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1.結合實例理解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2.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4.從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安徽黃山航拍中國第三季安徽黃山航拍中國第三季奇松云海怪石溫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不僅山峰險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地質、地貌、生物、大氣、水等其中一項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遠揚,而黃山松、石、云、泉俱絕。思考: ①黃山擁有“四絕”的神奇組合是偶然現象嗎 ②你能對這種神奇組合做出解釋嗎 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1.自然環境組成的基本要素植物(生物)大氣(水汽)土壤(風化)河流(水文)巖石(地貌)自然環境由大氣、水、土壤、生物、巖石及地貌等要素組成自然地理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水循環大氣大氣陸地海洋水汽輸送徑流輸送降水蒸發降水蒸發生物循環植物微生物環境動物巖石圈循環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巖漿2.自然要素間的物質轉移和能量交換(整體性的基礎)水生物巖石水無機鹽二氧化碳等氣體、降水氧等氣體有機物無機鹽有機物礦物質塵埃降水、風能降水大氣“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3.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思考:圖中有哪幾種自然環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遷移的?水生物提供水分蒸騰降水地表水蒸發流水塑造地貌大氣土壤地表水下滲巖石地貌土壤蒸發影響水文水系特征生物循環將自然環境要素聯系為整體生物循環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環境間的物質流動過程,周而復始的生物循環改變了各環境要素的性質。地球早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沒有氧和氮。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循環的結果。陸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當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環制約。生物從陸地水中選擇性吸收化學元素,改變了陸地水中的元素組成。生物循環改變了陸地水的循環過程。石灰巖等沉積巖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環的產物。生物循環影響著巖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據有關資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來,創造的生命物質已達4×10 千克,相當于對流層大氣質量的1萬倍、水圈質量的30倍和沉積巖質量的16倍。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環的出現,將自然環境要素聯系為一個整體,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思考:閱讀P81資料,分析生物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水生物巖石地貌大氣土壤改變陸地水的化學成分、參與水循環制造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改變大氣成分促進土壤形成,改善土壤肥力加快巖石風化、礦物的形成減少水土流失讀“某地區各自然地理要素關系示意圖”,完成1-2小題。1.下列關于圖中序號表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②植被遭破壞嚴重——易形成紅色荒漠③高溫多雨——土壤有機質分解快,積累少④山區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C讀“某地區各自然地理要素關系示意圖”,完成1-2小題。2.該圖反映了( )①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差異②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③紅壤的改良是促使該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實現良性發展的關鍵④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D二、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自然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在各自然環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擁有了整體功能,如生產功能、穩定功能等。自然環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體功能。生產功能穩定功能大氣CO2、光熱土壤巖石水圈水分、無機鹽植物葉綠素結合起來生產出了有機物提供提供提供光照(有機物)6CO2+6H2OC6H12O6+6O2葉綠素大氣水圈綠色植物自然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1.生產功能①概念: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②過程:光合作用③自然環境生產功能的差異性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及地貌的組合不同,生產功能的強弱有明顯差異。相鄰的坡地與平地,不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陽輻射、水分條件、土壤肥力、風化物粗細等也不同,共同影響著土地的生產功能,即使生長同種植物,生物量也有較大差別。太陽輻射量、熱量、水分、土壤、地貌組合條件越好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種的數量越多生物量越大亞寒帶針葉林熱帶雨林露生層樹冠層林下層灌木層草本層大尺度差異下圖中相鄰坡地與平地植被有什么差異?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坡地蒸發旺盛,水源缺乏,土層淺薄,土壤貧瘠,土地生產功能弱,植被稀少。平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地生產功能強,植被豐富。小尺度差異大氣大氣本身不具備這一能力例如:大氣中CO2的含量長期保持穩定。植物通過光合作用CO2含量的相對穩定CO2、光熱土壤巖石水圈水分、無機鹽植物葉綠素結合起來生產出了有機物提供提供提供消減CO2的途徑海氣相互作用把大氣碳保存在植物體及土壤中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鈣相結合2.穩定功能①概念: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調節、保持性質穩定的能力。②過程:光合作用、?!獨庀嗷プ饔?br/>自然環境的生產功能、穩定功能等,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協調人地關系,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生產功能和穩定功能的差異。坡面土壤厚度的穩定性坡面土壤表層常常發生流水侵蝕。巖石不斷風化,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蝕和巖石風化共同控制著土壤厚度。一般來說,如果流水侵蝕強烈,土壤薄,下覆巖石受環境影響加劇,風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蝕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護下,巖石就不易風化。表面上看,流水對土壤的侵蝕很明顯,一次降水過程就能觀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較慢,短時間內難以察覺,土壤厚度似乎應該變薄。但事實上,在自然狀態下植被生長良好的坡面,經過多年的土壤侵蝕與土壤形成過程,土壤厚度一般沒有明顯變化。通過土壤與水、土壤與巖石間的物質交換,土壤厚度及自然環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1)坡面土壤表層常常發生流水侵蝕;(2)巖石不斷風化,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3)流水侵蝕和巖石風化共同控制著土壤厚度等。坡面土壤厚度的穩定性如何保持的?分析藏羚羊數量與環境的關系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變化不明顯,存活率卻變化顯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發,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當數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對不足,避風處相對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數量減少。因此,在自然狀態下,藏羚羊的數量雖然隨著環境變化有所波動,但基本穩定。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示意圖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示意圖推測可可西里地區的氣候與植被特點。氣候:高寒氣候,晝夜溫差較大。植被特點:以高寒草甸為主,較為稀疏 。②說明可可西里地區動物(如藏羚羊)的數量更易受環境條件影響的原因。氣候高寒,草類稀疏,食物產量有限且受環境條件影響明顯,因此動物數量更易受環境條件影響。③藏羚羊的數量雖有波動,但基本穩定。這種現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體現了自然環境的穩定功能。(動態平衡)環 境 食物、水源豐富避風處多、含鹽土壤充足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環 境 食物、水源缺乏避風處少、含鹽土壤不足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數量銳減在無人類干擾的情況下,藏羚羊的數量總體維持穩定 (2022·百色高二檢測)秦嶺冷杉屬于常綠喬木,是我國特有的二級保護植物。秦嶺冷杉樹木高大,枝葉粗壯,郁閉度高;主要分布在我國秦嶺南坡的溝谷或陰坡,生長土層較厚,耐寒、耐旱性差。調查發現,秦嶺冷杉幼樹相對較少,成年植株居多,整個種群呈衰退型。下圖為秦嶺冷杉幼苗、幼樹的大小級結構圖。據此完成1、2題。1.影響秦嶺冷杉分布的主導因素是(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熱量2.造成秦嶺冷杉幼苗很難向幼樹轉化的原因可能是( )A.土壤肥力低 B.林內光照條件差C.海拔高、氣溫低 D.人類活動影響大DB三、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1.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蝕變化。高原流水侵蝕下,高原的峽谷不斷拓寬,高原面萎縮山地逐步侵蝕丘陵進而演化平原坡面變緩,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減弱,在成土過程作用下土壤逐漸變厚,植被也更為發育,大氣濕度也有所增加。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流水侵蝕進一步侵蝕2.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牽一發而動全身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花崗巖巖體沿節理風化,造就“怪石”山體高大陡峭,氣流抬升強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巖縫間,發育不良的黃山松成為“奇松”巖漿上涌加熱地下水,形成“溫泉”黃山“四絕”組合就是花崗巖斷塊山形成與演化過程中特定階段的組合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湖泊淤積,逐步變淺,面積萎縮。同時,水量逐步減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變為濕生生物,最后演變為陸生生物,湖底底泥轉化為土壤,小氣候也逐漸干燥。湖泊演變為陸地,是地形、氣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統一變化過程。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依次出現不同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經過a~e五個階段的變化 水文地貌生物氣候土壤水面逐漸縮小直至湖泊消失由湖泊變成了陸地由水生生物變成了陸地生物由濕潤逐漸變得干燥逐漸由濕變干 下圖為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完成(1)、(2)題。(1)圖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生物、地質、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對土壤形成比較穩定的影響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2)圖示區域( )A.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密切相關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礦物養分主要來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高于草地CA四、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1.連鎖變化某一自然環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擾發生變化,進而改變了該要素與其他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使得其他要素發生連鎖變化,最終導致整個自然環境發生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①陡峭山地逐步侵蝕為渾圓丘陵的演化過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為森林,這一過程可能需要上千萬年②而遭受火災干擾后,損毀植被由灌草演化為森林可能只需幾十年2.自然演化與干擾演化的差異性與自然環境普遍存在著的演化相比,干擾下的環境變化多為快速的,各要素變化也不同步。3.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及影響①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增強。通過自然環境要素連鎖變化,不但干擾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環境變化也越來越快②環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的適應森林過度采伐導致東北自然環境的整體變化東北林區北部為寒溫帶針葉林,南部為針闊葉混交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它平衡大氣成分,凈化空氣、補給土壤有機質、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對改善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經過100多年的大規模采伐,至20世紀末,東北林海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森林面積銳減,現存森林多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森林面積下降和天然次生林與人工林增多,降低了森林滯留降水的功能,導致降水時形成洪水,無降水時河流水量銳減甚至斷流。森林面積下降,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葉的補給,腐殖質減少,另一方面使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變薄,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使地面溝谷縱橫,巖石裸露,巖石的風化速度加快。自20世紀末,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東北林區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森林逐漸恢復。森林面積銳減大氣生物水文土壤地貌局部小區域氣候變得更加干旱,年降水變率加大。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加大,淤積河道,導致 旱澇災害增加。表層土壤流失更加嚴重,土壤肥力下降 。地面溝谷縱橫,巖石裸露,巖石的風化速度加快東北林區森林變化引起的地理要素變化如下圖所示:“牽一發而動全身”認識修建大壩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修建大壩會對自然環境產生諸多影響。請根據圖5.5提供的線索討論這些影響,并把討論的結果填寫在空白處。地下水位上升物種構成改變變的溫和濕潤泥沙淤積減少洪水頻率減少熟化是通過耕種、定向培育,將自然土壤轉變成適合農作物生長且肥沃的土壤的過程。我國東北的黑土、南方的紅壤經熟化都可成為水稻土。下面圖1為自然土壤與水稻土結構示意圖,圖2為黑土、紅壤和水稻土關系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1.南方濕熱地區紅壤經熟化形成的水稻土與自然紅壤相比( )A.母巖風化強 B.土壤肥力高C.顏色不變 D.結構更簡單2.紅壤和黑土熟化成水稻土的過程有差異,主要是兩種土壤中哪一自然要素造成熟化過程的差異( )A.土壤水分 B.礦物質 C.土壤酸堿 D.土壤溫度BA土壤的形成受到氣候、生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區域溫度越高、降水越多,土壤有機質分解越快、淋溶作用越強。下圖示意我國東北局部地區的土壤分布,該地區由于長期過度開發利用,甲土壤逯化嚴重。據此完成下面三題。3.甲土壤的特點是( )A.質地以砂粒為主 B.有機質分解慢,易積累C.土壤顏色呈淡灰色 D.蓄水保肥性能差4.黑鈣土因土層上部有腐殖質層、中下部有鈣積層而得名。由此推測其分布區的典型植被為( )A.落葉闊葉林 B.針闊葉混交林C.溫帶草甸草原 D.溫帶荒漠5.農民在耕作過程中發現,甲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下降。為扭轉該狀況,可以( )A.施用化肥 B.平整土地 C.蓄水保墑 D.秸稈還田BCD (2021·重慶高二檢測)重慶山區某地因農民開墾坡地種植農作物,出現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石漠化現象。下圖為該地區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圖1)及石漠化區域地貌(圖2),據此完成(1)~(3)題。(1)該地區水土流失最有可能導致該地區( )A.氣候干旱 B.降水增加C.農作物產量下降 D.地表趨于平緩(2)植被的破壞可能導致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這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A.差異性 B.協調性 C.區域性 D.整體性(3)該地區出現石漠化現象區域也是重慶喀斯特地貌分布區,據此分析該區域的巖石主要為( )A.玄武巖 B.石灰巖 C.花崗巖 D.砂巖CD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