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歷史復習單元分層訓練(二)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與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歷史復習單元分層訓練(二)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與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含解析

資源簡介

單元分層訓練(二)
1.A [根據材料“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及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兼并六國,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創制了皇帝制度,A項正確;漢武帝時期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封建王朝的統治,排除B項;唐太宗是唐朝時期有為的帝王,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排除C項;宋太祖是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排除D項。]
2.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統一六國后,統一文字,小篆成為官方文字;統一貨幣,秦圓形方孔錢(秦半兩)成為統一流通的貨幣,這些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發展,有利于鞏固統一,C項正確;秦已經統一全國,不存在列國紛爭,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諸子百家的思想內容,排除B項;材料是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并非改革變法,排除D項。]
3.C [根據材料可知,西漢時期的瓦當具有紋飾繁多,構思奇巧,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和書法于一身的特點,說明其藝術價值較高,故選C項。]
4.C [根據材料“漢高祖劉邦‘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文帝時多次下詔減‘田租之半’或‘租稅之半’;景帝時甚至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可知,這反映的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休養生息政策不是為了抑制諸侯國勢力,排除A項;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排除B項;“光武中興”是東漢初年,而材料提到的時間是西漢初年,排除D項;漢初休養生息政策使得漢朝國力得以恢復,促進了封建統治的穩固,故選C項。]
5.A [根據題干“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有的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甚至舉兵叛亂”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期,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的統治,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最終解決了這一威脅中央的王國問題,A項正確;八王之亂實際上是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與漢武帝無關,排除B項;興辦太學是為了進一步推行儒學,加強思想上的大一統,與解決諸侯王勢力問題無關,排除C項;設置通判是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措施,與漢武帝無關,排除D項。]
6.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太學里,以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故選C項。]
7.C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結束了三國的分裂局面,西晉的建立者是司馬炎,C項正確;曹操生活于東漢末年,他曾統一黃河流域,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司馬懿是曹魏大臣,他控制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排除B項;苻堅是前秦皇帝,他采取措施使前秦逐漸強盛,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
8.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公元157年到280年,經歷了漢末的軍閥割據混戰以及三國動蕩,導致人口大量減少,A項正確;北方人口南遷,不是這一時期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北方自然條件惡劣不是人口減少的原因,排除C項;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時期,排除D項。]
9.C [根據題干信息“《秦律》明確規定,地方有事奏請,須采用文書形式”可知,材料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證皇帝的政令能準確地上傳下達和暢通無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統一全國后地方政府直接聽命于朝廷,C項正確;“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中央與地方組成政治聯盟”不符合秦朝史實,排除B項;“修筑了貫通全國的道路”題干內容沒有涉及,排除D項。]
10.D [秦朝焚書坑儒,思想文化沒有發展到高峰,排除A項;秦朝統一,結束了長期混戰局面,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項;統一文字和文書不能促進財政的改善,排除C項;秦朝統一后,秦簡中統一文字和文書的有關內容,有利于政令的暢通和推行,D項正確。]
11.B [根據題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戰亂的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統一車軌和道路的寬度,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B項正確;秦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排除A項;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開創了國家地方行政的模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2.B [根據材料“漢初,駟馬安車幾乎沒有,但經60余年后,駟馬安車遍布街巷”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漢經濟的發展。西漢初年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終在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鼎盛,B項正確;秦朝時期統一車軌,排除A項;反擊匈奴與“駟馬安車遍布街巷”無關,排除C項;北宋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排除D項。]
13.B [根據題干可知,張騫通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故B項符合題意;題干不能說明張騫通西域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不能體現張騫通西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A、C兩項;“文景之治”出現于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比張騫通西域早,排除D項。]
14.C [根據題干可知,該畫像磚內容說明實用技術應用于生產活動,提高了生產效率,故C項符合題意;題干現象不能說明四川地區經濟較發達,排除A項;勞動者精通力學理論說法錯誤,排除B項;題干現象不能說明政府組織大規模集體勞動,排除D項。]
15.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為曹魏取代,后形成魏、蜀、吳三國并立之局面。再后來司馬氏建晉代魏,攻滅蜀、吳,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故空格處應該填的朝代名稱是西晉,B項正確。]
16.B [根據題干信息“三世紀末四世紀初,出現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世紀末四世紀初”正處于西晉統治時期,當時發生了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中原地區社會戰亂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造成大批中原人民為逃避戰亂南下,B項正確;公元220年(3世紀初)東漢政權滅亡,與題干“三世紀末四世紀初”不符,排除A項;中原人民大批南下,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區戰亂不斷,“南朝時期的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排除D項。]
17.解析:第(1)問,時期及理由:圖一:周朝,圖中有“周”等信息;圖二:戰國時期,圖中有“韓、趙、魏”等信息;圖三:秦朝,圖中有“秦、咸陽、郡”等信息;圖四:西漢,圖中有“長安、西域”等信息。第(2)問,變化:根據圖三、四和所學知識可知,疆域面積增大,原因是增加了西域。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第(3)問,圖三: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時,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圖四:西漢時,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第(4)問,趨勢: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體現出由分裂走向統一。
答案:(1)圖四:西漢。理由:圖中顯示西漢的都城是長安以及西域等信息。
(2)變化:增加西域。措施:設置西域都護府。意義: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3)圖三: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圖四: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4)趨勢:由分裂走向統一。
18.B [“秦俑故鄉”是指秦的都城咸陽,“絲路源頭”是指絲綢之路的出發點西漢都城長安,都是現在的西安市,B項正確。]
19.B [根據材料“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可知,西漢剛建立時,人民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蕪,食物匱乏,戰亂導致人口銳減,社會動蕩,B項正確;風調雨順,豐衣足食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是春秋時期的情況,排除C項;連年災荒,起義不斷是東漢末年的狀況,排除D項。]
20.C [根據材料中“‘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陶俑,還有陶器、鐵器小件”可知,漢文帝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浮華,C項正確。]
21.B [根據題干“漢武帝”“政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下詔諸侯王可將封地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B項正確;秦始皇時期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是思想措施,排除C項;統一鑄造五銖錢是經濟措施,排除D項。]
22.C [根據題干“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的力量對比”可知,地方封國實力較大在管轄范圍和管轄人口上已經超過中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到了中央集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權力,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C項正確;從戰國后期開始,郡縣制一直存在,不存在恢復的問題,排除A項;休養生息政策是漢初推行的經濟政策,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的制度,排除D項。]
23.A [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漢武帝頒布“推恩令”,使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宋朝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明朝設立三司,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清朝恢復設置行省,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因此A項正確。]
24.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一“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可知,這一制度的特點是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第(2)問,根據材料二“罷侯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可知,“罷侯”指的是廢除分封制,“置守”指的是實行郡縣制。第(3)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創制立法”的影響是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
答案:(1)特點: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
(2)“罷侯”:廢除分封制。“置守”:實行郡縣制。
(3)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單元分層訓練(二)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與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說明:選擇題每題1分,總分38分)
1.(2024·寧陽二模)陜西咸陽某遺址出土了一個秤砣,上嵌詔版文字(如圖),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2024·泰山區期末)如圖所示兩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
A.列國紛爭 B.諸子百家
C.鞏固統一 D.改革變法
3.早在西周就已出現的瓦當,到西漢時一改原來的簡單、樸素,變得紋飾繁多,構思奇巧,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和書法于一身。材料強調了西漢瓦當(  )
A.建筑用途廣泛 B.史料價值突出
C.藝術價值較高 D.材料來源豐富
4.漢高祖劉邦“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文帝時多次下詔減“田租之半”或“租稅之半”;景帝時甚至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這些舉措(  )
A.體現了抑制諸侯王的意圖
B.貫徹了儒家仁政思想
C.促進了封建統治的穩固
D.促成了“光武中興”
5.(2024·泰山區一模)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有的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甚至舉兵叛亂。漢武帝為解決這一問題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實施“推恩令” B.平定八王之亂
C.興辦太學 D.設置通判
6.漢武帝在長安為太常博士的弟子興建太學,使他們在太學中隨博士受業,經考試后,按等第錄用。各地方也都設立學校。漢武帝此舉旨在(  )
A.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B.剝奪諸侯王的權力
C.鞏固儒學主導地位 D.打擊地方豪強勢力
7.(2024·泰安期末)史學界認為,中國古代史上,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國家的分裂時期,也孕育著統一的因素。結束三國分裂、實現短暫統一的人物是(  )
A.曹操 B.司馬懿
C.司馬炎 D.苻堅
8.(2024·泰山區期末)《晉書·地理志》記載:“至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是(  )
A.政局動蕩戰亂頻繁 B.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C.北方自然條件惡劣 D.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9.(2024·肥城二模)在陜西西安章臺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書時用的封泥(在捆綁簡牘的繩端處封上粘土,上蓋印章),其中有許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藍田”“下邦”等縣名。而《秦律》明確規定,地方有事奏請,須采用文書形式。據此可知秦統一全國后(  )
A.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與地方組成政治聯盟
C.地方政府直接聽命于朝廷
D.修筑了貫通全國的道路
10.里耶秦簡絕大多數寫于秦統一以后,其中8—461號木方記載了秦統一文字形體和統一官府文書,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體、稱謂等內容。“8—461號木方”記載內容中的“統一”(  )
A.推動思想文化發展到高峰
B.結束了長期以來爭戰混亂的局面
C.促使國家財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
11.(2024·泰山區一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材料中這些措施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是(  )
A.結束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
B.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
C.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
D.開創了國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12.(2024·東平二模)駟馬安車是秦漢時期卿、侯、王等高官才可以乘坐的車。華蓋飾頂,由四匹同色馬駕,屬王侯及卿專供乘坐。漢初,駟馬安車幾乎沒有,但經60余年后,駟馬安車遍布街巷。這一變化得益于西漢初年實施了(  )
A.統一車軌 B.休養生息
C.反擊匈奴 D.重文輕武
13.張騫首次出使西域時,聽說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的情況,再次出使西域時,他派副使訪問了安息,隨后,安息使節來到漢朝,并將鴕鳥蛋等禮物送給漢武帝。這說明張騫通西域(  )
A.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
B.促進了西漢與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現
14.如圖所示為我國古代勞動者利用杠桿原理進行谷物加工的場景:左邊的人扶在欄桿一頭,借用身體下壓的力量,啟動桿頭,達到舂米的效果。據此可知(  )
A.四川地區經濟較發達
B.勞動者精通力學理論
C.實用技術應用于生產活動
D.政府組織大規模集體勞動
15.(2024·新泰三模)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某學生繪制了如下政權更迭圖,圖中“?”處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晉 C.隋朝  D.元朝
16.三世紀末四世紀初,出現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這主要是因為(  )
A.東漢的朝政腐敗造成社會動蕩
B.大批中原人民為逃避戰亂南下
C.南朝時期的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D.江南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
17.(2024·泰安期末)觀察并識讀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疆域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是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讀下列歷史地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問題。(8分)
材料 下面是古代四個歷史時期的形勢圖。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1)圖一、圖二、圖三、圖四是四個朝代的形勢圖信息,任意選取一幅圖片判斷其對應的歷史時期并說明理由。(2分)
(2)對比圖三、圖四,版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指出圖四王朝管理A地區采取的措施及意義。(3分)
(3)圖三、圖四兩個王朝是如何抗擊匈奴的?(2分)
(4)指出以上材料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1分)
18.(2023·泰安中考)中國—中亞峰會于2023年5月18日至19日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行。西安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城市底蘊。下列選項能夠體現西安這一特點的是(  )
A.六朝古都,金陵豐韻
B.秦俑故鄉,絲路源頭
C.繁華汴河,萬國咸通
D.千古宋城,夢回臨安
19.(2024·臨沂中考)《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這表明當時的社會境況是(  )
A.風調雨順,豐衣足食 B.食物匱乏,人口銳減
C.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D.連年災荒,起義不斷
20.(2024·泰安中考)《史記》記載,漢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202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漢文帝霸陵中,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陶俑,還有陶器、鐵器小件。這表明了(  )
A.考古發現否定了文獻的真實性
B.《史記》所有記載都真實可信
C.漢文帝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浮華
D.漢文帝把冶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21.(2024·煙臺中考)漢武帝即位后,隨著社會經濟實力的增強,國策由“無為”轉為“有為”。下列能體現其政治“有為”的是(  )
A.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B.實施了“推恩令”
C.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D.統一鑄造五銖錢
22.(2024·濟寧中考)下圖所示為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的力量對比,為解決該問題,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恢復郡縣制 B.實行休養生息
C.頒行“推恩令” D.設立三省六部
23.(2024·泰安中考)下表是我國古代部分朝代采取的政治措施,這些措施反映了(  )
朝代 秦朝 西漢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郡縣制 頒布“推恩令” 設置通判 設三司 恢復設置行省
A.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B.加強監察制度
C.加強皇帝對中央機構的管理
D.推進民族交融
24.(2020·聊城中考)閱讀以下有關秦始皇的材料,回答問題。(8分)
材料一 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
——司馬遷《史記》
材料二 罷侯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
——陳壽《三國志》
材料三 三代至秦,渾沌之再辟者也。其創制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圣人之威。
——張居正《雜著》
(1)材料一是關于皇帝制度的描述。依據該材料概述這一制度的特點。(2分)
(2)材料二中“罷侯”“置守”分別指的是什么?(4分)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始皇“創制立法”的影響。(2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津县| 承德市| 灌阳县| 光泽县| 瑞昌市| 静乐县| 松溪县| 嘉黎县| 永泰县| 石渠县| 旬阳县| 东丽区| 涿鹿县| 同德县| 呈贡县| 宜昌市| 鸡泽县| 天柱县| 汤原县| 聂荣县| 江都市| 华坪县| 阿尔山市| 山阳县| 金寨县| 旺苍县| 青河县| 丹凤县| 西青区| 和硕县| 布尔津县| 红桥区| 昭觉县| 治县。| 江陵县| 正定县| 淮北市| 澄江县| 绥德县| 略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