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歷史復習單元分層訓練(三)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歷史復習單元分層訓練(三)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含解析

資源簡介

單元分層訓練(三)
1.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指的是581年到907年,符合③處朝代,C項正確;秦漢時期是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排除A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220—589年,排除B項;遼宋夏金元時期是916—1368年,排除D項。]
2.B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隋朝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順應了統一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體現隋朝在面對陳的戰爭中具有絕對性優勢,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隋文帝時國家的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隋朝統治殘暴,引發農民起義致其滅亡,排除D項。]
3.C [根據材料“他卻不用金玉飾品”“下令饑荒期間不吃酒肉”“自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長久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在位期間,不用金玉飾品,且饑荒期間不吃酒肉,并勸誡太子勤儉,這體現了其厲行節儉,C項正確;思想開明與不用金玉飾品等關系不大,排除A項;隋文帝勤于政事,但材料體現其勤儉節約,與勤政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隋文帝重用人才無關,排除D項。]
4.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的。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中連接淮河和黃河的一段是通濟渠,B項正確。]
5.D [根據題干信息“隋朝采用的新制度打破了門閥貴族對官職的壟斷,為寒門學子進入官場提供了機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由“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可知,金榜題名是指通過考試而獲得功名,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隋煬帝創立的科舉制度,D項正確;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這反映出人們不以從軍為榮,與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相關,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意思是當時的女孩子學著胡人婦女化胡人的裝扮,樂伎們學習彈奏胡人的音樂,體現民族交融,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意思是清風又不認識字,為何要胡亂翻開書,后來引發“文字獄”,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
6.C [由材料中“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上升為政治精英”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使得門第不高的平民也能躋身仕途,有利于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側重對下層民眾選拔,排除A項;材料沒有強調注重對思想品德的考察,排除B項;由材料信息無法推斷出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排除D項。]
7.A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想要了解唐朝鼎盛的原因,應首先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課節中查找,A項正確;材料重點不是說盛唐氣象,而是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排除B項;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了唐朝經濟文化的繁榮,然而這不是首先應該查找的,排除C項;查找唐朝盛世出現原因,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顯然不符合要求,排除D項。]
8.B [根據圖示及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貞觀時期,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故選B項。]
9.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科舉制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逐漸成為后世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所以第二句不正確,他可以得2分,C項正確。]
10.B [題干中的文物均出土于唐朝墓葬,三幅圖片分別體現了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羅馬和非洲的交流,共同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實,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對外交往,未體現民族交往,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北人南遷,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邊界貿易,排除D項。]
11.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意思是九重的皇宮打開了金紅宮門,萬國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反映了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描繪了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的情景,詩句反映的是唐代繁榮與開放的歷史特征,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排除A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特點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排除D項。]
12.D [根據題干信息“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直到今天仍發揮重要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描述的是大運河。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或最北點)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點)余杭(今杭州),全長2 7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D項正確。]
13.A [根據題干信息“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前兩句將作者過去失意落拓的處境和現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景進行今昔對比,突顯今朝躍入新天地時的思緒沸騰”可知,詩句反映了孟郊考中科舉之后的喜悅心情,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這首詩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A項正確;三省六部制初創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中央官制,排除B項;分封制是西周實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行省制是元朝創建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14.C [根據題干“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處的時間是754年,是我國的唐朝時期,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國力到達鼎盛,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C項正確;文景之治出現在西漢時期,排除A項; 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初年,排除B項;康乾盛世出現在清朝時期,排除D項。]
15.A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期,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及發展。隋文帝完成了統一大業,并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開創了一個繁榮安定的社會局面。由此可見,西漢和隋朝財富積累所用時間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治國理念的不同,故選A項。]
16.B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科舉制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是對“科舉制”的認識和評判,屬于歷史解釋,故選B項。]
17.B [根據材料“742年,他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后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754年到達日本”可知,鑒真東渡是受到日本僧人的邀請,他為中日交流作出巨大貢獻,受到日本人的尊敬,B項正確;鑒真東渡日本是唐玄宗時期,玄奘西行是唐太宗時期,排除A項;鑒真東渡是歷經艱難險阻和風浪,第6次才到達日本,風平浪靜順利成功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鑒真東渡754年到達日本,755年爆發安史之亂,鑒真東渡期間發生了安史之亂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18.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可知,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所以①④是歷史解釋。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開創的盛世局面,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第二小問,在選官上: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在用人上: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從善如流。第(3)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前期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一系列改革,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重用節度使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導致安史之亂。第二小問,所以我們要“辯證地、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待問題。
答案:(1)①④
(2)“貞觀之治”。原因: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3)前期: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一系列改革,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重用節度使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導致安史之亂。認識:要“辯證地、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待問題。
19.D [根據圖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陸續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 700多千米。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D項正確;大運河開鑿于隋朝統一全國后,排除A項;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排除B項;由于隋煬帝在修建大運河時,征發了大量徭役,導致民不聊生,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隋末農民起義爆發,排除C項。]
20.A [根據材料“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統一助成歷史中國的政治統一”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通過考試選取人才,把取士權力由地方轉移到中央朝廷,反映出科舉制加強了中央集權,A項正確;材料介紹的是科舉制的作用之一,沒有涉及民族交融的有關情況,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科舉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沒有體現推動了教育發展,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科舉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選官范圍”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21.B [根據題干信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最能秉持這一理念的皇帝是唐太宗。唐太宗認為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選賢用能,他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為政期間,吸收隋亡教訓,勤政愛民;唐太宗認識到,只有虛心納諫,才能避免因君主個人的失誤而導致國家滅亡,B項符合題意。]
22.B [杜甫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描繪的是唐玄宗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B項正確;A項指的是秦王嬴政統一中國,C項是宋朝李清照描寫的項羽的事跡,D項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偉大功績,均排除。]
23.D [根據題干“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可知,唐朝時期的典章制度傳入日本后,至今仍在使用,這從側面說明了唐朝制度的先進性,D項正確;嚴格的坊市界限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日本沿襲了唐朝的典章制度,與豐富的都市生活無關,排除B項;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體現在學習和包容外來文化上,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單元分層訓練(三)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說明:選擇題每題1分,總分36分)
1.(2024·泰安期中)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歷史時間軸中數字③代表的歷史發展階段是(  )
A.秦漢時期      B.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C.隋唐時期 D.遼宋夏金元時期
2.(2024·寧陽月考)如圖反映了隋朝(  )
A.在面對陳的戰爭中具有絕對性優勢
B.結束長期分裂,順應了統一的趨勢
C.文帝時國家的疆域遼闊,國力強盛
D.統治殘暴,引發農民起義致其滅亡
3.(2024·泰安期末)在“經典故事學歷史”活動中,介紹了與隋文帝相關的三則故事(如表),由此可看出隋文帝(  )
故事一:雖貴為天子,他卻不用金玉飾品,自己的衣服和用物,用壞了隨時送去修補,補好再用
故事二:有一年,關中鬧饑荒,他到災區視察,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痛苦地責備自己無德,并下令饑荒期間不吃酒肉
故事三:有一天,隋文帝見到太子的鎧甲曾精心地修飾過,便把太子叫到跟前,很嚴厲地告誡他說:“自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長久的。”
A.思想開明 B.勤于政事
C.厲行節儉 D.重用人才
4.(2024·東平期末)大運河在中國古代起著貫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它的開鑿極大溝通了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其中溝通黃河與淮水的是(  )
A.永濟渠 B.通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
5.(2024·寧陽期末)隋朝采用的新制度打破了門閥貴族對官職的壟斷,為寒門學子進入官場提供了機會。下列反映隋朝“新制度”的是(  )
A.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B.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C.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D.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6.(2024·肥城二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平民階層能通過科舉上升為政治精英,后來殿試常用的咨語“多士來自田間”并非虛言。這表明科舉制(  )
A.側重對下層民眾選拔
B.注重對思想品德的考察
C.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
D.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7.(2024·泰安期中)2024年央視春晚節目《山河詩長安》聯動《長安三萬里》,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萬人將進酒”的盛世大唐風采。小明想從歷史書中了解唐朝鼎盛的原因,他首先應該在教材的哪一課節中查找?(  )
A.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B.盛唐氣象
C.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8.下面是某學習小組繪制的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圖。
這一時期應該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9.(2024·泰山區一模)小史同學寫了一段關于隋唐歷史的介紹,他寫了三句話。如果按寫對一句得1分的標準,他可以得(  )
隋朝創建的科舉制逐漸成為后世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唐初形成了“貞觀之治”的太平局面,國力達到頂峰。后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盛世景象結束。
A.0分  B.1分 C.2分  D.3分
10.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A.唐蕃和親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遷 D.邊界貿易
11.(2024·東平一模)文學藝術是時代的反映。下面詩句所反映的某一時代的歷史特征是(  )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注:冕旒這里指皇帝)。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杜甫《憶昔二首》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繁榮與開放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12.它“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直到今天仍發揮重要作用”。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段頒獎詞評價的是(  )
A.靈渠 B.都江堰
C.淝水 D.大運河
13.(2024·新泰三模)唐代大詩人孟郊的名詩《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前兩句將作者過去失意落拓的處境和現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景進行今昔對比,突顯今朝躍入新天地時的思緒沸騰。此詩歌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的什么制度(  )
A.科舉制 B.三省六部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4.(2024·東平二模)下面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圖中②處出現的我國古代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5.西漢經過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現了“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時就已“庫藏皆滿”。西漢和隋朝財富積累所用時間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國理念不同 B.政治體制不同
C.發展基礎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
16.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
A.隋煬帝創立了進士科
B.科舉制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C.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
D.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17.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鑒真。742年,他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后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754年到達日本。下列相關論述,正確的是(  )
A.鑒真東渡日本時玄奘正在西行
B.鑒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請和尊敬
C.鑒真東渡時風平浪靜順利成功
D.鑒真東渡期間發生了安史之亂
18.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通過初中的學習,我們初步學會了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回答以下問題。(14分)
(1)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有哪些?(2分)請將序號填入相應的位置。________
①隋的統一,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②隋朝開鑿大運河。
③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④《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2)唐太宗開創的盛世局面,歷史上被稱作什么?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請結合所學知識,從選官和用人方面歸納該政治清明局面出現的原因。(6分)
(3)一些人認為唐玄宗是一位明君,另一些人則認為他是一位昏君。歷史往往是復雜多變的,對于唐玄宗的評價很難用簡單的標簽來定義。結合唐玄宗時期的相關史實,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統治分別對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據此,你從中得出什么認識?(6分)
19.(2024·臨沂中考)如圖(來源:2021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3頁)所示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大工程,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工程(  )
A.開鑿于隋統一全國之前
B.以長安為中心貫通南北
C.使隋朝的統治日趨穩固
D.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20.(2024·菏澤中考)與此前的選官制度相比,隋朝確立的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統一助成歷史中國的政治統一”。據此可知,這一制度(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推動了教育發展 D.擴大了選官范圍
21.(2020·泰安中考)“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這一理念的是(  )
A.漢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22.(2024·泰安中考)“詩史互證”是歷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詩句能夠印證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
A.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李白《古風》)
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杜 甫 《憶昔》)
C.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D.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鄭成功《復臺》)
23.(2024·江西中考)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這從側面反映了唐朝(  )
A.嚴格的坊市界限 B.豐富的都市生活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先進的典章制度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南县| 仁布县| 资源县| 桐柏县| 万载县| 元阳县| 长寿区| 玉山县| 信阳市| 阳西县| 福海县| 阿瓦提县| 五大连池市| 新乡市| 六安市| 拜城县| 乌鲁木齐市| 元阳县| 手游| 垦利县| 华池县| 巴青县| 榆中县| 丰台区| 晋城| 孙吴县| 报价| 陵水| 东港市| 神木县| 靖边县| 曲靖市| 鹤壁市| 白山市| 两当县| 古田县| 潮安县| 元谋县| 高台县| 汽车|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