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分層訓練(二十五) 冷戰和冷戰后的世界格局(說明:選擇題每題1分,總分38分)1.1946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公開宣稱:“……這意味著,我們擁有這樣(強大)的力量,就得挑起領導(世界)的擔子并承擔責任。”為實現這一目的,美國( )A.推行冷戰政策 B.實行社會保障制度C.建立華約組織 D.遏制民族解放運動2.(2024·泰山區一模)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這種局面在歐洲基本形成的事件是( )A.杜魯門主義出臺B.馬歇爾計劃實施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D.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3.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動輒揮舞制裁大棒,對其他主權國家實施單邊非法制裁。這表明( )A.國際聯盟的約束力下降B.世界格局形成了多極化C.強權政治威脅世界安寧D.北約建立了“單極世界”4.無論從區域經濟整合到全球影響力提升,還是從本國獨立外交到未來發展預期,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一個時期像21世紀第三個10年初始階段這樣,非西方國家呈現出群體性獨立自主式崛起,展現了蓬勃發展的生機與自主成長的活力。材料突出反映了當今世界( )A.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確立B.霸權主義造成地區沖突不斷C.政治軍事集團的不斷涌現D.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5.(2024·肥城二模)下表為1961年6月不結盟運動籌備會議確定的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條件(部分)。據此可知( )序號 條件(一) 奉行和平共處和不結盟基礎上的獨立政策(二) 支持民族解放運動(三) 不加入以大國對抗為背景的軍事集團A.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B.歐洲國家在國際上用一個聲音說話C.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D.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一支重要力量6.(2024·東平一模)有學者描繪當今的世界新現象:“非洲和阿拉伯在開展基礎設施合作,美國和非洲在合作修電廠,中國和歐洲準備合作開發北極。”這些現象反映出( )A.全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B.合作共贏成為時代的潮流C.地區經濟差距日益縮小D.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7.(2024·泰安三模)傅瑩在賓大沃頓中美峰會上指出:冷戰后美國延續零和思維,如今似乎疲態顯現。世界需要一個“新劇本”,習近平主席提出的藍圖,是21世紀更好的選擇。此藍圖是( )A.“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B.秉承“全球治理觀”C.“一帶一路”國際合作D.積極拓展多邊外交8.(2024·岱岳區一模)下面兩則材料,可用于研究(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集權統治的力量●1993年,基辛格說:“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舊秩序,就是因為它不由超級大國主宰,而是有很多權力中心,每一個都獨立活動。”A.科學技術的進步 B.世界大戰的影響C.世界經濟的發展 D.世界格局的演變9.(2024·東平二模)1947年6月,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提道:“任何愿意協助完成恢復工作的政府將得到美國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圖謀阻撓別國復興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們的援助。”材料中的這一“援助”的實質是( )A.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B.改善民生,穩定社會秩序C.美國因戰略需要積極扶持日本D.援助西歐,穩定資本主義10.2021年至2023年,乍得、馬里、幾內亞、蘇丹等8個非洲國家至少發生11次政變,年均政變數量接近上世紀非洲政變高發期水平。材料表明,當今世界( )A.和平與發展面臨著挑戰B.美蘇冷戰造成社會動蕩C.世貿組織缺乏機制調節D.環境惡化導致沖突加劇11.(2024·新泰一模)有觀點認為:“21世紀全球將出現‘大國群體體系’:美國支配下的北美、一體化的歐洲、日本和中國居突出地位的東亞、印度稱雄的南亞、橫跨北非和中東的新月形地帶,其中北美、歐洲、東亞三大群體將起決定性作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世界多極化趨勢日趨明顯B.大國群體體系消除了各國矛盾C.國際政治新秩序已經建立D.世界政治格局出現新三足鼎立12.(2024·寧陽三模)以下材料說明( )西方國家控制我們命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亞非國家的命運應該由亞非各國人民自己掌握。 ——周恩來在萬隆 會議上的講話 這些原則——包括人民享有自決、獨立和自由決定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權利——必須成為一切國際關系的唯一基礎。 ——《不結盟國家 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A.國際政治舞臺上新力量的崛起B.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系C.資本主義殖民體系走向崩潰D.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13.下表所述內容應納入的學習主題是( )中國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加強與各國政治對話和平等合作,與西方等國建立不同層次的戰略伙伴關系。對發展中國家,中國也給予積極的關注和合作日本 冷戰結束后,日本加緊謀求國際事務中的政治大國地位,不斷強化同美國的同盟關系,還力圖構建美、日、歐三極的世界結構美國 冷戰結束后,美國認為它應該在全球發揮“領導作用”,1992年美國總統提出了美國主導世界新秩序的戰略;“9·11”事件后,美國積極建立和維護同各大國之間的關系,進行全球反恐合作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B.世界經濟全球化歷程C.冷戰后的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D.大國全球戰略的調整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二戰后美國實力空前強大,使它認為自己有能力領導世界,并以“世界領袖”自居。但是這一總戰略的實施卻在地緣政治、經濟利益及意識形態等方面與蘇聯的戰略相遭遇。這導致兩國的對外政策發生了轉向,即逐漸脫離大國合作政策而轉向對抗。這場長達40多年的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分庭抗禮的爭斗,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世界的撕裂。——摘編自徐藍《試論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材料二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陣營由美國一家獨大逐步朝著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態勢發展。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則逐步走向分裂和解體。在這個過程中,兩大陣營都崛起了新的力量中心。中國脫離了蘇聯控制的陣營體系,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被稱為“第三世界”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發起不結盟運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蘇之間的對抗,而且在兩極格局的基礎上進一步生長出多極的力量。——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編)材料三 進入21世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應該向何處去?習近平主席指出:“當今世界,各國利益高度融合,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這表明,中國正在為世界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摘編自齊衛平《深刻認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特征》(1)根據材料一指出二戰后美蘇關系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變化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崛起了哪些力量中心?對世界格局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如何才能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2分)15.(2020·泰安中考)杜魯門說:“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以下說法不符合這一含義的是( )A.都是“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B.都是以軍事援助為主要形式C.目的都是反蘇反共以遏制共產主義D.都是以美國自身利益為出發點16.(2022·泰安中考)《二十世紀東西方關系》中提到:“美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其競爭對手被削弱的時機,加強了在世界的經濟地位。美國正在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向,集中反動力量對蘇聯進行包圍。”美國“集中反動力量”對蘇聯采取的軍事措施是( )A.推行杜魯門主義 B.實施馬歇爾計劃C.建立北約組織 D.成立華約組織17.(2024·棗莊中考)下面是小穎同學做的一張閱讀卡片,卡片中“冷戰”開始的標志是( )閱讀卡片:美國政論家李普曼在1947年6月出版的《冷戰》一書及其他文章中認為,“冷戰”就是不用槍炮的戰爭。“冷戰”在實踐中表現為組成對抗性軍事政治集團、進行軍備競賽,在國外建立軍事基地,進行軍事威脅,破壞正常的經濟關系、干涉別國內政,進行顛覆活動和意識形態的對抗等等。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冷戰時起時伏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B.馬歇爾計劃實施C.德國的分裂D.“北約”與“華約”的建立18.(2024·濟寧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稱霸世界而主導建立的軍事政治集團是( )A.聯合國安理會 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C.華沙條約組織 D.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2024·臨沂中考)《北大西洋公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傳統文化。材料中的“締約國”( )A.以遏制蘇聯的擴張作為共同的目標B.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C.實際上處于美國和蘇聯的控制之下D.分化為敵對的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20.(2024·廣安中考) 大約從16世紀初以來,人類逐漸步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階段,進而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規模殖民掠奪的道路。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美等地相繼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完全聯系成一個整體。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并存和競爭,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進程。材料三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西方殖民體系全面崩潰,包括新興獨立國家在內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1)根據材料一,指出打破世界各地區前資本主義文明的相對孤立和相互隔絕狀態,使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主導因素。(1分)(2)19世紀40年代,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列強發動了哪些侵華戰爭?(答出2次列強侵華戰爭的名稱即可)這些侵華戰爭的結果導致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改變?(4分)(3)依據材料二,以蘇聯、美國為例,指出20世紀40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90年代初,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并存和競爭給世界格局帶來的影響。(4分)(4)獨立后的發展中國家為維護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發展、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結合所學知識,列舉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相關事例。(1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單元分層訓練(二十五)1.A [根據題干“這意味著,我們擁有這樣(強大)的力量,就得挑起領導(世界)的擔子并承擔責任”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幾百個軍事基地,并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和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貿易體系,稱霸的欲望十分強烈。美國認為它的制度和觀念是最優越的,全世界都應該實行和它一樣的制度,因此推行了冷戰政策,A項正確。]2.D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從此,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D項正確;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排除A項;1947年,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目的是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控制西歐,遏制蘇聯,排除B項;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相應的1955年蘇聯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美蘇兩極格局形成,排除C項。]3.C [根據材料“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動輒揮舞制裁大棒,對其他主權國家實施單邊非法制裁”可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其他主權國家的非法制裁,表明強權政治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脅,C項正確;國際聯盟已經在二戰后被聯合國取代,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世界多極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實行強權政治,這不代表北約建立了“單極世界”,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4.D [根據材料“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一個時期像21世紀第三個10年初始階段這樣,非西方國家呈現出群體性獨立自主式崛起,展現了蓬勃發展的生機與自主成長的活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非西方國家獨立自主地發展,如第三世界國家等,這些國家的發展促進了國際社會進一步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因此材料內容主要強調了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D項正確。]5.D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反對霸權主義的聯合陣營,它的成立是發展中國家走向聯合自強的開端,在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維護成員國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一支重要力量,D項正確。]6.B [根據題干關鍵詞“合作”可以看出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區在不同領域展開合作,說明合作共贏成為時代的潮流,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合作,并不是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排除A項;廣泛開展合作體現不出經濟差距在縮小,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經濟全球化下的合作或各國聯系日益密切,并不是多極化趨勢,排除D項。]7.A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方面,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藍圖是21世紀更好的選擇,故選A項。]8.D [根據材料“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集權統治的力量”“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舊秩序,就是因為它不由超級大國主宰,而是有很多權力中心,每一個都獨立活動”和所學知識可知,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之后形成美蘇兩極對抗的世界格局;蘇聯解體后,世界格局呈現的趨勢則是多極化,所以題干中的兩則材料可用于研究世界格局的演變,D項正確。]9.D [根據題干“1947年6月”“馬歇爾”“任何愿意協助完成恢復工作的政府將得到美國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圖謀阻撓別國復興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們的援助”和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以對抗蘇聯。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D項正確。]10.A [根據材料“2021年至2023年,乍得、馬里、幾內亞、蘇丹等8個非洲國家至少發生11次政變,年均政變數量接近上世紀非洲政變高發期水平”可知,材料反映了非洲部分國家政局動蕩,影響了其國家的穩定,說明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著挑戰,A項正確。]11.A [根據材料可知“大國群體體系”指政治領域的多極化,故A項正確;B項與實際不符;C項錯誤,國際政治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D項在材料中未體現。]12.A [根據題干“西方國家控制我們命運的時代已經過去,亞非國家的命運應該由亞非各國人民自己掌握”可知,這表明亞非國家在逐漸崛起。根據“這些原則——包括人民享有自決、獨立和自由決定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權利——必須成為一切國際關系的唯一基礎”“《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可知,這與不結盟運動有關,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A項正確。]13.D [根據材料可知,中國加強與各國的政治對話和平等合作,與西方等國建立不同層次的戰略伙伴關系;日本不斷強化同美國的同盟關系,還力圖構建美、日、歐三極的世界結構;美國積極建立和維護同各大國之間的關系,進行全球反恐合作,由此說明世界大國隨著世界形勢變化調整全球戰略,D項正確。]14.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這導致兩國的對外政策發生了轉向,即逐漸脫離大國合作政策而轉向對抗”可知,從合作走向對抗。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蘇走向對抗是因為他們國家戰略的沖突以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差異。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陣營由美國一家獨大逐步朝著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態勢發展”“中國脫離了蘇聯控制的陣營體系,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被稱為‘第三世界’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發起不結盟運動”可知,西歐、日本、中國、第三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蘇之間的對抗,而且在兩極格局的基礎上進一步生長出多極的力量”和所學知識可知,沖擊兩極格局;推動多極化趨勢。第(3)問,根據材料三“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及所學知識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答案:(1)變化:從合作走向對抗(冷戰)。原因:國家戰略(利益)的沖突;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2)力量中心:西歐、日本、中國、第三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影響:沖擊兩極格局;推動多極化趨勢。(3)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15.B [馬歇爾計劃是經濟援助計劃,B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都是“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都是反蘇反共以遏制共產主義,A、C兩項排除;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都是美國提出的,都是以美國自身利益為出發點,D項排除。]16.C [根據“美國正在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向,集中反動力量對蘇聯進行包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美蘇冷戰,美蘇冷戰中美國對蘇聯采取的軍事措施是建立北約組織,C項正確;推行杜魯門主義屬于政治主張,實行馬歇爾計劃屬于經濟措施,排除A、B兩項;華約組織是蘇聯組織建立的,排除D項。]17.A [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A項正確;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排除B項;德國的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排除C項;“北約”與“華約”的建立,標志著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排除D項。]18.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遏制蘇聯、稱霸世界,1949年,美、英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北約”,B項正確。]19.A [根據題干信息“《北大西洋公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傳統文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12個西方國家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形成了西方集體防御體系,以遏制蘇聯的擴張作為共同的目標,A項正確。]20.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可知因素是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與全球擴張。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列強發動了多次侵華戰爭,直接列舉2次即可,如:鴉片戰爭爆發于184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于1856年,中法戰爭爆發于1883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于1894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于1900年。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是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3)問,根據材料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并存和競爭,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進程”和所學冷戰、世界多極化等知識,分析概括出影響即可。第(4)問,結合所學知識,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廣大發展中國家為維護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發展、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進行的各種斗爭和努力的重大歷史事件中,直接列舉出相關事例即可。答案:(1)主導因素: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與全球擴張。(或日益發展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血腥的殖民擴張)(2)列強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改變: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影響:20世紀4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確立了以美國和蘇聯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對峙的冷戰局面,逐漸形成了兩極對峙格局。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冷戰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中國倡導并積極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事例:萬隆會議(第一次亞非會議);不結盟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考歷史復習單元分層訓練(二十五)冷戰和冷戰后的世界格局.docx 單元分層訓練25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