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8張PPT)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一)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1.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睉饑鴷r期與這一理念最為相近的學派及思想主張是( )A.道家:主張“無為而治”B.墨家:提出選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C.儒家: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D.法家:主張治國要靠法令、權術等√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戰國時期,儒家學派認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體現的也是民本思想,C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漢武帝開疆拓土,對馬非常重視。為紀念引進外來的大宛馬,他特意命人制成鎏金銅馬(如圖)。該藝術品印證了西漢( )A.實行“推恩令”B.平定七國之亂C.與西域有交往D.打擊富商大賈√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C [根據題干“漢武帝開疆拓土,對馬非常重視。為紀念引進外來的大宛馬,他特意命人制成鎏金銅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宛馬是從西域傳入的,鎏金銅馬印證了西漢與西域有交往,C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3.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二零二四年新年賀詞說道:“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毕铝凶钅荏w現此思想的一組是( )A.嬴政、劉邦 B.孟子、唐太宗C.漢武帝、隋煬帝 D.韓非、慈禧√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B [根據“歸根結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民本思想,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此B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4.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后一直沒有年號。忽必烈即位后,新設了“中統”年號?!爸薪y”二字,出自儒家經典《春秋》和《易經》,意在強調政權屬“中華之正統”。這一舉措( )A.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B.鞏固了大一統局面C.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D.體現了“無為而治”√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C [根據題干“忽必烈即位后,新設了‘中統’年號?!薪y’二字,出自儒家經典《春秋》和《易經》,意在強調政權屬‘中華之正統’”可知,這一舉措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故選C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5.“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證實民族英雄鄭成功事跡的是( )A.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B.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C.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D.皇華使者承天敕,宣布綸音往夷域√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B [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1661年,鄭成功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到達臺灣西海岸,終于在1662年年初打敗了荷蘭殖民者,使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能夠證實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事跡,B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6.五口通商之役開始打破清朝和外國人交往中以“天朝上國”自居的迷夢。材料中的“五口通商之役”( )A.使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B.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C.推動了中國海防建設的發展D.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B [根據材料“五口通商之役”“開始打破”及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故選B項。]7.如圖是關于20世紀40年代某一運動的照片。這場運動( )A.為發動百團大戰奠定基礎B.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帶來曙光C.為中共七大召開準備條件D.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提供重要保障√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D [根據“20世紀40年代”和圖片中農民分得土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他們積極發展生產和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提供重要保障,故選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8.關鍵詞的提煉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巴品说蹏髁x、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獨立自主”“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等關鍵詞反映的中國現代歷史大事件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故選B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9.護照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出入國境時,由本國制發的一種證明該公民國籍和身份的合法證件。下列時間軸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護照版本的變遷,這說明了( )A.國家外交政策的調整B.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C.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D.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A [根據材料“1949年護照為單頁版,50版、53版、58版護照為中俄文對照”等信息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與蘇聯等國建交。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外交有很大影響,“護照幾乎為零”;“80版將75版的‘本護照前往下列國家和地區有效’改為‘本護照前往世界各國有效’”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的外交屬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時期的外交,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一切國家的外交關系。因此,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護照版本的變遷,說明了我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故選A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0.某同學在圍繞“歷史上水陸交通的發展”這一主題學習時,搜集到大航海時代某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線。據此判斷,該航海家所在船隊獲得的成就是( )√從西班牙出發→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穿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途經菲律賓群島,滿載香料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著非洲西海岸北行,回到西班牙A.發現好望角 B.開辟東達印度的航路C.“發現”美洲 D.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麥哲倫船隊奉西班牙國王之命,于1519—1522年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穿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途經菲律賓群島,滿載香料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回到西班牙,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D項正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1.這場革命是“英國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所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因為“它在契約基礎上建立起了國家政權,并且訂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即違背契約就會喪失王權”。這場革命( )A.導致英國的國內外局勢緊張B.強化了英國的君主專制統治C.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D.激化了英國議會與王權的矛盾√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C [根據題干“它在契約基礎上建立起了國家政權,并且訂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即違背契約就會喪失王權”和所學知識可知,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形成,故選C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2.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讓統治階級在無產階級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睘榱双@得“整個世界”,無產階級進行的革命實踐活動是( )A.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 B.法國里昂工人起義C.巴黎公社的成立 D.英國憲章運動√C [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共產黨宣言》發表后,無產階級進行的革命實踐活動是巴黎公社的成立,故選C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3.下面是某同學所記錄的一節歷史課筆記(部分)。由此可見,這節課學習的主題是( )√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農奴制的廢除A.走向近代 B.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D [俄國廢除農奴制、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都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故選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4.紀實文學《最長的一天》中寫道:“‘霸王’行動,盟軍攻入歐洲,是從1944年6月6日0點15分開始的。”這場行動( )A.粉碎德軍不可戰勝神話B.蘇德戰場的重要轉折C.導致德軍陷入東西夾擊D.二戰規模達到最大√C [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故選C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5.正在上海攻讀博士的孟加拉國小伙薩夫,將家鄉的黃麻手工藝品(如圖)帶到上海進口商品博覽會,通過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銷售到了土耳其、歐洲乃至美國,改善了孟加拉國很多貧困婦女的生活。這體現了( )A.經濟全球化B.世界多極化C.文化多樣化D.社會信息化√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A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現象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即貨物可以賣到世界其他國家,反映出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故選A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二、非選擇題(第16題10分,第17題10分,第18題7分,第19題8分,共35分)16.歷代王朝在治國理政方面都作出了大膽的嘗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從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出發,將全國分為36個郡、郡下設縣、縣以下又設鄉、亭、里等基層社會組織。他通過在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的設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發達的中央管理體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二 西漢時期中央和封國力量的對比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三 如圖所示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四 宋初統治者削弱相權,以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五 在中央,分別設立掌管全國行政事務、全國軍事事務、監察事務的機構……其他地區設置10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分別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材料一中秦始皇對地方管理制定的制度有何影響?(1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為了扭轉這一局勢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3)材料三圖示反映了唐朝在政治上實行哪一制度?(1分)(4)材料四中的“宋初統治者”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了什么措施?后來為“掌控財權”在地方設置了什么官職?(2分)(5)材料五反映的元朝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被稱為什么制度?請分別舉出元朝在臺灣地區和清朝在西藏地區設置的管理機構或官職的名稱。(3分)(6)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上述治國理政方針有什么共同的作用。(1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他通過在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的設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發達的中央管理體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對地方的管理實行的是郡縣制,該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同時為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藍本。第(2)問,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王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還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3)問,根據材料三中圖示可知,該制度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在中央設了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因此是三省六部制。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在宰相之下設置多個副宰相,通過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宋朝派文臣擔任州縣長官,設通判分知州權,又設轉運使,將財賦收歸中央。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5)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五“其他地區設置10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行省制度。第二小問,臺灣地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臺灣地區設置了澎湖巡檢司,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西藏地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根據因俗而治的原則,在西藏設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或宣政院),標志著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第(6)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宋太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央集權和皇權大大加強,防范了武將專權,鞏固統治。因此這些治國理政方針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等。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答案] (1)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為后代所沿用。(2)措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3)制度:三省六部制。(4)措施: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官職:轉運使。(5)制度:行省制度。臺灣:澎湖巡檢司。西藏:宣政院。(6)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仔細觀察如下所示圖片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根據以上四幅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中國近代化的四個步驟的空余部分。(3分)圖一:___________;圖二:___________;圖三:辛亥革命;圖四:____________。(2)結合所學知識,給以上四幅圖片確立一個主題。(1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二 將下列材料中的史料進行歸類。①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指出:“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②對一二·九運動時任中共北平地下黨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劉導生的采訪錄(3)上述史料屬于圖像史料的是:______;屬于文獻史料的是:______;屬于口述史料的是:________。(寫序號即可)(3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三 看圖說史(4)遺址承載歷史價值。請解讀與該遺址有關的史事及其深遠影響。(3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圖一 輪船招商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指洋務運動期間李鴻章創辦的民用企業;根據材料一“圖二 康有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與梁啟超等維新派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根據材料一“圖三 《民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與此相關的是辛亥革命;根據材料一“圖四 陳獨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指陳獨秀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因此答案依次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2)問,根據材料涉及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都屬于中國近代化探索事件,因此可確立主題為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屬于圖像史料;①屬于文獻史料;②屬于口述史料。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圖片可知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海會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第二小問,結合所學中共一大的相關知識可知,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從此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便煥然一新了。[答案] (1)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2)主題:中國近代化的探索。(3)③;①;②。(4)史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影響: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從此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等等。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以上材料,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圖片反映的史實形成自己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7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解析] 根據所給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獨立宣言》的簽署反映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攻占巴士底獄則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第三張圖貴族宣讀“解放”農奴的法令,則體現了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第四張圖體現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后兩張圖都是以改革的形式推動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因而可以得出觀點: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然后結合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述,最后得出結論即可。(若選擇前兩張圖,可擬定觀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然后結合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影響進行論述,言之有理即可)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答案] 示例 觀點:改革推動社會進步。論述:1861年,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廢除農奴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資金。農奴制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制度和文化,實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建立新式軍隊、地稅改革、廢藩置縣等各項措施,使日本實現了富國強兵。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結論:綜上所述,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19.社會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伴著危機,面對危機,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約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島國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摘自《大國崛起》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二 由于蘇聯是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蘇聯經濟技術十分落后,而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技術先進,工業發達。如果蘇聯不能在短時期消滅這種落后性,不發展工業,不建立軍事工業,不迅速鞏固國防,帝國主義隨時有可能發動軍事干涉和侵略,扼殺蘇維埃政權。——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材料三圖一 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 圖二 美國修建的田納西水庫材料四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英、美兩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被迫對日宣戰,為了商討對策,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會談。會談期間,美國建議所有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份宣言。(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日本為了“棄舊圖新、迎頭趕上”而進行的改革是什么?根據材料一概括改革給日本帶來的積極影響?(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是如何變成強大的工業國的?這一舉措與二戰中蘇聯打敗法西斯國家有何關系?(2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3)依據材料三中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1933年之前美國失業率不斷攀升的事件是什么?依據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33年后美國失業率呈下降趨勢得益于新政中哪一措施?(2分)(4)材料四中“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和美英對日宣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什么?1942年1月“所有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份宣言”標志著什么?(2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機,激化了國內矛盾。為了擺脫民族危機,日本開始學習西方,進行改革。從1868年起,明治政府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因此,日本為了“棄舊圖新、迎頭趕上”而進行的改革是明治維新。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可知,改革給日本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如果蘇聯不能在短時期消滅這種落后性,不發展工業,不建立軍事工業,不迅速鞏固國防,帝國主義隨時有可能發動軍事干涉和侵略,扼殺蘇維埃政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8—1932年,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化全面加速,開始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化。1933—1937年,蘇聯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因此,蘇聯變成強大的工業國的途徑是通過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10月24日,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而這次危機起源于美國,然后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因此,導致1933年之前美國失業率不斷攀升的事件是經濟危機。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時期,為促進就業,通過實行以工代賑,興建大量公共工程,降低了失業率。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四中“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和美英對日宣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次日,美、英對日宣戰。德、意也對美宣戰。日本還向東南亞等地區發動了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四“美國建議所有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份宣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答案] (1)改革:明治維新。積極影響: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2)途徑:通過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關系: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或者說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3)事件:經濟危機。措施:推行“以工代賑”。(4)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標志: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題號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一)(時間:60分鐘 分值:5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1.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睉饑鴷r期與這一理念最為相近的學派及思想主張是( )A.道家:主張“無為而治”B.墨家:提出選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C.儒家: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D.法家:主張治國要靠法令、權術等2.漢武帝開疆拓土,對馬非常重視。為紀念引進外來的大宛馬,他特意命人制成鎏金銅馬(如圖)。該藝術品印證了西漢( )A.實行“推恩令”B.平定七國之亂C.與西域有交往D.打擊富商大賈3.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二零二四年新年賀詞說道:“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下列最能體現此思想的一組是( )A.嬴政、劉邦 B.孟子、唐太宗C.漢武帝、隋煬帝 D.韓非、慈禧4.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后一直沒有年號。忽必烈即位后,新設了“中統”年號?!爸薪y”二字,出自儒家經典《春秋》和《易經》,意在強調政權屬“中華之正統”。這一舉措( )A.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B.鞏固了大一統局面C.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D.體現了“無為而治”5.“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證實民族英雄鄭成功事跡的是( )A.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B.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C.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D.皇華使者承天敕,宣布綸音往夷域6.五口通商之役開始打破清朝和外國人交往中以“天朝上國”自居的迷夢。材料中的“五口通商之役”( )A.使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B.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C.推動了中國海防建設的發展D.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7.如圖是關于20世紀40年代某一運動的照片。這場運動( )A.為發動百團大戰奠定基礎B.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帶來曙光C.為中共七大召開準備條件D.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提供重要保障8.關鍵詞的提煉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巴品说蹏髁x、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獨立自主”“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等關鍵詞反映的中國現代歷史大事件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9.護照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出入國境時,由本國制發的一種證明該公民國籍和身份的合法證件。下列時間軸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護照版本的變遷,這說明了( )A.國家外交政策的調整B.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C.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D.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10.某同學在圍繞“歷史上水陸交通的發展”這一主題學習時,搜集到大航海時代某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線。據此判斷,該航海家所在船隊獲得的成就是( )從西班牙出發→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穿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途經菲律賓群島,滿載香料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著非洲西海岸北行,回到西班牙A.發現好望角B.開辟東達印度的航路C.“發現”美洲D.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11.這場革命是“英國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所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因為“它在契約基礎上建立起了國家政權,并且訂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即違背契約就會喪失王權”。這場革命( )A.導致英國的國內外局勢緊張B.強化了英國的君主專制統治C.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D.激化了英國議會與王權的矛盾12.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讓統治階級在無產階級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睘榱双@得“整個世界”,無產階級進行的革命實踐活動是( )A.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B.法國里昂工人起義C.巴黎公社的成立D.英國憲章運動13.下面是某同學所記錄的一節歷史課筆記(部分)。由此可見,這節課學習的主題是( )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農奴制的廢除A.走向近代B.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14.紀實文學《最長的一天》中寫道:“‘霸王’行動,盟軍攻入歐洲,是從1944年6月6日0點15分開始的。”這場行動( )A.粉碎德軍不可戰勝神話B.蘇德戰場的重要轉折C.導致德軍陷入東西夾擊D.二戰規模達到最大15.正在上海攻讀博士的孟加拉國小伙薩夫,將家鄉的黃麻手工藝品(如圖)帶到上海進口商品博覽會,通過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銷售到了土耳其、歐洲乃至美國,改善了孟加拉國很多貧困婦女的生活。這體現了( )A.經濟全球化 B.世界多極化C.文化多樣化 D.社會信息化二、非選擇題(第16題10分,第17題10分,第18題7分,第19題8分,共35分)16.歷代王朝在治國理政方面都作出了大膽的嘗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從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出發,將全國分為36個郡、郡下設縣、縣以下又設鄉、亭、里等基層社會組織。他通過在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的設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發達的中央管理體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二 西漢時期中央和封國力量的對比材料三 如圖所示材料四 宋初統治者削弱相權,以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五 在中央,分別設立掌管全國行政事務、全國軍事事務、監察事務的機構……其他地區設置10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分別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材料一中秦始皇對地方管理制定的制度有何影響?(1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為了扭轉這一局勢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3)材料三圖示反映了唐朝在政治上實行哪一制度?(1分)(4)材料四中的“宋初統治者”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了什么措施?后來為“掌控財權”在地方設置了什么官職?(2分)(5)材料五反映的元朝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被稱為什么制度?請分別舉出元朝在臺灣地區和清朝在西藏地區設置的管理機構或官職的名稱。(3分)(6)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上述治國理政方針有什么共同的作用。(1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仔細觀察如下所示圖片(1)根據以上四幅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中國近代化的四個步驟的空余部分。(3分)圖一:________;圖二:________;圖三:辛亥革命;圖四:________。(2)結合所學知識,給以上四幅圖片確立一個主題。(1分)材料二 將下列材料中的史料進行歸類。①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指出:“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②對一二·九運動時任中共北平地下黨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劉導生的采訪錄(3)上述史料屬于圖像史料的是:______;屬于文獻史料的是:______;屬于口述史料的是:________。(寫序號即可)(3分)材料三 看圖說史(4)遺址承載歷史價值。請解讀與該遺址有關的史事及其深遠影響。(3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以上材料,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圖片反映的史實形成自己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7分)19.社會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伴著危機,面對危機,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約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島國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摘自《大國崛起》材料二 由于蘇聯是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蘇聯經濟技術十分落后,而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技術先進,工業發達。如果蘇聯不能在短時期消滅這種落后性,不發展工業,不建立軍事工業,不迅速鞏固國防,帝國主義隨時有可能發動軍事干涉和侵略,扼殺蘇維埃政權。——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材料三圖一 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 圖二 美國修建的田納西水庫材料四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英、美兩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被迫對日宣戰,為了商討對策,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會談。會談期間,美國建議所有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份宣言。(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日本為了“棄舊圖新、迎頭趕上”而進行的改革是什么?根據材料一概括改革給日本帶來的積極影響?(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是如何變成強大的工業國的?這一舉措與二戰中蘇聯打敗法西斯國家有何關系?(2分)(3)依據材料三中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1933年之前美國失業率不斷攀升的事件是什么?依據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33年后美國失業率呈下降趨勢得益于新政中哪一措施?(2分)(4)材料四中“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和美英對日宣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什么?1942年1月“所有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份宣言”標志著什么?(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一)1.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戰國時期,儒家學派認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體現的也是民本思想,C項正確。]2.C [根據題干“漢武帝開疆拓土,對馬非常重視。為紀念引進外來的大宛馬,他特意命人制成鎏金銅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宛馬是從西域傳入的,鎏金銅馬印證了西漢與西域有交往,C項正確。]3.B [根據“歸根結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民本思想,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此B項正確。]4.C [根據題干“忽必烈即位后,新設了‘中統’年號?!薪y’二字,出自儒家經典《春秋》和《易經》,意在強調政權屬‘中華之正統’”可知,這一舉措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故選C項。]5.B [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1661年,鄭成功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到達臺灣西海岸,終于在1662年年初打敗了荷蘭殖民者,使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伴_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能夠證實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事跡,B項正確。]6.B [根據材料“五口通商之役”“開始打破”及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故選B項。]7.D [根據“20世紀40年代”和圖片中農民分得土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他們積極發展生產和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提供重要保障,故選D項。]8.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故選B項。]9.A [根據材料“1949年護照為單頁版,50版、53版、58版護照為中俄文對照”等信息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與蘇聯等國建交。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外交有很大影響,“護照幾乎為零”;“80版將75版的‘本護照前往下列國家和地區有效’改為‘本護照前往世界各國有效’”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的外交屬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時期的外交,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一切國家的外交關系。因此,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護照版本的變遷,說明了我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故選A項。]10.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麥哲倫船隊奉西班牙國王之命,于1519—1522年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穿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途經菲律賓群島,滿載香料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回到西班牙,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D項正確。]11.C [根據題干“它在契約基礎上建立起了國家政權,并且訂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即違背契約就會喪失王權”和所學知識可知,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形成,故選C項。]12.C [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共產黨宣言》發表后,無產階級進行的革命實踐活動是巴黎公社的成立,故選C項。]13.D [俄國廢除農奴制、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都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故選D項。]14.C [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故選C項。]15.A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現象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即貨物可以賣到世界其他國家,反映出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故選A項。]16.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他通過在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的設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發達的中央管理體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對地方的管理實行的是郡縣制,該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同時為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藍本。第(2)問,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王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還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第(3)問,根據材料三中圖示可知,該制度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在中央設了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因此是三省六部制。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在宰相之下設置多個副宰相,通過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宋朝派文臣擔任州縣長官,設通判分知州權,又設轉運使,將財賦收歸中央。第(5)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五“其他地區設置10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行省制度。第二小問,臺灣地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臺灣地區設置了澎湖巡檢司,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西藏地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根據因俗而治的原則,在西藏設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或宣政院),標志著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第(6)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宋太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央集權和皇權大大加強,防范了武將專權,鞏固統治。因此這些治國理政方針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等。答案:(1)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為后代所沿用。(2)措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3)制度:三省六部制。(4)措施: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官職:轉運使。(5)制度:行省制度。臺灣:澎湖巡檢司。西藏:宣政院。(6)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17.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圖一 輪船招商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指洋務運動期間李鴻章創辦的民用企業;根據材料一“圖二 康有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與梁啟超等維新派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根據材料一“圖三 《民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與此相關的是辛亥革命;根據材料一“圖四 陳獨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指陳獨秀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因此答案依次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第(2)問,根據材料涉及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都屬于中國近代化探索事件,因此可確立主題為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屬于圖像史料;①屬于文獻史料;②屬于口述史料。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圖片可知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海會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第二小問,結合所學中共一大的相關知識可知,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從此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便煥然一新了。答案:(1)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2)主題:中國近代化的探索。(3)③;①;②。(4)史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影響: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從此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等等。18.解析:根據所給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獨立宣言》的簽署反映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攻占巴士底獄則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第三張圖貴族宣讀“解放”農奴的法令,則體現了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第四張圖體現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后兩張圖都是以改革的形式推動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因而可以得出觀點: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然后結合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述,最后得出結論即可。(若選擇前兩張圖,可擬定觀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然后結合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影響進行論述,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 觀點:改革推動社會進步。論述:1861年,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廢除農奴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資金。農奴制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制度和文化,實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建立新式軍隊、地稅改革、廢藩置縣等各項措施,使日本實現了富國強兵。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結論:綜上所述,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19.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機,激化了國內矛盾。為了擺脫民族危機,日本開始學習西方,進行改革。從1868年起,明治政府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因此,日本為了“棄舊圖新、迎頭趕上”而進行的改革是明治維新。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可知,改革給日本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如果蘇聯不能在短時期消滅這種落后性,不發展工業,不建立軍事工業,不迅速鞏固國防,帝國主義隨時有可能發動軍事干涉和侵略,扼殺蘇維埃政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8—1932年,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化全面加速,開始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化。1933—1937年,蘇聯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因此,蘇聯變成強大的工業國的途徑是通過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10月24日,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而這次危機起源于美國,然后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因此,導致1933年之前美國失業率不斷攀升的事件是經濟危機。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時期,為促進就業,通過實行以工代賑,興建大量公共工程,降低了失業率。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四中“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和美英對日宣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次日,美、英對日宣戰。德、意也對美宣戰。日本還向東南亞等地區發動了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四“美國建議所有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份宣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答案:(1)改革:明治維新。積極影響: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2)途徑:通過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關系: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或者說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3)事件:經濟危機。措施:推行“以工代賑”。(4)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標志: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一)(時間:60分鐘 分值:5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1分,共15分)1.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戰國時期與這一理念最為相近的學派及思想主張是( )A.道家:主張“無為而治”B.墨家:提出選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C.儒家: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D.法家:主張治國要靠法令、權術等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戰國時期,儒家學派認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體現的也是民本思想,C項正確。]2.漢武帝開疆拓土,對馬非常重視。為紀念引進外來的大宛馬,他特意命人制成鎏金銅馬(如圖)。該藝術品印證了西漢( )A.實行“推恩令”B.平定七國之亂C.與西域有交往D.打擊富商大賈C [根據題干“漢武帝開疆拓土,對馬非常重視。為紀念引進外來的大宛馬,他特意命人制成鎏金銅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宛馬是從西域傳入的,鎏金銅馬印證了西漢與西域有交往,C項正確。]3.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二零二四年新年賀詞說道:“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毕铝凶钅荏w現此思想的一組是( )A.嬴政、劉邦 B.孟子、唐太宗C.漢武帝、隋煬帝 D.韓非、慈禧B [根據“歸根結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民本思想,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此B項正確。]4.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后一直沒有年號。忽必烈即位后,新設了“中統”年號?!爸薪y”二字,出自儒家經典《春秋》和《易經》,意在強調政權屬“中華之正統”。這一舉措( )A.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B.鞏固了大一統局面C.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D.體現了“無為而治”C [根據題干“忽必烈即位后,新設了‘中統’年號?!薪y’二字,出自儒家經典《春秋》和《易經》,意在強調政權屬‘中華之正統’”可知,這一舉措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故選C項。]5.“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證實民族英雄鄭成功事跡的是( )A.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B.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C.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D.皇華使者承天敕,宣布綸音往夷域B [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1661年,鄭成功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到達臺灣西海岸,終于在1662年年初打敗了荷蘭殖民者,使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伴_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能夠證實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事跡,B項正確。]6.五口通商之役開始打破清朝和外國人交往中以“天朝上國”自居的迷夢。材料中的“五口通商之役”( )A.使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B.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C.推動了中國海防建設的發展D.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B [根據材料“五口通商之役”“開始打破”及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故選B項。]7.如圖是關于20世紀40年代某一運動的照片。這場運動( )A.為發動百團大戰奠定基礎B.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帶來曙光C.為中共七大召開準備條件D.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提供重要保障D [根據“20世紀40年代”和圖片中農民分得土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他們積極發展生產和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提供重要保障,故選D項。]8.關鍵詞的提煉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巴品说蹏髁x、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獨立自主”“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等關鍵詞反映的中國現代歷史大事件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故選B項。]9.護照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出入國境時,由本國制發的一種證明該公民國籍和身份的合法證件。下列時間軸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護照版本的變遷,這說明了( )A.國家外交政策的調整B.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C.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D.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A [根據材料“1949年護照為單頁版,50版、53版、58版護照為中俄文對照”等信息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與蘇聯等國建交。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外交有很大影響,“護照幾乎為零”;“80版將75版的‘本護照前往下列國家和地區有效’改為‘本護照前往世界各國有效’”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的外交屬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時期的外交,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一切國家的外交關系。因此,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護照版本的變遷,說明了我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故選A項。]10.某同學在圍繞“歷史上水陸交通的發展”這一主題學習時,搜集到大航海時代某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線。據此判斷,該航海家所在船隊獲得的成就是( )從西班牙出發→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穿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途經菲律賓群島,滿載香料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著非洲西海岸北行,回到西班牙A.發現好望角B.開辟東達印度的航路C.“發現”美洲D.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麥哲倫船隊奉西班牙國王之命,于1519—1522年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穿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途經菲律賓群島,滿載香料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回到西班牙,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D項正確。]11.這場革命是“英國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所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因為“它在契約基礎上建立起了國家政權,并且訂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即違背契約就會喪失王權”。這場革命( )A.導致英國的國內外局勢緊張B.強化了英國的君主專制統治C.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D.激化了英國議會與王權的矛盾C [根據題干“它在契約基礎上建立起了國家政權,并且訂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即違背契約就會喪失王權”和所學知識可知,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形成,故選C項。]12.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讓統治階級在無產階級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為了獲得“整個世界”,無產階級進行的革命實踐活動是( )A.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B.法國里昂工人起義C.巴黎公社的成立D.英國憲章運動C [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共產黨宣言》發表后,無產階級進行的革命實踐活動是巴黎公社的成立,故選C項。]13.下面是某同學所記錄的一節歷史課筆記(部分)。由此可見,這節課學習的主題是( )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農奴制的廢除A.走向近代B.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D [俄國廢除農奴制、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都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故選D項。]14.紀實文學《最長的一天》中寫道:“‘霸王’行動,盟軍攻入歐洲,是從1944年6月6日0點15分開始的。”這場行動( )A.粉碎德軍不可戰勝神話B.蘇德戰場的重要轉折C.導致德軍陷入東西夾擊D.二戰規模達到最大C [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故選C項。]15.正在上海攻讀博士的孟加拉國小伙薩夫,將家鄉的黃麻手工藝品(如圖)帶到上海進口商品博覽會,通過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銷售到了土耳其、歐洲乃至美國,改善了孟加拉國很多貧困婦女的生活。這體現了( )A.經濟全球化 B.世界多極化C.文化多樣化 D.社會信息化A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現象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即貨物可以賣到世界其他國家,反映出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第16題10分,第17題10分,第18題7分,第19題8分,共35分)16.歷代王朝在治國理政方面都作出了大膽的嘗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從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出發,將全國分為36個郡、郡下設縣、縣以下又設鄉、亭、里等基層社會組織。他通過在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的設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發達的中央管理體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二 西漢時期中央和封國力量的對比材料三 如圖所示材料四 宋初統治者削弱相權,以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五 在中央,分別設立掌管全國行政事務、全國軍事事務、監察事務的機構……其他地區設置10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分別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材料一中秦始皇對地方管理制定的制度有何影響?(1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為了扭轉這一局勢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3)材料三圖示反映了唐朝在政治上實行哪一制度?(1分)(4)材料四中的“宋初統治者”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了什么措施?后來為“掌控財權”在地方設置了什么官職?(2分)(5)材料五反映的元朝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被稱為什么制度?請分別舉出元朝在臺灣地區和清朝在西藏地區設置的管理機構或官職的名稱。(3分)(6)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上述治國理政方針有什么共同的作用。(1分)[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他通過在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的設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發達的中央管理體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對地方的管理實行的是郡縣制,該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同時為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藍本。第(2)問,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王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還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第(3)問,根據材料三中圖示可知,該制度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在中央設了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因此是三省六部制。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在宰相之下設置多個副宰相,通過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宋朝派文臣擔任州縣長官,設通判分知州權,又設轉運使,將財賦收歸中央。第(5)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五“其他地區設置10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行省制度。第二小問,臺灣地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臺灣地區設置了澎湖巡檢司,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西藏地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根據因俗而治的原則,在西藏設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或宣政院),標志著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第(6)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宋太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央集權和皇權大大加強,防范了武將專權,鞏固統治。因此這些治國理政方針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等。[答案] (1)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為后代所沿用。(2)措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3)制度:三省六部制。(4)措施: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官職:轉運使。(5)制度:行省制度。臺灣:澎湖巡檢司。西藏:宣政院。(6)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仔細觀察如下所示圖片(1)根據以上四幅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中國近代化的四個步驟的空余部分。(3分)圖一:________;圖二:________;圖三:辛亥革命;圖四:________。(2)結合所學知識,給以上四幅圖片確立一個主題。(1分)材料二 將下列材料中的史料進行歸類。①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指出:“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②對一二·九運動時任中共北平地下黨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劉導生的采訪錄(3)上述史料屬于圖像史料的是:______;屬于文獻史料的是:______;屬于口述史料的是:________。(寫序號即可)(3分)材料三 看圖說史(4)遺址承載歷史價值。請解讀與該遺址有關的史事及其深遠影響。(3分)[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圖一 輪船招商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指洋務運動期間李鴻章創辦的民用企業;根據材料一“圖二 康有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與梁啟超等維新派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根據材料一“圖三 《民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與此相關的是辛亥革命;根據材料一“圖四 陳獨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指陳獨秀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因此答案依次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第(2)問,根據材料涉及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都屬于中國近代化探索事件,因此可確立主題為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屬于圖像史料;①屬于文獻史料;②屬于口述史料。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圖片可知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海會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第二小問,結合所學中共一大的相關知識可知,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從此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便煥然一新了。[答案] (1)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2)主題:中國近代化的探索。(3)③;①;②。(4)史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影響: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從此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等等。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以上材料,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圖片反映的史實形成自己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7分)[解析] 根據所給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獨立宣言》的簽署反映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攻占巴士底獄則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第三張圖貴族宣讀“解放”農奴的法令,則體現了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第四張圖體現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后兩張圖都是以改革的形式推動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因而可以得出觀點: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然后結合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述,最后得出結論即可。(若選擇前兩張圖,可擬定觀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然后結合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影響進行論述,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 觀點:改革推動社會進步。論述:1861年,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廢除農奴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資金。農奴制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制度和文化,實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建立新式軍隊、地稅改革、廢藩置縣等各項措施,使日本實現了富國強兵。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結論:綜上所述,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19.社會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伴著危機,面對危機,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約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島國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摘自《大國崛起》材料二 由于蘇聯是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蘇聯經濟技術十分落后,而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技術先進,工業發達。如果蘇聯不能在短時期消滅這種落后性,不發展工業,不建立軍事工業,不迅速鞏固國防,帝國主義隨時有可能發動軍事干涉和侵略,扼殺蘇維埃政權。——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材料三圖一 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 圖二 美國修建的田納西水庫材料四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英、美兩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被迫對日宣戰,為了商討對策,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會談。會談期間,美國建議所有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份宣言。(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日本為了“棄舊圖新、迎頭趕上”而進行的改革是什么?根據材料一概括改革給日本帶來的積極影響?(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是如何變成強大的工業國的?這一舉措與二戰中蘇聯打敗法西斯國家有何關系?(2分)(3)依據材料三中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1933年之前美國失業率不斷攀升的事件是什么?依據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33年后美國失業率呈下降趨勢得益于新政中哪一措施?(2分)(4)材料四中“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和美英對日宣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什么?1942年1月“所有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份宣言”標志著什么?(2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機,激化了國內矛盾。為了擺脫民族危機,日本開始學習西方,進行改革。從1868年起,明治政府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因此,日本為了“棄舊圖新、迎頭趕上”而進行的改革是明治維新。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可知,改革給日本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如果蘇聯不能在短時期消滅這種落后性,不發展工業,不建立軍事工業,不迅速鞏固國防,帝國主義隨時有可能發動軍事干涉和侵略,扼殺蘇維埃政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8—1932年,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化全面加速,開始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化。1933—1937年,蘇聯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因此,蘇聯變成強大的工業國的途徑是通過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10月24日,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而這次危機起源于美國,然后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因此,導致1933年之前美國失業率不斷攀升的事件是經濟危機。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時期,為促進就業,通過實行以工代賑,興建大量公共工程,降低了失業率。第(4)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四中“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和美英對日宣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次日,美、英對日宣戰。德、意也對美宣戰。日本還向東南亞等地區發動了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四“美國建議所有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份宣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答案] (1)改革:明治維新。積極影響: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2)途徑:通過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關系: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或者說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3)事件:經濟危機。措施:推行“以工代賑”。(4)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標志: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一).docx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一)課件.ppt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一)(教師用).docx 2025年山東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模擬卷1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