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 2025年4月(考試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提示:試卷答案請一律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在答題卡上,選擇題用2B鉛筆作答,其他試題用黑色簽字筆作答。一、選擇題1.“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團隊提出了判斷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依此標準,下列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是①陜西姜寨聚落遺址 ②山西陶寺遺址③河南二里頭遺址 ④浙江良渚遺址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內蒙古敖漢趙寶溝聚落遺址距今6800年左右。聚落房址可以分為三類,大型房址中出土了精美的尊形降器,推斷為重要氏族首領的居所;中型房址中出土了成組的陶器組合,居住者為氏族首領;小型房址中只有簡單陶器,主人為一般居民,有的房址中出土大量的石器和石料,主人應與石器制作和加工有關。以下關于趙寶溝聚落情況的說法正確的是①修建房屋定居,形成村落 ②氏族成員的地位發生分化③已經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 ④生產活動中出現社會分工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19世紀末,商人將農民翻地時偶然發現的一些有字甲骨販賣至京城,金石學家推測其發現地為文獻記載上的殷墟。下圖為20世紀30年代殷墟“采取古物執照”。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在博物的基礎上開建遺址博物館。材料表明①金石學家發現并證實了這些甲骨來源于殷墟 ②殷墟文物經歷了零散發現到有序發掘的過程③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互證有助于考古新發現 ④中國成為推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4.《詩經·大雅》祭祀樂歌有謂:“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詩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風格。下列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①神權與王權結合 ②“傳賢”演化為“傳子”③以舊邦維護政治聯系 ④按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5.李山在《中國文化史》一文中寫到“古代中國人缺少外戰的熱情,但有守衛家邦的意志。重視血緣家族,關注人倫情感,崇尚家國認同,它不足以激發主動征戰的熱情,卻足以產生“執干戈以衛社稷'的道義精神。家國對于他們來說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對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響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禮樂制 D.軍功制6.春秋時期,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襄王等人送來了祭肉,同時讓桓公“免去下拜受賜的儀節”。但齊桓公仍按照禮儀下拜。會盟后,諸侯們訂下“無有封而不告(分封要報告盟主)”等盟約。對此認識準確的是A.周代禮樂秩序得到維護 B.周襄王重建絕對權威C.桓公霸業得到諸侯認同 D.宗法分封制得以鞏固7.孔子針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就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他提出“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而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說:“正義就是在國家中做正當的事,當每一個個人只作一種對國家有關的工作,而這個工作又是最適合他的天性時,這個國家就有了正義。所以這樣一來,每個人不必兼做多種職業,而是各人做特殊適合的工作,······”。由此可見,孔子和柏拉圖二人主張共同點是A.強調等級,重建有序社會 B.恢復國家社會的繁榮C.構建民主和諧的社會 D.重構社會道德價值觀8.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9.中國古代講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故稱兩姓聯姻為“喜結秦晉之好”),而魯晉兩國不可通婚。結合所學關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識,能夠判斷①晉國是姬姓封國 ②晉燕兩國可以通婚③晉宋兩國可以通婚 ④秦燕兩國可以通婚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0.《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士人追到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描述此“戲”的是A.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B.渡斜煙淡月籠沙,遠路微香趁馬C.簫鼓聲聲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難裁 D.兩兩輕舠飛畫楫,競奪錦標霞爛11.法律著眼于防范與懲處。古羅馬將法律條文刻在十二塊牌子(銅表)上公布于眾,公元前536年的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下列選項理解準確的是①公布成文法推動新型社會關系的發展②有利于法律在全社會范圍內貫徹執行③打破了貴族專斷刑律任意處置的局面④是中西方君主政體中原始民主的遺存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以下是里耶古城遺址出土的秦朝簡牘的釋讀,由此可知秦朝①“書同文”的內涵 ②法律名稱的專屬性③依靠嚴刑峻法統治 ④原有邦國改為郡縣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13.下面所示是對部分秦朝虎符的記載: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秦朝的軍事實力不斷提升 B.中央集權制度已經確立C.武將擅權的可能性被杜絕 D.君王對國家控制力較強14.博士廷議制度,是秦始皇時期實施的政治制度之一,其最基本功能是為皇帝提供智囊和決策支持。博士們通常是文化精英,由皇帝直接任命,為皇帝有關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信息和建議。據此可知,博士廷議制度A.避免了君主的決策失誤 B.導致中樞決策機制異變C.利于推動決策的科學化 D.促進了統治基礎的擴大15.秦朝修建了多項重大工程。以下史料中,可用來描述秦弛道的是A.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B.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C.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D.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6.錢穆認為中央集權制度能維持此大一統之局面歷數千年之久而不敗······直到今日,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舉世莫匹,這是中國歷史之結晶品,稱贊它是“中國歷史上無上成績”。以下關于中央集權制度表述正確的有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因為當時中國周邊復雜的國際環境決定的B.中央集權制度被公認為開啟了世界文明特別是政治文明的先河C.不能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D.既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也保障了中華文明的延續17.考古學家在位于阿富汗北部的蒂拉丘地發掘了一批墓葬,年代約在前1世紀至1世紀之間,很多學者傾向于這是月氏人首領墓。其中出土的公羊金飾有著帕米爾高原上馬可波羅羊的典型特征,還有酒神狄奧尼索斯、女神維納斯等古希臘神靈金飾品,一些扣飾上的動物圖案則有中國元素。該墓葬群可見證①赫梯人入侵兩河流域 ②古巴比倫王國的鼎盛③“鑿空”西域后的互動 ④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鑒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18.一位西方歷史學家如此描述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關系:“(羅馬)廣場上的建筑顯現出希臘風格,但它們更加雄偉高大······羅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臘化時代的混亂。”古羅馬詩人賀拉西為此寫道:“希臘被擒為俘虜;被俘的希臘,又反過來俘虜了野蠻的征服者。”據此可知①戰爭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 ②羅馬法有利于帝國統治③文化在選擇與重構中不斷發展發展 ④賀拉西處于希臘化世界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9.拿破侖以深信不疑的熱情堅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國去。他認為這個法典是根據正義和人類關系的本質制訂的,因此應適用于一切國家,僅需略作修改就行。從西班牙到波蘭,從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峽,所有的附庸國都著手進行了改革。這些事A.有利于附庸國法治思想的傳播 B.樹立了拿破侖在整個歐洲的權威C.引發了被侵略國家的強烈不滿 D.重構了十七世紀歐洲的政治文化20.下列材料中提及的歷史人物,按其時代先后排列正確的是①生于華沙,后定居巴黎,創作了大量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②“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于象緯,宏通歷法”③被譽為“阿拉伯文學之柱”,著有自傳體小說《日子》④曾就讀于那不勒斯大學和巴黎大學,代表作是《神學大全》A. ④①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21.下面是某學生對獨立戰爭后美國和拉丁美洲文化特征的整理,其中正確的知識條目有A.1條 B.2條 C. 3條 D. 4條亞歷山大的遠征,開啟了大約300年的“希臘化時代”。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多個新的希臘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該中心位于下圖中的A. ① B. ② C.③ D. ④23.閱讀表格內容,概括世界文明發展的特點是國家 漢朝 羅馬帝國 印加帝國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郡縣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國王 四大政區A.羅馬帝國政治獨特 B.政治制度出現相似性C.文明之間交流頻繁 D.文化豐富多樣且并存24.西班牙學者受教皇委托,整理來華傳教士的記裁,參考各類中國書籍譯著、歐洲中國學著作,于1585年出版了《偉大強盛的中華帝國史及其情況以及巨大的財富、宏偉的城市、政府和杰出的發明》一書。到16世紀末,此書以7種歐洲文字重印46次,它表明①宗教改革后,歐洲新教教派向東方拓展勢力②當時歐洲需要關于中國社會情況的詳細資料③此書比較客觀地描述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特征④該書在歐洲廣泛流行,促成了新航路的開辟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25.某學者認為“對古代希臘人來說······城邦的興衰取決于道德的興衰,道德的興衰取決于城邦公民靈魂之善惡”。下列選項中與上述觀點相接近的是A.普羅塔哥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B.蘇格拉底認為追求靈魂的善,對于人來說更為根本C.柏拉圖認為理念是萬物的本原,存在于人類靈魂中D.亞里士多德認為莊重是自傲和順從的中庸26.《申報》(1874年)刊載時人言論“夫人之奢侈者,精其食,美其服,奇巧其器具,各習是也。乃吾靜夜自思,假設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惡之具,則營業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國又何由富乎?”這反映出A.主張節儉為治國理民之策 B.西俗傳播改變人們傳統價值觀念C.“重義輕利”思想廣為弘揚 D.工商業階層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27.書籍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下列有關書籍發展歷程敘述正確的是A.中國早期的簡策和帛書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B.在東漢蔡倫制成“蔡侯紙”后,中國出現了紙張C.中國在唐朝時已經開始使用膠泥制成的活字印刷術D.德國人谷登堡采用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書28.下表列舉了現代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名稱的起源及含義。國名 秘魯 墨西哥 阿根廷 哥倫比亞 玻利維亞起源 印第安語 印第安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含義 玉米之倉 太陽神 白銀 哥倫布之國 玻利瓦爾之國綜合表中信息可知,現代拉丁美洲A.民族意識不斷覺醒 B.多種文化同時并存C.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D.殖民色彩日益濃厚29.下列對表中信息解讀合理的是15世紀至19世紀世界部分地區人口變化表(單位:百萬)時間 中國 印度 歐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1400年 70 74 52 60 36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A.新航路開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趨勢B.近代殖民活動影響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結構C.撒哈拉以南人口變化的根源是傳染病入侵 D.殖民侵略導致亞非拉人口下降與生產破壞30.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這反映出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31.何以中國(10分)材料一中華大地其地勢如同三級巨大的階梯,江河為經絡,山脈為骨骼,東南面向海洋、西北通達歐亞大陸腹心,環境多元復雜,渾然而為一體。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中國人完成了“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演化進程。進入新石器時代,南稻北粟的雙作物農業起源、家豬的馴化,不僅為人類生存和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也為中華文明起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家族興旺的責任和對祖先的敬奉,成為我們重要的文明基因。中國人的祖先,鐘此天地之靈秀,得物華天寶,匯多元為一體,包容四方先進因素,以成文明,以成中國。結合材料,概述早期中華文明的特征。(4分)材料二自20世紀90年代起,一些學者結合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總結早期中國的發展態勢,提出了“三次浪潮”說。主張一 三次浪潮發生于炎黃時期、夏商西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主張二 中華民族在伏羲、黃帝、大禹時期發生過三次統一浪潮。主張三 4000年前玉文化統一、3000年前漢字統一和2000多年前秦帝國統一。主張四 高廟文化白陶浪潮、仰韶文化彩陶浪潮和龍山文化玉器浪潮。主張五 彩陶浪潮、玉器浪潮和青銅浪潮,分別對應仰韶時代、龍山時代和夏商周時期。雖具體內容角度不同,但學者們均認為這些浪潮波及的區域一次比一次廣闊,影響一次比一次深遠,最終推動秦漢大一統的完成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2)比對以上觀點之后,你的主張是什么?闡述你的理由。(6分)32.華夏認同的形成(10分)材料一周代早期的擴張示意圖-許倬云《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材料二周王室嘗自稱“夏”,“諸夏”即分享周室禮儀與榮譽之諸國。西周分封,把不同的姓族集團派遣到各地建國,移民隊伍深入各地統治當地族群,經漫長融合相互了解,逐漸成為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傳統的氏族群體。這些移民貴族散居各地,每一分支皆人數有限,力量不足以鎮服地方,促使諸侯一面相互競爭,一面加強各國之間的交往和聯系。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非華夏各族內徒,造成了各族交結雜處的局面。異族的進攻加強了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民族意識空前高漲。進入戰國時期,內遷異族已為華夏吸收、融合,華夏民族形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摘編自顏世安《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夏”融合與地域族群》、劉正寅《交融與發展:歷史進程中的華夏民族》(1)依據材料一,指出西周早期周族擴張的方向和區域。(4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西周至戰國時期華夏認同形成的歷程。(6分)33.山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2分)材料一登州文會館是美國傳教士狄考文1876年創辦的一所教會學校,下表為該校正齋(中學部分)開設的主要課程:宗教類 中國經學類 自然科學類 社會科學類及其他天道溯源救世之妙羅馬書等 書經、詩經、論語、禮記、孟子、左傳、易經等 代數備旨、圓錐曲線、測繪學、格物(聲、光、電等)、航海法、物理測算、化學、動植物學、微積分學、天文揭要等 讀作詩文、萬國通鑒、二十一史約編、是非學、富國策等材料二試辦山東大學堂章程規定:“以四書、五經為體,以歷代史鑒及中外政治、藝學(注:藝學指算、繪、礦、醫、聲、先、化、電)為用。”-安作璋等《齊魯文化通史》(1)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說明山東在中國先秦時期的重要地位。(6分)(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兩所學校在課程設置上的共同之處。這類新式學校的創辦對山東近代發展有何積極影響?(6分)34.秦始皇刻石(8分)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東巡所刻制的七個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載于《史記》,《嶧山刻石》因拓本而流傳至今。嶧山刻石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復起。泰山刻石 皇帝臨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飭]。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治道運行,者產得宜,[皆有法式]。瑯琊刻石 ······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書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輕易······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之罘刻石 ······烹滅強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東觀刻石 ······闡并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碣石刻石 皇帝建國,德并諸侯,初平泰壹······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會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攸長······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常······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乘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作答:問題一: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東巡不過是在炫耀皇權、刻石文是歌功頌德的文本,難有學術價值。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請結合材料和所學進行論證。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全面,邏輯清晰。(8分)問題二:依據材料,結合所學,選擇兩個不同的視角,簡述秦始皇刻石對歷史研究的貢獻。(8分)北京市第八十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 參考答案2025年4月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30題,每題2分,共6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A B C A A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D C B D D A A D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D B B B B D B D A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4題,共40分)31.(10分)(1)(4分)中華大地有著渾然一體而多元復雜的地理環境,各地區、各民族共同創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起源和發展具有突出的本土性和連續性;在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中,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多樣性、統一性,在歷史發展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深厚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2)(6分)認同某個觀點,加以闡述;或提出自己的主張;分析闡述時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表述準確;答題結構最終推向“秦漢大一統的完成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具體論述中關注具體階段、區域擴大、影響深遠等角度。等級水平 等級描述水平4 (5-6分) 觀點鮮明,能明確表達自己的見解;緊扣問題,準確運用所學知識展開論述;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水平3(3-4分) 觀點比較明確,能表達自己的見解;能扣住問題展開論述,知識運用比較準確;邏輯性較強,有條理。水平2(1-2分) 觀點不明確;論述不能集中指向問題,羅列知識;論述缺乏邏輯,條理性差。水平1 (0分) 應答與試題無關;或重復試題內容;或沒有應答。32.(10分)(1)(4分)由西往東;區域是以洛陽為起點往東、東北、東南擴張。(2)(6分)西周時期分封制的實行促進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傳統的氏族群體;移民貴族促使諸侯一面相互競爭,一面加強各國之間的交往和聯系;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少數民族的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戰國時期,華夏民族形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33.(12分)(1)(6分)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說明山東在中國先秦時期的重要地位。政治:山東境內的產國和魯國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封國。經濟:春秋時期,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促進了中國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孫臏的軍事思想)影響深遠.(2)(6分)共同之處:都有中國經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容。作用:培養了新式人才,促進了山東近代經濟的發展。34.(8分)選擇問題一:不同意。論證:秦始皇石刻宣揚了秦始皇個人功績的歌功頌德,體現了實現統一的意義,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貢獻;強調法度、宣傳經濟政策統一文字整傷風谷、交通建設、激化社會矛盾,與文獻互證,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選擇問題二:視角:政治:反映了秦始皇完成統一,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可用于研究秦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反映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可用于研究秦朝的經濟文化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