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四) 課件+試題+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四) 課件+試題+答案

資源簡介

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四)
(時間:60分鐘 分值:50分)
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
1.以下漢武帝采取的措施產生的影響是(  )
中央 在長安興辦太學,以《詩》《書》《春秋》等作為教材
地方 “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學習經過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
A.打破官府壟斷教育   B.諸子百家學說興起
C.儒學居于主導地位 D.文學藝術繁榮發展
C [根據題干可知,漢武帝時期在中央辦太學,以《詩》《書》《春秋》等作為教材,在地方也設立學校,學習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表明儒學在漢代居于主導地位,C項正確。]
2.閱讀中國古代時間軸,關于階段②的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 [根據題干時間軸可知,②處于時間段是581—907年,是隋唐時期,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B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3.清政府規定:“出海商人必須三年之內回國,否則不許入籍;嚴禁米糧、鐵器的出口……”這體現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休養生息 B.重文輕武
C.重農抑商 D.閉關鎖國
D [根據“出海商人必須三年之內回國,否則不許入籍;嚴禁米糧、鐵器的出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清朝前期,為鞏固清王朝的統治,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又限制商民出海,開廣州一處為對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許設立了“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閉關鎖國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最終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導致近代中國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D項正確。]
4.近代某條約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據此判斷該條約(  )
A.方便了英國殖民者打開中國市場
B.標志著列強侵略深入中國腹地
C.導致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D.見證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A [根據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和所學知識可知,該條約是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其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A項正確。]
5.“五四運動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向前,我們可以看到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施行主義’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材料旨在強調五四運動(  )
A.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B.重建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C.是近代救亡圖存的延續和發展
D.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向前,我們可以看到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反映的是五四運動是對近代前期救亡圖存的延續,“向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施行主義’和‘解決問題’的實踐”反映的是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繼續領導中國革命。因此,題干重在突出五四運動是近代救亡圖存的延續和發展,C項正確。]
6.下圖是1938年5月1日《抗戰漫畫》上發表的張樂平先生創作的漫畫《惟有軍民合作》,其創作意圖是(  )
A.慶祝百團大戰沉重打擊日寇
B.呼吁國共停止內戰共赴國難
C.堅定全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念
D.批判國民政府制造皖南事變
C [根據圖片中的“軍”“民”可知,材料旨在強調抗日戰爭中軍民團結抗戰,未來必勝,故C項正確;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展開的百團大戰是在1940年,排除A項;國共停止內戰共赴國難是在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后開始的,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皖南事變發生于1941年,排除D項。]
7.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致劉伯承、陳毅等電文指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此戰”的中心城市是(  )
A.錦州  B.北京 C.徐州  D.南京
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此戰”是指淮海戰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到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因此,“此戰”的中心城市是徐州,C項正確。]
8.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的子報——《市場報》正式創刊,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份經濟類報紙。1980年,《人民日報》改版,開辟了《經濟簡訊》等新欄目,經濟新聞成為報道重點,篇幅和數量不斷增加。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國企改革取得顯著的成效
B.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C.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
D.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
C [材料“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的子報——《市場報》正式創刊,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份經濟類報紙。1980年,《人民日報》改版,開辟了《經濟簡訊》等新欄目,經濟新聞成為報道重點,篇幅和數量不斷增加”說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建設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此后經濟建設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C項正確;國企改革取得顯著的成效是在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開展之后,排除A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2001年,排除B項;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是在1990年,排除D項。]
9.1971年11月8日, 《時代周刊》封面這樣寫道: “中國人來了。”與《時代周刊》的報道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
B.中國參加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C.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
C [根據題干時間“1971年11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及利亞、阿爾巴尼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C項正確。]
10.《蒙娜麗莎》之所以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作品,主要是因為它(  )
A.反映現實生活和贊美人性的偉大
B.反映了對民主共和的追求
C.揭露了教會的虛偽和腐化
D.反對宗教束縛和封建等級觀念
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歌頌世俗人生,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表現人性的美,是一部偉大的人文作品,這也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蒙娜麗莎》之所以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作品,主要是因為它反映現實生活和贊美了人性的偉大,A項正確。]
11.美國歷史的發展經歷了眾多坎坷。下面是美國某階段的發展示意圖,F1是它發展的動力,F2是它發展的阻力。下列關于美國歷史的說法出現明顯錯誤的是(  )
A.阻力F2代表著英國的殖民統治前進方向
B.a處是來克星頓的槍聲,它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C.b處指代的歷史事件,標志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D.c處的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76年7月4日通過的《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1783年9月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b處代表著美國的誕生,C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獨立戰爭根源是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阻力F2代表著英國的殖民統治,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獨立戰爭的開始,a處說法正確,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777年的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c處說法正確,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12.“(他們)處于被奴役的最下層,又是大工業的產物,因而是現代社會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階級……肩負著建設共產主義新世界的偉大歷史使命。”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
A.《人權宣言》 B.《共產黨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D.《聯合國家宣言》
B [根據題干“大工業的產物”“建設共產主義”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段文字是對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描述,其最有可能出自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B項正確。]
13.下面兩幅宣傳畫是為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美國實施的兩項經濟措施所分別繪制的。這兩項措施的實施都(  )
A.迅速推進本國工業化完成
B.暴露了發展重工業的弊端
C.反映了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D.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左圖“五年計劃,四年完成”反映的是蘇聯在斯大林時期積極開展五年計劃的工業化建設,右圖“積極勞動,以工代賑”反映的是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推行“以工代賑”的措施,蘇聯模式和美國羅斯福新政都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前者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后者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或調控,D項正確。]
14.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是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變革。下列事件屬于“社會轉型”的是(  )
A.倒幕運動 B.二月革命
C.巴黎公社 D.明治維新
D [根據題干“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是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變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D項正確。]
15.李老師組織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班級群推送了資源包(見表)。據此可知,該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
資料類型 名稱
漫畫 《鐵幕下的窺視》(1946年3月6日)
條約 《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
論文 《試論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A.“鐵幕演說” B.杜魯門主義
C.馬歇爾計劃 D.美蘇冷戰對峙
D [根據材料中“《鐵幕下的窺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是美國和蘇聯冷戰在軍事上的表現,《試論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表明冷戰對峙狀態,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9分,第17題10分,18題7分,19題9分,共35分。)
16.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制度創新】
材料一 漢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擁有84個郡和18個諸侯國……皇帝無與倫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規范中得以體現……漢朝延續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漢朝之所以能夠國祚長久,得益于它善于通過摸索或者以漸進的方式變通秦的舉措,而且經常頗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陸威儀《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文字統一】
材料二 這種統一的文字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而且持久統一的黏合劑。(它)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并理解的,盡管他們所操持的方言常常彼此聽不懂。基于同一原因,這種文字也是外國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過教育的日本人、朝鮮人或越南人都能閱讀漢文,但不會說一個字。這種文字對中國后來的民族統一,對中國文化對整個東亞的影響來說,其重要性是不難想象的。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交流交往】
材料三 15世紀以前,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導角色。我國古代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大都是在政府支持下進行的。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就很先進。隋唐以后,航海走向全面繁榮。兩宋時期,我國取得了以羅盤導航為標志的航海技術重大突破;當時中國的GDP約占全球的50%,海上貿易更是遠航至西亞等地。明朝前期,中國主導亞洲海洋秩序的能力達到了頂峰。
——李亞敏等《國際海洋秩序演進中的中國》
(1)指出材料一中漢朝延續秦朝的兩項政治制度。舉出一例漢朝在經濟方面進行的創新舉措。(4分)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秦統一文字的重要意義。(2分)
(3)依據材料三,概括15世紀以前中國主導亞洲海洋秩序的原因。列舉中國古代依托穩定的海洋秩序進行中外交往的史實。(3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漢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擁有84個郡和18個諸侯國……皇帝無與倫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規范中得以體現”可知皇帝制、郡縣制。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經常頗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并結合漢武帝加強控制經濟的措施可知鹽鐵官營。第(2)問,根據材料二“這種統一的文字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而且持久統一的黏合劑”可知,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根據材料二“(它)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并理解的,盡管他們所操持的方言常常彼此聽不懂”可知,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秦統一文字有利于溝通傳播信息;根據材料二“這種文字對中國后來的民族統一,對中國文化對整個東亞的影響來說,其重要性是不難想象的”可知,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15世紀以前,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導角色”可知,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唐朝中外交往和明朝對外交往相關史實可知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
[答案] (1)政治制度:皇帝制、郡縣制。
創新:鹽鐵官營。
(2)重要意義: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秦統一文字有利于溝通傳播信息;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
(3)原因: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
史實: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
17.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階段 內容 特征
防御型現代化(1860—1911年) 物質現代化的起步 這一時期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起步,中國的社會變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政治現代化的嘗試
自覺型現代化(1911—1949年) 孫中山關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構想 這一時期的現代化是被延誤的、局部的、緩慢發展的現代化
思想上現代化意識的覺醒與不斷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1949年至今) 從“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 這一時期,黨領導人民開啟了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探索出超越西方現代化和蘇聯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從“落后于時代”到“引領時代”的發展
“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提出與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與拓展
材料二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材料三 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1)材料一表格中“物質現代化的起步”“政治現代化的嘗試”分別指的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中的什么事件?孫中山為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構想”作了哪些貢獻?(3分)
(2)材料一表格中“中國式現代化”階段,“工業化”的起步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列舉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一例。(2分)
(3)材料二中提到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體內容是什么?(1分)
(4)列舉兩例黨和國家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進程中所采取的舉措。(2分)
(5)結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經驗?(2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物質現代化的起步”并結合所學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根據材料一“政治現代化的嘗試”并結合所學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可知,戊戌變法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首次嘗試,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孫中山的革命事跡可知,孫中山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構想,創建了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參加護國戰爭,領導護法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的發展。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國式現代化(1949年至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化”的起步是指“一五”計劃,“一五”計劃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第二小問,結合所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可知,主要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3)問,根據材料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第(4)問,結合所學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內容可知,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和國家的重要舉措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等。第(5)問,根據材料涉及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黨的二十大等信息,從黨的領導、改革開放、理論創新等角度進行分析得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理論和實踐創新相結合。
[答案] (1)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貢獻:創建了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參加護國戰爭,領導護法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的發展;等等。
(2)歷史事件:“一五”計劃。
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任選一個即可)
(3)具體內容: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4)舉措: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等。
(5)成功的經驗: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理論和實踐創新相結合;等等。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紀歐美大事年表
1640年 議會重新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1688年 “光榮革命”
1689年 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
1776年 《獨立宣言》發表,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1787年 美國制定三權分立的憲法
1789年 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1789年 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
1804年 《拿破侖法典》頒布實施
1861年 廢除農奴制改革
1862年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8年 德川幕府被推翻
——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
(1)根據材料,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簡述《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通過的時間。(1分)
(2)閱讀以上材料,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確定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結論正確,條理清晰,邏輯通順)(6分)
[解析] 第(1)問,根據題干信息可知,1862年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世紀=所在年的前兩位+1,如1862年,18+1是19世紀,年代是所在年的第三位,如1862年就是19世紀60年代。第(2)問,根據材料“17—18世紀歐美大事年表”可選事件《權利法案》《獨立宣言》、美國制定三權分立的憲法和《拿破侖法典》。結合所學這些法律頒布的意義可提煉出觀點:法律的頒布實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然后圍繞觀點,結合四個法律文件的頒布時間和意義進行解讀,最后進行總結。
[答案] (1)時間:19世紀60年代。
(2)觀點:法律的頒布實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論述: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開始確立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統治,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推動了英國歷史的發展進程。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美國由此建立了統一有力的聯邦政府,從而保證了國家政治長期穩定,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789年法國通過《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于1804年實施,這些法律文獻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法律的頒布實施是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推動國家社會發展。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歷史的悲劇在于,那些本來有可能制止后代進行毀滅性的競賽,并進而阻止他們進入戰爭的國際互動力量還沒有強大到阻擋1914年災難的發生。當1914年6月的“槍聲”響起時,許多國家的人們開始了類似的經歷:短缺、征兵、死亡和疾病。
——摘編自[英]C.A.貝利《現代世界的誕生1780—1914》
材料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26個抗擊法西斯的國家于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各簽字國贊同協同作戰,將這場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和以美英蘇中四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實際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
——摘編自徐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材料三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局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為著打敗法西斯這一“世界性敵人”,中國抗日戰爭始終抗擊著日本侵略軍的主力,阻止了日軍“北進”,推遲了日軍“南進”,有力地配合了盟軍的作戰……從九一八事變揭開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武裝斗爭長達14年之久,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為3 500萬人,其中包括中國軍隊的傷亡380余萬人。同時,中國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 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 000億美元。
——摘編自單世明《試析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四 我們重申,促進和平、發展與人權,推動合作共贏,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和國際法,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實現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是我們的共同目標;打造繁榮與和平世界的共同命運,是我們的共同愿望。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
(1)材料一中的“槍聲”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場“災難”對歐洲的影響。(3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聯合國家宣言》簽署的重要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戰役指的是什么?(2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世界各國應該如何維護世界和平、避免戰爭?(2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當1914年6月的‘槍聲’響起時,許多國家的人們開始了類似的經歷”可知,材料一中的“槍聲”指的是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訪問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身亡,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它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削弱了歐洲的殖民力量。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二“26個抗擊法西斯的國家于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各簽字國贊同協同作戰,將這場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和以美英蘇中四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實際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可知,它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4年6月,盟軍官兵在英國南部海岸集結,進行了諾曼底登陸戰役,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成功,使德國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境地,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歐洲第二戰場開辟。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三“中國抗日戰爭始終抗擊著日本侵略軍的主力,阻止了日軍‘北進’,推遲了日軍‘南進’,有力地配合了盟軍的作戰……從九一八事變揭開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武裝斗爭長達14年之久,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可知,這體現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三“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為3 500萬人,其中包括中國軍隊的傷亡380余萬人。同時,中國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 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 000億美元”可知,這體現出,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第(4)問,根據材料四“我們重申,促進和平、發展與人權,推動合作共贏,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和國際法,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和平、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角度概括做法即可。
[答案] (1)歷史事件:薩拉熱窩事件。影響: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削弱了歐洲的殖民力量。
(2)重要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即可)戰役: 諾曼底登陸。
(3)地位和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4)做法:尊重各國的主權和獨立,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各國合作與交流,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四)
(時間:60分鐘 分值:50分)
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
1.以下漢武帝采取的措施產生的影響是(  )
中央 在長安興辦太學,以《詩》《書》《春秋》等作為教材
地方 “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學習經過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
A.打破官府壟斷教育   B.諸子百家學說興起
C.儒學居于主導地位 D.文學藝術繁榮發展
2.閱讀中國古代時間軸,關于階段②的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3.清政府規定:“出海商人必須三年之內回國,否則不許入籍;嚴禁米糧、鐵器的出口……”這體現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休養生息 B.重文輕武
C.重農抑商 D.閉關鎖國
4.近代某條約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據此判斷該條約(  )
A.方便了英國殖民者打開中國市場
B.標志著列強侵略深入中國腹地
C.導致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D.見證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5.“五四運動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向前,我們可以看到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施行主義’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材料旨在強調五四運動(  )
A.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B.重建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C.是近代救亡圖存的延續和發展
D.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6.下圖是1938年5月1日《抗戰漫畫》上發表的張樂平先生創作的漫畫《惟有軍民合作》,其創作意圖是(  )
A.慶祝百團大戰沉重打擊日寇
B.呼吁國共停止內戰共赴國難
C.堅定全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念
D.批判國民政府制造皖南事變
7.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致劉伯承、陳毅等電文指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此戰”的中心城市是(  )
A.錦州  B.北京 C.徐州  D.南京
8.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的子報——《市場報》正式創刊,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份經濟類報紙。1980年,《人民日報》改版,開辟了《經濟簡訊》等新欄目,經濟新聞成為報道重點,篇幅和數量不斷增加。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國企改革取得顯著的成效
B.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C.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
D.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
9.1971年11月8日, 《時代周刊》封面這樣寫道: “中國人來了。”與《時代周刊》的報道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
B.中國參加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C.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
10.《蒙娜麗莎》之所以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作品,主要是因為它(  )
A.反映現實生活和贊美人性的偉大
B.反映了對民主共和的追求
C.揭露了教會的虛偽和腐化
D.反對宗教束縛和封建等級觀念
11.美國歷史的發展經歷了眾多坎坷。下面是美國某階段的發展示意圖,F1是它發展的動力,F2是它發展的阻力。下列關于美國歷史的說法出現明顯錯誤的是(  )
A.阻力F2代表著英國的殖民統治前進方向
B.a處是來克星頓的槍聲,它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C.b處指代的歷史事件,標志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D.c處的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12.“(他們)處于被奴役的最下層,又是大工業的產物,因而是現代社會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階級……肩負著建設共產主義新世界的偉大歷史使命。”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
A.《人權宣言》 B.《共產黨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D.《聯合國家宣言》
13.下面兩幅宣傳畫是為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美國實施的兩項經濟措施所分別繪制的。這兩項措施的實施都(  )
A.迅速推進本國工業化完成
B.暴露了發展重工業的弊端
C.反映了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D.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14.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是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變革。下列事件屬于“社會轉型”的是(  )
A.倒幕運動 B.二月革命
C.巴黎公社 D.明治維新
15.李老師組織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班級群推送了資源包(見表)。據此可知,該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
資料類型 名稱
漫畫 《鐵幕下的窺視》(1946年3月6日)
條約 《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
論文 《試論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A.“鐵幕演說” B.杜魯門主義
C.馬歇爾計劃 D.美蘇冷戰對峙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9分,第17題10分,18題7分,19題9分,共35分。)
16.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制度創新】
材料一 漢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擁有84個郡和18個諸侯國……皇帝無與倫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規范中得以體現……漢朝延續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漢朝之所以能夠國祚長久,得益于它善于通過摸索或者以漸進的方式變通秦的舉措,而且經常頗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陸威儀《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文字統一】
材料二 這種統一的文字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而且持久統一的黏合劑。(它)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并理解的,盡管他們所操持的方言常常彼此聽不懂。基于同一原因,這種文字也是外國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過教育的日本人、朝鮮人或越南人都能閱讀漢文,但不會說一個字。這種文字對中國后來的民族統一,對中國文化對整個東亞的影響來說,其重要性是不難想象的。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交流交往】
材料三 15世紀以前,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導角色。我國古代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大都是在政府支持下進行的。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就很先進。隋唐以后,航海走向全面繁榮。兩宋時期,我國取得了以羅盤導航為標志的航海技術重大突破;當時中國的GDP約占全球的50%,海上貿易更是遠航至西亞等地。明朝前期,中國主導亞洲海洋秩序的能力達到了頂峰。
——李亞敏等《國際海洋秩序演進中的中國》
(1)指出材料一中漢朝延續秦朝的兩項政治制度。舉出一例漢朝在經濟方面進行的創新舉措。(4分)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秦統一文字的重要意義。(2分)
(3)依據材料三,概括15世紀以前中國主導亞洲海洋秩序的原因。列舉中國古代依托穩定的海洋秩序進行中外交往的史實。(3分)
17.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階段 內容 特征
防御型現代化(1860—1911年) 物質現代化的起步 這一時期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起步,中國的社會變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政治現代化的嘗試
自覺型現代化(1911—1949年) 孫中山關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構想 這一時期的現代化是被延誤的、局部的、緩慢發展的現代化
思想上現代化意識的覺醒與不斷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1949年至今) 從“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 這一時期,黨領導人民開啟了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探索出超越西方現代化和蘇聯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從“落后于時代”到“引領時代”的發展
“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提出與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與拓展
材料二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材料三 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1)材料一表格中“物質現代化的起步”“政治現代化的嘗試”分別指的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中的什么事件?孫中山為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構想”作了哪些貢獻?(3分)
(2)材料一表格中“中國式現代化”階段,“工業化”的起步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列舉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一例。(2分)
(3)材料二中提到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體內容是什么?(1分)
(4)列舉兩例黨和國家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進程中所采取的舉措。(2分)
(5)結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經驗?(2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紀歐美大事年表
1640年 議會重新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1688年 “光榮革命”
1689年 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
1776年 《獨立宣言》發表,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1787年 美國制定三權分立的憲法
1789年 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1789年 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
1804年 《拿破侖法典》頒布實施
1861年 廢除農奴制改革
1862年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8年 德川幕府被推翻
——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
(1)根據材料,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簡述《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通過的時間。(1分)
(2)閱讀以上材料,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確定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結論正確,條理清晰,邏輯通順)(6分)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歷史的悲劇在于,那些本來有可能制止后代進行毀滅性的競賽,并進而阻止他們進入戰爭的國際互動力量還沒有強大到阻擋1914年災難的發生。當1914年6月的“槍聲”響起時,許多國家的人們開始了類似的經歷:短缺、征兵、死亡和疾病。
——摘編自[英]C.A.貝利《現代世界的誕生1780—1914》
材料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26個抗擊法西斯的國家于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各簽字國贊同協同作戰,將這場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和以美英蘇中四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實際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
——摘編自徐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材料三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局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為著打敗法西斯這一“世界性敵人”,中國抗日戰爭始終抗擊著日本侵略軍的主力,阻止了日軍“北進”,推遲了日軍“南進”,有力地配合了盟軍的作戰……從九一八事變揭開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武裝斗爭長達14年之久,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為3 500萬人,其中包括中國軍隊的傷亡380余萬人。同時,中國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 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 000億美元。
——摘編自單世明《試析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
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四 我們重申,促進和平、發展與人權,推動合作共贏,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和國際法,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實現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是我們的共同目標;打造繁榮與和平世界的共同命運,是我們的共同愿望。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
(1)材料一中的“槍聲”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場“災難”對歐洲的影響。(3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聯合國家宣言》簽署的重要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戰役指的是什么?(2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世界各國應該如何維護世界和平、避免戰爭?(2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63張PPT)
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四)
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
1.以下漢武帝采取的措施產生的影響是(  )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中央 在長安興辦太學,以《詩》《書》《春秋》等作為教材
地方 “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學習經過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

A.打破官府壟斷教育   B.諸子百家學說興起
C.儒學居于主導地位 D.文學藝術繁榮發展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根據題干可知,漢武帝時期在中央辦太學,以《詩》《書》《春秋》等作為教材,在地方也設立學校,學習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表明儒學在漢代居于主導地位,C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閱讀中國古代時間軸,關于階段②的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B [根據題干時間軸可知,②處于時間段是581—907年,是隋唐時期,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B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清政府規定:“出海商人必須三年之內回國,否則不許入籍;嚴禁米糧、鐵器的出口……”這體現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休養生息 B.重文輕武
C.重農抑商 D.閉關鎖國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D [根據“出海商人必須三年之內回國,否則不許入籍;嚴禁米糧、鐵器的出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清朝前期,為鞏固清王朝的統治,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又限制商民出海,開廣州一處為對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許設立了“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閉關鎖國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最終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導致近代中國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D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近代某條約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據此判斷該條約(  )
A.方便了英國殖民者打開中國市場
B.標志著列強侵略深入中國腹地
C.導致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D.見證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 [根據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和所學知識可知,該條約是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其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A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5.“五四運動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向前,我們可以看到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施行主義’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材料旨在強調五四運動(  )
A.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B.重建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C.是近代救亡圖存的延續和發展
D.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向前,我們可以看到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反映的是五四運動是對近代前期救亡圖存的延續,“向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施行主義’和‘解決問題’的實踐”反映的是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繼續領導中國革命。因此,題干重在突出五四運動是近代救亡圖存的延續和發展,C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6.下圖是1938年5月1日《抗戰漫畫》上發表的張樂平先生創作的漫畫《惟有軍民合作》,其創作意圖是(  )
A.慶祝百團大戰沉重打擊日寇
B.呼吁國共停止內戰共赴國難
C.堅定全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念
D.批判國民政府制造皖南事變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根據圖片中的“軍”“民”可知,材料旨在強調抗日戰爭中軍民團結抗戰,未來必勝,故C項正確;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展開的百團大戰是在1940年,排除A項;國共停止內戰共赴國難是在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后開始的,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皖南事變發生于1941年,排除D項。]
7.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致劉伯承、陳毅等電文指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此戰”的中心城市是(  )
A.錦州  B.北京  C.徐州  D.南京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此戰”是指淮海戰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到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因此,“此戰”的中心城市是徐州,C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8.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的子報——《市場報》正式創刊,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份經濟類報紙。1980年,《人民日報》改版,開辟了《經濟簡訊》等新欄目,經濟新聞成為報道重點,篇幅和數量不斷增加。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國企改革取得顯著的成效
B.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C.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
D.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材料“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的子報——《市場報》正式創刊,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份經濟類報紙。1980年,《人民日報》改版,開辟了《經濟簡訊》等新欄目,經濟新聞成為報道重點,篇幅和數量不斷增加”說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建設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此后經濟建設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C項正確;國企改革取得顯著的成效是在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開展之后,排除A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2001年,排除B項;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是在1990年,排除D項。]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9.1971年11月8日,《時代周刊》封面這樣寫道:“中國人來了。”與《時代周刊》的報道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
B.中國參加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C.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根據題干時間“1971年11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及利亞、阿爾巴尼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C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蒙娜麗莎》之所以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作品,主要是因為它(  )
A.反映現實生活和贊美人性的偉大
B.反映了對民主共和的追求
C.揭露了教會的虛偽和腐化
D.反對宗教束縛和封建等級觀念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歌頌世俗人生,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表現人性的美,是一部偉大的人文作品,這也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蒙娜麗莎》之所以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作品,主要是因為它反映現實生活和贊美了人性的偉大,A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美國歷史的發展經歷了眾多坎坷。下面是美國某階段的發展示意圖,F1是它發展的動力,F2是它發展的阻力。下列關于美國歷史的說法出現明顯錯誤的是(  )
A.阻力F2代表著英國的殖民統治前進方向
B.a處是來克星頓的槍聲,它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C.b處指代的歷史事件,標志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D.c處的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76年7月4日通過的《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1783年9月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b處代表著美國的誕生,C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獨立戰爭根源是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阻力F2代表著英國的殖民統治,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獨立戰爭的開始,a處說法正確,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777年的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c處說法正確,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2.“(他們)處于被奴役的最下層,又是大工業的產物,因而是現代社會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階級……肩負著建設共產主義新世界的偉大歷史使命。”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
A.《人權宣言》 B.《共產黨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D.《聯合國家宣言》

B [根據題干“大工業的產物”“建設共產主義”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段文字是對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描述,其最有可能出自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B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3.下面兩幅宣傳畫是為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美國實施的兩項經濟措施所分別繪制的。這兩項措施的實施都(  )
A.迅速推進本國工業化完成
B.暴露了發展重工業的弊端
C.反映了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D.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D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左圖“五年計劃,四年完成”反映的是蘇聯在斯大林時期積極開展五年計劃的工業化建設,右圖“積極勞動,以工代賑”反映的是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推行“以工代賑”的措施,蘇聯模式和美國羅斯福新政都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前者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后者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或調控,D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4.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是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變革。下列事件屬于“社會轉型”的是(  )
A.倒幕運動 B.二月革命
C.巴黎公社 D.明治維新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D [根據題干“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是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變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D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5.李老師組織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班級群推送了資源包(見表)。據此可知,該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
A.“鐵幕演說” B.杜魯門主義
C.馬歇爾計劃 D.美蘇冷戰對峙
資料類型 名稱
漫畫 《鐵幕下的窺視》(1946年3月6日)
條約 《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
論文 《試論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D [根據材料中“《鐵幕下的窺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是美國和蘇聯冷戰在軍事上的表現,《試論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表明冷戰對峙狀態,D項正確。]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9分,第17題10分,18題7分,19題9分,共35分。)
16.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制度創新】
材料一 漢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擁有84個郡和18個諸侯國……皇帝無與倫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規范中得以體現……漢朝延續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漢朝之所以能夠國祚長久,得益于它善于通過摸索或者以漸進的方式變通秦的舉措,而且經常頗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陸威儀《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文字統一】
材料二 這種統一的文字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而且持久統一的黏合劑。(它)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并理解的,盡管他們所操持的方言常常彼此聽不懂。基于同一原因,這種文字也是外國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過教育的日本人、朝鮮人或越南人都能閱讀漢文,但不會說一個字。這種文字對中國后來的民族統一,對中國文化對整個東亞的影響來說,其重要性是不難想象的。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交流交往】
材料三 15世紀以前,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導角色。我國古代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大都是在政府支持下進行的。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就很先進。隋唐以后,航海走向全面繁榮。兩宋時期,我國取得了以羅盤導航為標志的航海技術重大突破;當時中國的GDP約占全球的50%,海上貿易更是遠航至西亞等地。明朝前期,中國主導亞洲海洋秩序的能力達到了頂峰。
——李亞敏等《國際海洋秩序演進中的中國》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指出材料一中漢朝延續秦朝的兩項政治制度。舉出一例漢朝在經濟方面進行的創新舉措。(4分)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秦統一文字的重要意義。(2分)
(3)依據材料三,概括15世紀以前中國主導亞洲海洋秩序的原因。列舉中國古代依托穩定的海洋秩序進行中外交往的史實。(3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漢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擁有84個郡和18個諸侯國……皇帝無與倫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規范中得以體現”可知皇帝制、郡縣制。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經常頗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并結合漢武帝加強控制經濟的措施可知鹽鐵官營。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2)問,根據材料二“這種統一的文字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而且持久統一的黏合劑”可知,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根據材料二“(它)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并理解的,盡管他們所操持的方言常常彼此聽不懂”可知,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秦統一文字有利于溝通傳播信息;根據材料二“這種文字對中國后來的民族統一,對中國文化對整個東亞的影響來說,其重要性是不難想象的”可知,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15世紀以前,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導角色”可知,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唐朝中外交往和明朝對外交往相關史實可知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1)政治制度:皇帝制、郡縣制。
創新:鹽鐵官營。
(2)重要意義: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秦統一文字有利于溝通傳播信息;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
(3)原因: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
史實: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7.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階段 內容 特征
防御型現代化(1860—1911年) 物質現代化的起步 這一時期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起步,中國的社會變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政治現代化的嘗試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階段 內容 特征
自覺型現代化(1911—1949年) 孫中山關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構想 這一時期的現代化是被延誤的、局部的、緩慢發展的現代化
思想上現代化意識的覺醒與不斷發展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階段 內容 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1949年至今) 從“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 這一時期,黨領導人民開啟了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探索出超越西方現代化和蘇聯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從“落后于時代”到
“引領時代”的發展
“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提出與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與拓展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材料二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材料三 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材料一表格中“物質現代化的起步”“政治現代化的嘗試”分別指的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中的什么事件?孫中山為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構想”作了哪些貢獻?(3分)
(2)材料一表格中“中國式現代化”階段,“工業化”的起步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列舉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一例。(2分)
(3)材料二中提到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體內容是什么?(1分)
(4)列舉兩例黨和國家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進程中所采取的舉措。(2分)
(5)結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經驗?(2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物質現代化的起步”并結合所學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根據材料一“政治現代化的嘗試”并結合所學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可知,戊戌變法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首次嘗試,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孫中山的革命事跡可知,孫中山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構想,創建了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參加護國戰爭,領導護法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的發展。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國式現代化(1949年至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化”的起步是指“一五”計劃,“一五”計劃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第二小問,結合所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可知,主要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第(3)問,根據材料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4)問,結合所學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內容可知,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和國家的重要舉措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等。
第(5)問,根據材料涉及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黨的二十大等信息,從黨的領導、改革開放、理論創新等角度進行分析得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理論和實踐創新相結合。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1)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貢獻:創建了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參加護國戰爭,領導護法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的發展;等等。
(2)歷史事件:“一五”計劃。
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任選一個即可)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具體內容: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4)舉措: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等。
(5)成功的經驗: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理論和實踐創新相結合;等等。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紀歐美大事年表
1640年 議會重新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1688年 “光榮革命”
1689年 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
1776年 《獨立宣言》發表,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1787年 美國制定三權分立的憲法
1789年 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1789年 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
1804年 《拿破侖法典》頒布實施
1861年 廢除農奴制改革
1862年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8年 德川幕府被推翻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根據材料,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簡述《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通過的時間。(1分)
(2)閱讀以上材料,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確定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結論正確,條理清晰,邏輯通順)(6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第(1)問,根據題干信息可知,1862年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世紀=所在年的前兩位+1,如1862年,18+1是19世紀,年代是所在年的第三位,如1862年就是19世紀60年代。第(2)問,根據材料“17—18世紀歐美大事年表”可選事件《權利法案》《獨立宣言》、美國制定三權分立的憲法和《拿破侖法典》。結合所學這些法律頒布的意義可提煉出觀點:法律的頒布實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然后圍繞觀點,結合四個法律文件的頒布時間和意義進行解讀,最后進行總結。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1)時間:19世紀60年代。
(2)觀點:法律的頒布實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論述: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開始確立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統治,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推動了英國歷史的發展進程。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美國由此建立了統一有力的聯邦政府,從而保證了國家政治長期穩定,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789年法國通過《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于1804年實施,這些法律文獻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法律的頒布實施是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推動國家社會發展。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歷史的悲劇在于,那些本來有可能制止后代進行毀滅性的競賽,并進而阻止他們進入戰爭的國際互動力量還沒有強大到阻擋1914年災難的發生。當1914年6月的“槍聲”響起時,許多國家的人們開始了類似的經歷:短缺、征兵、死亡和疾病。
——摘編自[英]C.A.貝利《現代世界的誕生1780—1914》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材料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26個抗擊法西斯的國家于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各簽字國贊同協同作戰,將這場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和以美英蘇中四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實際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
——摘編自徐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材料三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局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為著打敗法西斯這一“世界性敵人”,中國抗日戰爭始終抗擊著日本侵略軍的主力,阻止了日軍“北進”,推遲了日軍“南進”,有力地配合了盟軍的作戰……從九一八事變揭開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武裝斗爭長達14年之久,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為3 500萬人,其中包括中國軍隊的傷亡380余萬人。同時,中國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 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 000億美元。
——摘編自單世明《試析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材料四 我們重申,促進和平、發展與人權,推動合作共贏,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和國際法,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實現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是我們的共同目標;打造繁榮與和平世界的共同命運,是我們的共同愿望。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材料一中的“槍聲”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場“災難”對歐洲的影響。(3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聯合國家宣言》簽署的重要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戰役指的是什么?(2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世界各國應該如何維護世界和平、避免戰爭?(2分)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當1914年6月的‘槍聲’響起時,許多國家的人們開始了類似的經歷”可知,材料一中的“槍聲”指的是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訪問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身亡,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它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削弱了歐洲的殖民力量。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二“26個抗擊法西斯的國家于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各簽字國贊同協同作戰,將這場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和以美英蘇中四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實際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可知,它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4年6月,盟軍官兵在英國南部海岸集結,進行了諾曼底登陸戰役,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成功,使德國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境地,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三“中國抗日戰爭始終抗擊著日本侵略軍的主力,阻止了日軍‘北進’,推遲了日軍‘南進’,有力地配合了盟軍的作戰……從九一八事變揭開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武裝斗爭長達14年之久,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可知,這體現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三“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為3 500萬人,其中包括中國軍隊的傷亡380余萬人。同時,中國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 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 000億美元”可知,這體現出,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4)問,根據材料四“我們重申,促進和平、發展與人權,推動合作共贏,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和國際法,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和平、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角度概括做法即可。
題號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1)歷史事件:薩拉熱窩事件。影響: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削弱了歐洲的殖民力量。
(2)重要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即可)戰役: 諾曼底登陸。
(3)地位和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4)做法:尊重各國的主權和獨立,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各國合作與交流,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四)
1.C [根據題干可知,漢武帝時期在中央辦太學,以《詩》《書》《春秋》等作為教材,在地方也設立學校,學習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表明儒學在漢代居于主導地位,C項正確。]
2.B [根據題干時間軸可知,②處于時間段是581—907年,是隋唐時期,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B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3.D [根據“出海商人必須三年之內回國,否則不許入籍;嚴禁米糧、鐵器的出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清朝前期,為鞏固清王朝的統治,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又限制商民出海,開廣州一處為對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許設立了“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閉關鎖國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最終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導致近代中國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D項正確。]
4.A [根據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和所學知識可知,該條約是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其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A項正確。]
5.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向前,我們可以看到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反映的是五四運動是對近代前期救亡圖存的延續,“向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施行主義’和‘解決問題’的實踐”反映的是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繼續領導中國革命。因此,題干重在突出五四運動是近代救亡圖存的延續和發展,C項正確。]
6.C [根據圖片中的“軍”“民”可知,材料旨在強調抗日戰爭中軍民團結抗戰,未來必勝,故C項正確;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展開的百團大戰是在1940年,排除A項;國共停止內戰共赴國難是在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后開始的,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皖南事變發生于1941年,排除D項。]
7.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此戰”是指淮海戰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到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因此,“此戰”的中心城市是徐州,C項正確。]
8.C [材料“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的子報——《市場報》正式創刊,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份經濟類報紙。1980年,《人民日報》改版,開辟了《經濟簡訊》等新欄目,經濟新聞成為報道重點,篇幅和數量不斷增加”說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建設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此后經濟建設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C項正確;國企改革取得顯著的成效是在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開展之后,排除A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2001年,排除B項;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是在1990年,排除D項。]
9.C [根據題干時間“1971年11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及利亞、阿爾巴尼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C項正確。]
10.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歌頌世俗人生,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表現人性的美,是一部偉大的人文作品,這也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蒙娜麗莎》之所以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作品,主要是因為它反映現實生活和贊美了人性的偉大,A項正確。]
11.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76年7月4日通過的《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1783年9月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b處代表著美國的誕生,C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獨立戰爭根源是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阻力F2代表著英國的殖民統治,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獨立戰爭的開始,a處說法正確,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777年的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c處說法正確,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12.B [根據題干“大工業的產物”“建設共產主義”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段文字是對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描述,其最有可能出自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B項正確。]
13.D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左圖“五年計劃,四年完成”反映的是蘇聯在斯大林時期積極開展五年計劃的工業化建設,右圖“積極勞動,以工代賑”反映的是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推行“以工代賑”的措施,蘇聯模式和美國羅斯福新政都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前者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后者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或調控,D項正確。]
14.D [根據題干“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是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變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D項正確。]
15.D [根據材料中“《鐵幕下的窺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是美國和蘇聯冷戰在軍事上的表現,《試論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表明冷戰對峙狀態,D項正確。]
16.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漢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擁有84個郡和18個諸侯國……皇帝無與倫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規范中得以體現”可知皇帝制、郡縣制。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經常頗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并結合漢武帝加強控制經濟的措施可知鹽鐵官營。第(2)問,根據材料二“這種統一的文字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而且持久統一的黏合劑”可知,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根據材料二“(它)是所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并理解的,盡管他們所操持的方言常常彼此聽不懂”可知,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秦統一文字有利于溝通傳播信息;根據材料二“這種文字對中國后來的民族統一,對中國文化對整個東亞的影響來說,其重要性是不難想象的”可知,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15世紀以前,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導角色”可知,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唐朝中外交往和明朝對外交往相關史實可知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
答案:(1)政治制度:皇帝制、郡縣制。
創新:鹽鐵官營。
(2)重要意義: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秦統一文字有利于溝通傳播信息;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
(3)原因:中國處于亞洲海洋秩序的中心。
史實: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
17.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物質現代化的起步”并結合所學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根據材料一“政治現代化的嘗試”并結合所學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可知,戊戌變法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首次嘗試,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孫中山的革命事跡可知,孫中山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構想,創建了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參加護國戰爭,領導護法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的發展。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國式現代化(1949年至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化”的起步是指“一五”計劃,“一五”計劃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第二小問,結合所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可知,主要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3)問,根據材料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第(4)問,結合所學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內容可知,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和國家的重要舉措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等。第(5)問,根據材料涉及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黨的二十大等信息,從黨的領導、改革開放、理論創新等角度進行分析得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理論和實踐創新相結合。
答案:(1)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貢獻:創建了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參加護國戰爭,領導護法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的發展;等等。
(2)歷史事件:“一五”計劃。
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任選一個即可)
(3)具體內容: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4)舉措: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等。
(5)成功的經驗: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理論和實踐創新相結合;等等。
18.解析:第(1)問,根據題干信息可知,1862年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世紀=所在年的前兩位+1,如1862年,18+1是19世紀,年代是所在年的第三位,如1862年就是19世紀60年代。第(2)問,根據材料“17—18世紀歐美大事年表”可選事件《權利法案》《獨立宣言》、美國制定三權分立的憲法和《拿破侖法典》。結合所學這些法律頒布的意義可提煉出觀點:法律的頒布實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然后圍繞觀點,結合四個法律文件的頒布時間和意義進行解讀,最后進行總結。
答案:(1)時間:19世紀60年代。
(2)觀點:法律的頒布實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論述: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開始確立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統治,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推動了英國歷史的發展進程。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美國由此建立了統一有力的聯邦政府,從而保證了國家政治長期穩定,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789年法國通過《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于1804年實施,這些法律文獻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法律的頒布實施是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推動國家社會發展。
19.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當1914年6月的‘槍聲’響起時,許多國家的人們開始了類似的經歷”可知,材料一中的“槍聲”指的是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訪問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身亡,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它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削弱了歐洲的殖民力量。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二“26個抗擊法西斯的國家于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各簽字國贊同協同作戰,將這場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和以美英蘇中四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實際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可知,它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4年6月,盟軍官兵在英國南部海岸集結,進行了諾曼底登陸戰役,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成功,使德國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境地,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歐洲第二戰場開辟。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三“中國抗日戰爭始終抗擊著日本侵略軍的主力,阻止了日軍‘北進’,推遲了日軍‘南進’,有力地配合了盟軍的作戰……從九一八事變揭開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武裝斗爭長達14年之久,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可知,這體現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三“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為3 500萬人,其中包括中國軍隊的傷亡380余萬人。同時,中國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 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 000億美元”可知,這體現出,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第(4)問,根據材料四“我們重申,促進和平、發展與人權,推動合作共贏,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和國際法,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和平、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角度概括做法即可。
答案:(1)歷史事件:薩拉熱窩事件。影響: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削弱了歐洲的殖民力量。
(2)重要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預示著戰后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誕生。(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即可)戰役: 諾曼底登陸。
(3)地位和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4)做法:尊重各國的主權和獨立,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各國合作與交流,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日照市| 民丰县| 柘城县| 哈尔滨市| 图木舒克市| 景东| 新巴尔虎左旗| 房产| 福安市| 瑞丽市| 乐都县| 宣化县| 寻甸| 花莲县| 微山县| 任丘市| 内江市| 沙河市| 乐安县| 昭平县| 定日县| 西乡县| 克山县| 松阳县| 兴仁县| 新宾| 晋州市| 枞阳县| 灯塔市| 长垣县| 枣阳市| 中江县| 潍坊市| 崇仁县| 磴口县| 夹江县| 秦皇岛市| 阳城县| 江永县| 昌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