預產業升級多表現為政策扶持或國有化,而題干是企業自發合作,與國家干預無關。8、答案:B。選項 B:辨證施治要求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分階段、分層次治療。題干中孫思邈提出“先食療后用藥”的遞進策略,體現了對不同階段病情的差異化處理,符合辨證施治原則。選項 A:《千金方》是綜合性醫典,雖重視食療但未將其定為“核心”,且中醫理論核心為整體觀與辨證論治,排除。選項 C:唐代醫學仍以傳統理論為基礎(如陰陽五行),孫思邈的食療主張是對傳統的補充而非否定,“徹底擺脫”表述錯誤。選項 D:題干明確強調“優先飲食調理”,與選項“忽視飲食”直接矛盾。9、答案:B。選項 B:赤腳醫生作為農村合作醫療的重要載體,通過低成本方式解決基層缺醫少藥問題,其培訓與工作模式直接服務于合作醫療體系的運轉需求。選項 A:“全面現代化”不符合實際,赤腳醫生僅提供初級醫療服務,無法達到現代醫療技術標準。選項 C:全民免費醫療至今未完全實現,70 年代合作醫療覆蓋范圍有限且非完全免費。選項 D:赤腳醫生常結合中草藥等傳統療法,“完全取代”與史實相悖。10、答案:B。本題通過不同地區出土文物的相似性考查早期區域文明交流。選項 A"技術水平一致"不符合史實,各地工藝存在地域差異;選項 C"多元一體"強調文化融合的結果,而題干側重交流過程;選項 D"中原主體地位"與材料中多地相互影響的情況不符。題干列舉不同區域文化間的文物共性,最直接反映的是新石器時代區域間的文化交流,故正確選項為 B。11、答案:C。本題考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辨識。題干引用了《尚書》《孟子》和賈誼的言論,均強調“以民為本”的核心觀念。《尚書》直接點明民眾是國家的根本;《孟子》從民心向背解釋政權合法性;賈誼進一步將民本思想歷史化。選項 A“禮治秩序”側重等級規范,B“仁政思想”是民本的具體實踐方式之一,D“法治精神”與材料無關。三者雖關聯儒家思想,但題干主旨聚焦“民本”這一核心理念,故選 C。12、答案:C。 根據材料,古代朝鮮和日本均在借鑒中華文明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俄羅斯在拜占庭帝國國徽基礎上有所繼承與發展,可以得出他們研究的主題應該是文明的傳播與發展,所以選 C。A、B 項與材料主旨不符。D 項材料沒有體現文明的互動。13、答案:C。本題考查古代西亞文化特征。題干中“神授法典”體現法律與神權的結合,“不同身份賠償差異”凸顯等級制度。選項 A 僅涉及經濟賠償,未涵蓋神權與等級的核心信息;選項 B“宗教主導審判”與材料中法典條文內容無直接關聯;選項 D 與賠償差異的史實矛盾。正確答案 C 完整概括了神權政治與等級秩序的雙重特征。14、答案:D。本題通過騎士誓言考查中古西歐封建文化特征。題干中“忠誠于領主”反映封君封臣制的人身依附關系,“捍衛教會”體現基督教對封建秩序的整合作用,“保護弱者”符合騎士階層的道德準則。選項 A 宗教改革(16 世紀)與中世紀時間不符;選項 B 城市自治未在材料中體現;選項 C 專制王權是中世紀晚期特征,而誓言反映的是封建割據時期的典型倫理。正確答案 D 完整涵蓋了封建等級制度下的權利義務體系與道德要求。15、答案:A。本題通過多維度史料考查古代印度文化特征。題干中《摩訶婆羅多》的宗教與民間元素融合體現多樣性,阿育王多語言文字和宗教寬容政策、笈多王朝本土宗教與外來藝術并存,均凸顯文化包容性。選項 B 僅強調宗教維度,未涵蓋語言、藝術等多樣性;選項C“現代性”不符合古代印度時空背景;選項 D“世界性”片面強調外來影響,忽略本土文化主體性。正確答案 A 完整概括了印度文化吸收整合不同元素的特質。非選擇題16、(1)原因:①北宋完成局部統一,政局穩定,社會安定; ②農業、手工業發展,商業繁榮,為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奠定基礎;③南方經濟持續發展,,政府重視發展海外貿易;④宋代造船、航海技術先進,指南針的運用;⑤北方少數民族 崛起并建立政權,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每點 2 分,任答三點得 6 分)(2)變化:①16 世紀以來,各洲間的貿易得到擴展(或世界貿易的范圍擴大);②商品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③商業經營方式多元;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等。(每點 2 分,任 2 點得 4 分)主要因素:①新航路的開辟;②早期殖民擴張掠奪;③世界市場的拓展;④工業革命的進行等。(每點 2 分, 任答 3 點得 5 分)17、(1)措施:①成立專門的防治機構;②制定嚴格統一的疫情報告制度;③接種疫苗;④成立臨時防疫大隊,進行搶治預防和宣傳教育工作;⑤開展清潔大掃除運動;(每點 2分,任 4 點得 8 分)(2)意義:①遏制各地急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廣泛流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②保證國家安全,鞏固了新生政權;③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⑤改變了建國初環境惡劣、醫療落后的局面;(每點 2 分,任 3 點得6 分)18、(1)觀點:運河通則國運興,運河塞則國運衰(運河通塞影響唐宋國運興衰)(2 分) 這一觀點有其合理之處,但不全面。運河通塞與唐宋的國運興衰有因果關系。一方面,運河的暢通,促進了糧食等物資北運和南北交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促進了國家統一和繁榮。另一方面,唐末藩鎮割據和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的破壞,影響了運河的暢通,阻礙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嚴重危及了唐宋政權的穩定。(答出相互間關系 2 分)(說明:如答“唐宋政權繁榮興盛之時,積極維護運河的暢通;唐末和兩宋末年政權的內憂外患,影響了運河的維護,導致了運河的切斷”亦可得分) 唐宋國運興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運河的通塞只是其中之一。由于統治者勵精圖治,積極改革,經濟政策寬松,對外開放,開發南方,經濟重心南移等,唐宋時期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全面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對外貿易發達的興盛局面。唐宋政權衰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階級矛盾的尖銳,民族沖突的加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嚴重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我們應該運用唯物史觀,全面、辯證地認識運河通塞與唐宋國運興衰的關系。(其他原因 2 分)(2)特點:①英國鐵路發展長期領先;②科技進步推動了鐵路發展;③機車和鐵路技術不斷升級改造。(每點 2 分,任 2 點 4 分)影響:加速了工業化進程,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和掠奪;增加了流行病的傳播風險。(每點 2 分,任 2 點 4 分)19、10-12 分 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緊密,材料充分,論證嚴謹,表述準確7-9 分 觀點比較明確,史論結合比較緊密,材料比較充分,論證比較嚴謹,表述比較準確4-6 分 觀點不夠明確,史論結合不夠緊密,材料不夠充分,論證不夠嚴謹,表述不夠準確0-3 分 觀點不明確,史論結合不緊密,材料不充分,論證不嚴謹,表述不準確示例:論題: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2 分)闡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其值得引以為榮之處,在于其容納之量和消化之功。(2分)兩漢之際,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益興盛,逐漸與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交通發達便利,同時政府秉持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該時期,來自西域的樂舞雜技等文化藝術與中原文化交融,形成了隋唐樂舞文化繁榮昌盛的局面。阿拉伯、印度以及東非沿岸的珍奇物產、藥物藥方,也不斷輸入中國,成就了這一時期文化昌盛的偉績。明末,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對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在西方傳教士的協助下,《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世紀,清政府任命了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西方人才。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鑒,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任意 2 個史實得 6 分)總之,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并且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2 分)【解析】首先,根據材料“高度重視對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容特性的歸納、闡釋與運用,強調‘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結合中華文明的特點可以提取論題: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然后,結合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等相關知識,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唐朝中外交往、明清時期的西學東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等加以闡述。最后,總結升華。武漢市常青聯合體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試卷考試時間:2025年4月22日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周禮·地官·司市》載:“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東漢鄭玄注:“市,雜聚之處…三代皆立市官。”漢代《鹽鐵論》云:“古者市朝而無刀幣,各以其所有易所無。”據此可知()A.三代市的管理制度已趨于完善B.古代市場長期以物易物為主C.周代“市”己有專職官吏管理D.漢代市場交易完全脫離官府控制2、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記載:“從班達群島運往歐洲的肉豆蔻價格是收購價的600倍…我們用波斯生絲交換日本白銀,再用白銀購買中國瓷器。”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香料壟斷導致歐洲價格革命B.商業公司主導跨區域資源整合C.亞洲手工業水平遠超歐洲D.殖民貿易以武力掠奪為主要形式3、2002年,上海《新民晚報》連續刊發《浦東新區崛起全球制造新中心》、《跨國企業研發中心落戶申城》、《長三角外貿總額突破千億美元大關》等系列報道。這些報道集中反映的主題是()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確立B.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與產業循環C.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D.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成效初顯4、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強調中軸對稱和功能分區,下列文獻記載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A.“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一《考工記》B.“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一一《禮記》高二歷史試卷第1頁共8頁C.“凡仕者近宮,不仕與耕者近門,工賈近市”一一《管子》D.“王宮門阿之制五雄,宮隅之制七雄,城隅之制九雄”一一《考工記》5、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政府陸續頒布《純凈食品與藥品法》《聯邦肉類檢驗法》等法案,并設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DA)加強監管。這一系列舉措主要反映了美國()A.食品行業壟斷被徹底打破B.聯邦政府行政權力擴張C.對工業社會問題的系統性應對D.社會保障體系趨于完善6、北宋時期,汴河漕運繁忙,每年大量糧食和物資經此運往東京開封,使開封成為“八方輻輳,萬國咸通”的繁華都市,其商業稅收長期居全國首位。這表明北宋時期()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B.重農抑商政策松弛C.水路交通決定城市地位D.交通要道助推商業發展7、21世紀初,某國際車企聯合多家科技公司開發自動駕駛技術,整合人工智能、高精度地圖與傳感器制造產業鏈,大幅降低研發成本并加快產品迭代,推動全球智能汽車普及。這一現象客觀上()A.順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趨勢B.標志著經濟全球化深度整合C.體現了科技創新的主導性D.反映了國家干預產業升級8、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他強調治療應優先調整飲食,無效后再用藥。這一主張反映出()A.《千金方》確立了中醫食療的核心地位B.孫思邈遵循辨證施治的醫學原則C.唐代醫學徹底擺脫了傳統理論的束縛D.古代醫藥學重視藥物而忽視飲食調理9、20世紀70年代,我國廣泛推行“赤腳醫生”制度,選拔農村青年接受基礎醫療培訓,承擔基層防疫、常見病診治和衛生宣傳等工作。這一制度()A.實現了農村地區醫療水平的全面現代化高二歷史試卷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歷史答案及解析.docx 高二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