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高二歷史 2025年4月
(考試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提示:試卷答案請一律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在答題卡上,選擇題用2B鉛筆作答,其他試題用黑色簽字筆作答。
一、選擇題
1.“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團隊提出了判斷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依此標準,下列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是
①陜西姜寨聚落遺址 ②山西陶寺遺址
③河南二里頭遺址 ④浙江良渚遺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內蒙古敖漢趙寶溝聚落遺址距今6800年左右。聚落房址可以分為三類,大型房址中出土了精美的尊形降器,推斷為重要氏族首領的居所;中型房址中出土了成組的陶器組合,居住者為氏族首領;小型房址中只有簡單陶器,主人為一般居民,有的房址中出土大量的石器和石料,主人應與石器制作和加工有關。以下關于趙寶溝聚落情況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修建房屋定居,形成村落 ②氏族成員的地位發生分化
③已經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 ④生產活動中出現社會分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19世紀末,商人將農民翻地時偶然發現的一些有字甲骨販賣至京城,金石學家推測其發現地為文獻記載上的殷墟。下圖為20世紀30年代殷墟“采取古物執照”。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在博物的基礎上開建遺址博物館。材料表明
①金石學家發現并證實了這些甲骨來源于殷墟 ②殷墟文物經歷了零散發現到有序發掘的過程
③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互證有助于考古新發現 ④中國成為推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詩經·大雅》祭祀樂歌有謂:“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詩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風格。下列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①神權與王權結合 ②“傳賢”演化為“傳子”
③以舊邦維護政治聯系 ④按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李山在《中國文化史》一文中寫到“古代中國人缺少外戰的熱情,但有守衛家邦的意志。重視血緣家族,關注人倫情感,崇尚家國認同,它不足以激發主動征戰的熱情,卻足以產生“執干戈以衛社稷'的道義精神。家國對于他們來說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對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響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禮樂制 D.軍功制
6.春秋時期,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襄王等人送來了祭肉,同時讓桓公“免去下拜受賜的儀節”。但齊桓公仍按照禮儀下拜。會盟后,諸侯們訂下“無有封而不告(分封要報告盟主)”等盟約。對此認識準確的是
A.周代禮樂秩序得到維護 B.周襄王重建絕對權威
C.桓公霸業得到諸侯認同 D.宗法分封制得以鞏固
7.孔子針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就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他提出“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而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說:“正義就是在國家中做正當的事,當每一個個人只作一種對國家有關的工作,而這個工作又是最適合他的天性時,這個國家就有了正義。所以這樣一來,每個人不必兼做多種職業,而是各人做特殊適合的工作,······”。由此可見,孔子和柏拉圖二人主張共同點是
A.強調等級,重建有序社會 B.恢復國家社會的繁榮
C.構建民主和諧的社會 D.重構社會道德價值觀
8.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9.中國古代講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故稱兩姓聯姻為“喜結秦晉之好”),而魯晉兩國不可通婚。結合所學關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識,能夠判斷
①晉國是姬姓封國 ②晉燕兩國可以通婚
③晉宋兩國可以通婚 ④秦燕兩國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士人追到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描述此“戲”的是
A.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B.渡斜煙淡月籠沙,遠路微香趁馬
C.簫鼓聲聲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難裁 D.兩兩輕舠飛畫楫,競奪錦標霞爛
11.法律著眼于防范與懲處。古羅馬將法律條文刻在十二塊牌子(銅表)上公布于眾,公元前536年的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下列選項理解準確的是
①公布成文法推動新型社會關系的發展②有利于法律在全社會范圍內貫徹執行
③打破了貴族專斷刑律任意處置的局面④是中西方君主政體中原始民主的遺存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以下是里耶古城遺址出土的秦朝簡牘的釋讀,由此可知秦朝
①“書同文”的內涵 ②法律名稱的專屬性
③依靠嚴刑峻法統治 ④原有邦國改為郡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下面所示是對部分秦朝虎符的記載:
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秦朝的軍事實力不斷提升 B.中央集權制度已經確立
C.武將擅權的可能性被杜絕 D.君王對國家控制力較強
14.博士廷議制度,是秦始皇時期實施的政治制度之一,其最基本功能是為皇帝提供智囊和決策支持。博士們通常是文化精英,由皇帝直接任命,為皇帝有關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信息和建議。據此可知,博士廷議制度
A.避免了君主的決策失誤 B.導致中樞決策機制異變
C.利于推動決策的科學化 D.促進了統治基礎的擴大
15.秦朝修建了多項重大工程。以下史料中,可用來描述秦弛道的是
A.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
B.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
C.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
D.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6.錢穆認為中央集權制度能維持此大一統之局面歷數千年之久而不敗······直到今日,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舉世莫匹,這是中國歷史之結晶品,稱贊它是“中國歷史上無上成績”。以下關于中央集權制度表述正確的有
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因為當時中國周邊復雜的國際環境決定的
B.中央集權制度被公認為開啟了世界文明特別是政治文明的先河
C.不能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
D.既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也保障了中華文明的延續
17.考古學家在位于阿富汗北部的蒂拉丘地發掘了一批墓葬,年代約在前1世紀至1世紀之間,很多學者傾向于這是月氏人首領墓。其中出土的公羊金飾有著帕米爾高原上馬可波羅羊的典型特征,還有酒神狄奧尼索斯、女神維納斯等古希臘神靈金飾品,一些扣飾上的動物圖案則有中國元素。該墓葬群可見證
①赫梯人入侵兩河流域 ②古巴比倫王國的鼎盛
③“鑿空”西域后的互動 ④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鑒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18.一位西方歷史學家如此描述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關系:“(羅馬)廣場上的建筑顯現出希臘風格,但它們更加雄偉高大······羅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臘化時代的混亂。”古羅馬詩人賀拉西為此寫道:“希臘被擒為俘虜;被俘的希臘,又反過來俘虜了野蠻的征服者。”據此可知
①戰爭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 ②羅馬法有利于帝國統治
③文化在選擇與重構中不斷發展發展 ④賀拉西處于希臘化世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拿破侖以深信不疑的熱情堅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國去。他認為這個法典是根據正義和人類關系的本質制訂的,因此應適用于一切國家,僅需略作修改就行。從西班牙到波蘭,從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峽,所有的附庸國都著手進行了改革。這些事
A.有利于附庸國法治思想的傳播 B.樹立了拿破侖在整個歐洲的權威
C.引發了被侵略國家的強烈不滿 D.重構了十七世紀歐洲的政治文化
20.下列材料中提及的歷史人物,按其時代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①生于華沙,后定居巴黎,創作了大量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
②“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于象緯,宏通歷法”
③被譽為“阿拉伯文學之柱”,著有自傳體小說《日子》
④曾就讀于那不勒斯大學和巴黎大學,代表作是《神學大全》
A. ④①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
21.下面是某學生對獨立戰爭后美國和拉丁美洲文化特征的整理,其中正確的知識條目有
A.1條 B.2條 C. 3條 D. 4條
亞歷山大的遠征,開啟了大約300年的“希臘化時代”。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多個新的希臘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該中心位于下圖中的
A. ① B. ② C.③ D. ④
23.閱讀表格內容,概括世界文明發展的特點是
國家 漢朝 羅馬帝國 印加帝國
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郡縣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國王 四大政區
A.羅馬帝國政治獨特 B.政治制度出現相似性
C.文明之間交流頻繁 D.文化豐富多樣且并存
24.西班牙學者受教皇委托,整理來華傳教士的記裁,參考各類中國書籍譯著、歐洲中國學著作,于1585年出版了《偉大強盛的中華帝國史及其情況以及巨大的財富、宏偉的城市、政府和杰出的發明》一書。到16世紀末,此書以7種歐洲文字重印46次,它表明
①宗教改革后,歐洲新教教派向東方拓展勢力
②當時歐洲需要關于中國社會情況的詳細資料
③此書比較客觀地描述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特征
④該書在歐洲廣泛流行,促成了新航路的開辟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5.某學者認為“對古代希臘人來說······城邦的興衰取決于道德的興衰,道德的興衰取決于城邦公民靈魂之善惡”。下列選項中與上述觀點相接近的是
A.普羅塔哥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
B.蘇格拉底認為追求靈魂的善,對于人來說更為根本
C.柏拉圖認為理念是萬物的本原,存在于人類靈魂中
D.亞里士多德認為莊重是自傲和順從的中庸
26.《申報》(1874年)刊載時人言論“夫人之奢侈者,精其食,美其服,奇巧其器具,各習是也。乃吾靜夜自思,假設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惡之具,則營業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國又何由富乎?”這反映出
A.主張節儉為治國理民之策 B.西俗傳播改變人們傳統價值觀念
C.“重義輕利”思想廣為弘揚 D.工商業階層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27.書籍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下列有關書籍發展歷程敘述正確的是
A.中國早期的簡策和帛書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
B.在東漢蔡倫制成“蔡侯紙”后,中國出現了紙張
C.中國在唐朝時已經開始使用膠泥制成的活字印刷術
D.德國人谷登堡采用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書
28.下表列舉了現代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名稱的起源及含義。
國名 秘魯 墨西哥 阿根廷 哥倫比亞 玻利維亞
起源 印第安語 印第安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含義 玉米之倉 太陽神 白銀 哥倫布之國 玻利瓦爾之國
綜合表中信息可知,現代拉丁美洲
A.民族意識不斷覺醒 B.多種文化同時并存
C.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D.殖民色彩日益濃厚
29.下列對表中信息解讀合理的是
15世紀至19世紀世界部分地區人口變化表(單位:百萬)
時間 中國 印度 歐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
1400年 70 74 52 60 36
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
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
A.新航路開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趨勢B.近代殖民活動影響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結構
C.撒哈拉以南人口變化的根源是傳染病入侵 D.殖民侵略導致亞非拉人口下降與生產破壞
30.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這反映出
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
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
31.何以中國(10分)
材料一
中華大地其地勢如同三級巨大的階梯,江河為經絡,山脈為骨骼,東南面向海洋、西北通達歐亞大陸腹心,環境多元復雜,渾然而為一體。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中國人完成了“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演化進程。進入新石器時代,南稻北粟的雙作物農業起源、家豬的馴化,不僅為人類生存和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也為中華文明起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家族興旺的責任和對祖先的敬奉,成為我們重要的文明基因。中國人的祖先,鐘此天地之靈秀,得物華天寶,匯多元為一體,包容四方先進因素,以成文明,以成中國。
結合材料,概述早期中華文明的特征。(4分)
材料二
自20世紀90年代起,一些學者結合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總結早期中國的發展態勢,提出了“三次浪潮”說。
主張一 三次浪潮發生于炎黃時期、夏商西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
主張二 中華民族在伏羲、黃帝、大禹時期發生過三次統一浪潮。
主張三 4000年前玉文化統一、3000年前漢字統一和2000多年前秦帝國統一。
主張四 高廟文化白陶浪潮、仰韶文化彩陶浪潮和龍山文化玉器浪潮。
主張五 彩陶浪潮、玉器浪潮和青銅浪潮,分別對應仰韶時代、龍山時代和夏商周時期。
雖具體內容角度不同,但學者們均認為這些浪潮波及的區域一次比一次廣闊,影響一次比一次深遠,最終推動秦漢大一統的完成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2)比對以上觀點之后,你的主張是什么?闡述你的理由。(6分)
32.華夏認同的形成(10分)
材料一
周代早期的擴張示意圖
-許倬云《中國古代社會史論》
材料二
周王室嘗自稱“夏”,“諸夏”即分享周室禮儀與榮譽之諸國。西周分封,把不同的姓族集團派遣到各地建國,移民隊伍深入各地統治當地族群,經漫長融合相互了解,逐漸成為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傳統的氏族群體。這些移民貴族散居各地,每一分支皆人數有限,力量不足以鎮服地方,促使諸侯一面相互競爭,一面加強各國之間的交往和聯系。
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非華夏各族內徒,造成了各族交結雜處的局面。異族的進攻加強了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民族意識空前高漲。進入戰國時期,內遷異族已為華夏吸收、融合,華夏民族形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
-摘編自顏世安《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夏”融合與地域族群》、劉正寅《交融與發展:歷史進程中的
華夏民族》
(1)依據材料一,指出西周早期周族擴張的方向和區域。(4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西周至戰國時期華夏認同形成的歷程。(6分)
33.山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2分)材料一
登州文會館是美國傳教士狄考文1876年創辦的一所教會學校,下表為該校正齋(中學部分)開設的主要課程:
宗教類 中國經學類 自然科學類 社會科學類及其他
天道溯源救世之妙羅馬書等 書經、詩經、論語、禮記、孟子、左傳、易經等 代數備旨、圓錐曲線、測繪學、格物(聲、光、電等)、航海法、物理測算、化學、動植物學、微積分學、天文揭要等 讀作詩文、萬國通鑒、二十一史約編、是非學、富國策等
材料二
試辦山東大學堂章程規定:“以四書、五經為體,以歷代史鑒及中外政治、藝學(注:藝學指算、繪、礦、醫、聲、先、化、電)為用。”
-安作璋等《齊魯文化通史》
(1)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說明山東在中國先秦時期的重要地位。(6分)
(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兩所學校在課程設置上的共同之處。這類新式學校的創辦對山東近代發展有何積極影響?(6分)
34.秦始皇刻石(8分)
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東巡所刻制的七個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載于《史記》,《嶧山刻石》因拓本而流傳至今。
嶧山刻石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泰山刻石 皇帝臨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飭]。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治道運行,者產得宜,[皆有法式]。
瑯琊刻石 ······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書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輕易······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之罘刻石 ······烹滅強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東觀刻石 ······闡并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
碣石刻石 皇帝建國,德并諸侯,初平泰壹······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
會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攸長······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常······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乘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作答:
問題一: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東巡不過是在炫耀皇權、刻石文是歌功頌德的文本,難有學術價值。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請結合材料和所學進行論證。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全面,邏輯清晰。(8分)
問題二:依據材料,結合所學,選擇兩個不同的視角,簡述秦始皇刻石對歷史研究的貢獻。(8分)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高二歷史 參考答案
2025年4月
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30題,每題2分,共6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A B C A A C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C B D D A A D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B B B B D B D A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4題,共40分)
31.(10分)
(1)(4分)中華大地有著渾然一體而多元復雜的地理環境,各地區、各民族共同創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起源和發展具有突出的本土性和連續性;在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中,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多樣性、統一性,在歷史發展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深厚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
(2)(6分)認同某個觀點,加以闡述;或提出自己的主張;分析闡述時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表述準確;答題結構最終推向“秦漢大一統的完成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具體論述中關注具體階段、區域擴大、影響深遠等角度。
等級水平 等級描述
水平4 (5-6分) 觀點鮮明,能明確表達自己的見解;緊扣問題,準確運用所學知識展開論述;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水平3(3-4分) 觀點比較明確,能表達自己的見解;能扣住問題展開論述,知識運用比較準確;邏輯性較強,有條理。
水平2(1-2分) 觀點不明確;論述不能集中指向問題,羅列知識;論述缺乏邏輯,條理性差。
水平1 (0分) 應答與試題無關;或重復試題內容;或沒有應答。
32.(10分)
(1)(4分)由西往東;區域是以洛陽為起點往東、東北、東南擴張。
(2)(6分)西周時期分封制的實行促進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傳統的氏族群體;移民貴族促使諸侯一面相互競爭,一面加強各國之間的交往和聯系;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少數民族的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戰國時期,華夏民族形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
33.(12分)
(1)(6分)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說明山東在中國先秦時期的重要地位。政治:山東境內的產國和魯國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封國。經濟:春秋時期,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促進了中國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孫臏的軍事思想)影響深遠.
(2)(6分)共同之處:都有中國經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容。作用:培養了新式人才,促進了山東近代經濟的發展。
34.(8分)
選擇問題一:不同意。論證:秦始皇石刻宣揚了秦始皇個人功績的歌功頌德,體現了實現統一的意義,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貢獻;強調法度、宣傳經濟政策統一文字整傷風谷、交通建設、激化社會矛盾,與文獻互證,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選擇問題二:視角:政治:反映了秦始皇完成統一,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可用于研究秦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反映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可用于研究秦朝的經濟文化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芮城县| 玉屏| 榆林市| 高清| 澄迈县| 水城县| 德安县| 青阳县| 霍州市| 浦北县| 兴国县| 武汉市| 宕昌县| 天全县| 独山县| 五指山市| 平乡县| 民乐县| 时尚| 天全县| 龙川县| 昔阳县| 万源市| 池州市| 囊谦县| 海盐县| 新津县| 芜湖市| 福建省| 勐海县| 呈贡县| 秦皇岛市| 林西县| 永定县| 页游| 宾川县| 和平县| 霍林郭勒市| 南充市|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