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點 考向 頻次 分值 難度 常考題型大洲和大洋 世界海陸分布 選擇題、 非選擇題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位置與分布海陸的變遷 板塊構造學說 2022年·T3 1 *任務一 大洲和大洋1.填空在圖中字母所在處,填出相對應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稱。[答案] 2.連線洋 兩個海域之間的較窄水道?! 〈笱蟮倪吘壊糠?br/>海峽 海洋的中心主體部分大陸 面積較小且四面環水的陸地島嶼 伸入海洋(或湖泊)的陸地半島 地球上面積廣大而完整的陸地[答案] 3.填空(1)從圖中可以看出,陸地主要集中在東半球和北半球,但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2)填出下表中大洲分界線大洲 代號 界線亞洲與歐洲 Ⅰ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蟾呒铀魃矫}—黑?!炼浜{亞洲與非洲 Ⅱ 蘇伊士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 Ⅲ 巴拿馬運河亞洲與北美洲 Ⅳ 白令海峽4.判斷(1)地球海陸比例是三分海洋,七分陸地。 (×)(2)世界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大洲分別是亞洲和歐洲。 (×)(3)四大洋面積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南極洲是唯一無人定居的大洲。 (√)(5)赤道一共穿過了四個大陸。 (×)(6)完全在東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歐洲。 (√)世界海陸分布1.下圖中能正確反映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所占比例的是( )A B C DC [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結合圖例,故選C。]2.(2023·寧陽期中)【地球家園 共繪藍圖】如圖是我國氣象衛星“風云四號”從太空拍攝的高清氣象云圖,從圖中可以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形狀,若要進一步了解全球的海陸分布,可將地球分為兩個半球繪制成簡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1)我們可以從“風云四號”拍攝的云圖上________(填“目睹”或“推測”)地球的球體形狀。(2)讀下圖可知,從東半球中可以看到的完整大洋是________。從東西半球看,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_半球。(3)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_半球,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________洲。(4)水半球和陸半球。①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在水半球中,海洋面積占90%,陸地面積占10%。②陸半球是陸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是在陸半球內,陸地面積占________%,如上圖所示。結論:地球表面,無論怎樣劃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________(填“多”或“少”)于陸地。[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認識地球形狀的目睹階段。第(2)題,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分隔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分別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面積最大,大西洋形狀呈S形,北冰洋位于北極圈內,其余三個大洋在東、西半球均有分布,只有印度洋完全分布在東半球;從東西半球看,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第(3)題,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極周圍的海洋是北冰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周圍的陸地是南極洲。第(4)題,陸地集中于北半球、東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將地球分為水半球和陸半球,陸半球內依然是海洋多于陸地。所以,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多于陸地面積。[答案] (1)目睹 (2)印度洋 西 (3)北 南極(4)48 多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東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但無論怎樣比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位置與分布(2024·肥城期末)世界的大洲中,有的“肩并肩”完全連在一起;有的“冬季海峽鋪冰橋”,成為相互連接的捷徑;有的“手拉手”有運河相連……讀下列五個大洲的輪廓圖,完成3~4題。3.有的大洲“肩并肩”,形成世界最大的大陸,它們是( )A.①和③ B.②和③C.③和④ D.①和⑤4.有的大洲“手拉手”有運河相連,其中蘇伊士運河位于( )A.①和②大洲之間 B.②和③大洲之間C.③和④大洲之間 D.④和⑤大洲之間3.D 4.A [第3題,讀圖可知,①是亞洲,②是非洲,③是北美洲,④是南極洲,⑤是歐洲。①亞洲和⑤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肩并肩”完全連在一起,D正確;①亞洲和③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A錯誤;②非洲和③北美洲陸地不相鄰,B錯誤;③北美洲和④南極洲陸地不相鄰,C錯誤。故選D。第4題,由分析可知,①亞洲和②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A正確;②非洲和③北美洲、③北美洲和④南極洲、⑤歐洲和④南極洲之間都沒有蘇伊士運河相連,B、C、D錯誤。故選A。]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1519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開始環球航行,船隊于1522年成功返回西班牙,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材料二 下圖為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和模擬最近環球航行路線圖。(1)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沒有經過的大洋是________。(2)圖中模擬最近環球航行路線中,①處為____________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②處為________運河,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3)七大洲中,緯度最高的是________洲。(4)七大洲中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有亞洲、__________和歐洲,四大洋中全部位于東半球的是________。[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從西班牙出發,往西先后經過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沒有經過北冰洋。第(2)題,圖中模擬最近環球航行路線中,①處為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溝通了紅海和地中海;②處為巴拿馬運河,它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第(3)題,讀圖可知,七大洲中緯度最高的是南極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也是最寒冷的大洲。第(4)題,讀圖可知,七大洲中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有亞洲、北美洲和歐洲,四大洋中全部位于東半球的是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均跨東、西兩半球。[答案] (1)北冰洋 (2)蘇伊士 巴拿馬 (3)南極洲 (4)北美洲 印度洋赤道穿過大陸的個數和穿過大洲的個數不同赤道穿過的大陸是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赤道穿過的大洲除了南美洲和非洲,還有大洋洲和亞洲,赤道穿過了大洋洲和亞洲的部分島嶼。任務二 海陸的變遷1.填空(1)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包括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活動。(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看下圖說一說大陸漂移說的內容。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3)讀圖總結大陸漂移說主要證據: A大陸輪廓拼合,B相同的生物,C古地質結構相同。2.填圖在圖中填出數碼①~⑥所代表的板塊名稱。(1)幾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塊,大洋洲屬于印度洋板塊。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印度洋板塊。中國主要位于亞歐板塊。(2)圖中B處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是火山噴發、地震等地質災害多發地帶。(3)圖中A處位于亞歐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4)世界上兩大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板塊構造學說在地理課上,為驗證板塊構造學說,老師利用鋁盆、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板塊運動的實驗。實驗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略有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運動。圖1為該實驗示意圖,圖2為板塊運動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該實驗可以反映出( )A.全球有六大板塊 B.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C.海陸在不斷變遷 D.板塊內部地殼穩定2.下列地理現象與該實驗模擬的現象相似的是( )A.紅海的形成 B.地中海不斷縮小C.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D.日本常發生地震1.B 2.A [第1題,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老師利用鋁盆、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板塊運動的實驗(如圖1),實驗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該實驗可以反映出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2題,該實驗模擬的是板塊張裂拉伸現象,紅海的形成是因為其位于板塊的張裂拉伸處;地中海不斷縮小、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及日本常發生地震都是因為位于板塊與板塊的碰撞擠壓處。故選A。]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它科學地解釋了地震、火山噴發等地殼運動的機理。下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3.圖示板塊邊界是( )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B.大洋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C.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沖邊界D.大陸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4.下列地貌單元的成因與圖示機理相關的是( )A.東非大裂谷 B.日本列島C.阿爾卑斯山脈 D.落基山脈5.圖示板塊碰撞地區一般出現的典型地理事象是( )A.地震和褶皺 B.斷裂和褶皺C.褶皺和海溝 D.火山和海溝3.C 4.B 5.D [第3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直接判斷圖示板塊邊界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沖邊界。第4題,東非大裂谷位于板塊內部的小板塊張裂地帶;阿爾卑斯山脈位于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落基山脈位于美洲板塊內部,與板塊邊界的距離較遠;日本列島位于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的俯沖邊界。第5題,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下部俯沖,交界地帶常形成海溝,并多火山、地震。]6.(2024·東平期末)下圖為世界局部地區板塊分布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板塊名稱:A________,B________。(2)C是________山脈,D是________海峽。(3)我國地理工作者在C山脈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________,簡要說明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4)我國東部地區位于________________帶(火山、地震帶名稱),西南地區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帶(火山、地震帶名稱),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A是亞歐板塊,包括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B是包括非洲大陸的非洲板塊。第(2)題,山脈C是喜馬拉雅山脈,該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D是土耳其海峽,是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該海峽溝通地中海與黑海。第(3)題,我國地理工作者在C喜馬拉雅山脈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殼的變動。第(4)題,我國東部地區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西南地區位于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上,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答案] (1)亞歐板塊 非洲板塊(2)喜馬拉雅 土耳其(3)海洋 地殼的變動。(4)環太平洋火山地震 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板塊的運動方向(1)“← →”表示張裂拉伸。 在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2)“→←”表示碰撞擠壓。 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限時提能訓練(三) 陸地和海洋(時間:60分鐘 總分:5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2024年4月25日,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據此完成1~2題。1.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個美麗的蔚藍色的星球,這是因為地球表面( )A.海洋面積大 B.陸地面積大C.海陸面積相差不大 D.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2.下圖中能夠正確反映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的是( )A. B.C. D.1.A 2.D [第1題,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上陸地面積約占29%,海洋面積約占71%,海洋面積廣大,因此我們生活的地球從太空中看是個美麗的蔚藍色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海陸面積相差很大,任何半球陸地面積均小于海洋面積。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圖中能夠正確反映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的是D選項。](2024·泰安模擬)大翅鯨棲息于世界各大洋,每年會進行有規律的洄游,夏季到冷水海域捕食,冬季到溫暖海域繁殖。讀全球大翅鯨分布及洄游路線示意圖,完成3~4題。3.結合圖示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大翅鯨的繁殖區主要位于低緯度地區B.7月份北半球的大翅鯨向北洄游捕食C.大翅鯨的捕食區靠近極圈附近 D.1月份南半球的大翅鯨向北洄游繁殖4.下列關于圖中海陸分布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為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的大洲B.乙為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且跨南北半球的大洲C.①為印度洋,是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D.地球表面79%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21%3.D 4.D [第3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從高、中、低緯度地區來看,大翅鯨的繁殖區主要分布在低緯度地區,捕食區主要分布在極圈附近地區;根據材料可知,大翅鯨夏季到冷水海域捕食,冬季到溫暖海域繁殖,7月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大翅鯨向北洄游,去冷水海域捕食;1月為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大翅鯨向南洄游,去冷水海域捕食,D錯誤。第4題,讀圖可知,甲為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的大洲;乙為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大洋洲跨南北半球;①為印度洋,是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29%,D錯誤。]我國是柑橘種植的起源地之一,歷史上我國的柑橘通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亞洲各區域,后來又擴散到世界各地。讀我國柑橘傳播路線示意圖,完成5~6題。5.下列關于柑橘種植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A.南半球多于北半球B.大多位于極圈以內C.主要分布在南溫帶D.集中在中低緯度地區6.下列有關柑橘傳播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向東跨越太平洋傳播到北美洲B.向西依次傳播到美洲、非洲和歐洲C.跨越大西洋傳播到南美洲D.經過太平洋傳播到澳大利亞5.D 6.C [第5題,讀圖可知,柑橘種植區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大部分位于極圈外;南溫帶分布較少;集中在中低緯度地區。第6題,柑橘原產于中國,向西跨越大西洋傳播到北美洲;柑橘向西依次傳播到亞洲、非洲和歐洲;柑橘跨越大西洋傳播到南美洲;柑橘經過印度洋傳播到澳大利亞。]天宮空間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距地400千米~450千米繞地飛行的空間站系統。讀天宮空間站某時刻運行位置和軌跡圖,完成7~8題。7.下列對①②③④大洲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是亞洲,②是歐洲B.③是非洲,④是北美洲C.②④大洲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D.①③大洲分界線是馬六甲海峽8.天宮空間站接下來將飛過的大洋甲是( )A.印度洋 B.太平洋C.北冰洋 D.大西洋7.C 8.D [第7題,讀圖可知,圖中①是亞洲,②是北美洲,③是非洲,④是南美洲;②北美洲和④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①亞洲和③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第8題,讀圖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天宮空間站位于南美洲上空,結合空間站運行軌跡可知,天宮空間站接下來將飛過的大洋甲是大西洋。]2024年3月底,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十堰市鄖西縣西北部的鄖西大梁地區開展的重要化石層調查中,發現了豐富典型的泥盆紀珊瑚化石(如右圖)。讀圖,完成9~10題。9.研究團隊在鄖西縣發現海洋生物化石可以證明( )A.板塊運動 B.人類活動C.氣候變暖 D.海陸變遷10.下列地理現象與鄖西珊瑚化石成因一致的有( )①日本填海造陸擴大陸地面積?、谙柴R拉雅山上有海螺化石 ③非洲與南美洲古老地層相似?、苤袊鴸|部海底發現古水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D 10.D [第9題,勛西大梁地區是陸地,發現了海洋生物珊瑚化石,說明此地發生過海陸變遷,與板塊運動、人類活動和氣候變暖無關。第10題,鄖西珊瑚化石的形成是因為該地區在自然條件下發生了海陸變遷。日本填海造陸擴大陸地面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①錯誤;喜馬拉雅山上有海螺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曾經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的上升形成了陸地,屬于自然條件下的海陸變遷現象,②正確;非洲與南美洲古老地層相似,屬于大陸漂移現象,③錯誤;中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水井,說明這里原先是陸地,后來由于海平面上升形成了海洋,屬于自然條件下的海陸變遷現象,④正確。]11.(2024·寧陽期末)某地理興趣小組了解到德國學者魏格納注重觀察地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同學們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地理,也找到一些地圖來觀察。下面分析得出的結論中,正確的是( )A.圖1根據“大陸漂移學說”,海陸分布變化的過程由遠古到現在應該是甲→乙→丙B.圖2中喜馬拉雅山脈長高是因為板塊擠壓,紅海長胖是因為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C.圖3說明海牛具有極強的游泳能力,鴕鳥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D.圖4荷蘭的圍海大壩,可以用“板塊運動”來解釋B [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在海陸的基本輪廓。因此可知,圖1中海陸分布變化的過程由遠古到現在應該是甲→丙→乙;圖2中喜馬拉雅山脈長高是因為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碰撞擠壓,紅海長胖是因為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不斷張裂,海面不斷擴大;圖3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有相同的動物品種,說明兩個大陸以前相連在一起,隨著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彼此分離的兩個大陸;圖4荷蘭的圍海大壩表示的是人類活動影響海陸變化。]在地球內力的驅動下,印度古陸漂洋過海,經歷了地質歷史上漫長的漂泊,終于到達現今位置。下圖示意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不同時期的經緯度位置。據此完成12~13題。12.圖示印度古陸在漂移過程中,其主體( )A.最初位于南半球熱帶B.從南溫帶漂移至北寒帶C.漂移的速度越來越快D.現今已與亞歐大陸相連13.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 )A.呈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B.呈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C.呈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D.呈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12.D 13.A [第12題,由圖可知,印度古陸最初位置位于赤道以南,為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的南溫帶;印度古陸最初位置為南溫帶,現在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一部分位于北溫帶,沒有到北寒帶;由圖可知,6千萬年前到4千萬年前,約2千萬年的時間漂移的距離大于4千萬年前到現今的距離,說明在此段時間內,漂移速度變慢;印度古陸現今已與亞歐大陸相連,位于亞歐大陸南部。第13題,由圖可知,印度古陸2億年前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半球,現在的位置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向北移動,印度古陸2億年前經度位于30°E到70°E之間,現在經度大致位于60°E到90°E之間,向東移動,故印度古陸移動方向為東北方向;由2億年前島嶼輪廓大致呈正西方,到現在大致呈正南方可知呈逆時針旋轉。](2024·泰山區期中)2023年10月5日,日本本州東南海域(北緯29.90°,東經140.05°)發生里氏6.2級地震,下圖為日本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14~15題。14.此次地震中心處于兩大板塊之間,這兩大板塊分別是(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B.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15.發生地震時,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在野外應避開山崖、陡坡,防止山石滾落和滑坡B.在家中可就近躲避在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C.在學??删徒愕絻葔Ω腔蜃酪蔚认鄬杂驳奈锲废旅?br/>D.地震過后,為防范余震,應該收拾好現金和貴重物品后,從安全通道撤到樓外的空曠地帶14.A 15.D [第14題,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擠壓邊界,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第15題,地震發生時,在野外應避開山崖、陡坡,防止山石滾落和滑坡;在家中可就近躲避在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在學校可就近躲到內墻墻根、墻角或桌椅等相對堅硬的物品下面;地震過后,為防范余震,應以生命安全為主,先從安全通道撤到樓外的空曠地帶,不要貪戀財物。]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35分。)16.(2024·東平期末)地球太大了,為了研究地球的海陸分布,人們根據不同的標準,將地球分為兩個半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探究問題。(8分)探究一:地理界線(1)讀陸半球圖,B點與C點所在的經線圈把地球分為兩半球,B點的經緯度是________;甲、乙兩大洲的分界線是________。探究二:大洲、大洋分布(2)讀陸半球圖和水半球圖可知,C點所在的經線穿過的大洲有亞洲、________、南極洲;關于“水半球”中心點(47°S,178°E),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填字母)A.位于東半球 B.屬于熱帶地區C.位于太平洋中 D.位于高緯地區探究三:海陸分布特點(3)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________陸地面積。探究四:海陸變遷(4)海洋與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中,如下框圖所示海陸變化的原因,請選擇相應的選項把序號①②③處對應的內容補充完整。a自然原因 b人為原因c海平面的升降 d人類活動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填字母)[答案] (1)(0°,30°W) 白令海峽(2)大洋洲 C(3)大于(4)d b c17.(2024·泰山區期中)讀世界東、西半球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1)甲圖表示的是________半球(填“東”或“西”)。(2)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________洲,跨經度最廣的是________洲。四大洋中,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________洋。(填字母和名稱)(3)赤道橫穿的大陸有________洲大陸和________洲大陸。(填字母和名稱)(4)F________運河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是B大洲和J大洲的分界線。(5)觀察甲圖和乙圖,可以發現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___半球(填“北”或“南”),陸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半球(填“東”或“西”)。[答案] (1)西(2)D亞 H南極 G印度(3)J南美 E非(4)巴拿馬(5)南 東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9分)材料一 夏威夷旅游業發達,每年吸引多達700萬的游客來此度假觀光,旅游業成為這里的第一支柱產業。材料二 基拉韋厄火山是世界上活動力旺盛的活火山,從2020年12月20日開始,這座火山就已經進入了全新的噴發期,火山噴發還引發了4.4級地震。火山噴出的巖漿順勢而下,最終注入大海。材料三 下圖為夏威夷群島、基拉韋厄火山位置示意圖和夏威夷島等高線地形圖。(1)讀圖可知,夏威夷群島地處________(填重要緯線)附近的________洋上。(2)讀“夏威夷島等高線地形圖”,判斷該島嶼最高峰的海拔范圍是________米,基拉韋厄火山位于該山峰的________方向。(3)如果基拉韋厄火山活動中溢出的熔巖流順著地勢流動,則甲、乙、丙、丁四個居民點需要搬遷的是哪個?簡要說明理由。(4)火山噴發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請簡述基拉韋厄火山噴發給夏威夷帶來的有利影響。(至少一條)[答案] (1)北回歸線 太平(2)4 000~5 000 正東(3)甲。該地最靠近基拉韋厄火山,海拔較低,離山谷較近,如果火山熔巖流順地勢流動會影響該地。(4)①火山灰會形成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當地的農作物增收。②火山噴發給當地帶來豐富的地熱資源,如溫泉等。③火山噴發形成的壯觀景觀會吸引一些游客前來觀看,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④火山噴發會形成硫磺等礦產資源。⑤火山噴發填造出新的陸地,使島嶼面積擴大。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9分)材料一 如圖是利用水、吸管、海綿紙、盆等材料模擬地球板塊運動,進行火山、地震帶分布原因探究的實驗。(1)漂浮在盆中水面上的海綿紙可以看作是漂移的________。(2)當小組成員對著吸管吹氣時,拼合成一塊的海綿紙將________(填“分離”或“聚集”);氣泡從海綿紙________(填“內部”或“裂縫處”)冒出。(3)本實驗說明,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________(填“活躍”或“穩定”);板塊內部,地殼運動____________(填“活躍”或“穩定”)。材料二 如圖是用手向兩側撕拉紙張,觀察紙張發生了什么變化。(4)如圖所示板塊運動方式是____________,則會形成________。材料三 板塊運動示意圖。(5)亞洲東部的日本是典型的“地震國”,圖中甲、乙兩地代表日本的是________。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________火山地震帶。[答案] (1)板塊(2)分離 裂縫處(3)活躍 穩定(4)張裂拉伸 裂谷或海洋(5)甲 環太平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考點 考向 頻次 分值 難度 ??碱}型大洲和大洋 世界海陸分布 選擇題、 非選擇題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位置與分布海陸的變遷 板塊構造學說 2022年·T3 1 *任務一 大洲和大洋1.填空在圖中字母所在處,填出相對應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稱。2.連線洋 兩個海域之間的較窄水道?! 〈笱蟮倪吘壊糠?br/>海峽 海洋的中心主體部分大陸 面積較小且四面環水的陸地島嶼 伸入海洋(或湖泊)的陸地半島 地球上面積廣大而完整的陸地3.填空(1)從圖中可以看出,陸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_半球和________半球,但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________陸地面積。(2)填出下表中大洲分界線大洲 代號 界線亞洲與歐洲 Ⅰ ________山脈—________河—里?!蟾呒铀魃矫}—黑海—________海峽亞洲與非洲 Ⅱ ________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 Ⅲ ________運河亞洲與北美洲 Ⅳ ________海峽4.判斷(1)地球海陸比例是三分海洋,七分陸地。 ( )(2)世界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大洲分別是亞洲和歐洲。 ( )(3)四大洋面積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4)南極洲是唯一無人定居的大洲。 ( )(5)赤道一共穿過了四個大陸。 ( )(6)完全在東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歐洲。 ( )世界海陸分布1.下圖中能正確反映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所占比例的是( )A B C D2.(2023·寧陽期中)【地球家園 共繪藍圖】如圖是我國氣象衛星“風云四號”從太空拍攝的高清氣象云圖,從圖中可以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形狀,若要進一步了解全球的海陸分布,可將地球分為兩個半球繪制成簡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1)我們可以從“風云四號”拍攝的云圖上________(填“目睹”或“推測”)地球的球體形狀。(2)讀下圖可知,從東半球中可以看到的完整大洋是________。從東西半球看,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___半球。(3)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_半球,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________洲。(4)水半球和陸半球。①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在水半球中,海洋面積占90%,陸地面積占10%。②陸半球是陸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是在陸半球內,陸地面積占________%,如上圖所示。結論:地球表面,無論怎樣劃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________(填“多”或“少”)于陸地。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東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但無論怎樣比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位置與分布(2024·肥城期末)世界的大洲中,有的“肩并肩”完全連在一起;有的“冬季海峽鋪冰橋”,成為相互連接的捷徑;有的“手拉手”有運河相連……讀下列五個大洲的輪廓圖,完成3~4題。3.有的大洲“肩并肩”,形成世界最大的大陸,它們是( )A.①和③ B.②和③C.③和④ D.①和⑤4.有的大洲“手拉手”有運河相連,其中蘇伊士運河位于( )A.①和②大洲之間 B.②和③大洲之間C.③和④大洲之間 D.④和⑤大洲之間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1519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開始環球航行,船隊于1522年成功返回西班牙,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材料二 下圖為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和模擬最近環球航行路線圖。(1)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沒有經過的大洋是________。(2)圖中模擬最近環球航行路線中,①處為____________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②處為________運河,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3)七大洲中,緯度最高的是________洲。(4)七大洲中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有亞洲、____________和歐洲,四大洋中全部位于東半球的是________。赤道穿過大陸的個數和穿過大洲的個數不同赤道穿過的大陸是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赤道穿過的大洲除了南美洲和非洲,還有大洋洲和亞洲,赤道穿過了大洋洲和亞洲的部分島嶼。任務二 海陸的變遷1.填空(1)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包括________的變動、________的升降和人類活動。(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看下圖說一說大陸漂移說的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讀圖總結大陸漂移說主要證據: A________拼合,B相同的________,C________結構相同。2.填圖在圖中填出數碼①~⑥所代表的板塊名稱。(1)幾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________板塊,大洋洲屬于________板塊。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________板塊。中國主要位于________板塊。(2)圖中B處位于________板塊與________板塊交界處,是________、________等地質災害多發地帶。(3)圖中A處位于________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4)世界上兩大火山地震帶是______________地帶和______________地帶。板塊構造學說在地理課上,為驗證板塊構造學說,老師利用鋁盆、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板塊運動的實驗。實驗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略有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運動。圖1為該實驗示意圖,圖2為板塊運動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該實驗可以反映出( )A.全球有六大板塊B.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C.海陸在不斷變遷D.板塊內部地殼穩定2.下列地理現象與該實驗模擬的現象相似的是( )A.紅海的形成B.地中海不斷縮小C.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D.日本常發生地震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它科學地解釋了地震、火山噴發等地殼運動的機理。下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3.圖示板塊邊界是( )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B.大洋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C.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沖邊界D.大陸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4.下列地貌單元的成因與圖示機理相關的是( )A.東非大裂谷 B.日本列島C.阿爾卑斯山脈 D.落基山脈5.圖示板塊碰撞地區一般出現的典型地理事象是( )A.地震和褶皺 B.斷裂和褶皺C.褶皺和海溝 D.火山和海溝6.(2024·東平期末)下圖為世界局部地區板塊分布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板塊名稱:A________,B________。(2)C是________山脈,D是________海峽。(3)我國地理工作者在C山脈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________,簡要說明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4)我國東部地區位于________________帶(火山、地震帶名稱),西南地區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帶(火山、地震帶名稱),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板塊的運動方向(1)“← →”表示張裂拉伸。 在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2)“→←”表示碰撞擠壓。 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課后檢測,請完成限時提能訓練(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83張PPT)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深化研討 任務達成任務一 大洲和大洋1.填空在圖中字母所在處,填出相對應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稱。[答案] 2.連線洋 兩個海域之間的較窄水道?! 〈笱蟮倪吘壊糠?br/>海峽 海洋的中心主體部分大陸 面積較小且四面環水的陸地島嶼 伸入海洋(或湖泊)的陸地半島 地球上面積廣大而完整的陸地3.填空(1)從圖中可以看出,陸地主要集中在___半球和___半球,但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_____陸地面積。東北大于(2)填出下表中大洲分界線大洲 代號 界線亞洲與歐洲 Ⅰ _______山脈—_______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猒______海峽亞洲與非洲 Ⅱ _______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 Ⅲ _______運河亞洲與北美洲 Ⅳ _____海峽烏拉爾烏拉爾土耳其蘇伊士巴拿馬白令4.判斷(1)地球海陸比例是三分海洋,七分陸地。 ( )(2)世界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大洲分別是亞洲和歐洲。 ( )(3)四大洋面積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4)南極洲是唯一無人定居的大洲。 ( )(5)赤道一共穿過了四個大陸。 ( )(6)完全在東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歐洲。 ( )××√√×√世界海陸分布1.下圖中能正確反映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所占比例的是( )A B C D√C [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結合圖例,故選C。]2.(2023·寧陽期中)【地球家園 共繪藍圖】如圖是我國氣象衛星“風云四號”從太空拍攝的高清氣象云圖,從圖中可以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形狀,若要進一步了解全球的海陸分布,可將地球分為兩個半球繪制成簡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1)我們可以從“風云四號”拍攝的云圖上________(填“目睹”或“推測”)地球的球體形狀。(2)讀下圖可知,從東半球中可以看到的完整大洋是________。從東西半球看,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_半球。目睹印度洋西(3)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_半球,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________洲。北南極(4)水半球和陸半球。①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在水半球中,海洋面積占90%,陸地面積占10%。②陸半球是陸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是在陸半球內,陸地面積占________%,如上圖所示。結論:地球表面,無論怎樣劃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________(填“多”或“少”)于陸地。48多[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認識地球形狀的目睹階段。第(2)題,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分隔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分別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面積最大,大西洋形狀呈S形,北冰洋位于北極圈內,其余三個大洋在東、西半球均有分布,只有印度洋完全分布在東半球;從東西半球看,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第(3)題,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極周圍的海洋是北冰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周圍的陸地是南極洲。第(4)題,陸地集中于北半球、東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將地球分為水半球和陸半球,陸半球內依然是海洋多于陸地。所以,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多于陸地面積。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東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但無論怎樣比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位置與分布(2024·肥城期末)世界的大洲中,有的“肩并肩”完全連在一起;有的“冬季海峽鋪冰橋”,成為相互連接的捷徑;有的“手拉手”有運河相連……讀下列五個大洲的輪廓圖,完成3~4題。3.有的大洲“肩并肩”,形成世界最大的大陸,它們是( )A.①和③ B.②和③C.③和④ D.①和⑤4.有的大洲“手拉手”有運河相連,其中蘇伊士運河位于( )A.①和②大洲之間 B.②和③大洲之間C.③和④大洲之間 D.④和⑤大洲之間√√3.D 4.A [第3題,讀圖可知,①是亞洲,②是非洲,③是北美洲,④是南極洲,⑤是歐洲。①亞洲和⑤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肩并肩”完全連在一起,D正確;①亞洲和③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A錯誤;②非洲和③北美洲陸地不相鄰,B錯誤;③北美洲和④南極洲陸地不相鄰,C錯誤。故選D。第4題,由分析可知,①亞洲和②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A正確;②非洲和③北美洲、③北美洲和④南極洲、⑤歐洲和④南極洲之間都沒有蘇伊士運河相連,B、C、D錯誤。故選A。]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1519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開始環球航行,船隊于1522年成功返回西班牙,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材料二 下圖為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和模擬最近環球航行路線圖。(1)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沒有經過的大洋是________。(2)圖中模擬最近環球航行路線中,①處為________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②處為________運河,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3)七大洲中,緯度最高的是________洲。(4)七大洲中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有亞洲、__________和歐洲,四大洋中全部位于東半球的是________。北冰洋蘇伊士巴拿馬南極洲北美洲印度洋[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從西班牙出發,往西先后經過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沒有經過北冰洋。第(2)題,圖中模擬最近環球航行路線中,①處為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溝通了紅海和地中海;②處為巴拿馬運河,它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第(3)題,讀圖可知,七大洲中緯度最高的是南極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也是最寒冷的大洲。第(4)題,讀圖可知,七大洲中環繞北冰洋的大洲有亞洲、北美洲和歐洲,四大洋中全部位于東半球的是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均跨東、西兩半球。赤道穿過大陸的個數和穿過大洲的個數不同赤道穿過的大陸是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赤道穿過的大洲除了南美洲和非洲,還有大洋洲和亞洲,赤道穿過了大洋洲和亞洲的部分島嶼。1.填空(1)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包括_____的變動、_______的升降和人類活動。(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看下圖說一說大陸漂移說的內容。任務二 海陸的變遷地殼海平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3)讀圖總結大陸漂移說主要證據:A________拼合,B相同的____,C______結構相同。大陸輪廓生物古地質2.填圖在圖中填出數碼①~⑥所代表的板塊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1)幾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_______板塊,大洋洲屬于_______板塊。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________板塊。中國主要位于_____板塊。(2)圖中B處位于_______板塊與_____板塊交界處,是_________、_____等地質災害多發地帶。(3)圖中A處位于_____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4)世界上兩大火山地震帶是_________地帶和_________________地帶。太平洋印度洋印度洋亞歐太平洋亞歐火山噴發地震亞歐環太平洋地中?!柴R拉雅板塊構造學說在地理課上,為驗證板塊構造學說,老師利用鋁盆、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板塊運動的實驗。實驗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略有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運動。圖1為該實驗示意圖,圖2為板塊運動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該實驗可以反映出( )A.全球有六大板塊 B.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C.海陸在不斷變遷 D.板塊內部地殼穩定2.下列地理現象與該實驗模擬的現象相似的是( )A.紅海的形成 B.地中海不斷縮小C.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D.日本常發生地震√√1.B 2.A [第1題,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老師利用鋁盆、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板塊運動的實驗(如圖1),實驗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該實驗可以反映出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2題,該實驗模擬的是板塊張裂拉伸現象,紅海的形成是因為其位于板塊的張裂拉伸處;地中海不斷縮小、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及日本常發生地震都是因為位于板塊與板塊的碰撞擠壓處。故選A。]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它科學地解釋了地震、火山噴發等地殼運動的機理。下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3.圖示板塊邊界是( )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B.大洋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C.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沖邊界D.大陸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4.下列地貌單元的成因與圖示機理相關的是( )A.東非大裂谷 B.日本列島C.阿爾卑斯山脈 D.落基山脈5.圖示板塊碰撞地區一般出現的典型地理事象是( )A.地震和褶皺 B.斷裂和褶皺C.褶皺和海溝 D.火山和海溝√√3.C 4.B 5.D [第3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直接判斷圖示板塊邊界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沖邊界。第4題,東非大裂谷位于板塊內部的小板塊張裂地帶;阿爾卑斯山脈位于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落基山脈位于美洲板塊內部,與板塊邊界的距離較遠;日本列島位于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的俯沖邊界。第5題,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下部俯沖,交界地帶常形成海溝,并多火山、地震。]6.(2024·東平期末)下圖為世界局部地區板塊分布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板塊名稱:A___________,B__________。(2)C是_________山脈,D是________海峽。(3)我國地理工作者在C山脈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________,簡要說明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4)我國東部地區位于_________________帶(火山、地震帶名稱),西南地區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帶(火山、地震帶名稱),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喜馬拉雅土耳其海洋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A是亞歐板塊,包括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B是包括非洲大陸的非洲板塊。第(2)題,山脈C是喜馬拉雅山脈,該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D是土耳其海峽,是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該海峽溝通地中海與黑海。第(3)題,我國地理工作者在C喜馬拉雅山脈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殼的變動。第(4)題,我國東部地區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西南地區位于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上,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答案] (3)地殼的變動。板塊的運動方向(1)“← →”表示張裂拉伸。 在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2)“→←”表示碰撞擠壓。 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時間:60分鐘 總分:5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2024年4月25日,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據此完成1~2題。限時提能訓練(三) 陸地和海洋1.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個美麗的蔚藍色的星球,這是因為地球表面( )A.海洋面積大 B.陸地面積大C.海陸面積相差不大 D.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2.下圖中能夠正確反映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的是( )A. B.C. D.√1.A 2.D [第1題,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上陸地面積約占29%,海洋面積約占71%,海洋面積廣大,因此我們生活的地球從太空中看是個美麗的蔚藍色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海陸面積相差很大,任何半球陸地面積均小于海洋面積。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圖中能夠正確反映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的是D選項。](2024·泰安模擬)大翅鯨棲息于世界各大洋,每年會進行有規律的洄游,夏季到冷水海域捕食,冬季到溫暖海域繁殖。讀全球大翅鯨分布及洄游路線示意圖,完成3~4題。3.結合圖示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大翅鯨的繁殖區主要位于低緯度地區B.7月份北半球的大翅鯨向北洄游捕食C.大翅鯨的捕食區靠近極圈附近 D.1月份南半球的大翅鯨向北洄游繁殖√4.下列關于圖中海陸分布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為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的大洲B.乙為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且跨南北半球的大洲C.①為印度洋,是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D.地球表面79%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21%√3.D 4.D [第3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從高、中、低緯度地區來看,大翅鯨的繁殖區主要分布在低緯度地區,捕食區主要分布在極圈附近地區;根據材料可知,大翅鯨夏季到冷水海域捕食,冬季到溫暖海域繁殖,7月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大翅鯨向北洄游,去冷水海域捕食;1月為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大翅鯨向南洄游,去冷水海域捕食,D錯誤。第4題,讀圖可知,甲為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的大洲;乙為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大洋洲跨南北半球;①為印度洋,是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29%,D錯誤。]我國是柑橘種植的起源地之一,歷史上我國的柑橘通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亞洲各區域,后來又擴散到世界各地。讀我國柑橘傳播路線示意圖,完成5~6題。5.下列關于柑橘種植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A.南半球多于北半球B.大多位于極圈以內C.主要分布在南溫帶D.集中在中低緯度地區√6.下列有關柑橘傳播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向東跨越太平洋傳播到北美洲B.向西依次傳播到美洲、非洲和歐洲C.跨越大西洋傳播到南美洲D.經過太平洋傳播到澳大利亞√5.D 6.C [第5題,讀圖可知,柑橘種植區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大部分位于極圈外;南溫帶分布較少;集中在中低緯度地區。第6題,柑橘原產于中國,向西跨越大西洋傳播到北美洲;柑橘向西依次傳播到亞洲、非洲和歐洲;柑橘跨越大西洋傳播到南美洲;柑橘經過印度洋傳播到澳大利亞。]天宮空間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距地400千米~450千米繞地飛行的空間站系統。讀天宮空間站某時刻運行位置和軌跡圖,完成7~8題。7.下列對①②③④大洲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是亞洲,②是歐洲B.③是非洲,④是北美洲C.②④大洲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D.①③大洲分界線是馬六甲海峽8.天宮空間站接下來將飛過的大洋甲是( )A.印度洋 B.太平洋C.北冰洋 D.大西洋√√7.C 8.D [第7題,讀圖可知,圖中①是亞洲,②是北美洲,③是非洲,④是南美洲;②北美洲和④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①亞洲和③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第8題,讀圖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天宮空間站位于南美洲上空,結合空間站運行軌跡可知,天宮空間站接下來將飛過的大洋甲是大西洋。]2024年3月底,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十堰市鄖西縣西北部的鄖西大梁地區開展的重要化石層調查中,發現了豐富典型的泥盆紀珊瑚化石(如下圖)。讀圖,完成9~10題。9.研究團隊在鄖西縣發現海洋生物化石可以證明( )A.板塊運動 B.人類活動C.氣候變暖 D.海陸變遷10.下列地理現象與鄖西珊瑚化石成因一致的有( )①日本填海造陸擴大陸地面積?、谙柴R拉雅山上有海螺化石?、鄯侵夼c南美洲古老地層相似 ④中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水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D 10.D [第9題,勛西大梁地區是陸地,發現了海洋生物珊瑚化石,說明此地發生過海陸變遷,與板塊運動、人類活動和氣候變暖無關。第10題,鄖西珊瑚化石的形成是因為該地區在自然條件下發生了海陸變遷。日本填海造陸擴大陸地面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①錯誤;喜馬拉雅山上有海螺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曾經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的上升形成了陸地,屬于自然條件下的海陸變遷現象,②正確;非洲與南美洲古老地層相似,屬于大陸漂移現象,③錯誤;中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水井,說明這里原先是陸地,后來由于海平面上升形成了海洋,屬于自然條件下的海陸變遷現象,④正確。]11.(2024·寧陽期末)某地理興趣小組了解到德國學者魏格納注重觀察地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同學們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地理,也找到一些地圖來觀察。下面分析得出的結論中,正確的是( )A.圖1根據“大陸漂移學說”,海陸分布變化的過程由遠古到現在應該是甲→乙→丙B.圖2中喜馬拉雅山脈長高是因為板塊擠壓,紅海長胖是因為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C.圖3說明海牛具有極強的游泳能力,鴕鳥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D.圖4荷蘭的圍海大壩,可以用“板塊運動”來解釋√B [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在海陸的基本輪廓。因此可知,圖1中海陸分布變化的過程由遠古到現在應該是甲→丙→乙;圖2中喜馬拉雅山脈長高是因為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碰撞擠壓,紅海長胖是因為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不斷張裂,海面不斷擴大;圖3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有相同的動物品種,說明兩個大陸以前相連在一起,隨著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彼此分離的兩個大陸;圖4荷蘭的圍海大壩表示的是人類活動影響海陸變化。]在地球內力的驅動下,印度古陸漂洋過海,經歷了地質歷史上漫長的漂泊,終于到達現今位置。下圖示意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不同時期的經緯度位置。據此完成12~13題。12.圖示印度古陸在漂移過程中,其主體( )A.最初位于南半球熱帶B.從南溫帶漂移至北寒帶C.漂移的速度越來越快D.現今已與亞歐大陸相連√13.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 )A.呈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B.呈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C.呈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D.呈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12.D 13.A [第12題,由圖可知,印度古陸最初位置位于赤道以南,為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的南溫帶;印度古陸最初位置為南溫帶,現在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一部分位于北溫帶,沒有到北寒帶;由圖可知,6千萬年前到4千萬年前,約2千萬年的時間漂移的距離大于4千萬年前到現今的距離,說明在此段時間內,漂移速度變慢;印度古陸現今已與亞歐大陸相連,位于亞歐大陸南部。第13題,由圖可知,印度古陸2億年前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半球,現在的位置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向北移動,印度古陸2億年前經度位于30°E到70°E之間,現在經度大致位于60°E到90°E之間,向東移動,故印度古陸移動方向為東北方向;由2億年前島嶼輪廓大致呈正西方,到現在大致呈正南方可知呈逆時針旋轉。](2024·泰山區期中)2023年10月5日,日本本州東南海域(北緯29.90°,東經140.05°)發生里氏6.2級地震,下圖為日本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14~15題。14.此次地震中心處于兩大板塊之間,這兩大板塊分別是(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B.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15.發生地震時,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在野外應避開山崖、陡坡,防止山石滾落和滑坡B.在家中可就近躲避在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C.在學校可就近躲到內墻墻根、墻角或桌椅等相對堅硬的物品下面D.地震過后,為防范余震,應該收拾好現金和貴重物品后,從安全通道撤到樓外的空曠地帶√14.A 15.D [第14題,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擠壓邊界,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第15題,地震發生時,在野外應避開山崖、陡坡,防止山石滾落和滑坡;在家中可就近躲避在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在學??删徒愕絻葔Ω?、墻角或桌椅等相對堅硬的物品下面;地震過后,為防范余震,應以生命安全為主,先從安全通道撤到樓外的空曠地帶,不要貪戀財物。]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35分。)16.(2024·東平期末)地球太大了,為了研究地球的海陸分布,人們根據不同的標準,將地球分為兩個半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探究問題。(8分)探究一:地理界線(1)讀陸半球圖,B點與C點所在的經線圈把地球分為兩半球,B點的經緯度是_____________;甲、乙兩大洲的分界線是________。探究二:大洲、大洋分布(2)讀陸半球圖和水半球圖可知,C點所在的經線穿過的大洲有亞洲、________、南極洲;關于“水半球”中心點(47°S,178°E),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填字母)A.位于東半球 B.屬于熱帶地區C.位于太平洋中 D.位于高緯地區(0°,30°W)白令海峽大洋洲C探究三:海陸分布特點(3)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________陸地面積。大于探究四:海陸變遷(4)海洋與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中,如下框圖所示海陸變化的原因,請選擇相應的選項把序號①②③處對應的內容補充完整。a自然原因 b人為原因c海平面的升降 d人類活動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填字母)dbc17.(2024·泰山區期中)讀世界東、西半球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1)甲圖表示的是____半球(填“東”或“西”)。(2)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______洲,跨經度最廣的是________洲。四大洋中,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________洋。(填字母和名稱)西D亞H南極G印度(3)赤道橫穿的大陸有________洲大陸和________洲大陸。(填字母和名稱)(4)F________運河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是B大洲和J大洲的分界線。(5)觀察甲圖和乙圖,可以發現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___半球(填“北”或“南”),陸地主要分布在_____半球(填“東”或“西”)。J南美E非巴拿馬南東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9分)材料一 夏威夷旅游業發達,每年吸引多達700萬的游客來此度假觀光,旅游業成為這里的第一支柱產業。材料二 基拉韋厄火山是世界上活動力旺盛的活火山,從2020年12月20日開始,這座火山就已經進入了全新的噴發期,火山噴發還引發了4.4級地震。火山噴出的巖漿順勢而下,最終注入大海。材料三 下圖為夏威夷群島、基拉韋厄火山位置示意圖和夏威夷島等高線地形圖。(1)讀圖可知,夏威夷群島地處__________(填重要緯線)附近的________洋上。(2)讀“夏威夷島等高線地形圖”,判斷該島嶼最高峰的海拔范圍是___________米,基拉韋厄火山位于該山峰的________方向。(3)如果基拉韋厄火山活動中溢出的熔巖流順著地勢流動,則甲、乙、丙、丁四個居民點需要搬遷的是哪個?簡要說明理由。(4)火山噴發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請簡述基拉韋厄火山噴發給夏威夷帶來的有利影響。(至少一條)北回歸線太平4 000~5 000正東[答案] (3)甲。該地最靠近基拉韋厄火山,海拔較低,離山谷較近,如果火山熔巖流順地勢流動會影響該地。(4)①火山灰會形成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當地的農作物增收。②火山噴發給當地帶來豐富的地熱資源,如溫泉等。③火山噴發形成的壯觀景觀會吸引一些游客前來觀看,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④火山噴發會形成硫磺等礦產資源。⑤火山噴發填造出新的陸地,使島嶼面積擴大。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9分)材料一 如圖是利用水、吸管、海綿紙、盆等材料模擬地球板塊運動,進行火山、地震帶分布原因探究的實驗。(1)漂浮在盆中水面上的海綿紙可以看作是漂移的________。(2)當小組成員對著吸管吹氣時,拼合成一塊的海綿紙將_______(填“分離”或“聚集”);氣泡從海綿紙________(填“內部”或“裂縫處”)冒出。(3)本實驗說明,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________(填“活躍”或“穩定”);板塊內部,地殼運動_______(填“活躍”或“穩定”)。板塊分離裂縫處活躍穩定材料二 如圖是用手向兩側撕拉紙張,觀察紙張發生了什么變化。(4)如圖所示板塊運動方式是____________,則會形成__________。張裂拉伸裂谷或海洋材料三 板塊運動示意圖。(5)亞洲東部的日本是典型的“地震國”,圖中甲、乙兩地代表日本的是____。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________火山地震帶。甲環太平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考地理復習考點梳理第二章陸地和海洋.docx 中考地理復習考點梳理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學案.docx 中考地理復習考點梳理第二章陸地和海洋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