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4張PPT)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三)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1.隨著禪讓制被打破,中國歷史進入王位世襲的“家天下”時代。這一時代始于( )A.夏朝 B.商朝C.西周 D.東周√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禹的兒子啟繼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從此“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故選A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滅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 《詩經》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B 《呂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C 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 記載了周幽王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滅亡,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D 歷史學家的觀點 舉烽傳警乃漢代備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C [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C項正確;《詩經》《呂氏春秋》、歷史學家的觀點帶有主觀色彩,可信度不是最高的,排除A、B、D三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3.“孔子成長的時代,魯國政亂……‘陪臣執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勢。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觀念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據此可知,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 )A.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 B.以法為教,建立法治社會C.有教無類,發展私塾教育 D.著書立說,宣揚儒家思想√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A [根據題干“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觀念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可知,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A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4.閱讀下列清軍兵力調動表,分析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命調時間 調出地 調入地 兵數(名)1858年4月 京師 大沽 2 000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 0001859年4月 黑龍江 天津 1 0001860年5月 宣化鎮 大沽 1 000A.第二次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武昌起義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56年到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天津,清政府調京師、東北兵力來防御,A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是在1894年到1895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在1900年,武昌起義是在1911年,排除B、C、D三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5.“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棹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與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平壤戰役 B.豐島海戰C.黃海海戰 D.威海衛戰役√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甲午中日戰爭中,1894年,發生黃海海戰,鄧世昌殉國,C項正確;平壤戰役失敗,日軍占領平壤,豐島海戰揭開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排除A、B、D三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6.周恩來協調各方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和毛澤東在重慶談判中展現的偉大勇氣,都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 )A.顧全大局維持與國民黨的合作B.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C.為維護人民利益作出巨大努力D.為爭取民主統一不遺余力√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標志著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抗戰勝利后,為爭取和平、民主,毛澤東親赴重慶參與談判,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因此兩個事件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維護人民利益作出巨大努力,C項正確。]7.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這主要說明( )A.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B.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C.突出建設航海業,關注協調發展D.大力投資輕工業,完善工業鏈條√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B [根據材料“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可知,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優先發展重工業;材料“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說明兼顧區域均衡,B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8.2024年,澳門全國政協常委張宗真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社會飛速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以上成就得益于( )A.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B.“九二共識”的共同達成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推行D.“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D [依據材料“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社會飛速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澳門等特區經濟持續發展得益于“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D項正確;澳門回歸后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排除A項;“九二共識”是針對臺灣問題達成的,與澳門無關,排除B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的,與澳門等無關,排除C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9.知識結構圖便于我們梳理歷史知識。下面是小明繪制的知識結構圖,據此判斷他的學習主題是( )A.資本主義工商業萌芽 B.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D.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B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思想先導,經過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使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B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0.下圖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傳播”的時空坐標,其中“□”處應是( )√A.《獨立宣言》 B.《人權宣言》C.《共產黨宣言》 D.《聯合國家宣言》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C [根據題干“1848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第一次出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思想武器。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C項正確;《獨立宣言》發表于1776年,排除A項;《人權宣言》發表于1789年,排除B項;《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于1942年,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1.有些學者將羅斯福的經濟理論概括為:“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應消滅,應當保留。可是這種經濟的營運,并不總是有利,并不總是促進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這種營運就必須由各州和聯邦政府付出努力,加以改進和補充。”對材料理解最恰當的是( )A.這一經濟理論解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B.采用國家干預彌補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足C.政府的宏觀調控對資源配置起到了基礎性作用D.這一理論的實踐促使美國的工業生產有所恢復√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B [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應當保留,但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并不總是有利的,不總是促進普遍福利,因此應國家干預以彌補,說明羅斯福新政采用國家干預彌補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足,B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2.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深遠影響。下列對應正確的是( )①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②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③《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④莫斯科保衛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7月,德國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聯軍民英勇抗敵,次年2月,德軍投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由此可知②③對應正確,C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3.1943年,美英取消1901年中國政府與他國政府,包括美國、英國政府在北京簽訂的租界,放棄在中國領水內關于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之特權。這說明( )A.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B.中國國際地位逐漸提高C.英美等西方列強放棄了所有在華侵略利益D.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A [材料中指出,1943年,為了團結反法西斯的需要,美英取消一些在華特權,表明帝國主義對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抗戰的認可,說明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A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4.下面是一部歷史著作的目錄(部分)。其中①處應為( )√第一章 美蘇的對立☆美國謀求世界霸權☆蘇聯尋求國家安全第二章 ①☆盟友變對手☆杜魯門主義的提出第三章 兩大集團的形成A.冷戰開始B.兩極格局形成C.德國的分裂D.和平與發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A [根據題干“☆盟友變對手”“☆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和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威脅。杜魯門要求國會撥款援助這兩個國家。在演說中,他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這篇演說提出的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A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5.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國際關系學界針對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就國際格局做出了“一超多強”的判斷。在變局中,美國“一超”的地位動搖了,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對“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理解最準確的是( )A.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B.新的國際格局已經形成C.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D.國際經濟新秩序已建立√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A [根據材料“在變局中,美國‘一超’的地位動搖了,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格局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反映的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A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6題7分,17題9分,18題10分,19題9分,共35分。)16.2023年12月9日,紀錄片《何以中國》首播,向觀眾展示了中華文明能發展至今的內在脈絡、強大的韌性與生命力以及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連年的征戰中,秦朝君臣早已認識到,東周列國之間在制度上無法兼容的差異乃是攻訐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車軌、錢幣、法律和文字,因為涉及行政、手工業、商業和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被迅速選定成為秦朝建立后需要統一的關鍵內容。——《何以中國》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二 歲讎(校對文字)辟律于御史。——《睡虎地秦墓竹簡·尉雜》材料三 皇帝并天下后,百姓安定,令丞相隗狀、王綰規范度量衡,凡不一致者皆須統一。——《何以中國》材料四 中國邊疆最早確立于秦漢之際……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據周平、李大龍《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五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主流是由眾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民族交融形成一個多元統一體。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還有它的特色:漢族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中華民族實體。——摘編自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請選取材料一中某一個方面,寫一篇“秦朝建立后鞏固統一的具體措施”的介紹詞。(不少于15字)(2分)(2)根據所學知識,舉出一例與材料二所示“御史”具備同等職責的官職或機構。(1分)(3)后世皇帝皆奉行秦朝“不一致者皆須統一”的理念,請舉出一例后世統一思想的例子。(1分)(4)根據材料四,運用圖一、圖二兩個朝代的史實,說明“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 (2分)(5)根據材料五,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的理解。(1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解析] 第(1)問,選擇度量衡:為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度量衡的統一,便利了經濟的發展。車軌:為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選擇文字:戰國時,七國的文字書寫各異。秦始皇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2)問,根據材料二“歲讎(校對文字)辟律于御史”“睡虎地秦墓竹簡·尉雜”和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設皇帝制度,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故御史掌管監察。西漢時,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 13 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4)問,根據圖一、圖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圖一是元朝,圖二是清朝。圖一:在東南地區,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元朝還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圖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4 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的歷史時期。1885 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順治皇帝1653 年正式賜予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1713 年,康熙皇帝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93 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 條,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5)問,根據材料五“主流是由眾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民族交融形成一個多元統一體”可得出,中華民族是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發展中組建形成的民族實體,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經歷了從分散的多元到結合成一體的過程;根據材料五“漢族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可得出,漢族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答案] (1)介紹詞:度量衡:為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車軌:為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文字:戰國時,七國的文字書寫各異。秦始皇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任意一方面)(2)官職或機構:刺史。(3)統一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4)說明:圖一:東南地區,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西域: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圖二:臺灣地區:1684 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 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西藏:冊封達賴和班禪、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新疆: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5)理解:中華民族是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發展中組建形成的民族實體;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經歷了從分散的多元到結合成一體的過程;漢族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7.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創造了讓中國人民引以為豪的輝煌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回望當年,在帝國主義、反動軍閥的統治下,幾十個手無寸鐵的青年知識分子剛接觸馬克思主義,從中又選出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如圖為會議地址)成立一個組織,其前景多數人難以預想,革命勝利的實踐證明,堅定信仰、義無反顧沿著革命道路奮勇前行的人,最終會微笑著將信仰變成現實。——摘編自袁紹萍《“開天辟地”的一代》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二 北京天安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象征,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它是一個特殊的見證者,曾在1919年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1949年的秋天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歷經無數艱難坎坷,他們的業績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摘編自《復興之路》解說詞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三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產物、新境界,必須結合其發生與發展的全過程以及所呈現的階段性特征來深入理解。(一)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1949-A年)這一時期的總體特征是探索。主要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通過制度變革和道路摸索,為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探尋可行之路,為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可視之為現代化起飛前的準備時期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二)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A-2012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巨大飛躍(三)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成熟時期(2012年至今)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即“兩個一百年” 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材料一中“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指的是哪次會議的召開? (1分)(2)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以說是經歷了從天安門到天安門的歷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A處的年份,并說明將這一年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與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的分界點的理由。(2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我國通過哪一歷史事件實現了“制度變革”?在這一時期,中國是怎樣進行工業化建設的?在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成熟時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3分)(5)綜上所述,說明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成功的原因。(1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選出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如圖為會議地址)成立一個組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參加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 位代表,代表全國 50 多個黨員。因此,“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指的是:中共一大。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2)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因此,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以說是經歷了從天安門到天安門的歷程。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1949—A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和所學知識可知,1949—1978年是我國現代化奠基時期,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A處的年份是:1978年。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一年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與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的分界點的理由是:這一年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我國通過三大改造實現了“制度變革”。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直接概括列舉出工業化建設的有關做法即可。第三小問,根據材料三“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和所學知識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指導思想。第(5)問,根據材料“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產物、新境界”“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并結合所學知識,主要從黨的領導、黨的路線、理論指導、人民作用等方面分析即可。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答案] (1)會議:中共一大。(2)理解: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3)年份:1978年。理由:這一年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4)歷史事件:三大改造。措施:1953—1957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6—1966年,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5)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等等。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8.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歷經風雨,砥礪前行。下面是某歷史興趣小組以“筑夢前行”為主題進行的探究活動。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協助歷史興趣小組完成下列任務。“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近代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歷史興趣小組以“傳承民族精神”為主題制訂游學線路,請簡述理由。(2分)線路:廣州虎門海灘——井岡山——江西南昌。(2)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場革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革命取得的成果。(2分)(3)在重大歷史關頭,某些決策關系著國家前途和人類命運。以“智慧的抉擇”為題寫一篇8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從下面關鍵詞中任選三個)(6分)關鍵詞:商鞅變法、西安事變、遵義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南方談話、中共二十大、人類命運共同體。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解析] 第(1)問,廣州虎門海灘:結合所學虎門銷煙的相關知識可知,林則徐在這里進行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井岡山:結合所學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相關知識可知,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江西南昌:結合所學南昌起義的相關知識可知,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近代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并結合所學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可知,描述的是辛亥革命。第二小問,結合所學辛亥革命的成果可知,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3)問屬于開放性題目,選擇關鍵詞時,應考慮所選關鍵詞是否與自己所論述的內容相符,在論述時,應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條理清晰。如選擇“遵義會議”“西安事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三個關鍵詞,可以標題為“智慧的抉擇”進行論述。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答案] (1)理由:廣州虎門海灘:林則徐在這里進行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井岡山: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江西南昌: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革命:辛亥革命。成果: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3)示例:標題:智慧的抉擇。選擇:遵義會議、西安事變、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重大歷史關頭前的抉擇考驗著人們的智慧,正確的抉擇左右著國家前途和人類命運。1935年,召開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面對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世界各國攜起手來,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綜上所述,在發展中遇到威脅和挑戰,我們應積極探索應用歷史的智慧,根據國情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9.世界歷史潮流波瀾壯闊,大國崛起伴隨政治、經濟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連成了一個整體,彼此隔絕的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和了解,也展開了相互競爭。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后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二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隨著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輕工業占主導不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重工業有了長足發展,逐步占據主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摘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歷史》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三 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像德國、日本、俄國(蘇聯),還有其他一些20世紀的國家那樣,可以說是后起的工業化國家的一個共同特點。因為這些國家大都是剛剛經歷了國家重建,相對于社會力量,國家的力量比較強大。——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大國崛起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說出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并以此概括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5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后期日本、20世紀初期俄國(蘇聯)“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什么? (2分)(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連成了一個整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此可知,西方大國崛起的背景是: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的發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二小問,文獻及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確立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1787年,美國制定的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的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1789年8月,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因此,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分別是: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的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法國:《人權宣言》,反對專制特權,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第三小問,根據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可概括出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趨勢是: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由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彰顯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近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2)問,根據材料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隨著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是: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3)問,根據材料三“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可以說是后起的工業化國家的一個共同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成為現代化國家。俄國(蘇聯)通過彼得一世改革成為軍事強國,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通過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921年,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生產逐步恢復。斯大林上臺后對蘇聯進行了工業化建設和農業集體化等。因此,指出19世紀后期日本、20世紀初期俄國(蘇聯)“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的歷史事件分別是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蘇聯):彼得一世改革;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或農業集體化。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4)問,綜合材料中,西方大國的崛起、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等,可以概括出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有: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等。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答案] (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的發展。文獻及影響: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的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法國:《人權宣言》,反對專制特權,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趨勢: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由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彰顯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近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影響: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3)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蘇聯):彼得一世改革;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或農業集體化。(4)因素: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等。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三)(時間:60分鐘 分值:5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1.隨著禪讓制被打破,中國歷史進入王位世襲的“家天下”時代。這一時代始于( )A.夏朝 B.商朝C.西周 D.東周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禹的兒子啟繼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從此“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故選A項。]2.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滅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 《詩經》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B 《呂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C 清華簡 (出土的戰國楚簡) 記載了周幽王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滅亡,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D 歷史學家的觀點 舉烽傳警乃漢代備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C [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C項正確;《詩經》《呂氏春秋》、歷史學家的觀點帶有主觀色彩,可信度不是最高的,排除A、B、D三項。]3.“孔子成長的時代,魯國政亂……‘陪臣執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勢。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觀念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據此可知,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 )A.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B.以法為教,建立法治社會C.有教無類,發展私塾教育D.著書立說,宣揚儒家思想A [根據題干“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觀念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可知,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A項正確。]4.閱讀下列清軍兵力調動表,分析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命調時間 調出地 調入地 兵數(名)1858年4月 京師 大沽 2 000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 0001859年4月 黑龍江 天津 1 0001860年5月 宣化鎮 大沽 1 000A.第二次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武昌起義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56年到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天津,清政府調京師、東北兵力來防御,A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是在1894年到1895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在1900年,武昌起義是在1911年,排除B、C、D三項。]5.“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棹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與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平壤戰役 B.豐島海戰C.黃海海戰 D.威海衛戰役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甲午中日戰爭中,1894年,發生黃海海戰,鄧世昌殉國,C項正確;平壤戰役失敗,日軍占領平壤,豐島海戰揭開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排除A、B、D三項。]6.周恩來協調各方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和毛澤東在重慶談判中展現的偉大勇氣,都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 )A.顧全大局維持與國民黨的合作B.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C.為維護人民利益作出巨大努力D.為爭取民主統一不遺余力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標志著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抗戰勝利后,為爭取和平、民主,毛澤東親赴重慶參與談判,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因此兩個事件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維護人民利益作出巨大努力,C項正確。]7.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這主要說明( )A.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B.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C.突出建設航海業,關注協調發展D.大力投資輕工業,完善工業鏈條B [根據材料“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可知,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優先發展重工業;材料“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說明兼顧區域均衡,B項正確。]8.2024年,澳門全國政協常委張宗真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社會飛速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以上成就得益于( )A.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B.“九二共識”的共同達成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推行D.“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D [依據材料“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社會飛速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澳門等特區經濟持續發展得益于“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D項正確;澳門回歸后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排除A項;“九二共識”是針對臺灣問題達成的,與澳門無關,排除B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的,與澳門等無關,排除C項。]9.知識結構圖便于我們梳理歷史知識。下面是小明繪制的知識結構圖,據此判斷他的學習主題是( )A.資本主義工商業萌芽B.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D.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B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思想先導,經過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使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B項正確。]10.下圖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傳播”的時空坐標,其中“□”處應是( )A.《獨立宣言》 B.《人權宣言》C.《共產黨宣言》 D.《聯合國家宣言》C [根據題干“1848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第一次出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思想武器。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C項正確;《獨立宣言》發表于1776年,排除A項;《人權宣言》發表于1789年,排除B項;《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于1942年,排除D項。]11.有些學者將羅斯福的經濟理論概括為:“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應消滅,應當保留。可是這種經濟的營運,并不總是有利,并不總是促進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這種營運就必須由各州和聯邦政府付出努力,加以改進和補充。”對材料理解最恰當的是( )A.這一經濟理論解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B.采用國家干預彌補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足C.政府的宏觀調控對資源配置起到了基礎性作用D.這一理論的實踐促使美國的工業生產有所恢復B [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應當保留,但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并不總是有利的,不總是促進普遍福利,因此應國家干預以彌補,說明羅斯福新政采用國家干預彌補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足,B項正確。]12.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深遠影響。下列對應正確的是( )①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②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③《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④莫斯科保衛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7月,德國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聯軍民英勇抗敵,次年2月,德軍投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由此可知②③對應正確,C項正確。]13.1943年,美英取消1901年中國政府與他國政府,包括美國、英國政府在北京簽訂的租界,放棄在中國領水內關于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之特權。這說明( )A.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B.中國國際地位逐漸提高C.英美等西方列強放棄了所有在華侵略利益D.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A [材料中指出,1943年,為了團結反法西斯的需要,美英取消一些在華特權,表明帝國主義對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抗戰的認可,說明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A項正確。]14.下面是一部歷史著作的目錄(部分)。其中①處應為( )第一章 美蘇的對立☆美國謀求世界霸權☆蘇聯尋求國家安全第二章 ①☆盟友變對手☆杜魯門主義的提出第三章 兩大集團的形成A.冷戰開始 B.兩極格局形成C.德國的分裂 D.和平與發展A [根據題干“☆盟友變對手”“☆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和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威脅。杜魯門要求國會撥款援助這兩個國家。在演說中,他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這篇演說提出的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A項正確。]15.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國際關系學界針對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就國際格局做出了“一超多強”的判斷。在變局中,美國“一超”的地位動搖了,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對“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理解最準確的是( )A.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B.新的國際格局已經形成C.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D.國際經濟新秩序已建立A [根據材料“在變局中,美國‘一超’的地位動搖了,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格局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反映的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A項正確。]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6題7分,17題9分,18題10分,19題9分,共35分。)16.2023年12月9日,紀錄片《何以中國》首播,向觀眾展示了中華文明能發展至今的內在脈絡、強大的韌性與生命力以及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連年的征戰中,秦朝君臣早已認識到,東周列國之間在制度上無法兼容的差異乃是攻訐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車軌、錢幣、法律和文字,因為涉及行政、手工業、商業和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被迅速選定成為秦朝建立后需要統一的關鍵內容。——《何以中國》材料二 歲讎(校對文字)辟律于御史。——《睡虎地秦墓竹簡·尉雜》材料三 皇帝并天下后,百姓安定,令丞相隗狀、王綰規范度量衡,凡不一致者皆須統一。——《何以中國》材料四 中國邊疆最早確立于秦漢之際……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據周平、李大龍《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材料五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主流是由眾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民族交融形成一個多元統一體。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還有它的特色:漢族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中華民族實體。——摘編自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請選取材料一中某一個方面,寫一篇“秦朝建立后鞏固統一的具體措施”的介紹詞。(不少于15字)(2分)(2)根據所學知識,舉出一例與材料二所示“御史”具備同等職責的官職或機構。(1分)(3)后世皇帝皆奉行秦朝“不一致者皆須統一”的理念,請舉出一例后世統一思想的例子。(1分)(4)根據材料四,運用圖一、圖二兩個朝代的史實,說明“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 (2分)(5)根據材料五,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的理解。(1分)[解析] 第(1)問,選擇度量衡:為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度量衡的統一,便利了經濟的發展。車軌:為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選擇文字:戰國時,七國的文字書寫各異。秦始皇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第(2)問,根據材料二“歲讎(校對文字)辟律于御史”“睡虎地秦墓竹簡·尉雜”和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設皇帝制度,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故御史掌管監察。西漢時,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 13 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第(4)問,根據圖一、圖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圖一是元朝,圖二是清朝。圖一:在東南地區,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元朝還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圖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4 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1885 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順治皇帝1653 年正式賜予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1713 年,康熙皇帝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93 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 條,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第(5)問,根據材料五“主流是由眾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民族交融形成一個多元統一體”可得出,中華民族是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發展中組建形成的民族實體,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經歷了從分散的多元到結合成一體的過程;根據材料五“漢族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可得出,漢族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答案] (1)介紹詞:度量衡:為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車軌:為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文字:戰國時,七國的文字書寫各異。秦始皇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任意一方面)(2)官職或機構:刺史。(3)統一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4)說明:圖一:東南地區,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西域: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圖二:臺灣地區:1684 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 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西藏:冊封達賴和班禪、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新疆: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5)理解:中華民族是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發展中組建形成的民族實體;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經歷了從分散的多元到結合成一體的過程;漢族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17.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創造了讓中國人民引以為豪的輝煌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回望當年,在帝國主義、反動軍閥的統治下,幾十個手無寸鐵的青年知識分子剛接觸馬克思主義,從中又選出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如圖為會議地址)成立一個組織,其前景多數人難以預想,革命勝利的實踐證明,堅定信仰、義無反顧沿著革命道路奮勇前行的人,最終會微笑著將信仰變成現實。——摘編自袁紹萍《“開天辟地”的一代》材料二 北京天安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象征,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它是一個特殊的見證者,曾在1919年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1949年的秋天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歷經無數艱難坎坷,他們的業績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摘編自《復興之路》解說詞材料三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產物、新境界,必須結合其發生與發展的全過程以及所呈現的階段性特征來深入理解。(一)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1949-A年) 這一時期的總體特征是探索。主要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通過制度變革和道路摸索,為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探尋可行之路,為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可視之為現代化起飛前的準備時期 (二)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A-2012年) 中國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巨大飛躍 (三)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成熟時期(2012年至今) 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即“兩個一百年” 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1)材料一中“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指的是哪次會議的召開? (1分)(2)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以說是經歷了從天安門到天安門的歷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A處的年份,并說明將這一年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與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的分界點的理由。(2分)(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我國通過哪一歷史事件實現了“制度變革”?在這一時期,中國是怎樣進行工業化建設的?在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成熟時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3分)(5)綜上所述,說明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成功的原因。(1分)[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選出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如圖為會議地址)成立一個組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參加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 位代表,代表全國 50 多個黨員。因此,“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指的是:中共一大。第(2)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因此,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以說是經歷了從天安門到天安門的歷程。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1949—A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和所學知識可知,1949—1978年是我國現代化奠基時期,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A處的年份是:1978年。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一年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與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的分界點的理由是:這一年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我國通過三大改造實現了“制度變革”。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直接概括列舉出工業化建設的有關做法即可。第三小問,根據材料三“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和所學知識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指導思想。第(5)問,根據材料“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產物、新境界”“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并結合所學知識,主要從黨的領導、黨的路線、理論指導、人民作用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 (1)會議:中共一大。(2)理解: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3)年份:1978年。理由:這一年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4)歷史事件:三大改造。措施:1953—1957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6—1966年,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5)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等等。18.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歷經風雨,砥礪前行。下面是某歷史興趣小組以“筑夢前行”為主題進行的探究活動。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協助歷史興趣小組完成下列任務。“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近代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歷史興趣小組以“傳承民族精神”為主題制訂游學線路,請簡述理由。(2分)線路:廣州虎門海灘——井岡山——江西南昌。(2)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場革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革命取得的成果。(2分)(3)在重大歷史關頭,某些決策關系著國家前途和人類命運。以“智慧的抉擇”為題寫一篇8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從下面關鍵詞中任選三個)(6分)關鍵詞:商鞅變法、西安事變、遵義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南方談話、中共二十大、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析] 第(1)問,廣州虎門海灘:結合所學虎門銷煙的相關知識可知,林則徐在這里進行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井岡山:結合所學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相關知識可知,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江西南昌:結合所學南昌起義的相關知識可知,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近代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并結合所學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可知,描述的是辛亥革命。第二小問,結合所學辛亥革命的成果可知,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3)問屬于開放性題目,選擇關鍵詞時,應考慮所選關鍵詞是否與自己所論述的內容相符,在論述時,應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條理清晰。如選擇“遵義會議”“西安事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三個關鍵詞,可以標題為“智慧的抉擇”進行論述。[答案] (1)理由:廣州虎門海灘:林則徐在這里進行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井岡山: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江西南昌: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革命:辛亥革命。成果: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示例:標題:智慧的抉擇。選擇:遵義會議、西安事變、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重大歷史關頭前的抉擇考驗著人們的智慧,正確的抉擇左右著國家前途和人類命運。1935年,召開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面對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世界各國攜起手來,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綜上所述,在發展中遇到威脅和挑戰,我們應積極探索應用歷史的智慧,根據國情創造性地解決問題。19.世界歷史潮流波瀾壯闊,大國崛起伴隨政治、經濟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連成了一個整體,彼此隔絕的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和了解,也展開了相互競爭。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后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材料二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隨著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輕工業占主導不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重工業有了長足發展,逐步占據主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摘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歷史》材料三 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像德國、日本、俄國(蘇聯),還有其他一些20世紀的國家那樣,可以說是后起的工業化國家的一個共同特點。因為這些國家大都是剛剛經歷了國家重建,相對于社會力量,國家的力量比較強大。——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大國崛起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說出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并以此概括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5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后期日本、20世紀初期俄國(蘇聯)“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什么? (2分)(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連成了一個整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此可知,西方大國崛起的背景是: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小問,文獻及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確立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1787年,美國制定的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的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1789年8月,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因此,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分別是: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的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法國:《人權宣言》,反對專制特權,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第三小問,根據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可概括出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趨勢是: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由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彰顯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近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第(2)問,根據材料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隨著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是: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第(3)問,根據材料三“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可以說是后起的工業化國家的一個共同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成為現代化國家。俄國(蘇聯)通過彼得一世改革成為軍事強國,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通過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921年,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生產逐步恢復。斯大林上臺后對蘇聯進行了工業化建設和農業集體化等。因此,指出19世紀后期日本、20世紀初期俄國(蘇聯)“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的歷史事件分別是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蘇聯):彼得一世改革;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或農業集體化。第(4)問,綜合材料中,西方大國的崛起、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等,可以概括出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有: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等。[答案] (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的發展。文獻及影響: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的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法國:《人權宣言》,反對專制特權,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趨勢: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由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彰顯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近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2)影響: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3)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蘇聯):彼得一世改革;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或農業集體化。(4)因素: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三)(時間:60分鐘 分值:5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1.隨著禪讓制被打破,中國歷史進入王位世襲的“家天下”時代。這一時代始于( )A.夏朝 B.商朝C.西周 D.東周2.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滅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 《詩經》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B 《呂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C 清華簡 (出土的戰國楚簡) 記載了周幽王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滅亡,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D 歷史學家的觀點 舉烽傳警乃漢代備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3.“孔子成長的時代,魯國政亂……‘陪臣執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勢。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觀念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據此可知,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 )A.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B.以法為教,建立法治社會C.有教無類,發展私塾教育D.著書立說,宣揚儒家思想4.閱讀下列清軍兵力調動表,分析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命調時間 調出地 調入地 兵數(名)1858年4月 京師 大沽 2 000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 0001859年4月 黑龍江 天津 1 0001860年5月 宣化鎮 大沽 1 000A.第二次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武昌起義5.“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棹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與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平壤戰役 B.豐島海戰C.黃海海戰 D.威海衛戰役6.周恩來協調各方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和毛澤東在重慶談判中展現的偉大勇氣,都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 )A.顧全大局維持與國民黨的合作B.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C.為維護人民利益作出巨大努力D.為爭取民主統一不遺余力7.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這主要說明( )A.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B.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C.突出建設航海業,關注協調發展D.大力投資輕工業,完善工業鏈條8.2024年,澳門全國政協常委張宗真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社會飛速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以上成就得益于( )A.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B.“九二共識”的共同達成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推行D.“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9.知識結構圖便于我們梳理歷史知識。下面是小明繪制的知識結構圖,據此判斷他的學習主題是( )A.資本主義工商業萌芽B.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D.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0.下圖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傳播”的時空坐標,其中“□”處應是( )A.《獨立宣言》 B.《人權宣言》C.《共產黨宣言》 D.《聯合國家宣言》11.有些學者將羅斯福的經濟理論概括為:“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應消滅,應當保留。可是這種經濟的營運,并不總是有利,并不總是促進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這種營運就必須由各州和聯邦政府付出努力,加以改進和補充。”對材料理解最恰當的是( )A.這一經濟理論解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B.采用國家干預彌補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足C.政府的宏觀調控對資源配置起到了基礎性作用D.這一理論的實踐促使美國的工業生產有所恢復12.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深遠影響。下列對應正確的是( )①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②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③《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④莫斯科保衛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3.1943年,美英取消1901年中國政府與他國政府,包括美國、英國政府在北京簽訂的租界,放棄在中國領水內關于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之特權。這說明( )A.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B.中國國際地位逐漸提高C.英美等西方列強放棄了所有在華侵略利益D.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14.下面是一部歷史著作的目錄(部分)。其中①處應為( )第一章 美蘇的對立☆美國謀求世界霸權☆蘇聯尋求國家安全第二章 ①☆盟友變對手☆杜魯門主義的提出第三章 兩大集團的形成A.冷戰開始 B.兩極格局形成C.德國的分裂 D.和平與發展15.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國際關系學界針對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就國際格局做出了“一超多強”的判斷。在變局中,美國“一超”的地位動搖了,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對“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理解最準確的是( )A.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B.新的國際格局已經形成C.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D.國際經濟新秩序已建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6題7分,17題9分,18題10分,19題9分,共35分。)16.2023年12月9日,紀錄片《何以中國》首播,向觀眾展示了中華文明能發展至今的內在脈絡、強大的韌性與生命力以及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連年的征戰中,秦朝君臣早已認識到,東周列國之間在制度上無法兼容的差異乃是攻訐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車軌、錢幣、法律和文字,因為涉及行政、手工業、商業和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被迅速選定成為秦朝建立后需要統一的關鍵內容。——《何以中國》材料二 歲讎(校對文字)辟律于御史。——《睡虎地秦墓竹簡·尉雜》材料三 皇帝并天下后,百姓安定,令丞相隗狀、王綰規范度量衡,凡不一致者皆須統一。——《何以中國》材料四 中國邊疆最早確立于秦漢之際……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據周平、李大龍《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材料五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主流是由眾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民族交融形成一個多元統一體。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還有它的特色:漢族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中華民族實體。——摘編自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請選取材料一中某一個方面,寫一篇“秦朝建立后鞏固統一的具體措施”的介紹詞。(不少于15字)(2分)(2)根據所學知識,舉出一例與材料二所示“御史”具備同等職責的官職或機構。(1分)(3)后世皇帝皆奉行秦朝“不一致者皆須統一”的理念,請舉出一例后世統一思想的例子。(1分)(4)根據材料四,運用圖一、圖二兩個朝代的史實,說明“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 (2分)(5)根據材料五,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的理解。(1分)17.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創造了讓中國人民引以為豪的輝煌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回望當年,在帝國主義、反動軍閥的統治下,幾十個手無寸鐵的青年知識分子剛接觸馬克思主義,從中又選出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如圖為會議地址)成立一個組織,其前景多數人難以預想,革命勝利的實踐證明,堅定信仰、義無反顧沿著革命道路奮勇前行的人,最終會微笑著將信仰變成現實。——摘編自袁紹萍《“開天辟地”的一代》材料二 北京天安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象征,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它是一個特殊的見證者,曾在1919年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1949年的秋天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歷經無數艱難坎坷,他們的業績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摘編自《復興之路》解說詞材料三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產物、新境界,必須結合其發生與發展的全過程以及所呈現的階段性特征來深入理解。(一)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1949-A年) 這一時期的總體特征是探索。主要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通過制度變革和道路摸索,為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探尋可行之路,為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可視之為現代化起飛前的準備時期 (二)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A-2012年) 中國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巨大飛躍 (三)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成熟時期(2012年至今) 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即“兩個一百年” 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1)材料一中“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指的是哪次會議的召開? (1分)(2)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以說是經歷了從天安門到天安門的歷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A處的年份,并說明將這一年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與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的分界點的理由。(2分)(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我國通過哪一歷史事件實現了“制度變革”?在這一時期,中國是怎樣進行工業化建設的?在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成熟時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3分)(5)綜上所述,說明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成功的原因。(1分)18.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歷經風雨,砥礪前行。下面是某歷史興趣小組以“筑夢前行”為主題進行的探究活動。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協助歷史興趣小組完成下列任務。“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近代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歷史興趣小組以“傳承民族精神”為主題制訂游學線路,請簡述理由。(2分)線路:廣州虎門海灘——井岡山——江西南昌。(2)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場革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革命取得的成果。(2分)(3)在重大歷史關頭,某些決策關系著國家前途和人類命運。以“智慧的抉擇”為題寫一篇8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從下面關鍵詞中任選三個)(6分)關鍵詞:商鞅變法、西安事變、遵義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南方談話、中共二十大、人類命運共同體。19.世界歷史潮流波瀾壯闊,大國崛起伴隨政治、經濟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連成了一個整體,彼此隔絕的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和了解,也展開了相互競爭。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后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材料二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隨著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輕工業占主導不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重工業有了長足發展,逐步占據主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摘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歷史》材料三 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像德國、日本、俄國(蘇聯),還有其他一些20世紀的國家那樣,可以說是后起的工業化國家的一個共同特點。因為這些國家大都是剛剛經歷了國家重建,相對于社會力量,國家的力量比較強大。——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大國崛起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說出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并以此概括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5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后期日本、20世紀初期俄國(蘇聯)“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什么? (2分)(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三)1.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禹的兒子啟繼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從此“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故選A項。]2.C [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C項正確;《詩經》《呂氏春秋》、歷史學家的觀點帶有主觀色彩,可信度不是最高的,排除A、B、D三項。]3.A [根據題干“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觀念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可知,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A項正確。]4.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56年到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天津,清政府調京師、東北兵力來防御,A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是在1894年到1895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在1900年,武昌起義是在1911年,排除B、C、D三項。]5.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甲午中日戰爭中,1894年,發生黃海海戰,鄧世昌殉國,C項正確;平壤戰役失敗,日軍占領平壤,豐島海戰揭開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排除A、B、D三項。]6.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標志著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抗戰勝利后,為爭取和平、民主,毛澤東親赴重慶參與談判,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因此兩個事件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維護人民利益作出巨大努力,C項正確。]7.B [根據材料“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可知,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優先發展重工業;材料“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說明兼顧區域均衡,B項正確。]8.D [依據材料“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社會飛速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澳門等特區經濟持續發展得益于“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D項正確;澳門回歸后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排除A項;“九二共識”是針對臺灣問題達成的,與澳門無關,排除B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的,與澳門等無關,排除C項。]9.B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思想先導,經過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使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B項正確。]10.C [根據題干“1848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第一次出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思想武器。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C項正確;《獨立宣言》發表于1776年,排除A項;《人權宣言》發表于1789年,排除B項;《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于1942年,排除D項。]11.B [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應當保留,但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并不總是有利的,不總是促進普遍福利,因此應國家干預以彌補,說明羅斯福新政采用國家干預彌補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足,B項正確。]12.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7月, 德國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聯軍民英勇抗敵,次年2月,德軍投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由此可知②③對應正確,C項正確。]13.A [材料中指出,1943年,為了團結反法西斯的需要,美英取消一些在華特權,表明帝國主義對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抗戰的認可,說明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A項正確。]14.A [根據題干“☆盟友變對手”“☆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和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威脅。杜魯門要求國會撥款援助這兩個國家。在演說中,他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這篇演說提出的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A項正確。]15.A [根據材料“在變局中,美國‘一超’的地位動搖了,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格局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處于動態局面”反映的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A項正確。]16.解析:第(1)問,選擇度量衡:為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度量衡的統一,便利了經濟的發展。車軌:為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選擇文字:戰國時,七國的文字書寫各異。秦始皇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第(2)問,根據材料二“歲讎(校對文字)辟律于御史”“睡虎地秦墓竹簡·尉雜”和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設皇帝制度,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故御史掌管監察。西漢時,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 13 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第(4)問,根據圖一、圖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圖一是元朝,圖二是清朝。圖一:在東南地區,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元朝還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圖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4 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1885 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順治皇帝1653 年正式賜予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1713 年,康熙皇帝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93 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 條,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第(5)問,根據材料五“主流是由眾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民族交融形成一個多元統一體”可得出,中華民族是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發展中組建形成的民族實體,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經歷了從分散的多元到結合成一體的過程;根據材料五“漢族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可得出,漢族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答案:(1)介紹詞:度量衡:為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車軌:為加強各地的交通往來,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文字:戰國時,七國的文字書寫各異。秦始皇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任意一方面)(2)官職或機構:刺史。(3)統一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4)說明:圖一:東南地區,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西域: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圖二:臺灣地區:1684 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 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西藏:冊封達賴和班禪、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新疆: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5)理解:中華民族是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發展中組建形成的民族實體;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經歷了從分散的多元到結合成一體的過程;漢族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選出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如圖為會議地址)成立一個組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參加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 位代表,代表全國 50 多個黨員。因此,“十幾個代表到上海開會”指的是:中共一大。第(2)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因此,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以說是經歷了從天安門到天安門的歷程。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1949—A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和所學知識可知,1949—1978年是我國現代化奠基時期,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A處的年份是:1978年。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一年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與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的分界點的理由是:這一年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中國式現代化奠基時期,我國通過三大改造實現了“制度變革”。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直接概括列舉出工業化建設的有關做法即可。第三小問,根據材料三“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和所學知識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指導思想。第(5)問,根據材料“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產物、新境界”“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并結合所學知識,主要從黨的領導、黨的路線、理論指導、人民作用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1)會議:中共一大。(2)理解: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3)年份:1978年。理由:這一年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4)歷史事件:三大改造。措施:1953—1957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6—1966年,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5)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等等。18.解析:第(1)問,廣州虎門海灘:結合所學虎門銷煙的相關知識可知,林則徐在這里進行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井岡山:結合所學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相關知識可知,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江西南昌:結合所學南昌起義的相關知識可知,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近代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并結合所學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可知,描述的是辛亥革命。第二小問,結合所學辛亥革命的成果可知,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3)問屬于開放性題目,選擇關鍵詞時,應考慮所選關鍵詞是否與自己所論述的內容相符,在論述時,應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條理清晰。如選擇“遵義會議”“西安事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三個關鍵詞,可以標題為“智慧的抉擇”進行論述。答案:(1)理由:廣州虎門海灘:林則徐在這里進行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井岡山: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江西南昌: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革命:辛亥革命。成果: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示例:標題:智慧的抉擇。選擇:遵義會議、西安事變、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重大歷史關頭前的抉擇考驗著人們的智慧,正確的抉擇左右著國家前途和人類命運。1935年,召開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面對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世界各國攜起手來,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綜上所述,在發展中遇到威脅和挑戰,我們應積極探索應用歷史的智慧,根據國情創造性地解決問題。19.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連成了一個整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此可知,西方大國崛起的背景是: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小問,文獻及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確立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1787年,美國制定的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的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1789年8月,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因此,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分別是: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的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法國:《人權宣言》,反對專制特權,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第三小問,根據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可概括出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趨勢是: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由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彰顯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近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第(2)問,根據材料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隨著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是: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第(3)問,根據材料三“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可以說是后起的工業化國家的一個共同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成為現代化國家。俄國(蘇聯)通過彼得一世改革成為軍事強國,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通過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921年,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生產逐步恢復。斯大林上臺后對蘇聯進行了工業化建設和農業集體化等。因此,指出19世紀后期日本、20世紀初期俄國(蘇聯)“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的歷史事件分別是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蘇聯):彼得一世改革;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或農業集體化。第(4)問,綜合材料中,西方大國的崛起、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等,可以概括出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有: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等。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的發展。文獻及影響: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的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法國:《人權宣言》,反對專制特權,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趨勢: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由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彰顯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近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2)影響: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3)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蘇聯):彼得一世改革;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或農業集體化。(4)因素: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三).docx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三)課件.ppt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三)(教師用).docx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3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