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歷史復習專題突破三中國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 課件+學案+素養卷+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歷史復習專題突破三中國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 課件+學案+素養卷+答案

資源簡介

線索1:中國的民族關系
朝代 措施
秦朝 ①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 ②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西漢 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漢朝和西域的聯系;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東漢 光武帝時,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時,派班超經營西域
魏晉 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各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
元朝 新疆: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 西藏:在西藏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清朝 (西南)西藏: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1751年設置噶廈;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 (西北)新疆: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回歸祖國
民族關系的特點:有戰有和,和為主流
線索2:中國的對外交往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
時期 具體事例
西漢 開辟陸上 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加強,形成了“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廣大地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開辟海上 絲綢之路 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
唐朝 遣唐使 唐朝時,日本派遣使節來中國,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回國之后,進行了大化改新
鑒真東渡 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玄奘西行 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經,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宋朝 對外 貿易發達 海外貿易超過前代,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元朝 馬可· 波羅來華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代來華,依據他口述而形成的《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了中國的富庶和先進,是新航路開辟的因素之一
明朝 鄭和 下西洋 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
戚繼光抗倭 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倭寇
清朝 鄭成功 收復臺灣 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閉關鎖國 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阻礙了中外的經濟交流,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二)中國近代的屈辱外交
開始時間 事件 史實
1840年 鴉片戰爭 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56年 第二次 鴉片戰爭 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俄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894年 甲午中 日戰爭 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0年 八國聯軍 侵華戰爭 1901年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919年 巴黎和會 外交失敗,英、法、美等國無視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1945年 雅爾塔會議 美、蘇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以租用旅順港等為條件換取出兵對日作戰
(三)中國現代對外交往
時間 史實 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初期 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20世紀 50年代 1953年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1955年 萬隆會議 周恩來在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20世紀 70年代 1971年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1972年 尼克松訪華 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標志著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
2001年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改革開放以后 全方位多邊外交 改革開放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該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線索1:中國的民族關系
朝代 措施
秦朝 ①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 ②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西漢 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漢朝和西域的聯系;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東漢 光武帝時,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時,派班超經營西域
魏晉 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各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
元朝 新疆: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 西藏:在西藏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清朝 (西南)西藏: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1751年設置噶廈;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 (西北)新疆: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回歸祖國
民族關系的特點:有戰有和,和為主流
線索2:中國的對外交往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
時期 具體事例
西漢 開辟陸上 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加強,形成了“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廣大地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開辟海上 絲綢之路 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
唐朝 遣唐使 唐朝時,日本派遣使節來中國,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回國之后,進行了大化改新
鑒真東渡 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玄奘西行 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經,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宋朝 對外 貿易發達 海外貿易超過前代,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元朝 馬可· 波羅來華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代來華,依據他口述而形成的《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了中國的富庶和先進,是新航路開辟的因素之一
明朝 鄭和 下西洋 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
戚繼光抗倭 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倭寇
清朝 鄭成功 收復臺灣 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閉關鎖國 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阻礙了中外的經濟交流,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二)中國近代的屈辱外交
開始時間 事件 史實
1840年 鴉片戰爭 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56年 第二次 鴉片戰爭 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俄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894年 甲午中 日戰爭 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0年 八國聯軍 侵華戰爭 1901年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919年 巴黎和會 外交失敗,英、法、美等國無視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1945年 雅爾塔會議 美、蘇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以租用旅順港等為條件換取出兵對日作戰
(三)中國現代對外交往
時間 史實 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初期 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20世紀 50年代 1953年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1955年 萬隆會議 周恩來在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20世紀 70年代 1971年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1972年 尼克松訪華 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標志著兩國關系實現正?;?br/>2001年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改革開放以后 全方位多邊外交 改革開放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該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
專題突破素養卷(三) 中國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
(時間:40分鐘 分值:40分)
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
1.(2024·長春中考)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與其“統一”直接相關的是(  )
A.西夏建立       B.遼宋議和
C.金軍南下 D.元滅南宋
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D項正確。]
2.(2024·江西中考)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同時兼管地方,設置三路宣慰司,管理軍務、民事或兼管軍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臺灣
B [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中央設宣政院,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B項正確。]
3.(2024·泰安期末)《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講道:“中國漢代,一支從(①)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達(②),完成了‘鑿空之旅’?!闭埬阊a充①和②的內容(  )
A.洛陽 歐洲
B.長安 歐洲
C.長安 非洲
D.劉家港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從長安出發,探訪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其打通了內地與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聯系,歷史上稱為“鑿空”。因此“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達歐洲,完成了‘鑿空之旅’”,B項正確。]
4.(2024·肥城模擬)經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傳到了英國,同時也使英語中增加了silk一詞。在此基礎上,通過派生、轉化等方式,英語中又產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詞。這表明(  )
A.貿易交往促進文化發展
B.文明交流互鑒推動社會進步
C.中文國際地位受到挑戰
D.英語語言傳播促進教育發展
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根據題干“中國的絲綢傳到了英國,同時也使英語中增加了silk一詞”“通過派生、轉化等方式,英語中又產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詞”可知,這種絲綢貿易促進了英國詞語發展,表明貿易交往促進文化發展,故選A項。]
5.(2024·高密模擬)下面兩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當時(  )
A.政治制度完備 B.中外文化交流
C.詩歌創作繁榮 D.民族關系和睦
B [根據題干可知,兩件唐代文物都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共同反映了當時中外文化交流,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不能說明政治制度完備、詩歌創作繁榮、民族關系和睦,排除A、C、D三項。]
6.(2024·廣東中考)明朝中后期,以萬里海疆為對象,明人繪制了《全海圖注》《沿海山沙圖》《萬里海圖》等眾多海防圖,流傳至今的就有十多種。這表明,當時(  )
A.造船技術發達 B.海防意識增強
C.海外貿易興盛 D.遠洋航行開啟
B [明朝以萬里海疆為對象繪制了大量的海防圖,這表明當時海防意識增強,B項正確;材料未直接體現造船技術、海外貿易,排除A、C兩項;材料未體現遠洋航行開啟,排除D項。]
7.(2024·德州二模)鄭和下西洋既沒有殖民開拓,也未能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它毫無疑問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發現,并非近代的先聲或是資本主義的序曲。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來
B.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D.推動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A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對外交流,沒有殖民掠奪和擴張,A項正確。]
8.(2024·棗莊二模)乾隆帝認為“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所以一再嚴申“華夷之別甚嚴”,也“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因此,清朝(  )
A.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B.大興文字獄
C.實行八股取士 D.設立軍機處
A [根據材料“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華夷之別甚嚴”“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可知,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A項正確。]
9.(2024·寧陽三模)萬事皆有因,我們學習的重要歷史事件的“因”一般指背景、目的等。對下列歷史事件“因”的解讀不正確的是(  )
A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秦國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B 王安石 變法 北宋中期危機重重,希望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C 瓦子勾欄 宋代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文化生活豐富,社會需要
D 閉關鎖國 清朝國力強盛,自給自足,無須中外交流,禁絕海外貿易
D [本題為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D項符合題意;商鞅變法的原因是秦國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王安石變法的原因是北宋中期危機重重,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瓦子勾欄出現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文化生活豐富,社會需要,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10.(2024·東營二模)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交系。這段話體現了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處友好往來 B.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C.團結合作共同發展 D.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B [根據題干“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交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項正確;和平共處、團結合作等屬于外交原則,排除A、C兩項;“求同存異”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提出的,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11.(2024·臨沂二模)1954年,尼赫魯評價某項外交原則時說:“這些原則不但對我們兩國適用,而且對其他國家也適用。假如這些原則在更廣的范圍得到承認,那么,對戰爭的恐懼就會消失,國際合作精神就會得到發揚。”這一原則(  )
A.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B.給世界帶來了永久的和平
C.最早由印度和緬甸提出
D.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會議上提出
A [根據材料“1954年,尼赫魯評價某項外交原則時說:‘這些原則不但對我們兩國適用,而且對其他國家也適用。假如這些原則在更廣的范圍得到承認,那么,對戰爭的恐懼就會消失,國際合作精神就會得到發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尼赫魯指的是1953年底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A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制約強權政治的發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永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早是由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排除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在亞非會議上提出的是“求同存異”方針,排除D項。]
12.(2024·濟寧一模)1965年聯合國通過的宣言中指出:“任何國家不得使用政治、軍事、經濟等措施威脅他國,以使其屈服;不得組織協助、制造、資助、煽動或縱容他國內部顛覆政府的活動;不得參與另一國的內亂?!边@一宣言符合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  )
A.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內政
D.平等互利
C [根據題干“任何國家不得使用政治、軍事、經濟等措施威脅他國,以使其屈服;不得組織協助、制造、資助、煽動或縱容他國內部顛覆政府的活動;不得參與另一國的內亂”和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的是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無權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間接對別國進行干涉,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國的內政與外交事務,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國接受別國的意志、社會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符合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互不干涉內政,C項正確。]
13.(2024·揚州中考)1971年10月,有新聞媒介評論道:“中國是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下,受到聯大三分之二以上國家的祝福,使聯合國發生根本變化。”該評論意在贊揚中國(  )
A.支援朝鮮軍民抗擊侵略
B.推動萬隆會議取得成功
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 年10 月,第 26 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D項正確;支援朝鮮軍民抗擊侵略是在1950—1953年,排除A項;推動萬隆會議取得成功是在1955年,排除B項;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C項。]
14.下面是1949—2008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統計圖。1972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劇增。與此有關的重要歷史事件是(  )
A.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B.中日建交
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A [1972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劇增,這是因為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國突破了美國的封鎖和孤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A項正確。]
15.(2024·臨沂二模)2024年1月1日,中美迎來建交45周年紀念日。在中美關系處于新的十字路口之際,重溫中美建交的歷史時刻,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動中美關系穩下來、好起來,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C.中美關系改善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
D.中美兩國建交改變了國際格局
C [根據材料“重溫中美建交的歷史時刻,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動中美關系穩下來、好起來,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可知,中美關系改善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C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中美關系改善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而非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項;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說法錯誤,排除B項;中美兩國建交改變了國際格局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第16題7分,第17題10分,第18題8分,共25分)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 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唐朝與天竺有頻繁的交往。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三 這一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消極作用。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西漢時期出使西域并為絲綢之路開通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根據材料一指出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2分)
(2)根據材料二,寫出唐朝對外交往的史事,并歸納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2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清政府實行的對外政策,并說明該政策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的原因。(3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并為絲綢之路開通作出重要貢獻。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即可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可知,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雙向交流;等等。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實行的對外政策是閉關鎖國政策。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答案] (1)歷史人物:張騫。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史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點: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雙向交流;等等。
(3)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原因: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17.(2024·泰安期末)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歷史悠久。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天朝物產豐盈, 無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清乾隆帝致英國國王的信函
(1)材料一中圖一、圖二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2分)
(2)材料二兩幅圖片反映的史實分別代表了哪兩種文明交流的方式?任選一例寫出其影響。(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實行的什么政策?產生了什么消極影響? (3分)
(4)結合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對外政策,說一說給我們帶來的啟示。(1分)
[答案] (1)歷史事件:圖一:鑒真東渡。圖二:玄奘西行。
(2)方式:和平友好;反抗外來侵略。
影響:選擇和平友好的交流方式。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3)政策:閉關鎖國。
消極影響: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兩百年,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當時的西方國家正先后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4)啟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應與世界隔絕,應廣泛交往;在交往過程中應積極學習別國的長處,發展自己;我國目前的對外開放政策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言之有理即可)
18.(2024·聊城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成立大會上,周恩來說:“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的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毙轮袊某闪ⅲY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
——摘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中國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實。寫出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4分)
(2)材料二的兩幅圖片分別反映了新中國外交取得的哪項成就?取得這些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和所學知識可以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和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圖一“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依據圖二“喬冠華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開懷大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所以喬冠華開懷大笑。第二小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以及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作出重大調整等。
[答案] (1)史實: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屈辱求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56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簽訂《北京條約》;1894年爆發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1900年爆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中國山東主權被列強強行交給日本。(舉出兩例即可)
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圖一: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圖二:恢復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主要原因:正確的外交政策;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等等。(答出兩點、意思相符即可)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63張PPT)
專題三 中國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
專題知識框架
線索1:中國的民族關系
專題線索梳理
朝代 措施
秦朝 ①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
②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西漢 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漢朝和西域的聯系;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朝代 措施
東漢 光武帝時,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時,派班超經營西域
魏晉 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各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
元朝 新疆: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
西藏:在西藏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朝代 措施
清朝 (西南)西藏: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1751年設置噶廈;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
(西北)新疆: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回歸祖國
民族關系的特點:有戰有和,和為主流
線索2:中國的對外交往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
時期 具體事例
西漢 開辟陸上
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加強,形成了“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廣大地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時期 具體事例
西漢 開辟海上
絲綢之路 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
唐朝 遣唐使 唐朝時,日本派遣使節來中國,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回國之后,進行了大化改新
鑒真東渡 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玄奘西行 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經,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時期 具體事例
宋朝 對外
貿易發達 海外貿易超過前代,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元朝 馬可·
波羅來華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代來華,依據他口述而形成的《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了中國的富庶和先進,是新航路開辟的因素之一
時期 具體事例
明朝 鄭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
戚繼光抗倭 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倭寇
時期 具體事例
清朝 鄭成功
收復臺灣 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閉關鎖國 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阻礙了中外的經濟交流,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二)中國近代的屈辱外交
開始時間 事件 史實
1840年 鴉片戰爭 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56年 第二次
鴉片戰爭 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俄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開始時間 事件 史實
1894年 甲午中
日戰爭 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0年 八國聯軍
侵華戰爭 1901年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開始時間 事件 史實
1919年 巴黎和會 外交失敗,英、法、美等國無視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1945年 雅爾塔會議 美、蘇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以租用旅順港等為條件換取出兵對日作戰
(三)中國現代對外交往
時間 史實 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初期 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20世紀
50年代 1953年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1955年 萬隆會議 周恩來在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時間 史實 影響
20世紀70年代 1971年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1972年 尼克松訪華 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標志著兩國關系實現正?;?br/>2001年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時間 史實 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 全方位多邊外交 改革開放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該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
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
1.(2024·長春中考)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與其“統一”直接相關的是(  )
A.西夏建立       B.遼宋議和
C.金軍南下 D.元滅南宋

專題突破素養卷(三) 中國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D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2024·江西中考)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同時兼管地方,設置三路宣慰司,管理軍務、民事或兼管軍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臺灣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中央設宣政院,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B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2024·泰安期末)《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講道:“中國漢代,一支從(①)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達(②),完成了‘鑿空之旅’。”請你補充①和②的內容(  )
A.洛陽 歐洲
B.長安 歐洲
C.長安 非洲
D.劉家港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從長安出發,探訪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其打通了內地與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聯系,歷史上稱為“鑿空”。因此“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達歐洲,完成了‘鑿空之旅’”,B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2024·肥城模擬)經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傳到了英國,同時也使英語中增加了silk一詞。在此基礎上,通過派生、轉化等方式,英語中又產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詞。這表明(  )
A.貿易交往促進文化發展
B.文明交流互鑒推動社會進步
C.中文國際地位受到挑戰
D.英語語言傳播促進教育發展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根據題干“中國的絲綢傳到了英國,同時也使英語中增加了silk一詞”“通過派生、轉化等方式,英語中又產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詞”可知,這種絲綢貿易促進了英國詞語發展,表明貿易交往促進文化發展,故選A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2024·高密模擬)下面兩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當時(  )

A.政治制度完備 B.中外文化交流
C.詩歌創作繁榮 D.民族關系和睦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據題干可知,兩件唐代文物都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共同反映了當時中外文化交流,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不能說明政治制度完備、詩歌創作繁榮、民族關系和睦,排除A、C、D三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2024·廣東中考)明朝中后期,以萬里海疆為對象,明人繪制了《全海圖注》《沿海山沙圖》《萬里海圖》等眾多海防圖,流傳至今的就有十多種。這表明,當時(  )
A.造船技術發達 B.海防意識增強
C.海外貿易興盛 D.遠洋航行開啟

B [明朝以萬里海疆為對象繪制了大量的海防圖,這表明當時海防意識增強,B項正確;材料未直接體現造船技術、海外貿易,排除A、C兩項;材料未體現遠洋航行開啟,排除D項。]
7.(2024·德州二模)鄭和下西洋既沒有殖民開拓,也未能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它毫無疑問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發現,并非近代的先聲或是資本主義的序曲。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來
B.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D.推動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對外交流,沒有殖民掠奪和擴張,A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2024·棗莊二模)乾隆帝認為“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所以一再嚴申“華夷之別甚嚴”,也“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因此,清朝(  )
A.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B.大興文字獄
C.實行八股取士 D.設立軍機處

A [根據材料“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華夷之別甚嚴”“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可知,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A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2024·寧陽三模)萬事皆有因,我們學習的重要歷史事件的“因”一般指背景、目的等。對下列歷史事件“因”的解讀不正確的是(  )
A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秦國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B 王安石變法 北宋中期危機重重,希望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C 瓦子勾欄 宋代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文化生活豐富,社會需要
D 閉關鎖國 清朝國力強盛,自給自足,無須中外交流,禁絕海外貿易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本題為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D項符合題意;商鞅變法的原因是秦國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王安石變法的原因是北宋中期危機重重,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瓦子勾欄出現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文化生活豐富,社會需要,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2024·東營二模)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交系。這段話體現了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處友好往來 B.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C.團結合作共同發展 D.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據題干“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交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項正確;和平共處、團結合作等屬于外交原則,排除A、C兩項;“求同存異”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提出的,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2024·臨沂二模)1954年,尼赫魯評價某項外交原則時說:“這些原則不但對我們兩國適用,而且對其他國家也適用。假如這些原則在更廣的范圍得到承認,那么,對戰爭的恐懼就會消失,國際合作精神就會得到發揚?!边@一原則(  )
A.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B.給世界帶來了永久的和平
C.最早由印度和緬甸提出
D.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會議上提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據材料“1954年,尼赫魯評價某項外交原則時說:‘這些原則不但對我們兩國適用,而且對其他國家也適用。假如這些原則在更廣的范圍得到承認,那么,對戰爭的恐懼就會消失,國際合作精神就會得到發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尼赫魯指的是1953年底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A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制約強權政治的發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永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早是由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排除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在亞非會議上提出的是“求同存異”方針,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2024·濟寧一模)1965年聯合國通過的宣言中指出:“任何國家不得使用政治、軍事、經濟等措施威脅他國,以使其屈服;不得組織協助、制造、資助、煽動或縱容他國內部顛覆政府的活動;不得參與另一國的內亂。”這一宣言符合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  )
A.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內政
D.平等互利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據題干“任何國家不得使用政治、軍事、經濟等措施威脅他國,以使其屈服;不得組織協助、制造、資助、煽動或縱容他國內部顛覆政府的活動;不得參與另一國的內亂”和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的是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無權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間接對別國進行干涉,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國的內政與外交事務,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國接受別國的意志、社會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符合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互不干涉內政,C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2024·揚州中考)1971年10月,有新聞媒介評論道:“中國是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下,受到聯大三分之二以上國家的祝福,使聯合國發生根本變化?!痹撛u論意在贊揚中國(  )
A.支援朝鮮軍民抗擊侵略
B.推動萬隆會議取得成功
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 年10 月,第 26 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D項正確;支援朝鮮軍民抗擊侵略是在1950—1953年,排除A項;推動萬隆會議取得成功是在1955年,排除B項;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C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下面是1949—2008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統計圖。1972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劇增。與此有關的重要歷史事件是(  )
A.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B.中日建交
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972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劇增,這是因為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國突破了美國的封鎖和孤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A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2024·臨沂二模)2024年1月1日,中美迎來建交45周年紀念日。在中美關系處于新的十字路口之際,重溫中美建交的歷史時刻,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動中美關系穩下來、好起來,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C.中美關系改善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
D.中美兩國建交改變了國際格局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據材料“重溫中美建交的歷史時刻,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動中美關系穩下來、好起來,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可知,中美關系改善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C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中美關系改善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而非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項;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說法錯誤,排除B項;中美兩國建交改變了國際格局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選擇題(第16題7分,第17題10分,第18題8分,共25分)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唐朝與天竺有頻繁的交往。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三 這一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消極作用。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西漢時期出使西域并為絲綢之路開通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根據材料一指出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2分)
(2)根據材料二,寫出唐朝對外交往的史事,并歸納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2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清政府實行的對外政策,并說明該政策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的原因。(3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并為絲綢之路開通作出重要貢獻。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即可回答。
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可知,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雙向交流;等等。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實行的對外政策是閉關鎖國政策。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歷史人物:張騫。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史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點: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雙向交流;等等。
(3)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原因: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2024·泰安期末)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歷史悠久。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三
“天朝物產豐盈, 無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清乾隆帝致英國國王的信函
(1)材料一中圖一、圖二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2分)
(2)材料二兩幅圖片反映的史實分別代表了哪兩種文明交流的方式?任選一例寫出其影響。(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實行的什么政策?產生了什么消極影響? (3分)
(4)結合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對外政策,說一說給我們帶來的啟示。(1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歷史事件:圖一:鑒真東渡。圖二:玄奘西行。
(2)方式:和平友好;反抗外來侵略。
影響:選擇和平友好的交流方式。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政策:閉關鎖國。
消極影響: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兩百年,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當時的西方國家正先后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4)啟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應與世界隔絕,應廣泛交往;在交往過程中應積極學習別國的長處,發展自己;我國目前的對外開放政策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言之有理即可)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聊城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成立大會上,周恩來說:“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的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毙轮袊某闪?,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
——摘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二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中國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實。寫出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4分)
(2)材料二的兩幅圖片分別反映了新中國外交取得的哪項成就?取得這些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和所學知識可以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和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圖一“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依據圖二“喬冠華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開懷大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所以喬冠華開懷大笑。第二小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以及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作出重大調整等。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史實: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屈辱求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56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簽訂《北京條約》;1894年爆發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1900年爆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中國山東主權被列強強行交給日本。(舉出兩例即可)
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圖一: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圖二:恢復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主要原因:正確的外交政策;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等等。(答出兩點、意思相符即可)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專題突破素養卷(三) 中國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
(時間:40分鐘 分值:40分)
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
1.(2024·長春中考)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與其“統一”直接相關的是(  )
A.西夏建立       B.遼宋議和
C.金軍南下 D.元滅南宋
2.(2024·江西中考)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同時兼管地方,設置三路宣慰司,管理軍務、民事或兼管軍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臺灣
3.(2024·泰安期末)《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講道:“中國漢代,一支從(①)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達(②),完成了‘鑿空之旅’?!闭埬阊a充①和②的內容(  )
A.洛陽 歐洲
B.長安 歐洲
C.長安 非洲
D.劉家港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4.(2024·肥城模擬)經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傳到了英國,同時也使英語中增加了silk一詞。在此基礎上,通過派生、轉化等方式,英語中又產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詞。這表明(  )
A.貿易交往促進文化發展
B.文明交流互鑒推動社會進步
C.中文國際地位受到挑戰
D.英語語言傳播促進教育發展
5.(2024·高密模擬)下面兩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當時(  )
A.政治制度完備 B.中外文化交流
C.詩歌創作繁榮 D.民族關系和睦
6.(2024·廣東中考)明朝中后期,以萬里海疆為對象,明人繪制了《全海圖注》《沿海山沙圖》《萬里海圖》等眾多海防圖,流傳至今的就有十多種。這表明,當時(  )
A.造船技術發達 B.海防意識增強
C.海外貿易興盛 D.遠洋航行開啟
項正確;材料未直接體現造船技術、海外貿易,排除A、C兩項;材料未體現遠洋航行開啟,排除D項。]
7.(2024·德州二模)鄭和下西洋既沒有殖民開拓,也未能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它毫無疑問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發現,并非近代的先聲或是資本主義的序曲。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來
B.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D.推動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8.(2024·棗莊二模)乾隆帝認為“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所以一再嚴申“華夷之別甚嚴”,也“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因此,清朝(  )
A.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B.大興文字獄
C.實行八股取士 D.設立軍機處
9.(2024·寧陽三模)萬事皆有因,我們學習的重要歷史事件的“因”一般指背景、目的等。對下列歷史事件“因”的解讀不正確的是(  )
A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秦國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B 王安石 變法 北宋中期危機重重,希望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C 瓦子勾欄 宋代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文化生活豐富,社會需要
D 閉關鎖國 清朝國力強盛,自給自足,無須中外交流,禁絕海外貿易
10.(2024·東營二模)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交系。這段話體現了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處友好往來 B.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C.團結合作共同發展 D.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11.(2024·臨沂二模)1954年,尼赫魯評價某項外交原則時說:“這些原則不但對我們兩國適用,而且對其他國家也適用。假如這些原則在更廣的范圍得到承認,那么,對戰爭的恐懼就會消失,國際合作精神就會得到發揚?!边@一原則(  )
A.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B.給世界帶來了永久的和平
C.最早由印度和緬甸提出
D.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會議上提出
12.(2024·濟寧一模)1965年聯合國通過的宣言中指出:“任何國家不得使用政治、軍事、經濟等措施威脅他國,以使其屈服;不得組織協助、制造、資助、煽動或縱容他國內部顛覆政府的活動;不得參與另一國的內亂?!边@一宣言符合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  )
A.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內政
D.平等互利
13.(2024·揚州中考)1971年10月,有新聞媒介評論道:“中國是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下,受到聯大三分之二以上國家的祝福,使聯合國發生根本變化?!痹撛u論意在贊揚中國(  )
A.支援朝鮮軍民抗擊侵略
B.推動萬隆會議取得成功
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4.下面是1949—2008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統計圖。1972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劇增。與此有關的重要歷史事件是(  )
A.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B.中日建交
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15.(2024·臨沂二模)2024年1月1日,中美迎來建交45周年紀念日。在中美關系處于新的十字路口之際,重溫中美建交的歷史時刻,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動中美關系穩下來、好起來,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C.中美關系改善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
D.中美兩國建交改變了國際格局
二、非選擇題(第16題7分,第17題10分,第18題8分,共25分)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 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唐朝與天竺有頻繁的交往。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三 這一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消極作用。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西漢時期出使西域并為絲綢之路開通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根據材料一指出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2分)
(2)根據材料二,寫出唐朝對外交往的史事,并歸納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2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清政府實行的對外政策,并說明該政策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的原因。(3分)
17.(2024·泰安期末)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歷史悠久。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天朝物產豐盈, 無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清乾隆帝致英國國王的信函
(1)材料一中圖一、圖二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2分)
(2)材料二兩幅圖片反映的史實分別代表了哪兩種文明交流的方式?任選一例寫出其影響。(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實行的什么政策?產生了什么消極影響? (3分)
(4)結合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對外政策,說一說給我們帶來的啟示。(1分)
18.(2024·聊城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成立大會上,周恩來說:“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的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毙轮袊某闪ⅲY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
——摘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中國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實。寫出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4分)
(2)材料二的兩幅圖片分別反映了新中國外交取得的哪項成就?取得這些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專題突破素養卷(三)
1.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D項正確。]
2.B [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中央設宣政院,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B項正確。]
3.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從長安出發,探訪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其打通了內地與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聯系,歷史上稱為“鑿空”。因此“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達歐洲,完成了‘鑿空之旅’”,B項正確。]
4.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根據題干“中國的絲綢傳到了英國,同時也使英語中增加了silk一詞”“通過派生、轉化等方式,英語中又產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詞”可知,這種絲綢貿易促進了英國詞語發展,表明貿易交往促進文化發展,故選A項。]
5.B [根據題干可知,兩件唐代文物都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共同反映了當時中外文化交流,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不能說明政治制度完備、詩歌創作繁榮、民族關系和睦,排除A、C、D三項。]
6.B [明朝以萬里海疆為對象繪制了大量的海防圖,這表明當時海防意識增強,B項正確;材料未直接體現造船技術、海外貿易,排除A、C兩項;材料未體現遠洋航行開啟,排除D項。]
7.A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對外交流,沒有殖民掠奪和擴張,A項正確。]
8.A [根據材料“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華夷之別甚嚴”“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可知,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A項正確。]
9.D [本題為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D項符合題意;商鞅變法的原因是秦國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王安石變法的原因是北宋中期危機重重,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瓦子勾欄出現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文化生活豐富,社會需要,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10.B [根據題干“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交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項正確;和平共處、團結合作等屬于外交原則,排除A、C兩項;“求同存異”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提出的,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11.A [根據材料“1954年,尼赫魯評價某項外交原則時說:‘這些原則不但對我們兩國適用,而且對其他國家也適用。假如這些原則在更廣的范圍得到承認,那么,對戰爭的恐懼就會消失,國際合作精神就會得到發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尼赫魯指的是1953年底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A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制約強權政治的發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永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早是由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排除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在亞非會議上提出的是“求同存異”方針,排除D項。]
12.C [根據題干“任何國家不得使用政治、軍事、經濟等措施威脅他國,以使其屈服;不得組織協助、制造、資助、煽動或縱容他國內部顛覆政府的活動;不得參與另一國的內亂”和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的是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無權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間接對別國進行干涉,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國的內政與外交事務,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國接受別國的意志、社會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符合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互不干涉內政,C項正確。]
13.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 年10 月,第 26 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D項正確;支援朝鮮軍民抗擊侵略是在1950—1953年,排除A項;推動萬隆會議取得成功是在1955年,排除B項;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C項。]
14.A [1972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劇增,這是因為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國突破了美國的封鎖和孤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A項正確。]
15.C [根據材料“重溫中美建交的歷史時刻,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動中美關系穩下來、好起來,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可知,中美關系改善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C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中美關系改善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而非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項;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說法錯誤,排除B項;中美兩國建交改變了國際格局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16.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并為絲綢之路開通作出重要貢獻。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即可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可知,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雙向交流;等等。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實行的對外政策是閉關鎖國政策。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答案:(1)歷史人物:張騫。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史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點: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雙向交流;等等。
(3)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原因: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17.(1)歷史事件:圖一:鑒真東渡。圖二:玄奘西行。
(2)方式:和平友好;反抗外來侵略。
影響:選擇和平友好的交流方式。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3)政策:閉關鎖國。
消極影響: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兩百年,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當時的西方國家正先后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4)啟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應與世界隔絕,應廣泛交往;在交往過程中應積極學習別國的長處,發展自己;我國目前的對外開放政策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言之有理即可)
18.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和所學知識可以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和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圖一“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依據圖二“喬冠華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開懷大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所以喬冠華開懷大笑。第二小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以及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作出重大調整等。
答案:(1)史實: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屈辱求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56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簽訂《北京條約》;1894年爆發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1900年爆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中國山東主權被列強強行交給日本。(舉出兩例即可)
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圖一: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圖二:恢復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主要原因:正確的外交政策;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等等。(答出兩點、意思相符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垦利县| 衡阳县| 昭平县| 汶上县| 西丰县| 大厂| 江津市| 湘阴县| 永福县| 博野县| 凤城市| 定襄县| 万全县| 南郑县| 开江县| 安乡县| 株洲市| 元朗区| 百色市| 安新县| 钟山县| 伊金霍洛旗| 富阳市| 大同市| 琼结县| 观塘区| 垦利县| 卫辉市| 勐海县| 九龙城区| 鸡西市| 登封市| 建始县| 霍邱县| 平邑县| 读书| 筠连县| 瑞安市| 社会|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