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歷史復習單元分層訓練(十四)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歷史復習單元分層訓練(十四)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含解析

資源簡介

單元分層訓練(十四)
1.B [根據材料“全國抽調16萬多名優秀干部充實到工業部門”“理工科大學生全部提前一年畢業奔赴建設崗位”可知,國家集中人才服務于工業建設,1953—1957年“一五”計劃實施,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B項正確;西藏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排除A項;“雙百”方針是毛澤東提出的在文化藝術領域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與工業建設無關,排除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外交領域的成就,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2.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港珠澳大橋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不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成就,C項符合題意。]
3.C [根據“我國某時期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1953—1957年“一五”計劃時期,在這期間工業交通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C項正確;晚清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排除A項;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排除B項;“我國完成了國家統一”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4.D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D項正確;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排除A項;《中華民國約法》是指民國三年五月一日由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公布的一個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臨時憲法”。此約法在民國五年袁世凱創立“中華帝國”時被廢棄,后一直未恢復,排除B項;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準備,排除C項。]
5.D [根據題干信息“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項正確;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排除A項;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排除B項;“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排除C項。]
6.A [根據題干“70年前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可知,70年前,即1954年,這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的時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確立,A項正確;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排除B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
7.D [根據題干“1956年”“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變個體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而且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可知,這一講話聚焦的是三大改造,D項正確;新中國成立不涉及所有制的問題,排除A項;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依然是私有制,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與所有制的改造無關,排除C項。]
8.A [根據題干中“小農經濟好比‘看鴨船’,一碰就翻”和所學知識可知,小農經濟難以抵御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需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農業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意在說明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必要性,故選A項;B、C、D三項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A [根據題干信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A項正確;中外合資、承包經營、國企改革都與改革開放時期相關,排除B、C、D三項。]
10.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正確。]
11.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1952年,我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調整后的天津大學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多科性工業大學,可以培養多個領域的人才,故A項符合題意。]
12.C [根據題干“‘一五’計劃時,國家在甘肅布局了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和國防建設項目。1953年到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19.4%,至1957年年底,工業總產值達6.35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143%”可知,“一五”計劃促進了甘肅地區工業的發展,改善了甘肅工業落后的面貌,C項正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排除A項;“實現了東西部地區均衡發展”說法錯誤,排除B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13.C [根據題干“1956年的元旦社論標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7年,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人民日報》于1956年元旦發表題為《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額完成五年計劃而奮斗》的社論,明確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和反對右傾保守的任務,C項正確。]
14.B [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水泥廠屬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材料體現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用。通過公私合營,改善了企業的管理制度和勞保條件,工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促進了產量的提高,B項正確;建立生產合作社是對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方式,排除A項;“大躍進”運動開始于1958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一五”計劃與材料中上海水泥廠的變化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
15.C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1956年底,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C項正確。]
16.D [根據題干“有關‘三大改造’的知識結構圖”和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改造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項正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我國成了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排除B項;“一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排除C項。]
17.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時間是1949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時間是1954年,兩者相距5年。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第(2)問,根據材料一“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并付之以行使國家權力的職權”可得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積累了經驗;根據材料二“三年來,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了,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可得出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土地改革完成;根據材料二“就是對于抗美援朝也有好處”可得出抗美援朝鞏固了新中國政權。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分析可得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三“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可得出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第三小問,根據材料三“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可得出特點是維護人民利益。
答案:(1)時間:5年。
作用:起臨時憲法的作用。
(2)有利因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積累了經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土地改革完成;抗美援朝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3)影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特點:維護人民利益。(意思相近即可)
18.C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的是“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C項正確。]
19.A [根據題干“國產汽車”“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國產汽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期間,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生產了我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A項正確;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排除B項;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200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排除D項。]
20.B [由“1954”“選民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B項正確。]
21.C [根據材料“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難忘的一天》中寫道:‘六億的人民,加上無限大的權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實現’”和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項正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從1953年“一五”計劃實施開始,排除A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排除B項;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排除D項。]
22.A [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的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國家通過調控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來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A項正確。]
23.B [根據題干“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B項正確;“建立農業合作社推動經濟發展”是三大改造中農業的改造,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建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是對外開放的舉措,與三大改造不符,排除C項;在全國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24.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因此,選擇了材料一中陳云所說“三條路”中的先重后輕(或優先發展重工業)。第(2)問,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的特點是政府重視,發展快;研究隊伍不斷擴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國際合作密切;成果顯著。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數據可以概括出1978—2021年取得的經濟成就是: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等等。第二小問,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取得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先進理論指導;改革開放的實施;科技的進步;加入WTO,國際市場擴大的影響;人民的辛勤勞動;等等。
答案:(1)總體規劃:第一個五年計劃。選擇:先重后輕(或優先發展重工業)。
(2)特點:政府重視,發展快;研究隊伍不斷擴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國際合作密切;成果顯著。(言之有理即可)
(3)經濟成就: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等等。(言之有理即可)主要原因: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先進理論指導;改革開放的實施;科技的進步;加入WTO,國際市場擴大的影響;人民的辛勤勞動;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單元分層訓練(十四)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說明:選擇題每題1分,總分43分)
1.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至1954年,全國抽調16萬多名優秀干部充實到工業部門。全國高校1952、1953兩屆理工科大學生全部提前一年畢業奔赴建設崗位。一批在海外的科學家,先后回到祖國參加建設。與上述現象的出現關系最為密切的史實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C.“雙百”方針的提出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2.(2024·新泰一模)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后,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下列成就不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是(  )
A.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B.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投產
C.港珠澳大橋開通
D.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車
3.(2024·泰安期中)下面是我國某時期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它表明(  )
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B.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C.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D.我國完成了國家統一
4.(2024·天津模擬)如圖描繪了某憲法草案公布后人們在田間地頭熱議的畫面。隨后出臺的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  )
A.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
C.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D.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5.1954年毛澤東指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次會議的最大成果是(  )
A.確定了民主革命綱領
B.分析了當時國內主要矛盾
C.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D.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6.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回顧歷史,70年前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確立了(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一國兩制”
7.(2024·新泰二模)1956年,毛澤東在一次國務會議上說:“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變個體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而且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這一講話聚焦的是(  )
A.新中國成立       B.土地改革
C.第一個五年計劃 D.三大改造
8.下面是1953年12月發表在《解放日報》的漫畫《小農經濟好比“看鴨船”,一碰就翻》。該漫畫意在說明開展下列哪一運動的必要性(  )
A.農業合作化運動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土地改革運動 D.工業化建設運動
9.(2024·寧陽三模)蘇州雷允上誦芬堂藥店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開業,是著名的中藥名牌老店。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雷允上誦芬堂順應歷史潮流,實行(  )
A.公私合營 B.中外合資
C.承包經營 D.國企改革
10.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中共一大的召開
B.中共八大的召開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經濟特區的建立
11.1952年,我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如調整后的天津大學下設土木建筑、電信、機械等7個工程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多科性工業大學。這種調整主要是為了(  )
A.適應國家建設需要
B.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C.發展航空航天技術
D.貫徹落實“雙百”方針
12.“一五”計劃時,國家在甘肅布局了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和國防建設項目。1953年到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19.4%,至1957年年底,工業總產值達6.35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143%。這表明“一五”計劃(  )
A.解放了甘肅農村的生產力
B.實現了東西部地區均衡發展
C.改善了甘肅工業落后面貌
D.促進了甘肅市場經濟的發展
13.如表是《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標題(部分年份)。1956年的元旦社論標題是(  )
1956年
1980年 《迎接大有作為的年代》
1992年 《在改革開放中穩步發展》
2024年 《滿懷信心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A.《將革命進行到底》
B.《奮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
C.《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額完成五年計劃而奮斗》
D.《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搞好改革、開放的根本保證》
14.(2024·岱岳區一模)上海水泥廠創辦于20世紀20年代,在當時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和剝削制度下,工人的積極性不高,最高的產量還達不到設計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產量超過設計能力的40%。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產合作社 B.實行公私合營
C.開展“大躍進”運動 D.推行“一五”計劃
15.(2024·東平二模)“我們要永遠銘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段話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標志分別是(  )
A.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第一部憲法的制定 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
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中共八大召開
16.(2024·肥城一模)知識結構圖可以比較系統完整地展示知識內在聯系,幫助我們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下面是某同學設計的有關“三大改造”的知識結構圖,圖中A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
A.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
B.使我國成了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C.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D.使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7.(2024·泰安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9分)
材料一 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并付之以行使國家權力的職權。
——摘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 三年來,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了,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舉辦全國選舉工作的條件已經成熟。為了發揚民主,對政權組織,特別是縣、鄉兩級,來一次全國普選,很有必要。這對促進經濟建設,加強經濟建設的領導有積極作用。就是對于抗美援朝也有好處。
——摘自毛澤東《關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幾點說明》
材料三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這一過程經歷了幾年時間?期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到了怎樣的作用?(2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有利因素。(3分)
(3)根據材料三回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定產生了什么影響?分析材料三劃波浪線部分,你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和突出特點分別是什么?(4分)
18.(2024·武漢中考)“當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試車成功,當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當新中國工業無數個‘第一’層出不窮的時候,中國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
B.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C.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9.(2024·煙臺中考)一首歌一座城。與下面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直接相關的是(  )
歌曲《老司機》 轉一轉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盤那 …… 看一看儀表上的中國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這聲音啊叫的我 眼發濕啊心發慌啊 …… 也不知國產汽車有股啥力量 這首歡快的歌曲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國產汽車作為創作背景,既表達了司機馬國范即將開上國產車的激動之情,又展現了長春人的驕傲和幸福
A.“一五”計劃的實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開
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2024·泰安中考)下圖是1954年山東膠縣(今膠州市)一位二十歲女性選民朱桂蘭(lán)的選民證。推測該文物當時是為了迎接(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
C.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D.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21.(2024·包頭中考)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難忘的一天》中寫道:“六億的人民,加上無限大的權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實現。”這反映出當時(  )
A.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
B.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封建剝削制度已消滅
22.(2024·重慶中考)以下是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了(  )
A.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B.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
C.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D.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23.(2024·臨沂中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在實行這一“改造”過程中的重要創舉是(  )
A.建立農業合作社推動經濟發展
B.通過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
C.建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
D.在全國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24.(2024·眉山中考)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風雨兼程,奮斗不息,取得輝煌成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道路的問題從制度選擇的層面去考察,無非有兩條: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從具體路徑選擇的層面去考察,按照陳云的說法:“工業化不外三條路:重輕并進,先重后輕,先輕后重。走哪一條路,要看我們的國情。”
——摘編自《毛澤東思想通論》
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2017年,全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621.4萬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屢創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國內生產總值1%,2017年提升至2.13%。整體上已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我國先后與法國、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科技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摘編自《巨變:改革開放40年中國記憶》
材料三 1978—2021年中國經濟變化簡表
年份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7年 2021年
國內 生產 總值 (億元) 3 678.7 18 872.9 100 280.1 832 035.9 1 143 669.7
城鎮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343.4 1 510.2 6 255.7 36 396.2 47 411.9
鄉村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133.6 686.3 2 282.1 13 432.4 18 930.9
——摘編自國家統計局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工業化建設的第一個總體規劃。該規劃在實施中選擇了材料一中陳云所說“三條路”中的哪條路?(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的特點。(4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1978—2021年取得的經濟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4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武功县| 苏尼特右旗| 云浮市| 长岛县| 安乡县| 罗山县| 虎林市| 红桥区| 石台县| 达日县| 康保县| 若尔盖县| 蒲城县| 南乐县| 莱芜市| 象山县| 三都| 当阳市| 富阳市| 拉萨市| 东辽县| 沅江市| 河曲县| 沂源县| 兴义市| 吉木乃县| 宕昌县| 抚顺县| 麻城市| 古丈县| 泸州市| 北碚区| 潢川县| 泰和县| 逊克县| 噶尔县| 龙南县| 册亨县| 和硕县|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