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計劃課題 第一節 物態變化 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目標類型/目標行為1.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2.1物質的三態變化7~9年級:①理解物質的三態及其變化的特點,并能用圖像描述這些特點,如水的沸騰、晶體的熔化和凝固;知道物態變化伴隨著吸熱和放熱,并能將其應用于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②用物質粒子模型簡要解釋物質的三態變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科學觀念:通過對水的三態認識,理解物質的三態與其內部微粒的構成和排列的關系。科學思維:通過物質三態粒子模型的建構,理解模型建構的方法。探究實踐:通過模型建構,應用形象的粒子模型演示物質的三態。態度責任:養成樂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習慣,樹立嚴謹求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以上目標依據《學科課程標準》第 頁 第 行學情分析學生在小學階段對物質的三態變化已有初步認識,能描述固體、液體、氣體在形狀、體積和質量等方面的特征,但他們不能區別不同狀態物質的本質,更不會從微觀視角去解釋和說明。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從宏觀現象到微觀模型建構對于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更多的學習支架。你分析一下哪些學生的原有知識不能支撐這堂課的學習?課程內容分析 課表解讀/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本課是七年級下冊第3章《物質的特性》第2節《物態變化》的第一課時。教材以水的三態變化為例,通過模型建構, 認識物質呈現固態、液態和氣態的科學本質,促進學生由宏觀層面轉向微觀層面來理解物態變化。教材先用固體粒子模型圖來認識構成固體的粒子排列非常緊密,每個粒子都處在某一固定的位置上,具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接著通過將100mL的水分別倒人量筒和量杯的實驗以及液體的粒子模型圖來認識液體有一定的體積,但沒有一定的形狀。最后借助生活常識以及氣體粒子模型來認識構成氣體的每一個粒子都會向各個方向運動,因此沒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教學過程學習任務① 構建固體粒子模型學習活動 根據教材圖3.2-1完成制作活動。 教學活動 如果以玻璃小球表示構成水的微構成固體的粒子排列非常緊密,每個粒子都 粒,你能畫出冰的微粒結構嗎 交流分享。處在某固定位置上,所以固體具有固定的形態和體積。構成固體的粒子并不是靜止的,它們會小范圍地振動,這種運動類似我們做廣播操時,在固定位置完成各種不同的動作過程診斷你能用玻璃球和橡皮泥構建晶體和非晶體的結構模型嗎 小結:晶體與非晶體的區別。學校任務② 構建液體粒子模型學習活動 如果以玻璃小球表示水的構成微粒, 教學活動 根據教材圖3.2-5完成制作活動。你能畫出水的微粒結構嗎 交流分享。構成液態物質的粒子也是緊密地排列著,但這些粒子可以自由移動,正如玻璃杯內的玻璃小球,每顆小球都是可以移動的。過程診斷由于液體中的粒子可以自由移動,所以液體沒有一定的形狀,液體的形狀由盛放它的容器形狀決定。教學過程學習任務③ 構建氣體粒子模型學習活動 學生在白紙上畫出水蒸氣的粒子 教學活動 如果以玻璃小球表示構成水的微模型。 粒,你能畫出水蒸氣的微粒結構嗎 交流分構成氣體的每一個粒子都會向各個方向運 享。動,氣體中的粒子可以到達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滿提供給它們的所有空間,因此氣體沒有一定形狀和體積。過程診斷通過動手實踐構建模型,幫助學生深化對物質三種狀態的微觀認識。學校任務④ 歸納總結,內化概念學習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模型。 教學活動 寒冷的冬天,室外的自來水管很容各小組推選出一個最佳模型,在班級中展 易爆裂,這是水結冰后體積變大造成的,請示。改進:對各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并提 用粒子模型表示水結冰的變化過程。出優化建議。過程診斷通過繪制模型示意圖,幫助學生深度建構物質三態的粒子模型,在繪制過程中讓學生深度理解物態變化的實質是粒子間的間隙變化,粒子本身大小不變。達標檢測構成液體和非晶體的微觀粒子都是緊密且沒有規則地排列著的,所以非晶體與液體的粒子模型相同。這樣的說法對嗎 請解釋。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固態和液態微觀粒子模型的理解和分析。雖然液體和非晶體的微觀粒子都是緊密且無規則排列的,但非晶體是固體,其粒子都是緊密且沒有規則地排列著的,一般情況下不能自由移動。當溫度達到一定值時,才表現出一定的流動性。構成液體的粒子排列也是緊密的,但與固體不同,液體的粒子是可以自由移動的。課堂小結反思改進 本節課作業如果在上這節課,我會這樣設計: 板書設計第2節物態變化(第一課時)物質三態宏觀 微觀建模 解釋運用固態 固體模型 晶體非晶體液態 液體模型 有一定體積和無一定形狀氣態 氣體模型 無一定體積和無一定形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