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〇二五年初中生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二)歷史試題親愛的同學,伴隨著考試的開始,你又走到了一個新的人生驛站。請你在答題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以下說明:1.試題由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兩部分組成,共8頁。選擇題50分,非選擇題5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將姓名、考場號、座號、考號填寫在試題和答題卡指定的位置。3.試題答案全部涂、寫在答題卡上,完全按答題卡中的“注意事項”答題。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愿你放松心情,認真審題,充分發揮,爭取交一份圓滿的答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2分,共50分。)1. “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包括水壩、灌溉溝渠等遺跡,并出土了大量稻作遺存;山西陶寺遺址出土了石犁、木耒等農具,以及大型糧倉和窖穴。”上述材料共同說明原始農耕時期的社會發展特征是( )A. 手工業技術高度專業化 B. 早期國家形態初步形成C. 農業生產規模化與組織化 D. 宗教儀式主導社會生活2. 百家爭鳴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各家學派的思想主張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記載反映出他們的共同智慧是(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墨子·七患》A. 順應自然 B. 以民為本 C. 以德治國 D. 尚賢節儉3.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這一措施( )A. 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 B.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C. 開創了考試選官制度 D. 鞏固了“大一統”王朝的邊疆4. 考古學家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中發現壁畫,人物服飾既有漢式寬袍大袖,又有鮮卑窄袖短衣。此現象反映的歷史趨勢是( )A. 南北政權長期對峙,文化差異不可調和B 孝文帝改革后,鮮卑貴族全面漢化C. 民族交融背景下,胡漢文化雙向影響D. 北朝藝術受南朝影響,風格趨于統一5. 《東京夢華錄》記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這一現象出現根本原因是( )A. 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 B. 統治者重視文化娛樂C.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D. 經濟重心完成南移6. 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元朝地理方位示意圖。下列對邊疆地區采取的措施,對應正確的是( )A. ①由宣政院管理 B. ②設西域都護府C. ③設北庭都元帥府 D. ④設澎湖巡檢司7. 鄭和率領大規模船隊,遠航亞、非30余國,每至一國即宣諭皇帝詔書,向各國國王、地方首領頒賜禮物,“事竣,各具方物及異普珍禽等件,遣使領責,附隨寶舟赴京朝貢”。一時間,海外諸國使節紛至沓來。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A. 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 B. 推動了航海事業發展C. 打破了中外隔絕狀態 D. 促進了全球物種交換8. 清朝統治者以立法形式確立的《理藩院則例》《蒙古律例》《西寧青海番夷成例》《回疆則例》《西藏通制》等民族邊疆政策,共同體現了( )A. 邊疆少數民族的漢化 B. 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定C. 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D. 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的管轄9. 下圖是小明整理的某一專題的學習筆記。據此判斷,該專題是( )標題: 1.農業:引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高產作物 2.制瓷業:鄭和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促進了中國陶瓷遠銷海外 3.商業: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A. 明朝的全球性經濟互動 B. 明朝的對外貿易C. 清中葉以來的故步自封 D. 清朝經濟的發展10. 史學家陳旭麓指出,“畢竟使中國人看到了另一個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個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這部分引進到中國來,成為中西文化交沖融匯后兩者可能結合的一種特定形式。”19世紀中后期中國這種“移花接木”( )A. 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進程B. 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C. 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起步D. 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11. 蔡元培在《整頓北京大學的經過》中說道:“(民國九年)有女學生要求進校,以考期已過,姑錄為旁聽生。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這一舉措體現了當時( )A. 提倡民主 B. 提倡新文學C. 提倡科學 D. 提倡新道德12. 《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在評價1922-1923年中國鐵路工人的英勇斗爭時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階級組織力量和革命積極性迅速增長,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同盟軍...就無法在毫無民主權利的條件下戰勝全副武裝的反動派。”這說明( )A. 工農群眾革命積極性的迅速增長 B. 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C.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 D. 工人階級正式登上歷史舞臺13. 下圖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期重要歷史事件(部分)時間軸,其中②處( )A. 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B. 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C. 徹底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D. 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14. 據統計,抗戰初期中共領導的軍隊不到5萬人,到1940年迅速發展到50萬人,1945年更是達到120余萬人。軍隊數量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A. 進行土地革命,贏得農民支持B. 開展游擊戰爭,壯大根據地力量C. 國民政府支援大量武器和物資D. 正面戰場的抗戰吸引日軍主力15. 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指出:“朝鮮戰爭給毛澤東以無可比擬的機會,在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團結中國人民來支持新的和尚未經考驗的革命政權。”這一論述意在強調抗美援朝( )A. 捍衛了中國領土完整 B. 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C. 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D. 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16. 從1952年與1956年國民收入結構表的數據變化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年份 國營經濟 合作社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個體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1952年 19.1% 1.5% 0.7% 71.8% 6.9%1956年 32.2% 53.4% 7.3% 7.1% 趨于零A. 工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B. “大躍進”改變了經濟落后狀況C. 社會主義公有制已經確立 D. 我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7.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初期的“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到1984年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的“計劃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這反映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趨勢是( )A. 加強國家宏觀調控 B. 積極發揮市場作用C.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D. 不斷完善分配制度18. 公元前2世紀,“地跨歐亞非三洲,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她的內湖。”,“她在歐洲乃至世界法制建設史上做出巨大貢獻”。這里說的是歷史上的哪個帝國:( )A. 波斯帝國 B. 亞歷山大帝國 C. 羅馬帝國 D. 阿拉伯帝國19. 如表是九年級(1)班同學總結的知識點,從中可知學習的主題是( )從“莊園瓦解”到“租地農場的發展”從“以神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從“地中海世界”到“大西洋世界”A.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B. 封建時代的歐洲C. 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 D. 資本主義的曙光20. 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時間和方式國別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和方式英國 1640年爆發革命;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美國 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1783年獲得英國承認;1865年內戰結束,避免了美國分裂。俄國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從表可知,資本主義制度( )A. 萌芽于工業革命 B. 遍及世界各大洲C 確立形式多樣化 D. 掃除了封建殘余21. 一位參加和會的代表說:“我們初來巴黎時,對即將建立新秩序滿懷信心;離開時,則已覺悟,新秩序不過是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他所說的“新秩序”是指( )A.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B. 凡爾賽體系 C. 華盛頓體系 D. 雅爾塔體系22. 資本主義的包圍和敵對使斯大林形成了強烈的孤島意識和危機意識,斯大林認為:資本主義的包圍和敵對,使保衛國家的獨立和安全成為首要任務。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發展戰略、農業集體化創造了社會主義的輝煌,向世界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的生機和潛力。材料可以用來解釋( )A. 十月革命爆發的背景 B. 蘇聯模式形成的原因C.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歷程 D. 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形成23. 1948——1952年,西歐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25%,工業生產上升了35%,農業生產提高了10%,此時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主要得益于( )A. 西歐實現政治經濟一體化 B.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C. 戰后世界秩序的和平穩定 D. 馬歇爾計劃的扶持24. 英國歷史學家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驚嘆道:“1945年到1960年期間,至少40個國家 和8億人口反抗過殖民主義,并贏得了他們自己獨立。亞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 及他們與歐洲關系的改變,是一個新時代來臨的最有力表現。”該史實應納入的主題是A. 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B.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C.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D. 不結盟運動的發展25. 伴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2023年以來,人工智能(AI)領域的突飛猛進令世人矚目。某AI領域專家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要讓人工智能真正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是成為威脅。這啟示我們( )A. 必須使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B. 發展人工智能要趨利避害C. 技術創新必然威脅人類社會 D. 應立即停止發展人工智能非選擇題(共50分)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26.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______》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中國古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時珍所著的《______》。27. 1662年,______從荷蘭手中收回被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復新疆的______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28. 1840年爆發的______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927年10月中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______。29. ______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______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30.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是《______》發表;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召開會議,決定戰后成立______。三、材料解析題(每小題8分,共40分)31.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摘編自張國安《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材料二 唐太宗繼位后,已完成統一,然民間殘破已極……唐太宗命房玄齡省并冗員,中央政府文武官員的名額,僅留六百四十三員;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于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政事得失……到貞觀四年時,米價每斗不過三四錢,社會秩序安定。——摘編自傅樂成著《中國通史》材料三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資治通鑒》卷一九八(1)材料一中的“選官制度”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該制度的建立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繼位后“民間”發生變化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指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樣的民族政策。32.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孫中山先生著作《建國方略》部分目錄《建國方略:實業計劃》(1918年) 第一計劃 第一部 北方大港 第二部 西北鐵路系統 …… 第五部 開發直隸、山西煤鐵礦源 第二計劃 …… 第四部 改良揚子江之現存水路及運河 第三計劃 第一部 改良廣州為一世界港 第二部 改良廣州水路系統 第三部 建設中國西南鐵路系統 第四部 建設沿海商埠及漁業港 第五部 創立造船廠 第四計劃 …… 第五部 高原鐵路系統 第六部 設機關車、客貨車制造廠 第五計劃 第一部 糧食工業 第二部 衣服工業 ……材料二 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自6月5日起的幾天內,上海就有六七萬工人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隨后,北京、漢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繼罷工,工人階級成為斗爭的主力。面對工人聲援帶來的強大壓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表現出的偉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識分子開始同工人建立聯系。這一聯系,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改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先生的民生建設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先生撰寫《建國方略:實業計劃》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五四運動中表現出的偉大力量。并說明這一偉大力量所產生的影響。33.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2024年是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各地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探索產業振興新路徑。例如,某革命老區依托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將當地的紅色文化遺址與自然風光相結合,吸引了大量游客。不僅帶動了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還讓當地居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人均年收入增長了20%左右。同時,當地還通過電商平臺,將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市場,進一步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教育、醫療水平顯著提高,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文化和旅游部官網材料二 “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出自鄧小平著作選讀)(1)根據材料一,分析革命老區為實現鄉村振興采取了哪些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為解決農村、農民問題還采取過哪些舉措?(2)根據材料二,指出鄧小平提出的經濟發展思路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經濟發展思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的具體體現。34.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商品行銷全球。英國憑借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殖民擴張,進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場。”——《英國工業革命史》)材料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美國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展開激烈爭奪,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對外政策產生了什么影響?(2)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35.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表階段 時間 概況第一階段 1939年至1942年末 先是德國、后是日本獲得勝利和擴張第二階段 1942年末到1943年 反法西斯盟國開始反攻第三階段 1944年到1945年 反法西斯盟國于1945年8月取得最后勝利材料二 2024年3月,美國、歐盟、日本等20余國簽署《人工智能倫理國際公約》,承諾共同規范人工智能技術的軍事化應用,避免技術壟斷和濫用。公約提出建立跨國數據共享平臺,但部分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開放核心算法。中國代表指出:“技術合作應超越零和思維,尋求符合全人類利益的解決方案。”(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中反法西斯盟國戰爭形勢變化的原因。(2)面對材料二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當采取什么策略?二〇二五年初中生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二)歷史試題親愛的同學,伴隨著考試的開始,你又走到了一個新的人生驛站。請你在答題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以下說明:1.試題由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兩部分組成,共8頁。選擇題50分,非選擇題5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將姓名、考場號、座號、考號填寫在試題和答題卡指定的位置。3.試題答案全部涂、寫在答題卡上,完全按答題卡中的“注意事項”答題。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愿你放松心情,認真審題,充分發揮,爭取交一份圓滿的答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2分,共50分。)1.C2.B3.B4.C5.A6.D7.A8.B9.A10.A11.D12.B13.B14.B15.B16.C17.B18.C19.D20.C21.B22.B23.D24.B25.B非選擇題(共50分)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26. ①. 史記 ②. 本草綱目27. ①. 鄭成功 ②. 左宗棠28. ①. 鴉片戰爭 ②.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29. ①. 1971 ②. 197830. ①. 共產黨宣言 ②. 聯合國三、材料解析題(每小題8分,共40分)31.(1)制度:科舉制。意義: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2)原因:裁剪冗官;關心民間疾苦,以民為本(3)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32.(1)主張:大力發展鐵路建設,構建完善的鐵路系統;改良內河航運;開發沿海商埠及漁業港;發展糧食工業、衣服工業等實業等。背景: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經濟發展創造了相對寬松的環境。另一方面,民族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有了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要求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同時,當時中國面臨著列強的經濟侵略和掠奪,民族經濟發展面臨困境,促使孫中山先生思考通過實業建設來振興中國經濟。(2)表現: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推動五四運動直接目標的實現;推動五四運動的初步勝利。影響: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五四運動后期的主力;推動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 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33.(1)措施:依托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當地還通過電商平臺,將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市場;發展產業,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高教育、醫療水平。舉措: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期間,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解放戰爭時期,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50年頒布《土地改革法》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農業合作化,確立農村集體經濟制度;1978年,改革開放時期,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2)發展思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具體體現:設立經濟特區,通過政策試驗為全國開放積累經驗;允許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社會保障體系初步構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34.(1)影響:國際地位,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確立全球經濟霸權,成為世界工業與貿易中心。對外政策,憑借經濟和軍事優勢,加強全球殖民擴張,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鞏固殖民帝國地位。(2)影響:加劇資本主義國家間發展不平衡,后起國家(如德、美)與老牌國家(如英、法)爭奪殖民地,矛盾激化,最終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35.(1)原因:《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同聯盟的成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取得中途島海戰的勝利,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形勢。(2)策略:堅持真正多邊主義,支持聯合國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發揮主渠道作用;建立跨國數據共享平臺;推動全球合作與治理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