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第2課時 地方性分異規律課標要求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性分異規律。教學目標1、觀察景觀圖片,感受自然環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異事實。2、利用實例,從物質、能量交換的角度掌握地域差異的根本原因。3、知道地域差異有不同的空間尺度,能用地圖說明陸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帶。4、運用實例,說明地域分異規律的成因和表現。四、地方性分異規律(非地帶性規律)1.含義:指不符合地帶性分布規律的自然帶分布現象。相比于自然帶地帶性分布,某地本該出現某種自然帶卻沒有出現、不該出現某種自然帶卻出現的現象。自然帶地帶性分布自然帶非地帶性分布尺度較大的地域分異尺度較小的地域分異氣候的形成地帶性氣候非地帶性氣候“缺失”“改變”“約束”“塊狀”具體表現低洼的河谷,匯水豐富,生長著草甸植被。地形平坦、高度適中的地域生長落葉闊葉林。草甸帶落葉闊葉林帶針葉林帶垂直地域分異規律草甸帶落葉闊葉林帶針葉林(或灌叢)帶地方性分異規律2.表現:受地形、巖石風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響,通過物質與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較小的地域分異。溫帶濕潤區高而陡的山坡,土壤含水量少,只能生長耐旱的針葉樹,灌木等。影響因素 海陸分布典型地區 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理論自然帶 亞寒帶針葉林帶苔原帶實際自然帶 無形成原因 南半球該緯度無陸地3.影響:地帶性分布規律的基礎上,由于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使陸地自然帶的分布不具備地帶性規律或者使陸地自然帶地帶性規律表現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鮮明。影響因素 洋流典型地區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西兩岸理論自然帶 東西兩岸分布緯度大致相當實際自然帶 東岸:向低緯延伸西岸:向高緯延伸形成原因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寒流大陸西岸:暖流影響因素 地形典型地區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理論自然帶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實際自然帶 溫帶荒漠帶形成原因 安第斯山阻擋處于西風的背山坡影響因素 地形典型地區 東非高原理論自然帶 熱帶雨林帶實際自然帶 熱帶草原帶形成原因 地勢高,氣溫低對流弱,降水少影響因素 地形典型地區 科迪勒拉山系西側理論自然帶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實際自然帶 南北走向條帶狀形成原因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巴西暖流馬達加斯加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地帶性分布 副熱帶大陸東岸熱帶雨林典型地區 a.馬達加斯加島東部b.澳大利亞東北部c.巴西東南部d.中美地峽東部理論自然帶 熱帶草原帶實際自然帶 熱帶雨林帶形成原因 a.位于副熱帶區域,氣溫高b.沿岸暖流增溫增濕效應明顯c.東南信風來自海洋,帶來溫暖濕潤的水汽d.位于東南信風迎風坡,多地形雨秘魯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亞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加那利寒流地帶性分布 南北半球副熱帶大陸西岸的熱帶荒漠帶典型地區 南北半球副熱帶大陸西岸理論自然帶 森林帶或草原帶實際自然帶 熱帶沙漠 呈狹長帶狀分布形成原因 a.沿岸寒流降溫減濕b.地形阻擋地帶性分布 昆侖山山麓尼羅河谷地典型地區 溫帶荒漠帶熱帶荒漠帶理論自然帶 森林帶或草原帶實際自然帶 綠洲形成原因 冰雪融水地下水豐富尼羅河河水灌溉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理想狀態 現實狀況 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幾乎沒有陸地北極地區 冰原帶 無 北極地區以北冰洋洋面為主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進入,處于背風坡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狹長條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低,對流弱,降水少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區 與當地的水平自然帶一致 高山植物區 地勢高,水熱條件差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理想狀態 現實狀況 洋流 北半球中高緯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東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延伸,西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延伸 東岸有寒流,降溫減濕西岸有暖流,增溫增濕北半球中低緯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東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延伸,西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延伸 東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南半球副熱帶地區大陸西岸 森林帶或草原帶 熱帶荒漠帶 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歐洲西岸 針闊混交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分布范圍特別廣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水分 昆侖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地域分異規律與非地帶性的判斷方法確定該現象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按照地帶性規律判斷是什么自然帶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域分異規律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帶性現象草原上的鹽堿地在草原上,土壤中的鈉、鉀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帶到地勢低洼的地方。由于蒸發強烈,鈉、鉀在土壤表層不斷累積,這些地勢低洼的地方便形成鹽堿地。鹽堿地土壤和水含鹽量高,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與周國草原明顯不同,看上去如同鑲嵌在草原上的斑塊。從分布特點推測成因巖石風化產生的黃土,顆粒較細,易于被流水和風搬運。根據黃土搬運方式,可將堆積的黃土分為水成黃土和風成黃土。在我國東北的濕潤區與豐濕潤區的過波區,山脈西側往往有寬度較大的黃土堆積,而東側黃土少見。這些黃土結構緊實,缺少鈣,符合水成黃土的特征。據此,很多學者判定這里的黃土為水成黃土。地理學者則根據分布特點,認為這里的黃土是風成黃土。第一,若是水成黃土,則山脈的兩側都應有相應的黃土臺地分布,只有風成黃土,才可能僅分布于山脈冬季風迎風的一側。第二,水成黃土的寬度較窄,風成黃土的寬度較寬。這些黃土顯示與水成黃土接近的特征,則可能是堆積后長期受流水作用的結果。地理事物的成因不同,所呈現的分布特點就不同。地理學者通過研究事物的分布規律,推斷事物的成因,為科學分析事物的成因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下圖是我國西南橫斷山區沿27°N的局部地形剖面及植被分布圖,甲、乙為其中兩座山峰。完成下面小題。1.常綠闊葉林植被在甲、乙兩山的差異分布現象體現了( )A.緯度地帶分異規律B.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C.垂直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2.乙山山麓植被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河谷地帶,地形封閉②季風受阻,下沉增溫③副高控制,降水稀少④熱帶地區,蒸發旺盛A. 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DA下圖為巴西部分地區略圖,下表為里約熱內盧氣候資料。完成下面小題。城市 月份氣溫 1月 4月 7月 10月里約熱內盧 最高溫(℃) 29 28 25 26最低溫(℃) 23 22 18 223.有關里約熱內盧的氣溫特征及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A.氣溫年較差大——沿岸寒流降溫減濕B.氣溫年較差小——位于熱帶緯度較低C.年均溫較高——空氣稀薄削弱作用弱D.年均溫較低——海洋比熱容大升溫慢4.甲地分布有熱帶雨林,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B.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C.地方性分異規律 D.垂直分異規律BC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陸地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水熱組合熱量水分基帶雪線地方性分異規律自然帶傾斜植被是山地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最好標志。云南省大理蒼山是研究山地植被垂直地帶性的典型山體,下圖示意大理蒼山植被垂直帶譜。為覆蓋整個研究區,科研人員選擇2017年11月11日的3景和2018年1月24日的2景共5景遙感影像,用于劃分垂直帶植被類型和確定分類體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大理蒼山是研究山地植被垂直地帶性的典型山體,主要是該山地( )①位于亞熱帶,緯度較低 ②人類活動影響少③不同坡向季風強弱差異大 ④相對高度較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科研人員選擇11月和1月的遙感影像資料作為劃分依據,主要考慮該時段( )A.植被覆蓋率較高 B.葉片顏色差異大C.云量較少 D.氣溫較低3.科研人員分析大理蒼山東西坡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變化特征,目的是( )A.研究氣候變化對植被演替的干擾 B.檢測遙感系統對地物分類的精度C.為保護其生態環境提供參考依據 D.劃分植被垂直分異現象中的邊界DCC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貢嘎山位于川西橫斷山區,海螺溝是貢嘎山主峰東坡的冰蝕河谷,溝內蘊藏有大面積原始森林和海洋性冰川。2022年9月11日科研團隊拍下了海螺溝大冰瀑布發生冰崩的場景。研究表明,大冰瀑布冰崩斷裂的原因主要是冰川融化,與海螺溝谷地獨特的陡坎地形、熱力環流及全球氣候變暖有關。高山寒漠帶是位于雪線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過渡地帶,由礫石、沙石地帶堆積而成,這里植被稀少,多具有速生、葉片厚、根系發達等特點,多呈斑塊狀、簇狀匍匐在地面。右圖示意貢嘎山植被垂直分布。(1)從熱力環流和地形的角度,解釋右圖大冰瀑布冰崩的作用機理。①溝谷地形,白天盛行谷風,較為溫暖的谷風從低海拔溝谷向上爬升;②大冰瀑布陡坎地形阻擋谷風滯留,延長谷風對冰川的作用時間,使冰川消融崩解;③谷地狹長,受“狹管”效應影響,谷風風力加強;④大冰瀑布陡坎地形落差大,冰川易斷裂。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貢嘎山位于川西橫斷山區,海螺溝是貢嘎山主峰東坡的冰蝕河谷,溝內蘊藏有大面積原始森林和海洋性冰川。2022年9月11日科研團隊拍下了海螺溝大冰瀑布發生冰崩的場景。研究表明,大冰瀑布冰崩斷裂的原因主要是冰川融化,與海螺溝谷地獨特的陡坎地形、熱力環流及全球氣候變暖有關。高山寒漠帶是位于雪線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過渡地帶,由礫石、沙石地帶堆積而成,這里植被稀少,多具有速生、葉片厚、根系發達等特點,多呈斑塊狀、簇狀匍匐在地面。右圖示意貢嘎山植被垂直分布。(2)依據材料,從氣候和土壤的角度,分析右圖中雪線附近寒漠帶植被稀少的原因。①海拔高,氣溫低;②大氣層稀薄,紫外線強;③海拔高,摩擦力小,風力強勁;④礫石、沙石為主,土壤發育程度差;⑤以礫石、沙石為主,不利于儲水,地下水埋藏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